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有很大差距,2017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2.7:一對還是錯
貧富差距過大肯定是不正常的,對社會穩定有潛在的威脅。
『貳』 為什麼說城鄉融合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
推動城鄉的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是工業革命以來很多國家的施政的重點,也是目前我國學術界廣泛討論的重點和焦點問題。從現階段來說,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有著現實而深刻的時代背景,也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抓手。十九大指出,我們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最大的不平衡其實是城鄉關系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其實是鄉村發展的不充分。我們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很大程度上就表現在城鄉的二元結構上。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
第二,城鄉融合發展也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其實是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並列發展的過程,「四化」同步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核心的任務。在這「四化」里,工業化處於主導地位,是發展的動力;農業現代化是重要的基礎,也是發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後發優勢,可以為我們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鎮化其實是一個載體和平台,承接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的空間,帶動著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加快發展,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如何處理好「四化」關系,特別是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現代化的成敗。因此,我們說城鄉融合發展既是城鄉現代化的抓手,也是重要的標志。
第三,城鄉融合發展是拓展發展空間的一個強勁動力。因為我國最大的發展潛力和後勁在鄉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促進鄉村資源要素與全國大市場相對接,能夠釋放出可觀的改革紅利,也能夠帶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第四,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鄉村振興不能就鄉村來談鄉村,必須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路子,在城鄉融合發展中來破解它的一些難題。
可以從以上四個方面來理解現階段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和必要性。供參考。
『叄』 怎樣充分認識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可以分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社會事業發展建設的不平衡兩個方面。
從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來說,農村經濟的附加值依然不高,組織化程度不夠高,抗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樣不高。比如昨天早晨河北電視台農民頻道「三農最前線」欄目播出的今年棉花收購價格下滑嚴重,就直接導致了農民豐產難以豐收,很多包地種棉的農戶反而虧損嚴重。再如,很多種農用生產資料是以城市工人的工資、設備折舊等計價標准進行定價投放到農村市場,但是農產品最低保護收購價過低,這塊成本就嚴重侵蝕了農民的種糧純收入。農民生產的絕大部分農產品最終以初級原材料方式納入農產品精深加工的產業鏈,定價權掌握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組織手中,農民基本上缺乏定價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這也是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造成農業生產越是增產,供過於求,越可能導致不增收。從城鄉生產、服務業的工作特點看,城市的生產和服務業基本上沒有季節性,這樣全年都可以開展,勞動者全年都獲得收入。農村各種生產經營的季節性、農時特點比較顯著。即使在農忙季節打工、農閑季節到附近的城鎮打零工,農民的收入依然遠遠比不上城市。
從城鄉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來說,就更顯著了。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遠遠高於農村。城市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的工資補貼保障程度很高,但農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等農村「兩委」班子成員的補貼收入、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水平就低得多。城市的教育、醫療資源也遠比農村優質和豐富(很多原本在農村基層的教育、醫療人才紛紛湧入城市),所以農民到城市的大醫院看病、農民的子女到城市受教育,就會把賣農產品或為城市提供勞務獲得的大量收入迴流到城市,形成農村金融狀況的更加緊縮。農村的生產生活用電隨時面臨拉閘限電的風險。城市的廢水、廢氣、廢渣治理力度比較大,而農村的水土保持、環境污染治理投入就小得多,很多工業污染廢水、廢氣正嚴重侵蝕著農村,大量優質農田被用作工業、建築用地,但宜農荒地的開發、遏制和治理土壤沙化的進程卻極其緩慢,投入不足,激勵機制不健全。農村的柏油路、自來水、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通訊系統、電等的「村村通」進程與質量,比起城市來,差距還相當顯著。由於城鄉收入差距的拉大,農民可支配收入嚴重不足,優質價高的物資在農村沒有消費市場,極易造成質次價低的商品甚至假冒偽劣、質量沒有可靠保障的商品流向農村市場,如劣質奶粉、返修的電器電子產品等,威脅到農民群眾的生活安全和身體健康。
『肆』 什麼叫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是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村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
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4)經濟發展城鄉擴展閱讀:
城鄉一體化不僅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變化;不僅是發展思路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產業布局和利益關系的調整。
不僅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也是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對於城鄉一體化的根本應該廢除原有的城鄉二元體制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廢除現行的人口流動管制。
社會學和人類學界從城鄉關系的角度出發,認為城鄉一體化是指相對發達的城市和相對落後的農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壘,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促使生產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合理分布,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從而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有的學者僅討論城鄉工業的協調發展,可稱為「城鄉工業一體化」。
經濟學界則從經濟發展規律和生產力合理布局角度出發,認為城鄉一體化是現代經濟中農業和工業聯系日益增強的客觀要求,是指統一布局城鄉經濟,加強城鄉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協作,使城鄉生產力優化分工,合理布局、協調發展,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伍』 中國城鄉差別產生的原因
1、從事的產業不同
我國農村人民主要從事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而城市居民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也就是工業和服務業。農業勞動力大,利潤率普遍較低,而工業和服務業報酬多。
2、勞動力分布
因為城市裡賺錢更容易,很多農村的勞動力前往城市打工賺錢甚至落戶。建設主要靠勞動力,農村缺乏青壯年的勞動力。
3、中國體制
城鄉二元體制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城鄉二元體制也就是城市主要搞生產,而農村主要務農,這就造就了收入的差異。
4、政府的政策導向
政府的政策導向偏向城市,很多福利難以流入農村,比如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道路建設等等。這導致農村人才缺失,加劇了城鄉的差異。
(5)經濟發展城鄉擴展閱讀:
城鄉差距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對農村功能定位的計劃經濟思想。計劃思想在三農問題上的體現,是將生產結構與區域聯系在一起。
城市的定位是發展工商業,而農村只能發展農業。比如,有觀點認為,農村不是搞建設的地方,農村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提供農產品,二是提供生態環境產品,這才叫農村。
也就是,在國家的意識形態中,農村的功能就是生產糧食,保證「萬一」打仗時可能出現的「糧食安全」問題。
在有序的安排下,農村和農民是為整個國家機器服務的一個部件。讓農村依賴農業,農業不賺錢,農村這個部件就會一直貧窮。
『陸』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包括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比如健身設施,公共交通設施、開展一些有益的大型公眾參與活動等等,個人認為不光要填充他們的腰包,更需要整體的提高個人素養,提高人們綜合協調能力。
『柒』 城鄉居民儲蓄對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有哪些影響
儲蓄是廣義概念,包來括狹義的國源內儲蓄、國際收支經常賬戶順差及外匯儲備。儲蓄率指個人可支配收入總額中儲蓄額所佔的百分比。自2009年以來,我國儲蓄率排名世界第一,人均儲蓄超過一萬元,究其原因是中國生活保障不足,大家只能自己儲備以備不時之需。高儲蓄率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導致國內消費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當前的當務之急是逐步降低當前過高的儲蓄率,優化消費金融環境,努力提高居民生活保障,讓他們敢於消費、主動消費,從而加速中國經濟走出低谷,推動經濟轉型。
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這是個偽命題,因為中國的儲蓄率不是太高,而是非常低,2015年的儲蓄率只有13%了。
『捌』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相對於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而言的,它要求把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納入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之中進行通盤籌劃,綜合考慮,以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為最終目標,統籌城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環境建設,統籌解決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打破城鄉界線,優化資源配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優先位置,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是給城鄉居民平等的發展機會,通過城鄉布局規劃、政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進城鄉各種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不斷增強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和地區差距,使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均衡、持續、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分割的傳統「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現代「一元經濟社會結構」轉變。統籌城鄉發展,需要觀念、機制和體制的諸多變革,是一個長期、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
一是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即改變目前城鄉規劃分割、建設分治的狀況,把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統一納入政府宏觀規劃,協調城鄉發展,促進城鄉聯動,實現共同繁榮。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統一編制城鄉規劃,促進城鎮有序發展,農民梯度轉移。主要包括:統籌城鄉產業發展規劃,科學確定產業發展布局;統籌城鄉用地規劃,合理布局建設、住宅、農業與生態用地;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構建完善的基礎設施網路體系。尤其要在農村地區缺乏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情況下,政府要調動和引導各方面的力量著力加強對農村道路、交通運輸、電力、電信、商業網點設施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使鄉村聯系城市的硬體設施得到盡快改善。優先發展社會共享型基礎設施,擴大基礎設施的服務范圍、服務領域和受益對象,讓農民也能分享城市基礎設施。
二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以工業化支撐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業化,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發展機制,加快現代農業和現代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工業向城鎮工業園區集中,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促進土地向規模農戶集中,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促進城市社會服務事業向農村覆蓋,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三是統籌城鄉管理制度。突破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糾正體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計劃經濟體制的殘留影響,保護農民利益,建立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就業制度、戶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徵用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給農村居民平等的發展機會、完整的財產權利和自由的發展空間,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
四是統籌城鄉收入分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改變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進一步完善農村稅費改革,降低農業稅負,創造條件盡快取消農業稅,加大對「三農」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快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建立城鄉一體的財政支出體制,將農村交通、環保、生態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都列入政府財政支出范圍。
『玖』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說明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哪些現實挑戰
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擴大,主要表現為城鄉居民現行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隱形收入差距懸殊,這一現象不僅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的長治久安,同時不利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通過對各省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進行比較分析,發現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根本原因在於農民收入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