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比較中美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的不同下分析中國為什麼可以有效的控制疫情
對,就中美經濟技狗政治介面的不同哄一些中國為什麼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這些因為中國擁有了合理而又有效的方法來控制怡情。
Ⅱ 為什麼說就業問題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
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解決好就業問題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做好今年就業工作不僅任務艱巨,且尤顯重要。
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產業推出具體政策和舉措。
1、以企業穩就業,為企業加快有序復工復產解決痛點難點。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1億戶,占據市場主體90%以上,貢獻了60%以上的GDP;目前我國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有8353萬戶,帶動了超過2億人的就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更是吸納就業的「容納器」。
但由於自身抵抗風險能力較弱,加之眼下疫情影響,部分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面臨物流受限、原材料供應短缺、資金壓力較大等「痛點」,不僅制約著企業發展,更關繫到老百姓就業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在產業、資金、物流、人力等多方面出台更有針對性的政策,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供氧」「輸血」,幫他們渡過難關。
2、以創業促就業,為創業和靈活就業提供更多機會。疫情期間,部分企業受到沖擊,同時,一些新經濟快速「補位」,爆發式增長,「雲辦公」、「雲教學」、「雲醫療」等一批基於「雲技術」的應用帶來了產業新趨勢,也提供了創業就業新方向。。
3、以扶業保就業,特別是為貧困地區的特殊困難群體解決好創收脫貧難題。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與外出務工就業相比,根據貧困地區實際情況,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培育特色優質高效鄉村產業,在本地發展產業吸引就業,更能激發內生動力,提高脫貧質量,持續鞏固脫貧成效。
脫貧攻堅是時代使命,疫情防控則是特殊考驗。政府可以鼓勵、支持企業在貧困地區設立「扶貧車間」,採取「企業+車間+貧困勞動力」的模式,吸納貧困人員就近就業,還可以開展「家庭車間」,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簡單加工,既能帶來收入,又能降低感染風險。
(2)美國經濟結構對疫情的影響擴展閱讀
我國促進就業法制建設提供系統的思路為目的,從理論上和實踐上論證我國促進就業法律制度構建的現實基礎、理論支持及所應涵蓋的內容等問題,就業解決方法可以分為2個部分。
第—部分——就業的基本理論,旨在為促進就業尋求理論上的支持。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況相比,「就業」與「失業」在學術上有著更為嚴格的、特定的涵義,對促進就業的研究有必要以明確就業、失業的學術涵義為起點。
就業問題的現狀是促進就業法律制度研究的現實基礎。我國就業問題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其中的主次矛盾在不同階段又有所區分。要加強制度和政策的針對性,就要對我國的勞動力供需總量、供需結構以及勞動力素質等方面做詳細的分析。
就業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社會問題,它不僅關繫到個人的生存與發展,也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進步。促進就業在經濟學、社會學、勞動權領域都可以找到相關的理論依據,這些理論依據論證了促進就業實施的正當性和必要性,同時蘊涵了促進就業的某些價值追求。
第二部分——國外促進就業法律制度的比較,意在通過介紹世界較發達經濟國家的就業促進法制,為我國促進就業法律制度提供借鑒。美國、英國、日本、德國都有較為健全的促進就業法制和豐富的失業治理的經驗,但因市場經濟模式和具體就業狀況的不同,它們在制定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時各有側重。
美國再就業模式屬於「儲備型就業」,即通過對勞動者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其自身素質,以適應經濟發展和用人單位的需要。英國在促進就業中更加重視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的作用,跟蹤式的職業指導服務和完善的職業介紹的網路是英國促進就業制度的特色。
日本的僱傭保險制度在堅持保障失業者基本生活這一傳統的制度功能前提下,強化了失業保險制度的促進就業功能,走出了一條主動型的失業保險的道路。
Ⅲ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什麼時候
在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經過三十年的壯觀增長,中國終於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日本內閣府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2010年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為54742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中國GDP超過日本正式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2000年,中國還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07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中國經濟規模何時能超越日本一直是近些年來國內外經濟學家關注的話題。
美國《華爾街日報》用「一個時代的結束」來形容這一歷史性時刻。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袁鋼明昨天再次強調,國際上衡量國富國窮的指標是人均GDP,「目前中國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國還是一個『窮國』的事實並沒有改變,國內媒體應該淡化這一變化,避免國際輿論借機再度炒作『中國經濟威脅論』」。
(3)美國經濟結構對疫情的影響擴展閱讀:
有這樣幾個事實反映了中國地位的凸顯:
第一,在金融危機條件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保持了高速增長。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第二,2010年10月,G20財長會議決定IMF將向中國等新興大國轉讓6%的投票權,其中,中國的份額將由3.72%躍升至6.39%,投票權也將從目前的3.65%升至6.07%,一舉超過英、法、德成為IMF第三大股東。
中國投票權的上升並沒有動搖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擁有的否決權,也沒有動搖發達經濟體的主導權。
第三,中國研製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其速度比原本位居世界首位的美國「美洲虎號」快47%,被認為是走向科技大國的重要表現。
第四,中國海軍艦隊多次遠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第五,在全球治理層面,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發揮重要作用,作為G20和「金磚四國」成員參與制定和協調國際經濟規則,作為基礎四國的成員參與氣候變化談判,中國的國際話語權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