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遼寧號對我國軍事體系建設 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的意義
將能對本國利益區進行有效保護,同時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一定程度的威懾作用。
以遼寧號為核心的航母戰斗群,綜合作戰能力將會出現質的飛躍。它的主要活動范圍處於第一至第二島鏈之間,進可攻,退可守,將能對本國利益區進行有效保護,同時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一定程度的威懾作用。
2013年11月26日,遼寧艦從青島某軍港解纜起航。在海軍導彈驅逐艦沈陽艦、石家莊艦和導彈護衛艦煙台艦、濰坊艦的伴隨下趕赴南海,並將在南海附近海域開展科研試驗和軍事訓練活動。這是遼寧艦入列後,首次組織跨海區的長時間航行訓練,屬正常安排。
(1)我國經濟發展與軍事發展擴展閱讀:
航空母艦的相關情況:
1、航母編隊重點圍繞作戰體系構建與運用,突破潛艇伏擊區、遠海制海制空作戰、編隊指揮所訓練等多項內容展開訓練。
2、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了迅速發展。航空母艦數量的急劇增加,導致了航空母艦新艦型的不斷涌現,從而使航空母艦的性能也進一步優化。
3、2019年12月17日下午,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經中央軍委批准,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命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舷號「17」。
⑵ 我國國防的發展方向
我國的國防與經濟是全局中的一個整體,國防與經濟會協調發展,也就是經濟增長越快,國防也就越快,按比例發展。
軍事建設方面會在機械化與信息化方面復合發展,也就是即補機械化的課,也會補信息化的課,並用信息化的技術來改進機械化,講求軍事技術實現自動化。尤其是海灣戰爭,對我國的信息化建設促進是非常大的,在信息化的戰爭中,處於劣勢的部隊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處於處處挨打的境地,也就是說,在系統對抗中,沒有信息化,就會是聾子和瞎子,看不到敵人,敵人卻在處處打擊你。所以加快信息化的改造,是中國國防的需要,是未來戰爭的需要。
軍事體制編制還會處於調整之中,讓體制和編制適應未來軍隊的機械化和信息化時代的需要,是軍隊發展的必然之路。我的的二百一十萬的軍隊總體說來,可能還是過於龐大,編制的調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軍事訓練有了新思路,軍事訓練避免不符合實際,是戰爭的需要,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越是貼近實戰,才能使廣大官兵在戰時少流血。這是對人民負責,對部隊負責。軍事訓練也會採取多樣化的訓練,因為我們未來的敵人是多個方向的,所以我們的部隊的訓練也會針對這種情況採取多樣化的訓練方式。
未來我國的國防實力會有一個迅猛發展的階段,這是因為我國的積累階段已經完成,基礎已經打好,會在此基礎上越來越快。
⑶ 我國發展國防軍事的目的是什麼
國防,就是國家的防務,是指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我國發展國防軍事的目的是為了捍衛國家主權,抵禦外來侵略,保障國家安全與利益。
⑷ 您對中國的軍事發展有何看法
其實你說的兩點不是單選,你的這兩種說法我很贊同。
軍事發展無非就是發展出強大的武裝。以求在不可預料的國與國的戰爭中勝利。我個人認為軍事發展三點很重要。
1。科技。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新科技出來後都第一時間用在了軍事戰爭上。而且戰爭對科技的需求也是不會終止的。攻與防,矛與盾,兩方面有一方變強,另一方都會想方設法的去追上。很簡單的例子,美看到俄的彈道導彈先進,決定弄反導;而俄就強化『白楊』以對之。美弄F22,中俄弄J20,T50。科技對軍事發展的意義絕對重大。
2,經濟。強大的戰爭機器離不開經濟。戰爭就是打的鋼鐵產量,打的燃料,打的就是「錢」。戰爭對資源需求巨大,發展經濟是表象,一旦打起來紙幣就沒什麼價值了。這里「經濟」我覺得得是固定資產,是礦井,油田,鐵路,和工業設備等有形資產。另外很重要的是經濟再發達。都要有能力在戰時把他轉換為軍事力量。二戰中的蘇聯 拖拉機廠能迅速轉產坦克,美國的企業大批生產的飛機坦克軍艦,都是依靠其強大的工業基礎,迅速的轉化來的。相比二戰前期日本的經濟也算發達,但是一旦遭到轟炸,軍工企業只能化作零散的作坊轉入地下。其生產能力沒了,自然落敗(這里又涉及戰略縱深的問題等下再談)。總之發展經濟是必須的。
3。人。人的因素,還是二戰,前期日本軍人基本都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戰鬥力很強。但是到末期,兵員素質明顯下降。而美國源源不斷的青年投入戰場,結局大家都知道的。不講別的,中國的人口和幅員遼闊的土地(又是戰略縱深的問題了,呵呵),日本是吃不下去的。人的因素也很重要。
你說的主要是經濟和科技我就不多說了。套句熟語經濟,科技「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吧」
⑸ 簡述我國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
我國堅持的是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相互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⑹ 我國和印度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發展潛力分析
印度軍事:
從明面上來看:印度是世界第四大軍事強國,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亞洲第一的海軍(真正打起來第一也許是日本)亞洲第二的空軍。似乎和中國半斤八兩。
但是印度的軍力事實上很差!
1.沒有完整的戰略機動網!(雖然印度公路里程很長,但缺乏完整省際高速公路,發達的鐵路和機場群)
2.沒有強大的國民統一性(印度有3000多種民族方言,15種官方語言,這意味著混亂!)國家裡面大量充斥這文盲和在貧困線下生活的人。
3.莫名其妙的傲氣:印度人很驕傲,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是最強的(當年美軍教官訓練印度士兵時差點沒氣死,懂一點東西就拽的跟二五八萬似的!什麼都和美國人比,吹噓印度的東西好)
4.國內階級分化嚴重,下級軍官自主能力差!
5.國內缺乏基礎設施(供電網,自來水網,鋼產量等等匱乏)
6.國家先進裝備過度依賴援助和進口,對長期作戰不利。
印度完全依靠自己的軍事統治來治理國家,是自己成為了一個准軍國主義大國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1.軟體,電子科技發達。2.國際上敵視國家較少。3.原亞太國家領袖(中印之戰後被中國奪得此稱號)4.資源豐富。5.農業發達。6.地理位置優越
⑺ 為什麼我國要獨立自主的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進行有中國特色的國防現代化建設
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地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任務是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參加國家建設事業,努力為人民服務。中國的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對外政策和歷史文化傳統,決定中國必然實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
中國始終把維護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放在第一位。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屢遭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壓迫和欺凌。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前赴後繼的英勇奮斗才取得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因而極為珍惜來之不易的獨立自主權利。保衛祖國,抵抗侵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是中國國防政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存在。中國面臨著極為繁重的經濟建設任務,國防建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中國所選擇的符合自己國情的社會制度、發展戰略和生活方式,不會產生侵略別國的因素。
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國際和平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周邊環境。中國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來處理國際事務,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主張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國家間的糾紛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中國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重要力量。中國即使將來強大了,也決不走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中國實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還淵源於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有愛好和平的傳統。中國古代思想家曾提出過「親仁善鄰」 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這種思想表現在軍事上,就是主張用非軍事手段來解決爭端、慎重對待戰爭和戰略上後發制人。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愛和平,重防禦,求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共御外侮,始終是中國國防觀念的主題。新中國的國防政策,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
中國的國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鞏固國防,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這是中國國防政策的基本目標,也是中國憲法賦予中國武裝力量的主要職責。中國努力避免和制止戰爭,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但是,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國家必須具有用軍事手段捍衛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能力。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完全是為了自衛,是保障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安全的需要。中國武裝力量的規模是與保衛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相適應的。中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設和鞏固國防。
--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這是中國國防建設一個長期的基本方針。國防現代化需要國家的經濟力量和技術力量的支持,國防現代化水平只能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而逐步提高。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建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這個大局,軍隊積極參加和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國防建設,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中國在戰略上實行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國擁有少量核武器完全是出於自衛的需要。中國堅持全民自衛原則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完善國防動員體制,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立足現有武器裝備,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適應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做好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准備。
--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軍隊努力加強質量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目標是建設一支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人民軍隊。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是軍隊現代化建設的一條基本方針。中國軍隊依靠科技強軍,實現軍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按照現代戰爭的特點,努力提高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的水平,改革和完善軍隊的體制編制,改進部隊的訓練和院校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擴張行為。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外軍事關系,開展軍事交流與合作,不搞霸權主義,不搞軍事集團,不進行軍事擴張,不在國外駐軍或建立軍事基地。中國反對軍備競賽,主張根據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則,實行有效的軍備控制和裁軍。中國支持國際社會採取的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安全、穩定的活動,支持國際社會為公正合理地解決國際爭端、軍備控制和裁軍問題所做的努力。
⑻ 我國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基本導向是什麼
在發展與安全的問題上,十八大指出,我國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基本導向是國家版核心安全。
經濟建權設和國防建設是國家建設的重要方面,兩者之間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是一個不可分割、互為依存的矛盾統一體。
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本依託,只有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了,國防建設才能有更大發展。國防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只有把國防建設搞上去了,經濟建設才能有更加堅強的安全保障。
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
協調發展,就是要盡量減少或降低兩者矛盾和對立的因素,促進和強化兩者互為支撐的能力,保持兩者整體協同步調一致。
平衡發展,就是要找到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黃金分割點」,解決兩者之間的資源配置失衡問題。
兼容發展,就是要使國防建設不僅成為抵禦外敵的「利劍」,而且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一是技術引領。
⑼ 簡述我國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
國防建設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國防要服務於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