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粉絲文化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隨著文化娛樂產業的不斷發展,有更多的明星出現在大眾眼中,從而形成更多的明星後援會,形成粉絲經濟。近日,人民日報談粉絲文化表示,希望未來形成健康的粉絲文化,面對微博娛樂明星粉絲年度累計總數達到167億如此大的文化消費群體,我們要建立積極向上的引導機制,要提高社會包容度,更廣泛的接納和規范粉絲文化的發展,引導年輕人去追積極陽光、富有內涵的去追「星」!那麼,粉絲文化是何時產生的呢?它對社會和學生群體有什麼影響呢?
粉絲文化的定義
粉絲文化是依附於大眾文化滋生的一種文化形式。粉絲文化是指一個個體或者群體,由於對自己內心虛擬的對象或者是現實存在的一個對象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費,並由此生發的為了自己喜愛的對象過度消費和付出無償勞動時間的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傳媒以及社會文化現象的總和。
但粉絲文化目前還處於活躍的動態發展狀態中,不斷有新現象出現,因此很難給以明確的定義。
粉絲團體以及粉絲文化是如何產生的
粉絲,英文單詞FANS 的音譯,是「迷、狂熱者」的意思,這個詞語在2005年「超級女聲」之後開始流行起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發展與應用,粉絲們的追星崇拜行動已經從電視、報紙等媒介擴展到了網路,而且這些媒體媒介日益成為粉絲們溝通感情,交流思想的平重要台。
粉文化主要表現在形式
1.粉絲群體的團隊精神
2.粉絲積極主動、甘於付出的奉獻精神
3.粉絲與喜愛對象患難與共的忠誠精神
4.粉絲面對壓力和困難敢於挑戰和奮爭的"PK精神"
總的來說,粉絲精神就是追星族很多都把這份愛藏在心中,默默的喜歡,而當前的粉絲,喜愛一個人(事、物),卻是極勇敢得表達出來,並站出來鮮明支持,不藏著,不掖著,完全真實的表達內心的感情。
粉絲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分析
近年來,從網上「打榜」,到形成「粉絲經濟」,再到策劃自己的文化產品,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粉絲群體,早已不再是文化娛樂產業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主動的參與者乃至生產者。
不同的粉絲團體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和標志特徵。在粉絲群體中間的各種互動與傳播過程,產生了一種新的文化,即粉絲文化。它是一種亞文化,某種程度上它與主文化不一定相抵觸,但是一但它的發展偏離了主文化的正確方向,則會與主文化相背離,就有可能會危及社會平衡與穩定。
在粉絲文化的產生過程中,大眾傳媒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各個電視節目的選秀活動中, 以及先進的網路技術把大量的信息反復的提供給廣大的觀眾,以此在不同群體階層年齡的人群中,產生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共鳴,從而得到廣大受眾們的支持與喜歡。
粉絲文化對中學生心理的影響是有積極和消極來那個方面的。
積極影響
提高自我意識 ,釋放壓力
中學生在追星過程中展示自我存在,尋求新的自我同一性,他們通過偶像來尋找自我、重建自我,逐漸提高自我意識。
粉絲有了共同的愛好,在歡聲笑語中可排解精神壓力,在輕松愉快中擺脫心理煩惱。
消極影響
在追星過程中可能造成盲目消費,攀比心理,逐漸迷失自我。
粉絲團體是如何行動的
粉絲團體之間是如何在行動上達成一致的呢?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社會行動理論認為「社會行動是這樣一種行動,這種行動按照其主觀意義把他人將怎樣行動的目的納入行動者,並使自己適應他人的行動方針。」
與此相對應的粉絲們的行動,粉絲們把自己對於偶像崇拜的主觀法盡量的和其他粉絲們在行動上達成一致,同時努力克服自己某些行為上的不妥之處,使自己盡量的適應其他人的行動方針。
② 粉絲文化對當代文學與閱讀的影響
粉絲文化是依附於大眾文化滋生的一種文化形式。粉絲文化是指一個個體或者群體,由於對自己內心虛擬的對象或者是現實存在的一個對象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費,並由此生發的為了自己喜愛的對象過度消費和付出無償勞動時間的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傳媒以及社會文化現象的總和。
粉絲文化目前還處於活躍的動態發展狀態中,不斷有新現象出現,因此很難給以明確的定義。 粉絲是圍繞相關的粉都(粉絲崇拜的對象、客體)並通過有組織的傳播行為參與粉都客體的建構和群體標簽的建構來滿足心理需求的個人和群體的總稱。以深描說為方法論,對粉絲可作相應的界定:粉絲是圍繞相關的粉都(粉絲崇拜的對象、客體)並通過有組織的傳播行為參與粉都客體的建構和群體標簽的建構來滿足心理需求的個人和群體的總稱。以文化研究的相關理論為理論支點和考察視點,可以發現粉絲文化具有大眾文化、後現代文化、視覺文化等文化特徵。對粉絲文化形態的認識不能局限於某一種文化形態,粉絲文化是一種復合型的文化形態。[1]
形成
編輯
什麼是「粉絲」?世界上有這樣一群平凡人,他們愛偶像勝過愛親人、愛自己,他們為了心中喜愛的明星而瘋狂,花費金錢、精力甚至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這些人統稱「粉絲」(英文fans音譯名)。粉絲又是什麼?是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對偶像的「一往情深」和不計成本的付出。現在的粉絲,多是有工作,生於70~80年代的孩子們,他們有著時尚流行的心態,成為當今社會粉絲的主體。2005年的超女之後,粉絲從追星族中脫胎換骨,遍布天下。讓這個源於英文fans的詞彙有了深廣的社會含義,成為社會學家不得不去正視的龐大族群。粉絲已不僅僅是一種現象,已逐漸形成為一種有著獨特鮮明特色的「粉絲文化」。粉絲文化不僅可用於流行文化,也常常被人引用於需要高度理性的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粉絲文化的誕生,與理性相背離,開始了對偶像、對社會和歷史的改造。
表現
編輯
粉絲力量大
在粉絲時代,粉絲已不僅僅是一種現象,隨著社會的廣為傳播和日益盛行,已逐漸形成為一種有著獨特鮮明特色的粉文化,而絕非只是簡單的追星和崇拜,正是具有了這種文化基礎和精神,粉絲現象才被社會大眾接受並迅速蔓延。總結來看,粉文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首先是粉絲群體的團隊精神。
他們為了自己喜愛對象的成功,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從陌生人迅速成為同一個群體,擁有同一個信念,為了同一個目標,緊密的團結在一起,那就是為了把自己喜愛的對象推選為最閃耀的明星。
其次是粉絲們那種喜歡就勇敢表達出來並鮮明支持的率真精神。
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對象,但是之前的追星族很多都把這份愛藏在心中,默默的喜歡,而當前的粉絲,喜愛一個人(事、物),卻是極勇敢得表達出來,並站出來鮮明支持,不藏著,不掖著,完全真實的表達內心的感情。
第三是粉絲積極主動、甘於付出的奉獻精神。
之前很多的追星族,大多停留在單純的喜歡上,最多是購買與明星有關的物品。而真正的粉絲,卻是為了自己喜愛對象的成功,積極主動,甘於付出,除了喜歡,還有不懈的行動。這種奉獻和付出,不只是表現在感情上,還有金錢和時間精力上。正是因為這種無私的奉獻和付出,很多選秀明星才會脫穎而出,一舉成名,而粉絲自己也在這種奉獻和付出中成長和成熟。
第四是粉絲與喜愛對象患難與共的忠誠精神。
這種精神尤其表現在選秀明星的粉絲身上,他們喜歡選秀明星時,對方還只是和自己一樣的平民,他們與喜愛的對象患難與共、一起成長和成功,尤其對自己喜愛的對象不離不棄,即使對方沒有成為最閃耀的明星,但是依然堅定地喜歡她(他、它),支持她(他、它)。
第五是粉絲面對壓力和困難敢於挑戰和奮爭的「PK精神」。
相對於選秀選手的"PK",粉絲之間的"PK"不"PK」不只是表現在粉絲對明星的喜愛上,還表現出一種面對壓力和困難敢於挑戰和奮爭的「PK精神」,正是具有這種"PK」"精神才可以讓粉絲與喜愛明星一起成長和成熟。
正是因為具有以上五種精神所蘊含的粉文化,才造就了當前選秀活動模式的巨大成功,更是借機推選出一個又一個的「草根明星」。當然,在現階段,粉文化由於剛剛初具雛形,所以還有待於日益完善和成熟。但是以上五種精神,都是積極向上的精神,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理念,希望每一位粉絲,不只是把這種精神單純用在自己喜愛明星的身上,在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中,在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上,也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相信自己一定也會和自己喜愛的明星一樣,成為一顆同樣成功的閃耀之星。其實,這種精神,在任何人身上也同樣適用。
負面效應
編輯
粉絲們崇拜偶像時,只崇拜偶像的名譽和地位,不崇拜偶像的真正實力。其不知,在所有明星成功的光環後面都有著鮮為人知的刻苦,他們不去崇拜人家吃了多少苦和成功,只崇拜明星身上耀眼的光環。如:一些五音不全,甚至不識簡譜更不用說是五線譜的粉絲們,對心目中宇春、靚穎的歌卻是首首能唱,倒也是非常了的;一些連基本體育知識都沒有的粉絲們,對心目中的劉翔、晶晶的穿衣帶帽倒是知道的清清楚楚。所以,現在對偶像的崇拜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這樣的崇拜有點像文革時期,千萬紅衛兵聚集到北京天安門,夢寐以求只圖一睹毛主席的光輝形象一樣瘋狂。彼時也瘋狂,此時也瘋狂,只不過是瘋狂者追求的對象不同罷了。
沒有信仰、敬畏和內在的道德自律,崇拜就會被引向歧途。因此就有了花幾千元買一張門票;賣血買票;搶別人的手機投簡訊票;為了能夠見到偶像一面,在外流浪一個星期;飛到長沙看超女。直至此前中國「追星」史上最負悲劇性色彩的事件——楊麗娟父親之死的發生…… 這些喪失理智的行為,令人心悸、扼腕、議論、嘆息……著名文化批評家、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朱大可說:「政治崇拜是意識形態煽動的結果,文化崇拜是知識崇拜的延續,而娛樂崇拜是市場策劃和操縱的結果。」
粉絲,其樂無窮;當粉絲,可以釋放內心的郁悶;當粉絲,有了人生的楷模和追求目標。但是切記,喜歡他的歌、作品和喜歡他的人要區別開來;做他的歌迷和做他的追隨者要區別開來。正像一位名人指出的那樣:倒臟水的時候,不要把孩子和臟水一起倒掉。但是,也不要喜歡孩子連臟水都喝了。星可以追,但自己也不能不活。不管是明星還是普通人,生活都是自己的,沒有任何必要為別人去尋死覓活。
粉絲現象發軔於青少年對自我身份認同的追求,並基於此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青少年亞文化。而隨著大眾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粉絲在媒介景觀中的縱情表演,粉絲文化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然而,在商業資本主宰的語境中,粉絲文化被迅速捲入了文化與經濟合謀的陷阱,成了消費主義狂歡的一種噱頭。值得思索的是,當消費主義的魔杖把粉絲們點化為追逐時尚符號的消費者時,偶像的神話會不會顯得暗淡無光。
③ 你覺得粉絲文化利弊都在哪些方面
如果要我說粉絲文化的利弊都在哪些方面,當然還是要在追求明星的方面,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明星的紅火肯定是離不開粉絲的幫助的,只有一個明星擁有很多的粉絲,有很多人喜歡這個明星,那麼這個明星才可以在娛樂圈中擁有自己的一番地位,而且在社會上也是有自己的影響力,所以說一個明星他是離不開粉絲們的喜歡,好像有很多粉絲的喜歡也是有很多的好處和壞處的。
但是如果說一個明星的粉絲是無頭腦的喜歡明星的話,那麼對於這種心理會給明星產生很大的影響,畢竟現在已經有很多的粉絲已經過分的涉及到了明星的私生活當中去,他們無時無刻的出現在自己喜歡的這個粉絲面前,從而影響到了明星的生活,這樣對於這個明星來說也都是並不好的一個體現。
④ 粉絲文化怎樣對消費者行為產生影響
我覺得粉絲文化,可能會使得消費者的行為不太理性。
⑤ 文化對經濟的影響
文化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有——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生產力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生產率的變化。我們來研究生產效率:勞動生產效率=產品量/勞動時間△C/△T。假設△T為單元1且不變,生產效率主要取決於生產者在△T單元1的時間下生產的所有的商品的總量C。而商品的總量C又由那些生產要素所決定或者所影響?主要取決於科學技術生產力,勞動者所受的教育,勞動者所具備的知識,勞動者的專業技術,勞動者的素質,勞動者對其專業技術的撐握和熟練程度,這些都是科學技術。
關於科學技術對生產效率的影響,鄧小平就有一句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率」,科學技術的提高,可以改進基礎生產設備,提高資本有機構成,調整產業結構,固定資產所形成的生產設備的科技化提高,使生產同一產品的時間縮短。特別是當代,以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科技及其業的迅速發展,更使得生產力發生了革命性的飛躍。科學技術提供了更可靠,更迅速,更准確的服務,使得生產效率提高。而科學技術是文化的一個內在發展的外在的表現,所以,文化,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提升有易於生產力的提高。
3.2 人口素質問題。人口學也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分支,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開始,就有關於人口素質的研究,因為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和執行者,人的素質直接關系的經濟活動的運行。人口素質問題是一個關於科學教育體系和文化的傳承,是文化在一個大的范圍內,歷史性的學習和繼承。人口素質關繫到國家或地區當前和未來一大段時間內的生產力、創造力、科學水平、人口壓力、地區生產潛力等。 3.3 創新與。在有關經濟的文化內,創新是的靈魂。其可以體現在文化的積累結果和文化傳承過程,也可以體現一個人,民族的前進精神,勇於接受不存在的,和寬廣的胸懷。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核心,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核心,它不但繼承了文化,而且還推動了文化前進,使文化得也發展,是文化在經濟領域最成功的運用。創新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消耗,增加了產出。創新了一個的靈魂,關於「創新」這個詞,曾經有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創新毀滅論」便明顯地提出資本主義的資本生產過程便是一個「創造一樣新的生產方式來替代已有的生產方式」創新是一個企業所必須的,企業依靠創新,以新的生產方式來生產商品,既可得到有利的競爭地位,同時也可以得到更高利潤率,甚至於得到暴利,這是當代每一個企業所追求,也是一種最好的企業運行方式。創新不但能讓一個企業更好的生存,也是經濟活動得以正常運行和發展的必然條件。
3.4 文化與貿易。貿易的前提是有地區性和區域性的成在,是比較優勢在不同區域的不同。地區性和區域性的劃分是一個性的劃分,區域性的確定在古代政治筐架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團體環境,在起原有的生產力不同和經濟生產活動不同的前提下,文化的區域界定進一步使地區間生產的差距和種類的擴大,在不同部落間的交換就有必要在生產剩餘的條件下產生,貿易就得到產生和發展。比較優勢的產生也是文化等的結果,是文化在歷史里形成差異性的影響。
3.5 文化產業。在文化中,可接觸的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形成了文化產業,其組成了經濟活動中的一部分,和其他的經濟活動構成了社會經濟活動。比如的飲食文化,NBA籃球文化等。
3.6 文化的差異性所引起的經濟行為差異性。中國人重儲蓄後消費的觀念,生兒養老,節約用錢,錢不露白與美國人重消費和投資,提前消費和享樂主義所產生的不同經濟現象,中國儲蓄過多,美國消費過剩等。
⑥ 粉絲文化、社交網路市場,對於重新想像創意產業有何啟發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粉絲文化和社會網路都十分得流行,但對於現在這個社會,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呢?難道就任由他們發展么?我們應該主動出擊,去擊敗他們。但在這個網路信息社會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比如說現在的快手一個人可以有很多粉絲,他們也是靠粉絲才能生活下去。
⑦ 分析追星文化,粉絲經濟的利與弊
不行啊,明明天早上6點,你今天反正今天6月份的話肯定是利大於弊。
⑧ 粉絲文化的負面效應
粉絲們崇拜偶像時,只崇拜偶像的名譽和地位,不崇拜偶像的真正實力。其不知,在所有明星成功的光環後面都有著鮮為人知的刻苦,他們不去崇拜人家吃了多少苦和成功,只崇拜明星身上耀眼的光環。如:一些五音不全,甚至不識簡譜更不用說是五線譜的粉絲們,對心目中宇春、靚穎的歌卻是首首能唱,倒也是非常了的;一些連基本體育知識都沒有的粉絲們,對心目中的劉翔、晶晶的穿衣帶帽倒是知道的清清楚楚。所以,現在對偶像的崇拜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這樣的崇拜有點像文革時期,千萬紅衛兵聚集到北京天安門,夢寐以求只圖一睹毛主席的光輝形象一樣瘋狂。彼時也瘋狂,此時也瘋狂,只不過是瘋狂者追求的對象不同罷了。
沒有信仰、敬畏和內在的道德自律,崇拜就會被引向歧途。因此就有了花幾千元買一張門票;賣血買票;搶別人的手機投簡訊票;為了能夠見到偶像一面,在外流浪一個星期;飛到長沙看超女。直至此前中國「追星」史上最負悲劇性色彩的事件——楊麗娟父親之死的發生…… 這些喪失理智的行為,令人心悸、扼腕、議論、嘆息……著名文化批評家、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朱大可說:「政治崇拜是意識形態煽動的結果,文化崇拜是知識崇拜的延續,而娛樂崇拜是市場策劃和操縱的結果。」
粉絲,其樂無窮;當粉絲,可以釋放內心的郁悶;當粉絲,有了人生的楷模和追求目標。但是切記,喜歡他的歌、作品和喜歡他的人要區別開來;做他的歌迷和做他的追隨者要區別開來。正像一位名人指出的那樣:倒臟水的時候,不要把孩子和臟水一起倒掉。但是,也不要喜歡孩子連臟水都喝了。星可以追,但自己也不能不活。不管是明星還是普通人,生活都是自己的,沒有任何必要為別人去尋死覓活。
粉絲現象發軔於青少年對自我身份認同的追求,並基於此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青少年亞文化。而隨著大眾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粉絲在媒介景觀中的縱情表演,粉絲文化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然而,在商業資本主宰的語境中,粉絲文化被迅速捲入了文化與經濟合謀的陷阱,成了消費主義狂歡的一種噱頭。值得思索的是,當消費主義的魔杖把粉絲們點化為追逐時尚符號的消費者時,偶像的神話會不會顯得暗淡無光。
⑨ 文化對經濟有著怎樣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因而對經濟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我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形成了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哲學文化傳統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儒、佛、道三位一體建構的中國傳統哲學雖然歷 經先秦諸子、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及宋明理學幾種典型的哲學形態,但其中的精華卻體現出了繼承性,這些便構成了中國的哲學傳統,具體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為主導,強調人與天的合一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區別在於:中國文化在於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學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說,性善說,這些學說對後世哲學及統治階層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求善基礎上,中國古代乃至當今中國人都強調天與人的合一。這里的「天」與自然意義的「天」有著根本的差別,前者更在於突出完善的道德屬性及它與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體性關系。它有點類似於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萬物,公正賞罰人間,天命是世間一切道德禮法的最高根據。「獲罪與天,無所禱也 」(《論語·八佾》)及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居敬」「立誠」「格物致知」的修養法則都體現了人性與天理的溝通、融合、統一。總之,在中國的哲學傳統中都潛存著這樣一個邏輯進程:做人之始,當以德為本,修養身心,以成就聖賢,一旦得道,即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上通天道,下化萬民。這一信念,是為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為根本,強調寡慾中庸。中國哲學傳統的另一大特點,是它始終以倫理觀念、道 德修養為主線。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義、禮、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這些均強調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實現這一理想的途徑選擇中,中國人大都趨向於寡慾、去欲。孔子強調「克己復禮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視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學家們更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律條。我國哲學克己寡慾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內向、含蓄、中庸調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態度上,強調出世與入世的互補。中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出世與入世。出世主要為佛家與道家所推崇,強調修心養性;入世則主要為儒家所宣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世與入世的價值取向互相補充、融合,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源於社會的政治、經濟,同時又通過對經濟、政治等經文化形態的影響來制約經濟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哲學文化傳統決定下的民族的潛意識心理,它在哲學文化傳統間接作用經濟發展中充當著鏈條的角色。
二、傳統文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文化主要是人們的經濟價值觀念體系和人們的經濟活動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制度經濟文化,公司或企業文化,居民經濟文化。
⑩ 我們搞課題研究,課題是「粉絲經濟崛起的影響」。各位對這種經濟帶來的影響有何看法呢歡迎發表。。
名人和奇觀填補了空虛,進而造就了娛樂崇拜,同時導致了一種淺薄、浮華的商品文化的統治。商品文化無法造就完整的文化,因為它在每件商品上都打上了轉瞬即逝和完全不可替代的烙印
24歲的王瑜是一名外企白領,她的另一身份是超女譚維維的支持者團體的組織人。這些支持者被戲稱為「維生素」。自從成為「維生素」以後,王瑜每天的生活添加了一項新的內容:去網上俱樂部發帖和頂帖,到各個論壇宣傳偶像的最新動態。「譚維維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王瑜說。
中國文化產業在過去幾年的爆炸式發展在製造出無數娛樂明星的同時,也催生了大量象王瑜這樣的明星崇拜份子,這些明星崇拜份子擁有一個共同的稱謂:粉絲(英文fans的音譯,意即迷,狂熱者)。時至今日,「粉絲」已然成為文化消費中最活躍、最廣大的群體,並逐漸形成一種具有獨特鮮明特色的「粉絲文化」。
粉絲社會學
「每次我走近湖南台所在的廣電大廈,還有幾百米距離,就已經看見成千上萬的『粉絲』圍在道路兩旁,那景象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比如人數最多的『玉米』身穿統一的黃色上衣,列著方隊,就像古羅馬開過來的『黃色玉米兵團』,還高喊口號『玉米不怕累』,那種沸騰的場面只能用瘋狂來形容……」超女評委黑楠這樣描述過他眼中的「粉絲」。
對公眾人物具有強烈的認同,構成了「粉絲」的社會心理基礎。在明星的號召下,「人們像社會動物一樣聚集在一起。他們沉醉於從過度興奮的人群中迸發出來的神秘力量,然後又逐步進入易受暗示影響的狀態,就像那種由葯物和催眠術引發的狀態。」(塞奇·莫斯科維奇)
粉絲們在各大城市的鬧市區「掃街」、在白領們集中的寫字樓「掃樓」……在一切可能的場景下為自己的偶像拉票。他們身著統一的服裝、舉著偶像的招貼來吸引路人注意力,他們用一個棒棒糖等小禮物來請求過路陌生人的支持……
但「瘋狂」背後卻有著清醒的理性規劃。《中國青年報》的文章《超女評選中的公民意識》介紹了張靚影的粉絲們的自組織行為:「『涼粉』成立了五個職能部門:宣傳部、策劃部、財務部、組織監察部和長沙現場工作部。他們在網上策劃、討論、決策,共同起草、制定和修改規則,並公之於眾。整個過程都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
這是一種有趣的現象。過去那種游兵散勇式的追星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具有了社會動力學意義上的群體。尤其引人矚目的是,作為一個社群,「粉絲」們正日益主動參與到當代中國文化和社會的轉型進程之中。
2007年1月,一個名為「粉絲公益聯盟」的團隊在北京宣布成立,加入聯盟的有上百個粉絲團體,參與人數眾多。成立的當天下午,粉絲聯盟的成員一起乘車前往順義,參與「走進太陽村」行動。這次行動為太陽村共籌得資金2820元整,衣物49包,鞋5雙,書若干,文具若干。在活動中,各個粉絲團體與孩子們一起溝通交流,表演節目,參加互動小游戲,去操場摘辣椒……和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
粉絲團體的崛起凸顯出中國民間的自組織行為的勃興。盡管如此,與近年中國社會蓬勃發展的其他民間組織相比,「粉絲」群體所表現出來的這種組織關系還顯得十分微弱。「粉絲」群體的團隊精神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象徵,其組織行為是為了追求文化和興趣認同,但它本身不具備社會團體所有的基本屬性。它的交流意義主要體現在媒介化的互動和個人的興趣互動,而非社會運動。
粉絲經濟學
龐大的「粉絲」人群自然也蘊涵著巨大的經濟能量。2006年11月6日,全球首個以粉絲為主題的節慶正式創立推出,主辦者明確宣稱「粉絲節」的目的,「就是為了孕育粉絲健康文化,撬動一個潛力巨大的『粉絲產業』,形成一種新興的『粉絲經濟』。」
「現在一般性的粉絲都需要交納一定的年費,從10元到100元不等,如果另外組織活動的話,還要再收取活動費。」一位熟知粉絲團運作的人士透露說。
據她推算,一個300人左右的「粉絲團」一年所產生的費用至少在五六萬元左右,「這些費用的收支大都沒有合法憑證,完全只能靠經手人自律,光是在采購環節上的灰色收入就非常可觀。而且一旦高層換人或者組織解散,這些錢只能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職業粉絲也開始吃香。據一位職業粉絲的「管理者」介紹,他們與各類選秀節目的選手、主辦方都有聯系,只要客戶出資,他們便可提供專業的粉絲服務。服務內容包括由職業粉絲舉海報、高聲吶喊,以及在網上發帖子等。一名網名叫「扎辮子」的杭州「職業粉絲」甚至為粉絲團制訂了報酬標准:「喉嚨嘶啞50元,淚流滿面100元,如果選手晉級,再加獎金。」
「職業粉絲」的出現甚至引起了專業經紀公司的不安:「現在很多粉絲在網上公開抨擊我們,甚至還為藝人制定了一整套包裝、宣傳計劃與我們交涉,頗有越俎代庖之嫌。」一位經紀公司的公關抱怨說。
龐大的「粉絲」人群也引起了網路公司的注意。博客中國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王吉鵬創立了中國第一個以粉絲為中心的專業性門戶網站———粉絲網,主要做的就是滿足粉絲的一切需求,讓粉絲分享追明星的快樂。成立至今,最大的粉絲群是周傑倫的粉絲,有70多萬注冊用戶。
王吉鵬認為,「粉絲」正在成為造星的主宰力量之一,運用互聯網則可以打造「粉絲經濟」的財富鏈條。比如組織粉絲與明星的見面會,可以帶動銷售明星相關產品;網站通過提供圖片、文章、視頻、音頻等增值服務,還可以增加盈利模式;甚至還可以通過與唱片公司、經紀公司合作,把粉絲包裝成「明星粉絲」。
王吉鵬向媒體透露說:「去年11月網站上線後,目前的流量已是當時的300至400倍;百事可樂、耐克等已在粉絲網上投放廣告;無線業務正在籌備,第二筆融資也在洽談。」
另一個專業粉絲網站IGOGO8網為粉絲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務內容,包括製作專業的「粉絲身份證」。目前IGOGO8網正在積極地與經紀公司談判,在身份證上增加一些附加的內容;粉絲裝備的衍生產品,比如粉絲T-Shirt,在線把粉絲與偶像頭像放在一起等等,這些將為網站帶來一定的收益。
「娛樂產業的金礦只露出了一小角,粉絲網將挖掘更深的領域。」王吉鵬說,「從粉絲的規模、消費力量及組織架構上看,當前的娛樂市場已進入以粉絲為主導的時代。」
偶像的黃昏
從表面上看,粉絲是作為明星的附庸而存在。然而在粉絲當道的時代,他們的崇拜者們卻面臨尷尬的境地。
2007年,各種選秀活動依舊進行,希望一夜成名的人們仍然在惴惴不安地憧憬著明星之夢。然而那些昔日的偶像卻並不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幸運。選秀節目「我型我秀」的人氣之王師洋因不滿公司對自己的安排,單方面提出解約,但是上騰娛樂一直沒有答應師洋的解約要求,並且也不給他安排任何演出。這位紅極一時的明星如今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也沒有自由,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不見。
這種情形是無法避免的。大眾傳媒不容許個人對任何偶像的持續膜拜,而是不斷以新的偶像替代舊的偶像。因此它們在進行造神運動的同時,卻不斷進行著對這些偶像加以否定和毀滅。這個偶像替換游戲,瓦解了「粉絲」們的情感,卻刺激了他們新的慾望。
英國學者克里斯·羅傑克在《名流》中寫道:「隨著上帝的遠去和教堂的衰敗,人們尋求救贖的聖典道具被迫壞了。名人和奇觀填補了空虛,進而造就了娛樂崇拜,同時也導致了一種淺薄、浮華的商品文化的統治。因而,娛樂崇拜掩飾了文化瓦解。商品文化無法造就完整的文化,因為它在每件商品上都打上了轉瞬即逝和完全不可替代的烙印。」
對於一夜成名的偶像來說,即使你簽了約,途中的變數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相對龐大的娛樂工業,明星只是可以加以利用的鏍絲釘,一個任由扭曲的符號,隨時可以被取替和遺忘。而他們的「粉絲「,也只能在失望中等待著下一個偶像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