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的增長形式是什麼
經濟發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經常方式放過來會影響的經濟發展方式,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為持久的經濟增長方式提供動力,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會優化經濟發展方式,盲目的經濟增長方式會破壞經濟房展的方式,從而削弱經濟增長;
❷ 什麼是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首先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的概念及其類型特徵。以《現代經濟辭典》給出的定義為代表: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這一定義言簡意賅。然而從實際觀察出發,這個定義過於狹窄。其實,凡是有助於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組合,均可以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由此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增長方式組合類型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從理論上說,有多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組合類型,例如:按要素投入劃分,分別有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增長主體功能作用劃分,分別有政府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市場供求內外部因素劃分,有以內需驅動型和外需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需求要素劃分,有投資拉動型,消費推動型、出口帶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數量與質量關系角度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內涵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在經濟理論范疇中,經濟增長一般是指經濟活動單純的數量增加,經濟發展一般是指經濟總量增加與經濟結構優化同時出現。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了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含義。但是也要看到,第一,經濟增長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或核心,離開經濟數量增加而談經濟結構優化是不可能的;第二,上述對各種經濟增長類型的劃分其實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表現,在不嚴格限制的場合,兩者概念是可以互換的。
❸ 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有什麼區別
區別一、兩者的定義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狹義概念指把GDP增長作為經濟增長的目標與指標的增長方式;廣義指社會財富的增加方式,即價值(包括用貨幣來計算的與不能用貨幣來計算的社會財富,既包括社會財富量,也包括社會財富的質)的增長方式。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指生產要素分配投入組合使用的方式。
區別二、兩者的形式各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有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類型模式。經濟發展方式從理論上說,有多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組合類型。例如按要素投入劃分,分別有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等等。
區別三、兩者的原則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應堅持以下三條原則:
(1) 是否有利於持續、協調的經濟增長;
(2) 是否有利於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
(3) 是否有利於滿足社會需要,即有利於經濟結構優化、社會福利改善和使環境得到保護等。
經濟發展方式的原則主要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包括「一條道路」、「一個方針」與「三個轉變」。
區別四、兩者的轉變途徑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以及完善競爭性市場體系。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增長維持,然後採用好的方法轉變發展方式。
區別五、兩者轉變的意義不相同。
經濟增長方式的意義在於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從生產要素配置、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等基礎環節入手,加大治本的力度。經濟發展方式的意義在於轉變差距過大與能耗過高,收入差距過大問題,尤其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不能由經濟增長方式或傳統的增長方式來承擔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增長方式
網路-經濟發展方式
❹ 我國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什麼
一、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粗放、效益低下、附加值低的低端工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導向模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及其生產力要素增長機制,運行原則的特殊類型,主要包括經濟發展的目標、方式、發展重心、步驟等一系列要素。
二、傳統經濟發展特徵:
(1)是一種封閉式的經濟發展模式.
(2)是一種以高速增長為主要目標的趕超型發展模式.
(3)是一種藉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實施的發展模式.
(4)是一種經濟結構傾斜型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實質上是以農業、輕工業等產業部門的緩慢發展為代價的.
(5)是一種粗放型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的顯著特徵是追求外延型擴大再生產方式,通過大量的勞動力和資金的投入來不斷增加產品數量。
(4)經濟發展形式擴展閱讀: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
1、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的表述,首次見諸黨代會的政治報告,並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2、黨對經濟問題的認識和理念,經歷了一個從「增長」到「發展」的轉變過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努力取得突破性進展,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
3、十七大將黨對經濟問題的認識又推進了一步,明確提出,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對21世紀中國發展的理念變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4、經濟發展,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實際福利的增長過程,不僅指社會財富的量的增多,還包括社會財富的質的提升,即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化,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等。
5、經濟發展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持續高級化的進程和人口素質、生活質量、生活方式不斷提高和文明化的過程。
❺ 經濟發展的表現形式
投資投資再投資。
❻ 當前經濟形式
組織行為學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
對管理者來說,了解組織行為學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要。只要看一下目前組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就更容易接受這個觀點。例如,典型的員工變老了,越來越多的婦女和非白人出現在工作場所;公司重組和削減成本嚴重削弱了忠誠性的紐帶,而歷史上,它曾經把僱主和員工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全球性的競爭要求員工變得更加靈活,學會適應迅速變革和不斷革新的環境。
簡言之,今天,有很多挑戰和機會供管理人員使用組織行為學概念。在這一節里,我們要回顧一下管理者所面臨的一些關鍵問題,組織行為學可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至少能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啟示。
改善質量和生產率
湯姆·羅西(Tom Rossi)經營著一樁艱難的生意。他管理著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Electric)在伊利諾伊州麻通市(Mattcon,Illinois)的一家燈泡廠。他的企業面臨著來自美國、歐洲、日本甚至中國製造商的激烈競爭。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削減開支,提高生產率,改善質量。他成功了。在1988年至1993年間,麻通燈泡廠年生產率平均提高了大約8%,通過持續不斷的改善、簡化生產過程、降低成本,通用電氣公司在麻通的燈泡廠成為充滿活力、利潤可觀的工廠。
越來越多的管理者正在面臨湯姆·羅西所面臨的挑戰。他們不得不提高組織的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改善服務。為了提高質量和生產率,很多管理者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和企業重整,而這些方案要求員工廣泛地參與。
在這本書中,我們會在多處討論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management,TQM),如表1—2所示。全面質量管理是一種管理哲學,這種思想是通過不斷改善所有的組織過程來永久保持顧客滿意的。全面質量管理對於組織行為學意義重大,因為它要求員工重新思考他們所做的工作,更多地參與工作決策。
什麼是全面質量管理
--------------------------------------------------------------------------------
1.密切關注顧客 顧客不僅包括購買組織產品和服務的局外人,還包括內部顧客(如發送人員和回收財款的人員),他們在組織中與其他人相互作用,並為其他人提供服務。
2.注重持續不斷的改進 永遠不滿足是TQM的承諾。「非常好」還不夠,質量總會得到改進。
3.改進組織中每項工作的質量 TQM使用廣義的質量定義。它不僅與最終產品有關,還與組織如何進行運輸,如何迅速對顧客抱怨作出反應,如何有禮貌地回答電話等事務有關。
4.精確度量 TQM使用統計技術變數測量組織作業中的每一個關鍵變數,然後與標准和基準進行對比以發現問題,追蹤問題的根源,消除問題的原因。
5.向員工授權 TQM包括了改進過程中的員工。在TQM方案中廣泛使用工作團隊作為授權手段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
在迅速而劇烈的變革時代,人們必須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來改善質量和生產率:如果我們是在起跑線上,我們如何來做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呢?實質上,這正是企業再造工程(reengneenng)的思路。它要求管理者重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重新開始的話,工作應該如何做?組織結構應該如何設置?為了說明再造工程的概念,我們來考察——下滑輪冰鞋製造商的例子。
其產品基本上是帶輪子的鞋。典型的滑輪冰鞋是帶鞋帶的皮幫固定在一塊鋼板上,鋼板下有4個木製的輪子。如果我們的製造商能採納一種不斷革新改善的思路,他就會通過改進產品來尋求不斷的增值。例如,他可能會考慮在皮幫的上部增加掛鉤,以提高系帶的速度;或者改變所用皮革的質量,提高舒適度;或者採用滾珠軸承,使輪子更平滑。現在,我們都熟悉一線冰鞋,它們代表了滑輪冰鞋重整的方向,其目的是生產一種滑冰工具,提高滑冰速度、靈活性和可控性。滾珠片通過一種完全不同的鞋樣實現了這一目標。這種鞋的上部用處理過的塑料製成,鞋帶用容易操作的夾子代替,4個輪子,原來做成2個一對,現在用4個或6個排成一線的塑料輪子取代,這使滑冰更流行。
再造工程的產品看起來不像傳統的滑輪冰鞋,但卻在全世界受到廣泛歡迎。當然,以前的產品成為歷史了。一線冰鞋是滑輪冰鞋業的一場革命。
我們的觀點是:當前的管理者必須明白,任何提高質量和生產率的努力要想成功,都離不開員工的參與。員工將不再只是執行變革的主要力量,而且會越來越主動地參與變革汁劃的制定過程。組織行為學將為管理者處理這些變革提供重要的啟示。
改善人際技能
本章一開始,我們就表明了人際技能對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性。我們說過,「這本書是幫助現代的管理者和將來的管理者開發這些人際技能而寫的」。
隨著你閱讀這本書,我們會不斷的提供新的概念和和理論,它們有助於你理解和預測工作中人的行為。另外你也會獲得一些具體的人際技能的真知灼見,並可以用到你的工作中。例如,你將學會如何做一個有效的傾聽者;提供反饋的適當方式;如何授權;如何創建有效的團隊。而且,你還會有機會完成一些練習,這些聯系將有助於你深入認識自己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並給你提供改善自己人際技能的實踐機會。
管理勞動力多元化
美國的組織目前所面臨的最重要和最廣泛的挑戰之一是如何適應各種各樣的人。我們用來描述這種挑戰的術語是勞動力多元化。
勞動力多元化(work force diversity)是指組織的構成在性別、種族、國籍方面正在變得越來越多樣化。這個術語包括了各種各樣的人。除了越來越明顯的群體以外,如婦女、非洲美國人、拉丁美洲美國人、亞裔美國人,還包括有生理缺陷的人,如同性戀者和老年人。
我們習慣於用大熔爐的觀點來描述組織,這個觀點假設,不同的人在組織中多多少少地會被自動地同化。
但是,現在我們認識到,員工在工作時不會把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邊。因此,組織所面臨的挑戰是通過澄清不同的生活方式、家庭需要和工作風格來使自己適應各種各樣的人群。熔爐的假設被承認和重視差異取代了。
難道說以前的組織沒有包括各種不同群體的成員嗎?當然不是。不過,以前只是勞動力中很小的一部分,並且,這個問題在很多時候被大公司忽視了。原來的假設是這些少數人會努力參與到大多數人中並被同化。80年代前期,大部分的勞動力是白人男性,他們全日工作,要負擔沒有工作的妻子和上學的孩子。今天,這樣的員工反而成了少數。目前,美國勞動力中45%是女性,少數民族和移民佔22%。惠昔公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惠普的員工中,19%是少數民族.40%是婦女。數字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在波士頓市的分廠為我們提供了未來的部分情景,工廠的350名員工,包括來自44個國家的男性和女性,他們講19種語言,當工廠發布文件時,需要同時用英語、漢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越南語和海地的克里奧爾語印製。
勞動力多元化對管理實踐意義重大。管理人員需要改變他們的經營哲學,從把員工作為相同的人來對待,轉變為承認差異,並以能夠保證員工穩定和提高生產率的方式對差異作出反應。同時,不要有任何歧視。如果管理得當,多元化會提高組織的創造性和革新精神,通過鼓勵不同的觀點來改善決策質量。如果管理不當,就有可能出現流動率高,溝通困難和更多的人際沖突。
回應全球化
管理不再受國家邊界的限制了。伯格·金(Burger King)歸英國公司所有,麥當勞(McDonald』s)在莫斯科賣漢堡包,埃克森(Exxon)名義上是美國公司,可它的營業收入近75%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和國家。豐田(Toyota)公司的汽車在肯塔基(Kentucky)州生產,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的汽車在巴西生產,福特(Ford)(擁有馬自達的部分股份)把高級管理人員從底特律市派到日本去,幫助馬自達公司管理生產過程。
這些例子說明,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相應的,管理者必須變得能夠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一起工作。
全球化至少在兩個方面影響管理者的人際技能。首先,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就越來越有可能發現你要承擔國外的工作任務。你可能要到你僱主在國外的分公司或合資公司去工作。一旦到了那裡,你不得不管理一群新的員工,他們在需要、愛好和態度方面與你在國內管理的員工完全不同。其次,即使在你自己的國家,你也可能發現與你共事的上司、同事和下屬是在不同年代中出生和成長起來的人。能夠調動你的積極性的因素對他們來說可能就不靈了。你的溝通風格可能是直接了當和開放的,他們可能覺得這種風格不舒服,甚至是一種威脅。這就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與這些人有效地共事,就必須理解他們的文化,弄清文化如何塑造了這些人,學會使你的管理風格適應這些差異。在下一章中,我們會提供一些理解民族文化差異的框架。本書在討論組織行為學概念和理論的過程中,將集中關注文化差異如何要求管理者調整他們的實踐。
授權
隨便拿起一本當今的商業管理雜志,你都會看到有關調整或重新塑造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關系的文章。你會發現,管理者被稱為教練、導師、發起人、支持者。在許多組織中,員工變成了副手或助理。管理者與工人的角色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決策制定被推到了操作層,在這里,工人可以自由選擇工作日程、程序,解決與工作有關的問題。80年代,管理者鼓勵員工參與工作決策過程。今天,管理者走得更遠,他們允許員工完全控制自己的工作。沒有上司,基本上由工人操作的自我管理團隊成為90年代的時尚。
所發生的一切表明,管理者在給員工授權。他們把員工完成工作的責任交給員工自己承擔。 這樣做,管理者需要學會如何放棄控制,員工需要學會如何對自己所做的工作承擔責任及如何恰當的決策。在本書的後面幾章,我們將討論授權(empowerment)如何改變領導風格、權威關系、工作設計的方式以及組織結構的設計。
激發革新和變革
究竟發生了什麼使w.T.格蘭特(w.T.Grant)、金百利(Gimbel』s)和東方航空(Eastern Airlines)這些「巨人」公司倒閉了?為什麼其他的「巨人」像通用汽車、西爾斯(Sears)、西屋(Westing-house)、波音(Boeing)及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推行削減成本計劃並大規模的裁員?這是為了避免倒閉。
當今成功的組織必須鼓勵革新,掌握變革的藝術,否則,他們將成為破產的候選人。勝利將屬於這樣的組織:維持他們的靈活性,不斷改善他們的質量,通過持續不斷地革新產品和服務來贏得市場上的競爭。由於管理人員錯誤地認為只要堅持原來的做法就能維持企業經營,
結果導致多米諾比薩餅連鎖店把幾千家營業廳拱手讓給了別人。相反,福克斯電視台則堅持不斷地革新,他們通過像「辛普森」 (The Simpsons)和「百沃利山脈90210」 (Beverly Hills90210)這樣的創造性節目,成功地從他們勢力雄厚的電視網路競爭對手那裡爭取到25歲以下的大部分觀眾。
一個組織的員工可以是革新和變革的推動力,也可能成為主要的絆腳石。管理的任務是刺激員工的創造性和對變革的容忍性。組織行為學可以為我們提供豐富的觀點和技術,幫助我們實現這些目標。
處理「臨時性」
實際上,管理者一直關注著變革。所不同的是實施變革的時間間隔。過去的做法是每10年引進一兩次主要的變革項目就可以了。現在不同了,變革成為管理者經常的活動。持續改善的概念意味著不斷地變革。
以前的管理特點是長期的穩定伴隨著偶爾的短期的變革,今天的情形正好反過來了,長期的不斷變革伴隨著短期的穩定。管理者和員工今天所面對的世界是一個永久的「臨時性」。工人所從事的實際工作處在永久的變化中。
所以,工人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以滿足新的工作要求。例如,像卡特皮勒、克萊斯勒和瑞納茲金屬公司這樣的製造業,生產線上的工人需要知道如何操作計算機化的生產設備,15年前,他們的工作說明書里不會包含這樣的內容。工作群體也變得越來越處於變遷狀態。過去,員工被分配到一個特定的群體,這種分配幾乎是永久的。工人們日復一日地與一群同樣的人共事,安全感很強。現在不同了,穩定群體被臨時群體取代了,團隊包括了來自不同部門的成員,成員總是在變化,通過讓員工輪換工作來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任務要求。最後,組織本身也處於不斷變遷的狀態。組織不斷地重組它們的部門,賣掉經營不善的業務,縮短作業流程,用臨時工取代長期工。
今天的管理者和員工都必須學會應付臨時性。他們必須學會在充滿靈活性、自發性和不可預測性的環境中生活。組織行為學研究能夠為我們提供重要的真知灼見,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不斷變革中的工作環境,如何克服變革的阻力,如何更好地創造一種組織文化,在變革中求得繁榮。
員工忠誠性減弱
過去,公司員工相信他們的僱主會通過工作的保障、豐厚的福利、薪水的提高來報答他們對組織的忠誠。但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適應全球性的競爭、不友好的接管、收購、兼並等,公司開始擯棄傳統的工作穩定性、資歷和報酬政策。他們通過關閉工廠、把生產轉移到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賣掉或關閉不盈利的企業、減少管理層次、用臨時工代替長期工來適應競爭的環境,從而變得「刻薄而吝嗇」了。更重要的是,這不僅僅是北美的現象。歐洲的公司也在這樣做。英國最大的銀行巴克雷(Barclay)最近裁減了20%的員工。很多德國公司裁減了他們的員工和管理層次。電子工程的德國西門子(Siemens)集團公司僅在1993年就裁減了3 000多個工作崗位;制鋼「巨人」克拉普·—霍斯(Krupp-Hoesch)把自己的管理層次從5級減少到3級;邁賽黛斯—賓士(Mercedes-Benz)把管理層次從7級減為5級。
這些變化導致了員工忠誠性的急速下降。
例如,在1993年進行的—『次工人調查中,77%的人回答公司與員工之間的忠誠比1988年低多了。員工認為他們的僱主不像以前那樣對他們負責了,結果,員工的反應是對公司的忠誠也降低了。如圖工一2所示。
圖1—2 忠誠觀的變遷(1993年與1988年)
改善道德行為
❼ 經濟發展方式(名詞解釋)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首先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的概念及其類型特徵。以《現代經濟內辭典》給容出的定義為代表: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這一定義言簡意賅。然而從實際觀察出發,這個定義過於狹窄。其實,凡是有助於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組合,均可以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
❽ 一帶一路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形式
中國推出一帶一路戰略,是在尋求東盟自貿合作和中國企業走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形式下提出的。源自中國在亞太的地緣政治格局擴張的情況下,為了加快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合作,消除來自美國和西方的跨太平洋貿易框架協定等的各方面的經濟封鎖,中國只有聯合各個發展中國家和建立自己的金融體系,才能生存。
總的說來,一帶一路,連接亞洲和歐洲,發展周邊國家的經濟金融和交通合作,為中國和亞洲企業走出去開辟了新的通路。無論是在新興經濟體內,還是在網路智能的現代社會,一帶一路都有溝通經濟交流,完善國際多邊經濟合作,建設網路經濟,把握沿路的金融和社會安全的劃時代作用。未來的一帶一路,將為國際分工重新洗牌,使國際產業格局重新樹立,使世界經濟步入新的時代。也為世界的航道和交通安全提供了新的保障。
❾ 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首先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的概念及其類型特徵。以《現代經濟辭典》給出的定義為代表: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這一定義言簡意賅。然而從實際觀察出發,這個定義過於狹窄。其實,凡是有助於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組合,均可以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
由此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增長方式組合類型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
從理論上說,有多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組合類型。
例如:按要素投入劃分,分別有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增長主體功能作用劃分,分別有政府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市場供求內外部因素劃分,有以內需驅動型和外需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需求要素劃分,有投資拉動型,消費推動型、出口帶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數量與質量關系角度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內涵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在經濟理論范疇中,經濟增長一般是指經濟活動單純的數量增加,經濟發展一般是指經濟總量增加與經濟結構優化同時出現。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了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含義。但是也要看到,第一,經濟增長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或核心,離開經濟數量增加而談經濟結構優化是不可能的;第二,上述對各種經濟增長類型的劃分其實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表現,在不嚴格限制的場合,兩者概念是可以互換的。
一般理解為,所謂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轉變就是促使傳統的、舊的增長(發展)方式向現代的、新的增長(發展)方式轉化,用現代的、新的增長(發展)方式替代傳統的、舊的增長(發展)方式。
如果做兩個極端的歸類,傳統的、舊的增長(發展)方式指的是一組增長(發展)方式集合:資本、勞動密集型的;政府驅動型的;外需拉動型的;投資驅動型的;出口帶動型;外延粗放型的。而現代的、新的增長(發展)方式指的是另一組方式集合:技術密集型的;市場導向型的:內需驅動型的;消費驅動型的;內涵集約型的。歷史地看,上述傳統與現代、舊與新的(發展)增長方式只是一種相對劃分。而且不同類型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有著不同的形成條件,相互之間並非孤立、對立,往往存在著交叉重疊、主輔互補的關系,相應產生不同的增長(發展)結果。這種實例舉不勝舉,不用多說。
在認識經濟增長方式時有三點是容易被人忽略的:第一,一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現實存在,本身並無價值好壞判斷。它具有在綜合條件下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特徵。當一種增長方式的綜合條件沒有被新的條件打破、替代時,想要在主觀上讓這種增長方式退出歷史舞台是不現實、不可能的。以此就能夠理解:何以早在十幾年前就提出了要轉變方式但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它除了受到制度條件約束之外(相對而言,制度條件是比較容易轉變的),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機制條件、技術條件、資源條件的強制約束(這些條件轉變難度超過制度條件)。第二,評價一種經濟增長方式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於它的過程和使用的手段,而在於它的實施結果或目的性。如果只做純學理的評價,人們會說投入最少而產出最多的是最好的增長方式。但是這種抽象了現實和歷史條件的評價實際上說等於沒說。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方式時就曾經有這樣的思想:資本家對待一種新的技術發明在生產上使用的態度,首先要看這種技術能否使得資本增值,或者說增加相對剩餘價值。如若新技術不能帶來更多的價值增值,資本家就寧願繼續採用舊技術而置新技術於不顧。經濟增長方式採用哪種組合類型,除了取決於增長方式存在的條件性外,其實也取決於增長方式存在的目的性。第三,對經濟增長方式目的性可以有很多解釋,比如可以把滿足人民消費需要作為經濟增長方式的目的。但這里考察地是在同樣滿足人民消費需要的基礎上,如何使得經濟增長方式保持一種合理的表現狀態。因而可以達成一點共識是:無論哪種組合方式類型,都須使得經濟增長在給定條件下到達一種理想或近似理想的增長狀態。
以上概念的討論就進一步演化為有關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與增長(發展)狀態之間關系的討論。進一步說,任何一種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能否實現經濟增長理想或近似理想的狀態?經過實際經驗觀察可知,一種經濟(發展)增長方式能夠實現它在給定的現實條件下的理想或近似理想狀態的。換句話說,這種比較理想的經濟增長狀態是存在的,這就是所謂無通脹增長狀態(growth without inflation),或者接近這種理想狀態的低通脹高增長狀態(much more growth with much less inflation)。
無通脹增長被經濟增長理論視作一種理想型的增長狀態。這一定義出自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法國經濟學家莫里斯?阿萊。他認為:「把創造貨幣的增長率建立在能夠促進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足夠高的水平上。經過計算,這個增長率為1%,它帶有輕微的通貨膨脹傾向,並且具有靈活可變的優勢而沒有任何值得引起重視的缺點。」筆者完全同意這個定義,並進一步強調:無通脹增長首先是低通脹或無通脹,在此前提下出現一種高增長現象。那種高增長與高通脹相伴、低增長與低通脹相伴當然不屬於理想狀態。此外,這也不是通貨緊縮的高增長,因為通貨膨脹指數為負值才出現所謂通貨緊縮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實效及其比較
縱觀197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實際狀態,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增長經歷了幾個顯著不同的時期,其增長狀態依次過渡為:中度通脹增長→高度通脹增長→低度通脹增長→高度通脹增長→低度通脹增長→無通脹增長。
最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以前,中國經濟增長狀態是起伏不定的,處於通脹與增長形影不離的伴生狀態,在相當時期內通脹指數大大高於增長指數。但是從1998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無通脹增長的黃金時代。而且就2007年實效情況看,這個黃金時代還似乎沒有結束。
進而可以看到,1998年到2006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年均高達9.1%,而代表通貨膨脹指數的消費價格指數年均只增長了0.7%。筆者曾經在另一篇討論中國經濟增長的論文中,在分析了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資源和技術條件基礎上,利用增長趨勢方程得出結論:1978-2002年間,我國潛在經濟增長速度為年均8.9%。這里出現了實際增長率比潛在增長率多出0.2個百分點的不合理差距。解釋這一不合理差距可能有兩個不同方向的理由:其一,筆者的計算分析低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其二,統計數據出現了低估情況。筆者傾向於第二種理由解釋。因為經過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之後,國家統計局對以前的數據進行了重新調整,新的實際增長率普遍都比舊的數據略微高一些。而筆者以前的計算正是建立在舊的數據基礎上的。無論如何,從1998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長到達了它的潛在增長水平臨界點,而代表通貨膨脹指數的CPI只有近1%的增長,這是完全符合莫里斯·阿萊所說的那種無通脹增長狀態的。追求無通脹增長,正是國民經濟管理的一個主要的任務和目標。
無獨有偶,通過對同處於亞洲亞文化經濟增長類型的國別(日本、韓國,還有台灣地區)分析比較後發現,近似理想增長狀態的出現並非個案。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往往是一種經濟增長成功的標志物或伴生物。筆者以日本和韓國為例給以簡要說明。
1、這兩個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後期,都出現過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增長的增長狀態。日本是在1982-1990年間,平均增長率為4.2%,通脹率平均為1.7%,接近無通脹增長型。韓國是在1983-1989年間,增長率平均為9.1%,通脹率平均為3.8%,屬於低通脹高增長型。應當說,日韓兩國均在當時給定的現實條件下實現了它們自身經濟增長方式所能到達的最好水平。
2、這兩個國家在持續了6-8年的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階段之後,被經濟衰退或經濟危機所終止。日本經濟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股市及房市「泡沫」的破滅,經濟持續走向了衰退。韓國經濟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增長不穩定,最後被亞洲金融危機拖入低谷。
日韓兩個東北亞經濟增長典型案例對中國的啟示是:第一,經濟增長理想狀態(或近似理想狀態)的出現是以一段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段為標志的。這個標志就是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同時也是經濟奇跡的伴生物。但是好景總是不長。到2008年結束的時候,中國無通脹增長黃金時段或許也面臨著終結的局面。第二,黃金時段早晚會結束,但這種黃金時段能夠持續多久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方式有效性的最好證明。眾所周知,日韓經濟進入衰退或危機之後,日韓式的增長方式就受到了挑戰和批判。日韓從此也進入了新一輪的結構調整時期。中國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問題,但是新的增長方式並沒有完全出現,而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卻創造了持續十年的無通脹增長狀態。換言之,傳統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依然有著它特有的能量和效應,這種增長(發展)方式在過去十多年中到達了其較為理想的狀態。這種增長(發展)方式的潛力是否完全耗竭完畢?如果不是,那麼這種增長(發展方式還能有效地持續多久?如果是,那麼用什麼新方式來盡快代替它?
❿ 經濟社會發展形式具體指那些
可以概括為:經濟正高速發展,政治基本穩定,社會矛盾和問題凸顯,文化繁而未榮,國際關系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