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央行"定向降准"對實體經濟影響有多大
加之此前國務院《關於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管理的通知》下調了部分基礎設施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寬松的融資環境和積極的宏觀政策具有廣泛的影響,客觀上將推動基建發力,並惠及上下游領域。
當然,基建發展仍需遵循《政府投資條例》和黨中央相關會議強調的「適度發展」思路,地方政府應依據實際情況落地與自身財力、經濟發展「節奏」相匹配的項目。2018年12月中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以及城市停車場、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等補短板工程都是重要抓手。
2020開年降准,意義不僅僅在於釋放資金,更在於通過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以激發市場微觀活力,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對於基建等實體經濟而言,順勢而為,發力托底經濟也是大勢所趨。
⑵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加快建設什麼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加快建設實體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是首要任務。國版家強,經濟權體系必須強,也意味著實體經濟必須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實體經濟是根基,其他方面工作,都可視為從不同側面服務於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我們必須繼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補短板,強弱項,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著力發揮創新的引領作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除了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其他方面工作也必須注重發揮創新的引領作用,以創新驅動引領各方面工作再上新台階。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緊扣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布局的內在要求,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徑。
也是適應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換發展動能和全面均衡發展的迫切需要,意義深遠而重大。
⑶ 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實體經濟和哪些方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准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