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問題

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問題

發布時間:2021-01-18 08:52:04

Ⅰ 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問題

據2005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全市常住少數民族人口71.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7%。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相對集中的有5個少數民族鄉和117個少數民族村,少數民族人口64994人,分布在12個區縣、54個鄉鎮。其中,滿族村67個,回族村46個,其餘4個為少數民族混居村,在117個少數民族村中有70個,佔全部少數民族村的60%,位於自然條件相對較差、交通不便和距離中心城市較遠的偏遠山區。
近些年,本市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市民委等有關部門按照「規劃先行、項目推進、部門聯動、政策集成、優先發展」的工作思路,採取「以獎代補」等激勵政策,促進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
——少數民族鄉村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科技投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一五」期間,市政府本著「優先規劃、優先支持」的原則,在市民委委員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通過新農村建設資金和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的支持,加大了對少數民族鄉村人畜飲水、道路硬化、農田水利、低壓線路改造等項目的扶持力度。2006年至2008年有11個民族村列入新農村建設示範村。2009年又將38個少數民族村納入「五+三」工程中,使49個少數民族村完成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佔全市少數民族村總數的42%,少數民族鄉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較大改善。其中,投入資金2.1億元,幫助全市少數民族鄉村農民完成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為少數民族鄉村修建道路130多公里,橋梁2座,街坊路4萬平米,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積極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主導產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投入6000萬元用於發展特色種植、綠色養殖、民俗旅遊業和農產品深加工,通過「北京市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科技服務工程」、「北京市少數民族鄉村建設科技服務工程」和「北京市少數民族鄉村產業發展科技支撐工程」,幫助19個少數民族村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大力培育66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公司+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初步解決了部分少數民族村發展思路狹窄、發展項目盲目、發展水平不高的問題。
——少數民族鄉村農民收入穩步提高。2002年設立的「北京市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專項資金」(以下簡稱專項資金)開全國之先河,2009年達到4000萬元,其中,用於扶持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從初始每年600萬元提高到2009年的2400萬元。這對本市少數民族鄉村人均收入實現穩步增長,低收入村數量逐年減少,增強經濟發展實力,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據市經管站提供的數據,2009年全市民族鄉人均勞動所得達到10844.7元,同比增長9.2%;民族村人均勞動所得達到11192.2元,同比增長11.9%。較2006年的7724元增長3468.2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4.9%。人均勞動所得在4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少數民族村已經全部消除。達到全市郊區農民人均勞動所得水平的少數民族村由2008年的27個增加到41個,達到所在區(縣)農民人均勞動所得水平的少數民族村由2008年的32個增加到42個。

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相對遲緩,且發展不平衡。調研中了解到,少數民族鄉村人均收入與全市及所在區縣鄉村人均收入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在117個少數民族村中,有65%的少數民族村(76個)年人均收入水平未達到全市郊區平均水平,有64%的少數民族村(75個)年人均收入水平未達到所在區縣平均水平。有6個少數民族村人均勞動所得在6000元以下,還有1個村低於5000元。少數民族村之間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年人均勞動所得最高的大興區西紅門鎮五村和九村,主要從事二三產的影視、照明設備生產和場地出租,已達到27200多元。收入最低的房山區韓村河鎮二龍崗村,主要從事傳統農業生產,僅為4600元,兩者相差5.9倍。
這些低收入少數民族村絕大部分位於偏遠山區和水源及生態涵養區,少部分位於平原地區。一方面,受農業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經濟基礎薄弱,交通不便,生態保護產業投資限制等因素制約;另一方面,也與這些少數民族村發展經濟的主觀能動性不高有關;再有,部分領導幹部對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因而在思想上、工作上「短視」甚至是「忽視」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的發展。這些因素致使一些少數民族鄉村人均收入徘徊在5000~10000元之間,遠低於北京市和所在區縣農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少數民族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缺少總體發展規劃和專項指導。調研中發現,不論全市還是區縣的五年發展規劃,都從未將促進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單獨作為一項任務列入其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目前,在117個少數民族鄉村中有40個村沒有產業規劃或總體規劃,占總數的34%。同時,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的發展缺乏專項指導,對以集體經濟為核心的村鎮規模經濟的專項規劃不夠,是導致缺乏產業化和規模化項目的重要原因。
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缺少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資金支持。在調研中還了解到,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在資金方面存在較大缺口。首先,專項資金額度不高,配套資金存在較大缺口。2009年用於少數民族鄉村經濟建設的2400萬元專項資金與2009年北京市財政用於農業法定支出的40.9億元相比,僅佔0.5%,佔2009年1~6月新農村建設財政投入5.12億元的4.7%。若按76個低收入村平均計算,每個村僅32萬元左右。其次,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缺乏產業發展資金和公共服務資金。部分低收入的少數民族村,由於集體經濟薄弱,融資困難,缺少項目啟動資金;即使有一些市場前景良好的項目,也難以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此外,在調查中還發現,目前不少低收入少數民族村都因歷史積欠造成了較為沉重的債務負擔。有的民族村在產業轉型過程中形成的債務和承擔鄉村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時形成的借債難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得到彌補。
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缺乏科技人才和優秀帶頭人。以村幹部為代表的民族村人才素質提高的問題是影響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有些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民族村難以吸引人才,本地幹部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此外,民族村對能促進產業發展的專業技術及掌握專業技術的人才需要迫切,特別是農業技術人才。盡管有關部門每年都有相應的技術培訓,但對於一些技術性要求強,特別是關鍵時節的技術指導性人才缺口較大。
保持本市少數民族鄉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發展同步是首都北京的一份責任,全市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加大幫扶力度,在發展中逐步解決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困難。

Ⅱ 如何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促進少數民族地復區經濟社會發展制,要從多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思想認識,讓做好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攻堅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學校、醫院、居住環境、道路、水利、供電、通訊網路等建設。三是因地制宜,開發當地的特色優勢產業和項目,促進當地群眾的增收致富。四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政府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和各種補助資金,重點向少數民族地區傾斜。

Ⅲ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判斷:( )理由:

√,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本質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體現,也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

Ⅳ 怎樣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高度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好支持政策措施回。
二是加大少數答民族地區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後勁。
三是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
四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區貧困問題。
五是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

Ⅳ 為什麼說「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還是一個政治問題」

各民族在經濟生活、歷史傳統、文化風習、行為方式、心理素質等各方面都有版自己的特點,在社會生權活中也有自己的需要。

少數民族的內部事務由誰來管理?當然只能由他們自己來管理。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從經濟發展的要求看,少數民族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單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漢族地區恰恰相反,經濟文化比較發達,但資源不足,只有互相補充,連成一體,才能有利於整個國家的發展,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

(5)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擴展閱讀

(1)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逐步與全國的發展相適應。

(2)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社會事業,促進各民族的全面進步。

(3)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增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活力。

(4)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必須建立和健全同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規體系和監督機制,使自治法更好地發

揮作用。

(5)進一步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堅決維護祖國的統一,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高度警惕和堅決抵制境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和違法犯罪活動。

Ⅵ 加快少數民族個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加快少來數民族個民族地區的自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直接關系著我國的繁榮與富。

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是我國發展的一部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問題的解決程度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國家的繁榮與富強。

另一方面,東西部地區差距日益拉大成為影響各民族共同繁榮、民族關系和社會穩定的深層次根源。

2、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直接關系著我國的穩定和邊疆安全.

一方面「邊」和「窮」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兩個重要特點。邊境2100多萬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數民族;有31個民族與國外同一民族跨界而居。

另一方面,民族地區有著特殊的民族宗教社會關系。

(6)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擴展閱讀:

由於歷史的原因民族地區特別是西部民族地區是一個民族關系敏感的地區,西部民族地區存在著與東部漢民族地區不同的社情和民族狀況有些問題在東部地區開發開放中不成問題,可能在西部民族地區的一些區域里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和民族宗教狀況,就會成為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後,各民族通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陸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各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Ⅶ 用實際說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1 脆弱的生態系統與持續千年的節制開發的生產方式,受到掌握最新技術的內地大內企業的掠奪和
破壞性容開發,如內蒙古草原被露天開採煤礦毀掉,西藏當地的聖山被有色金屬開礦毀掉
2 市場經濟的唯利是圖短期行為,誘惑當地少數民族採用了禍害第二代的商業惡性競爭。如內蒙古過度放牧,羊群啃光草根造成沙漠化,新疆抽采聲稱地下水灌溉新墾田地,造成幾百年歷史的坎兒井灌溉系統枯竭
3 社會發展,作為戰略資源與重要原料提供者,新疆與內蒙古與沿海的收入差距一直擴大,特別是新疆,比較有同樣宗教信仰的中東富裕地區,而產生強烈的不公平感
4 由於少數民族的上千年歷史發展中,產生了獨特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所以用西方那一套無神論來統一思想,激起強烈的抵制,認為威脅到當地種族的傳承。

Ⅷ 當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還面臨哪些困難

資金不足,交通不便,人口素質低,缺乏投資吸引力

Ⅸ 當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還面臨哪些問題

經濟發展不平衡,多發展綠色經濟發展信息化產業,要充分利用少數民版族地區的特色,把權特色文化與經濟相結合實現雙贏。
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保障,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局部少數民族地區存在不穩定因素,要要加強這些區域的安全保障,同時要嚴厲打擊不和諧因素。

與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