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發展潮汕地區的經濟水平
是的,你抄說的很好,我是汕頭人,一個在廣州讀大學的汕頭人,潮汕人確實很聰明,很會做生意,不過其實潮汕人也有一些缺點,首先是眼高手低,挑工作總是這樣,卻不知多大的事業都要小基礎作起。我覺得第二點是很重要的,潮汕人的合作意識不強,寧願一個人干,也不願跟人合作,看不起外省人。其實很多外省人能在廣東站穩腳跟還是有很強能力的。而且潮汕地區有些地區還是很迷信的,我覺得潮汕要發展,首先是人民意識要提高,破除封建迷信,官員意識也要提高,企業在你這里辦,你才會有更好的業績,另外,我覺得大潮汕地區應該聯系起來,或許發展旅遊經濟也會不錯!還有國家,省的政策也要扶持。
Ⅱ 潮汕地區要發展,是否取決於汕頭的經濟發展
總體來說是這樣來子的,因為自機場的話建在三市間,對三個市影響其實是相同的,其次就是鐵路了,而發展貿易最重要的並不是機場和鐵路,最重要的就是港口了,有港口就有貿易,三市只有汕頭有港口,而且是廣東省離台灣最近的,跟台灣貿易發展也是前途無量,加上是粵東老大,起帶頭作用,所以汕頭經濟要是好了,必將帶動其他兩個市的發展,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潮汕地區的發展就取決於汕頭的發展,其他市的共同發展也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不然機場也不會從汕頭搬到三個市之間了,總體來說就是,汕頭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他市的發展也要跟上來,才是真正的大潮汕發展趨勢!潮汕地區的發展不能說取決於汕頭的經濟發展,但是如果汕頭經濟發展不好,潮汕地區肯定發展不好!
Ⅲ 現在潮汕地區還是很落後嗎
潮汕屬於廣東較為發達地區,一是改革開放較早,經濟發展很快,生活水平在廣東地區屬於較高水平。其次潮汕地區有較多海外華僑和僑眷,回鄉發展的人數眾多,拉動當地經濟發展。
Ⅳ 汕頭現在經濟發展的怎麼樣了有人說潮汕是廣東最落後的地區之一
最落後還排不上,但最近十年確實發展比較緩慢,比較起周邊城市確實讓人心疼,怎麼說,已經錯過最好發展的機遇了,只能看看能否搭上末班車,海西發展圈了
Ⅳ 簡述潮汕地理和經濟區位與其發展的關系
潮汕經濟衰落原因:
一、發展空間不足
2005年以後,粵東四市意識到發展落後的格局,也紛紛開始發力。但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可能都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每個潮汕人都可以談出很多理由,主觀的、客觀的、內部的、外部的,應有盡有。
但是被提及最多的一條,是這里從歷史延續下來的「人多地少」格局。
汕頭一位民間觀察人士對記者表示,潮汕人大多信奉「多子多福」的觀念,這一觀念遠可以追溯到最早遷徙至此的中原文化的影響,而在延續發展的過程中,這一觀念能被保留下來,「一定是被反復證實過的」。
人多,地自然相對就少了,這在潮汕造成了迥然相異的結果,一方面是潮汕人大量出海尋求發展空間,這是海外潮商能形成規模的基礎;另一方面是本地人不得不「種田如綉花」,並繼續多生孩子,依靠宗族勢力在激烈的競爭中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2010年,粵東四市總面積15516平方公里,占廣東全省的8.6%;常住人口1689萬人,占廣東省的16.2%,人口密度超過1100人/平方公里,比廣東省460人/平方公里的密度高出兩倍多,是廣東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如果把視野放到全國范圍內看,包括揭陽在內,潮汕地區用全國約千分之一的土地,養活了佔全國百分之一的人口,這相當於一個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
當記者坐車從普寧趕往汕頭時,道路兩旁呈現的景象讓人唏噓。村莊和廠房讓人彷彿置身於珠三角一般,嚴格按照四方位置排列,其密集程度也不亞於珠三角。
人多地少造成的直接困境,便是難有成片的土地可供發展產業之用。尤其是在城鎮化率更高的中心城區,土地問題更是成為難點。
Ⅵ 為什麼潮汕經濟會衰落
潮汕經濟衰落原因:
一、發展空間不足
2005年以後,粵東四市意識到發展落後的格局,也紛紛開始發力。但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可能都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每個潮汕人都可以談出很多理由,主觀的、客觀的、內部的、外部的,應有盡有。
但是被提及最多的一條,是這里從歷史延續下來的「人多地少」格局。
汕頭一位民間觀察人士對記者表示,潮汕人大多信奉「多子多福」的觀念,這一觀念遠可以追溯到最早遷徙至此的中原文化的影響,而在延續發展的過程中,這一觀念能被保留下來,「一定是被反復證實過的」。
人多,地自然相對就少了,這在潮汕造成了迥然相異的結果,一方面是潮汕人大量出海尋求發展空間,這是海外潮商能形成規模的基礎;另一方面是本地人不得不「種田如綉花」,並繼續多生孩子,依靠宗族勢力在激烈的競爭中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2010年,粵東四市總面積15516平方公里,占廣東全省的8.6%;常住人口1689萬人,占廣東省的16.2%,人口密度超過1100人/平方公里,比廣東省460人/平方公里的密度高出兩倍多,是廣東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如果把視野放到全國范圍內看,包括揭陽在內,潮汕地區用全國約千分之一的土地,養活了佔全國百分之一的人口,這相當於一個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
當記者坐車從普寧趕往汕頭時,道路兩旁呈現的景象讓人唏噓。村莊和廠房讓人彷彿置身於珠三角一般,嚴格按照四方位置排列,其密集程度也不亞於珠三角。
人多地少造成的直接困境,便是難有成片的土地可供發展產業之用。尤其是在城鎮化率更高的中心城區,土地問題更是成為難點。
以汕頭為例,其正在規劃建設,希望能夠升級成為省級和國家級平台的海灣新區,480平方公里的面積很大部分需要填海而來。
汕頭市一位官員也向記者透露,曾經有一家央企來談合作,可以進一步開發港口,但對方提出需要1200畝的土地,汕頭無法滿足這一條件,只得作罷。
土地空間的制約,也造成了目前汕頭、揭陽、潮州各自不同的發展態勢。
在1991年剛分拆成立時,揭陽在三市當中最落後。到2010年,廣東決定在粵東地區布局重大項目時,擁有相對豐厚土地資源的揭陽,獲得了廣東省的垂青,揭陽潮汕機場和中委廣東石化煉油項目紛紛落地,揭陽的經濟也在這幾年突飛猛進,大有趕超汕頭之勢。
而即便是揭陽,也需小心謹慎的經營已所剩不多的可供開發空間。
二、「供養模式」文化悖論
當然,盡管發展空間不足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觀點,但更多的潮汕人還是願意從文化上去找原因。有觀察人士提出了在潮汕地區普遍存在所謂「供養模式」,來解釋粵東何以落後。
10月27日,作為僑博會期間一項重要的文藝活動,汕頭請到了中央電視台知名主持人阿丘、謝映玲來汕頭,專門拍攝一組與僑批有關的短片,計劃在僑博會文藝演出中播放。僑批,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最為典型的表現出潮汕地區的文化特色。
自清末
以來,遠在海外的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的贍家匯款和平安家書,就是後來人們所稱的「僑批」。在清末,金融郵政機構極不完善,海外僑胞捎回家鄉的錢款和書信,主要是經由「水客」、「客頭」及海內外的僑批館遞送。
僑批兼具了家書和匯款的功能,華僑用在外界辛苦掙來的錢,養活了在潮汕地區的一個家。在這樣的情況下,潮汕地區盡管人口眾多,但存在很大一部分不需要工作的被供養家庭。
如今,盡管僑批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此種「供養」模式並未走出歷史。
「在我的住宅小區有潮陽人,父母妻兒都從潮陽搬到汕頭住,男主人在深圳、廣州打工,為那裡創造財稅,每個月匯款回來給整個家庭用度,男主人每年回來兩次。」一位蔡姓企業家說,很多潮陽青壯年像這樣,家裡的人衣食無憂,但也沒有創造性。
而由「僑批」文化推而遠之,是華僑對整個潮汕地區的復雜態度。
「華僑的確很愛家鄉,但是他們也很難回來投資。」上述企業家說,因為要回鄉掙家鄉人的錢,鄉情上總感覺說不過去,「李嘉誠回來也是捐錢做教育,建醫院啊」。
「親情、鄉情是靠不住的,人民幣才靠得住。」陳鴻宇說,華僑也不一定都是有錢的。最大款的李嘉誠,在汕頭搞大學、修橋,但是他真正賺錢的是放在香港,投到深圳了。
而另一個讓華僑產生疏遠之感的,是1991年三市分拆後,對潮汕文化整體的割裂。在分拆之前,不管是汕頭、潮州還是揭東,統一都說「潮州話」,吃「潮州菜」,但現在這些被有意的區分開來。
在上述民間觀察人士看來,三市本來就屬於同一個大潮汕文化體系,如果因為行政壁壘而將這種聯系人為割裂,對整個潮汕地區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改善潮汕經濟的方法:
一、向東還是向西?
在粵東整個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從地理位置上看,粵東地區是廣東距離台灣最近的區域,處在海峽西岸對接台灣的最佳位置,與福建的廈門地區極為接近。加之兩地人緣文化相近,商貿合作頻繁,因而與海西地區的合作,應該是粵東的發展方向。
但另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是,粵東地區在行政歸屬上,畢竟是廣東省管轄的地區,臨近的珠三角,對粵東也有著極大的誘惑力。
如今,對於汕尾來說,向東或者向西已經不是一個問題,與深圳共建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成為了汕尾的選擇。但對於汕頭、潮州和揭陽來說,這依然是一個問題。
早在2005年,便有民間觀察人士指出,粵東等非珠三角地區,只有主動、深入地融入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利用珠三角的產業轉移機會,才能實現自身的大發展。
但在2008年12月,廣東省出台的《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率先實現科學發展的決定》中,單獨將支持汕頭擴大對台經貿合作,參與海西經濟區建設列出來。
而在次年8月,另外一份題為《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粵東地區實現「五年大變化」的指導意見》的文件中,透露出來的思路是要求粵東主動融
入珠三角地區,參與海西經濟區建設被放在次要位置,廣東省將在此布局39個大項目,爭取到2011年粵東經濟實力上一個台階。
到粵東與海西地區,在產業上的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年從粵東地區撤走的企業,有很多輾轉到臨近的閩南地區,兩地產業協作有很好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海西經濟區是對岸的台灣,曾經也是粵東外來投資的主體。
一位觀察人士指出,粵東地區總是想「左右逢源」,然而事實上,無論是參與海西經濟區,還是融入珠三角,粵東地區都是被邊緣化的。原因在於,海西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由其主導的規劃,主體必然是以廈門、泉州等地為主,粵東只能沾點邊。
而對於珠三角來說,其規劃受惠的主要地區,自然是屬於珠三角之內的地市,廣州、深圳作為區域經濟中心向外輻射,受惠地區也主要是中山、江門、惠州等地,相隔甚遠的粵東很難受惠。
「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這位人士表示,在錯過了產業轉移大潮和投資大潮後,粵東的發展只能靠自己老老實實發展實業。
二、粵東的夢想
其實,即便是在經歷了經濟上的沉重打擊後,粵東地區也有著不錯的發展基礎。
在粵東,集中了廣東四分之一的專業鎮,如澄海玩具、潮州瓷器、普寧的中葯飲片等,均是粵東特色經濟的代表。這些專業鎮集中在潮汕揭三市銜接的區域內,占據了粵東地區50%到70%的經濟總量。
如果按照統計數字來看,粵東地區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7%,比粵西地區要高出近20%。但在陳鴻宇看來,粵東的中心城區難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本身並沒有完成城鎮化,而是煮了「夾生飯」。
如今,社會早已淡漠了對粵東投資環境的負面印象,但也並未發現什麼突出優勢。
汕頭經濟特區的頭銜和政策,或許是粵東的一塊招牌。根據其他特區的經驗,它不光可以為粵東招徠大規模的投資資金,也可以為這個地區注入體制創新和對外開放的基因。
回看今日的汕頭經濟特區,並沒有朝人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經濟發展自不待言,在引領全國的各項體制機制創新領域,汕頭特區也鮮有走在全國前列的。
針對這個問題,對廣東經濟深有研究的美國學者傅高義,在其著作《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中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深圳、珠海在一個空白區域設立特區,汕頭特區卻是在原有汕頭市的行政架構下搞特區,體制上無法大膽創新,這是造成汕頭經濟特區體制創新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陳鴻宇認為,這一影響一直持續到特區擴大後。「1992年特區擴大到全市,問題就來了,特區的銳氣和勇氣已經被融化、腐蝕在一個舊體制裡面,按照老體制管理整個特區。」在這樣的情況下,汕頭經濟特區的發展未能創造出像深圳那樣的速度。
這樣一來,定位為粵東區域中心城市的汕頭,便難以發揮出輻射和帶動作用。汕頭、潮州和揭陽三市,因為經濟結構同樣落後,在爭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時,便習慣性的墜入競爭的套路,難以形成產業布局上的合力。
這一趨勢,在廣東省2007年召開粵東工作會議,並出台支持方案後變得更為明顯。
以揭陽潮汕機場的建設為例。記者了解到,該機場選址在三市還沒有拆分的時候就有過考慮,現在的地址也是考慮到要統籌三個地市的需求,三市均接受了這一選
址方案。但在機場名稱確定時,卻頗費了一番周章。考慮到機場最終選址是在揭陽境內,機場名稱被確定為揭陽潮汕機場。對很多外地客商來說,揭陽並不是一個知
名度很高的地名,將其放在潮汕兩字之前,多少會有些不便。
「潮汕分市以後,大家都在爭中心城市,大家跳過十公里就能到海里去,為什麼要局限在這一個湖裡面爭呢?」前述觀察人士表示,從一個城市的定位,可以看出這個城市的眼光和格局。
以汕頭為例,在《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中,將汕頭定位為粵東中心城市。但是在他看來,是不是中心城市,不是省政府一份文件說你是就是的,而是需要整個城市的奮斗爭取的,是要能在對粵東以外的地區競爭中表現出中心城市的氣勢的。
「現在很多人都在談中國夢,具體到汕頭,十年前汕頭政府出台一個規劃,說要成為粵東中心城市。可你本來就是中心城市,你如果還把這個作為你的定位,你還有夢想嗎?」
他進一步指出,整個粵東的問題,都需要一個大格局的定位來廓清發展思路,如果粵東的城市不能打開視野,放眼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定位,那復興也無從談起。
Ⅶ 為什麼潮汕地區經濟發展這么落後
因為其它地方的官員是貪了還辦事,而潮汕地區的官是只貪不辦事,這就是區別,春節碰到一老友說要把企業遷到四川去,他說在潮汕辦企業,除了火葬場不需要打點以外,其它你都得打點到位,否則後患無窮。
Ⅷ 為什麼潮汕地區的經濟在整個廣東最差
第一,主要是國家政府不重視,經濟不上來,第二,潮汕人自己作死,自己弄死自己,只為個人利益
Ⅸ 潮汕經濟發展
潮汕地區最近幾年的經濟發展不是特別理想,但這可能更會引起省政府的關注.這也專潮汕的未來注入新屬的血液.由於潮汕飛機場的開建,深圳至上海的鐵路(使潮汕地區與珠三角和長三角連接起來)的開建,這些都將給潮汕地區發展的動力,福建也被國家定為海西經濟區,也將輻射到潮汕,使潮汕地區的經濟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