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未來十年全球經濟靠什麼發展
隨著中美貿易磨擦的持續,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將會陷入動盪的局面。落後的低效益加工型企業將逐步淘汰,轉移到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將更依賴高新產業和服務業。
⑵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是什麼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抄。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⑶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哪些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較快發展。但同時,也使世界經濟的發展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來看:
第一,有利於各國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和市場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在目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第二,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產業的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加速流動;可以彌補各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不足,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迅速實現產業演進和制度創新,改進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開發新產品,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由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科學技術的世界性流動,使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可以進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進科學技術,藉助「後發優勢」,促進科技進步、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
第四,促進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為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是一個既相互競爭,又相互融合滲透的過程。
但是,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經濟全球化中佔有主導地位和絕對優勢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特徵會得到充分體現;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會更加突出,使國家之間的市場競爭和民族沖突會更加激烈和尖銳;少數大國一手操縱世界經濟事務,使平等互利原則和國際間的合作屢遭破壞;局部地區的民族摩擦、經濟危機以及政治經濟的震盪也極易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和擴展,增加了國際政治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⑷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使各國逐步趨近的一種狀態。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暫時的倒退與停滯都有可能。當經濟全球化的進展無法滿足各國謀求更廣闊市場的時候,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成為補充。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這種客觀的趨勢是每個民族國家難以把握的,它對各國的經濟發展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效應:正效應或負效應。當一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獲得的正效應小於負效應時,該國就會對經濟全球化採取抵制或消極的態度,轉而謀求區域經濟一體化。
而大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行對內開放、對外排斥的集體保護政策,這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一種不利的影響。然而,正因為經濟全球化的進展艱難,所以,如果沒有區域經濟一體化,許多國家走進世界市場、提高對外開放就會成為不可企及的事。
(4)全球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形成與發展成因
根本上是源於社會化大生產超出國界的限制,經濟當事人在巨大的生產力面前越來越需要從國際上尋求需求與供給兩方面的市場,從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從跨國公司到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各國在推動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方面逐漸取得共識;多邊貿易體系從關貿總協定發展到世貿組織,各國越來越將政策朝著貿易和投資壁壘減少的方向改進。這些都推動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在形成和發展。
⑸ 世界經濟發展三大支柱是什麼
世貿組織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一起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
世界貿易組織(英語: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中文簡稱是世貿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 擁有164個成員,成員貿易總額達到全球的98%,有「經濟聯合國」之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英語: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是根據1944年7月在布雷頓森林會議簽訂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於1945年12月27日在華盛頓成立的。其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
世界銀行(英文名稱:World Bank)是世界銀行集團的簡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通稱。是聯合國經營國際金融業務的專門機構,同時也是聯合國的一個下屬機構。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和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五個成員機構組成。
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該組織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萊蒙湖畔。其基本原則是通過實施市場開放、非歧視和公平貿易等原則,來實現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臨時機構。
世貿組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在調解成員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訂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與關貿總協定相比,世貿組織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只適用於商品貨物貿易。
自2001年12月11日開始,中國正式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的產業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⑹ 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金融經濟國際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主要趨勢,也體現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這些趨勢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發展中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共同形成對世界經濟、政治及國際關系的巨大影響。如何適應以這三大主要趨勢為特徵的世界經濟發展及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動,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重要課題;而且,三大主要趨勢對世界范圍的合作與發展所賦予的新的內涵,對於未來的世界經濟及國際關系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⑺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哪些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主要的影響:
1、西方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佔有更多的優勢,獲得更多的利益。
2、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3、有利於加速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7)全球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其他影響
1、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2、國際貿易的增長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
3、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上升;
4、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5、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6、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7、貧富差距確實擴大;
8、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9、各種文化的融合及創新;
10、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11、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⑻ 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世界人口將繼續增長。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DESA)預測,在中等生育率情景下,世界人口將由2010年的69.16億增長到2030年的84.25億、2050年的95.51億[47]。人口增長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南部非洲、北非、西亞、南亞等低收入國家,而發達國家人口則略有增長。2010~2030年,發展中國家人口將由56.75億增長到71.31億,年均增長1.15%;發達國家人口將由12.41億增長到12.94億,年均增長0.21%。發展中國家人口比例將由2010年的82.1%提高到2030年的84.6%。
全球城市化進程將持續。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DESA)預測,世界城市人口將由2010年的35.59億增長到2030年的49.84億、2050年的62.52億;城市化率由2010年的51.6%增長到2030年的59.9%、2050年的67.2%[37](圖1–17)。城市化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和城鎮。2010~2030年,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將由46.0%快速增加到55.8%,人口大於1000萬的城市將由2010年的17座增加到2025年的29座。據Seto等預測,2007~2050年全球城市面積將擴展40~143Mhm2,大部分將擠占農業用地來完成城市擴展[48]。
圖1-17 全球人口與城市化率變化趨勢預測
(資料來源: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2013)
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全球農業用地將繼續擴展。到2050年,全球穀物需求量將比2000年增加70%~75%,肉類需求量將增加一倍。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計,到2030年全球農業用地面積將擴展10%左右[49]。聯合國環境署(UNEP)預計到2050年全球農業用地將擴展7%~31%,即350~1500Mhm2,新增農業用地主要是砍伐森林與拓荒天然草地而成的。荷蘭環境評估機構(PBL)預測到2050年全球耕地將凈增1500~1600Mhm2,主要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地區。
全球對礦產、水等地質資源的需求取決於各國未來的發展路徑,存在較大變數。中國、印度、墨西哥、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工業化進程仍將繼續推進,還有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剛剛啟動或即將啟動。發達國家走過的工業化道路,以煤炭資源為動力,以高能源消耗、高資源消費、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要特徵。如果發展中國家繼續走發達國家工業化的「老路」,全球礦產資源開發可能將出現再一次的大幅度增長。據可持續歐洲研究所(SERI)預測,在「現行模式發展情景」下,到2050年全球礦產資源消費量將是2008年消費水平的2.7倍,農業用水需求量將增加80%,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CO2將增加260%[18]。這種情景將給全球環境與生態系統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基於對未來發展的預測,聯合國環境署(UNEP)提出了另一種發展路徑——「可持續發展情景」。在這種情景下,各個國家在採取強有力的可持續發展政策方面高度一致、高度協調,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由「現行模式發展情景」向「可持續發展情景」轉變,逐步實現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