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利於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抄的改進;
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推行有利於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荒地開墾,耕作面積增加;
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
統治階級惠民政策,如減免苛捐雜稅,休養生息;
農學著作的問世(如漢代《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明清的《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著名的農學著作);
農作物新品種引進並推廣種植(如占城稻、玉米、薯類);
重視水利的興修;
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❷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特點及其原因
1
精耕細作的古抄代襲農業
1.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1.遠古社會由「刀耕火種」發展到「石器鋤耕」;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
2.中國古代的土地制是怎樣演變的?
2.原始社會實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時期,實行土地國有制——井田制;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戰國時期,井田制被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曹魏時期曾經實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實行均田制。
3.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3.小農經濟是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封建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❸ 古代中國農業經濟基本特點是什麼
(1)經濟構來成:中國古代農業源經濟具有以種植業為主、以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特點。
(2)生產技術:借用牛耕和不斷改良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
(3)生產方式: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這種「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是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又一特點。在小農經濟下,農民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具有一定的生產積極性;經營規模小為精耕細作作出重要貢獻。
(3)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生產結構
戰國以來,形成了大體以長城為界的農業民族區與游牧民族區。牧區中也有若干營農的土著族,但具有單一傾向的游牧經濟佔主導地位。牧區種植基礎薄弱,對農區在經濟上存在著某種依賴性,需要從農區輸進部分農產品和手工業品。農區也需要牧區供應部分牲畜和畜產品。
兩大經濟區通過官方的和民間的、合法的和非法的互市實行經濟聯系,當它受到障礙時就往往發生戰爭。這種與民族關系糾結在一起的特殊的生產結構對中國古代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影響很大。
❹ 影響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推行有利於農業內經濟發展的措施,土地資源容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荒地開墾,土地面積增加
(3)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
(4)農學著作的問世(如漢代《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明清的《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著名的農學著作)
(5)農作物新品種引進並推廣種植(如占城稻、玉米、薯類)
(6)重視水利的興修
(7)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❺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包括哪些
中國古代經濟包括糧食作物交易、牲畜繁育、農業使用器具製造以及交易,不同時期的農業技術不同,農業經濟也有非常大的差異。
古代農業
-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從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出各個朝代主要的農業經濟。
❻ 簡述租佃制的產生,發展的過程,簡述他對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影響
中國封建社會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給農民,從而剝削、奴役農民的制度。是戰國以來隨封建生產方式而出現的一種封建生產關系形式。
這一制度自戰國至明清,延續了兩千多年,並在這兩千多年中不斷發展變化,其有同於世界各國封建生產關系一般性,也有特殊性。佃戶的人身依附,在勞役租時最強,後逐漸和緩。
北宋頒布《皇官莊客戶逃移法》,規定只能役使客戶本人,不能役其家屬;不能強迫賣田、欠債者為客戶;客戶死後許其妻改嫁,允許客戶自將女兒出嫁等。這是佃客依附性減弱的明文規定。
綜覽中國歷代租佃關系,從地租形態來說,早期實物地租比較普遍,同時可能有相當比重的勞役地租,戰國時的「分地」、漢代寧成的「役使數千家」即是。魏晉隋唐時,實物地租更加增多。在唐代租佃契約中,貨幣地租也出現了。
影響
租佃制的第一個優越性,表現在我國避免了比較原始的勞動地租形態,比勞動地租進步的產品地租從封建社會一開始就占支配地位。在實行產品地租的場合,農民會有一個較高的文化狀態,直接生產者的「勞動以及整個社會已處於較高的發展階段」。
(6)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勞役、實物和貨幣地租三者,有時交織在一起。租額有定額租,如索黑奴租地契約規定每畝交租一石二斗即是。有分成租,如屯田上的對分、四六分、三七分和二八分即是。
還有交作擔保的押租、年節時送與地主的禮品、小租等。佃戶的人身依附,在勞役租時最強,以後逐漸和緩。北宋頒布《皇官莊客戶逃移法》,規定只能役使客戶本人,不能役其家屬;不能強迫賣田、欠債者為客戶;
客戶死後許其妻改嫁,允許客戶自將女兒出嫁等。這是佃客依附性減弱的明文規定。但發展是不平衡的,明清時代還存在著依附性很強的佃仆之類。
總之,中國租佃制有同於世界各國封建生產關系的一般性,也有不同的特殊性,內容復雜而多變化。這種租佃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還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❼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狀況
《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誇張地張,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回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答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文明國家,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國家的稅收基本來源於農業,國家的上層階級來源於地主,國家的兵員和徭役人員則來源於下層的農民。國家必須有強有力的措施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被迫耕種土地、繳納賦稅、服從徭役。重農抑商、抑制土地兼並、海禁、閉關鎖國都是農耕文明的反映。在中國古代社會,商人依附於農業,沒有社會地位。因此,商人及時發家致富了,也會買田置業,變成地主階層。
❽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特點及其原因
耕作方式發展:1刀耕火種,2石器鋤耕,3鐵犁牛耕。
土地制度演變:1原始社會專的土地所有制,屬2商周時期的井田制,3戰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三國屯田制,北魏均田制)
我國古代農業特點: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精耕細作。
❾ 小農經濟對中國古代農業的影響
利: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格局,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男耕女織模式,維護了社會穩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中國封建制度的發展。
弊:自給自足模式也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的小農經濟的牢固確立致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
❿ 中國古代農業農村農民如何影響經濟發展
我國未來就是一個農業的大國農業。的發展也推動了我國的發展,但是由於只靠農業當時的生產力低下。全部為手工。耕種另外沒有更先進的生產力所以這些年來一直都非常落後,導致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差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