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還要過哪些關
轉型中的挑戰需要應對,以高速增長為導向的地方政府激勵機制面臨轉型,發展中的風險要小心防範,6億人口的鄉村發展也亟待加力……這是一道並不容易的綜述題。
「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需要抑制城鎮化。」韓俊說,2017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8.5%,今後10至15年城鎮化速度不可能像過去20年這么快,「因為農村能出來的人少多了,農村的機會比原來也多多了」。現在一方面農村人口向外轉移的趨勢會繼續,另一方面回到農村的人也會越來越多。鄉村如果人口長期過度流失,農村都是老弱婦孺留守,一定會走向衰敗。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定要防止農村人口的過度流失,不能等到城鎮化達到成熟階段再回過頭建設鄉村,這個路徑是行不通的。
「現在中國農村常住人口還有接近6億、到2035年還有4億多人,這些人的收入改善、鄉村發展了,中國的發展質量才能真正提高。如果是越來越發達的城市、越來越衰敗的鄉村,那發展的高質量就無從談起。」韓俊說。
❷ 中國經濟發展與中華文化有什麼關系
以下內容供你參考:
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復興
演講人:林毅夫時間:11月4日地點:北京大學·北京論壇
像中國這樣經濟基礎比較低的國家,技術創新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己發明;另外一種是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以引進來取得創新。
中國文化能否復興取決於三個問題。第一,儒家文化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價值是否能支撐起經濟基礎,即器物層次的不斷地發展、創新,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第二,在以「仁」為核心的價值下形成的組織層次能不能與經濟基礎的發展相適應不斷演進?第三,以「仁」為核心的價值在經濟基礎不斷提升以及政治、經濟、社會組織不斷演化的過程中能否保存,並形成一個完整的器物、組織、倫理三個層次自洽的文化體系?
首先,從經濟基礎來看,中國繼續快速發展的潛力巨大。中國完全有可能繼續保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快速增長。這是因為生產力水平或是經濟基礎的提高,從長遠來看最重要的是技術的不斷創新。以西方為例,Maddison的研究認為,在18世紀以前的一兩千年裡面,平均每年人均收入提高的速度僅為0.05%,要一千四百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18世紀以後,人均收入提高的速度,第一個一百年平均每年是1%,每七十年人均收入翻一番;以後這一百多年,平均每年是2%,每三十五年人均收入翻一番。
18世紀前後巨變的關鍵是在18世紀中葉發生工業革命以後,技術發明創新的速度加快了,而且,還在不斷地加快。中國在19世紀之前領先於西方,以後迅速滑落,其原因在於工業革命以前技術發明以經驗為主,中國人多,工人農民的數量多,生產經驗多,技術發明的速度也就快;但因未能從經驗為主的技術發明轉型為以科學實驗為主的技術發明方式。所以,在西方科技的發明創新速度加快以後,中國的經濟地位就日益落後。
中國現在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要持續快速發展,最重要的還是技術的不斷創新。技術創新的方式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是不一樣的。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已經處於世界的最前沿,其創新只能靠自己發明創造。而像中國這樣經濟基礎比較低的國家,技術創新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己發明;另外一種是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以引進來取得創新。哪一種方式比較好?根據定義,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比原來效率高的技術就是創新,不見得需要是最新、最前沿的發明。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好壞的標準是成本孰低、效益孰高。新技術的發明一般投入大、風險高、成功的概率小;相對而言引進技術則成本小、風險低、成功的概率高。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日本的奇跡,亞洲四條小龍的奇跡,這些奇跡背後的實質秘密就在於這些國家和地區,能夠比較好地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來引進技術,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技術創新。技術創新的速度快,整個經濟基礎發展就快了,所以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就隨之縮小。中國在1978年改革前後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在1978年之前,中國自力更生,自己發明技術,在最尖端的技術上同發達國家競爭,但是經濟發展的績效卻不高;1978年以後,中國開始像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一樣,以引進技術為主來獲取技術創新,以後的30年,中國取得了每年經濟增長9.9%的成績,成為同期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這些經驗的對比印證: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以引進技術來取得技術創新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最好的途徑。
延續著引進技術這一條道路,中國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里,能不能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對於這一點關鍵在於中國和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到底有多大。2008年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的人均收入為美國的21%,說明中國和發達的工業化國家間的技術差距還很大,在這個差距縮小前,中國還可以繼續利用後發優勢來加速經濟發展。根據麥迪遜的估計,中國在2008年和美國的人均收入差距相當於日本1951年、台灣地區1975年、韓國1977年的水平。日本在1951-1971年間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9.2%,台灣地區在1975-1995年間的年均增長率為8.3%,韓國在1977-1997年間年均增長速度則為7.6%。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所遵循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日本、台灣地區、韓國相同,據此中國應當還有維持20年年均增長8%的潛力。日本、台灣地區和韓國在1971、1975和1977年時,人均收入分別提升為美國的65.6%,54.2%和50.2%,到2030年時中國的人均收入有可能達到美國的50%,中國的總體經濟規模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可能達到美國的兩倍,按市場匯率計算的經濟規模有可能至少和美國相當。中國有可能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強的國家。當然要把這些潛在的技術可能性轉化成經濟的現實增長率,要靠改革開放來克服當前經濟中存在的問題,要靠保持政治穩定、社會和諧,要靠提高教育、產業水平,要靠不斷吸收外來的技術、管理,並逐漸加強自主研發。只有做到這些,前述的預期才能夠實現。
第二個問題,在以「仁」為核心的價值下形成的組織層次能不能與經濟基礎的發展相適應不斷演進?經濟組織方面,現在的發達國家實行的都是市場經濟,多數學者也認為和現代經濟相適應的經濟組織是市場經濟。從理論上來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確實比較有利於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技術的不斷創新。中國的文化體系能否和市場經濟兼容?這一點應該毫無疑問,因為當西方還是封建農奴社會的時候,中國就已是一個市場經濟體系的社會。就土地而言,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推行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歐洲在整個中世紀的封建社會時期,土地屬於貴族,不存在土地市場。就勞動力而言,中國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已經有相當活躍的勞動力市場。例如,春秋時期就有許多像孔子、孟子、蘇秦、張儀之類的士人周遊列國,相當於今天的高級白領人員出國尋找就業機會。幫助齊桓公稱霸的管仲在其《管子牧民篇》寫到「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其意為「一個國家如果富裕,就會吸引遠方的外國百姓來定居;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土地生產力,老百姓就會留下來耕作、生活。」這表明當時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流動的原則與現在勞動力的流動完全一致。而在歐洲中世紀,農民是半農奴依附於土地,只有極少數取得自由農身份的勞動力才能自由流動。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僅要素市場極為活躍,商品市場就更是如此,並且已經有了投機行為,而且投機的原則與今天毫無二致,最著名的就是范蠡的例子。在吳越之爭時,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後,了解到「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殫,獵犬烹」的道理,功成身退,棄官從商,並在很短的時間內三聚千金之財三散之於貧窮的親戚朋友。短時間內賺取巨大財富的捷徑是投機。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里記載了范蠡投機之道是「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說明當時價格是由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說明生產者根據價格信號來決定生產,價格高時多生產,導致供大於求,價格下跌;價格低時少生產,導致求大於供,價格上漲。最後一句「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就是投機的原則,當商品價格昂貴時要像清理糞土一樣趕快拋賣,當商品價格便宜時要像珠寶一樣買進積存越多越好。可見二十一世紀的投機原理在2300年前的范蠡時代就已經總結出來了。
如前所述,明朝時我國就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既已萌芽為何未能茁壯成資本主義?同樣這並不是因為以「仁」為核心的價值體系所致,而是因為技術變遷的方式未能從以經驗為基礎轉變為以科學、實驗為基礎,技術變遷的速度非常慢,資本難於深化,因此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也就不能深入發展。上述種種說明中國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價值跟市場經濟體系是共容的。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參政意識會越來越強。與西方文化比較起來,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強調「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與西方君權神授的思想不同,人民的利益是政治的目標,群眾的意見是政治決策過程的依據,有這種政治理念包含在中國儒家文化內,作為組織層次的文化應該有能力隨著經濟基礎的不斷提升,進行必要的調整。
第三個問題是以「仁」為核心的價值在經濟基礎不斷提升,政治組織、經濟組織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能否保持其精神實質,並根據經濟基礎和組織層次的需要以相應的形式形成一個完整的內部自洽的文化體系?很多學者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保守落後的,是妨礙中國發展的?因為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但這種理解並不全面,孟子稱孔子是「聖之時者」,也就是孔子所以是聖人,是因為在各種不同的情況、環境下,他的行為總是能夠因地制宜,做到恰到好處。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談到「仁」的地方有20多處,但是,說法各有不同,就是因為對象、情況不同,所以,要求或是表現的形式也就不一樣。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選擇的,把過去的典章制度按照所處時代的需要給予了創新性的整理、詮釋。他的內涵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在不斷變動,不斷與時代相適應。
孔子強調「仁」,孟子強調「義」。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仁」是「視人如己」的道德關懷。孟子的「義」是「義者宜也」,「義者人之正路也」,也就是人所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但是,義的判斷的標准還在於自己的內心,所以,孟子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說法。和孔子相比,孟子的「義」更強調的是人對社會的積極責任,他的學說反映的是戰國末期社會紛亂的現實。
孟子之後儒家文化又繼續發展,到了宋明時期,社會經濟基礎改變的同時又受到印度佛學沖擊。在佛學的沖擊中出現了理學,強調心性。理學家堅持的行為標准同樣是儒家的「仁」。中國儒家文化在吸收了佛學的同時,也把佛學融合成為中國文化體系的一部分。佛學在印度、泰國,重視的是小乘,小乘追求自我的解脫,到中國以後發展的是大乘佛教,講的是普度眾生,和儒家的「仁」有異曲同工之妙。「仁者愛人」,希望每個人都好,把儒家的核心價值移植到佛學裡面去了,變成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
時至明朝,社會分工進一步完善,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王陽明的「心學」和「知行合一」的學說應運而生。「心學」和「理學」的差異,可以從王陽明和朱熹對《大學》一書中對「親民」和「格物致知」的理解的不同反映出來。朱熹認為「親民」當作為「新民」(教化百姓使其自新),「格物致知」則是「即物窮理」,也就是從各個事物上去認識做人做事的道理,以最終明了人心之全體大用。王陽明則認為「親民」是「親親仁民」(即仁的意思),「格物致知」則是「致良知」,也就是去除蒙蔽每個人良知的物慾以恢復每個人與生具有的良知。
從上述脈絡來看,作為上層建築的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隨著時代、環境的不同,而不斷調整、創新,以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的需要,而不是頑固、保守、一成不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障礙。實際上,這一點也可以從亞洲四條小龍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礎上實現現代化得到證明。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一個文化的核心倫理價值會不會消失?如果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價值消失了,我們就會像今天的埃及、兩河流域、希臘羅馬文明一樣,即使有一個經濟實體在相同的土地,但是已經是不同的文化了。這個問題從理論上來說不容易出現,但是並非不可能。一個人的倫理價值取向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很小的時候學會,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中國有一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三歲時,其行為、價值取向就已經固定,到七歲時,基本上已內化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倫理價值就是靠從小跟父母和周遭的人互動中,以他所接觸到的人的行為為學習的榜樣,而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然而,不容易變並不代表不能變,否則也就不會有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希臘羅馬文明的消失。在我國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有些人為名為利昧著良心而干傷風敗俗的事時有發生。並且,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透過傳播、接觸,人們也容易不自覺地受到外來文化倫理取向的影響。如果,這樣的事發生多了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傳統文化的核心倫理價值也可能會逐漸消失。所以,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各界有志於民族文化復興的人士,尤其是屬於社會精英的知識分子,不僅要有責任與義務推動社會的物質進步,獻身於經濟社會政治的現代化,同時也必須要有「死而後已」的任重道遠之責任心,以「仁」為己任,用適合於時代特質的形式,身體力行地實踐給社會做出楷模。政府和輿論界也應該通過教育與媒體的報道有意識地倡導適合時代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在經濟水平提高、實現社會經濟政治體制現代化的過程中保持中國文化的核心倫理價值,實現中國文化的復興。
希望能幫到你。
❸ 中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之間關系
魚和水的關系
❹ 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功臣
鄧小平,應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功臣。
改開以來,共計為國民吸收了回超過3萬億答的外資。摺合超過25萬億人民幣。
如果人均存款是3萬人民幣來計算的話,吸引的外資,佔到了國民總財富的50%以上。
這些錢,必將極大刺激中國經濟的發展,並讓國民生活水平走上一個新台階。
第二大功臣是誰?自然是朱容積同志。
秉承鄧小平同志的光輝思想,擴大了中國的外貿出口。提高了國民收入。增加了政府財政和國家外匯儲備。
經濟發展的同時,通貨膨脹也開始增長了。
當然,國內企業的虧損,一定是由於國內企業自身的不足導致的。所以要加強國內企業的改革。
網管同志,請您放行,不然您的思想就很危險。呵呵。
❺ 為什麼連鎖經營在中國持續這么多年 是否對中國的經濟和利益有關系
肯定有關系啊
第一, 連鎖經營有利於樹立品牌企業,品牌意識,像肯德基,麥當勞一樣。
第二, 連鎖經營有利於企業進行同區域統一供貨上架,建立統一的倉儲信息體系,為企業運營節約成本。
第三, 連鎖經營能使企業做大做強,促進就業等等,肯定對中國經濟有有利的方面啊,
其實弊端也有,但是人還是像好的方面看吧,壞的方面,視人而定的
❻ 中國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人口,資來源,環境與發展自的關系中,人口是關鍵因素,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長,排放的廢棄物也逐漸超過了自然環境的自凈能力。造成了環境污染,由此可見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組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制約;人類發展(人類社會生產、人口增長)需要消耗資源,影響環境,不能超過環境、資源的承受能力,在環境、資源能夠承受范圍內,合理、利用資源的發展的。 這就是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
❼ 求救 中國經濟發展有關資料
2006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上半年,各地區、各部門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各項方針政策,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國民經濟總體形勢良好。
1、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91443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288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46800億元,增長13.2%;第三產業增加值36355億元,增長9.4%。
2、農業生產形勢較好。夏糧連續第三年獲得豐收,總產量達到1138億公斤,增產74億公斤,增長7.0%。早稻長勢較好。上半年,豬牛羊禽肉產量3605萬噸,同比增長4.4%。
3、工業生產快速增長。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9680億元,同比增長17.7%。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長18.5%,輕工業增長15.8%。分產品看,發電量和原煤產量分別增長12.0%和12.8%;生鐵和鋼材產量分別增長20.8%和25.8%;微型電子計算機和程式控制交換機分別增長34.0%和21.5%;汽車增長27.8%,其中轎車增長53.2%。產銷銜接較好,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7.4%。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加快。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294億元,同比增長25.5%,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9.7個百分點。
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加快。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371億元,同比增長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6368億元,增長31.3%,加快4.2個百分點。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開發投資7695億元,增長24.2%,加快0.7個百分點。分行業看,重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2.6%,其中,煤炭開采及洗選業投資增長45.7%,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長30.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7.5%,鐵路運輸業增長87.6%;輕工業投資增長41.2%,其中,食品製造業投資增長65.1%,紡織業增長40.6%。
5、消費需求穩中有升。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448億元,同比增長13.3%(6月份,6058億元,增長1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30821億元,增長13.4%;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4929億元,增長15.3%。全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中,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長25.5%,石油及製品類增長38.4%,汽車類增長27.7%。
6、市場價格溫和上漲。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3%(6月份,上漲1.5%),漲幅比去年同期低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9%,居住價格上漲4.7%,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0.9%,煙酒及用品價格上漲0.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上漲0.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與上年持平,其它類商品價格略有下降。上半年,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上漲0.8%;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7%(6月份,上漲3.5%);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6.1%(6月份,上漲6.6%);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6%(6月份,上漲5.8%),漲幅回落3.3個百分點。
7、出口增幅高位回落,進口增速明顯加快。上半年,進出口總額7957億美元,同比增長23.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4286億美元,增長25.2%,增幅回落7.5個百分點;進口3671億美元,增長21.3%,增幅加快7.3個百分點。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614億美元。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885億美元,同比增長2.7%;實際使用金額284億美元,下降0.5%。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9411億美元,比年初增加1222億美元。
8、城鄉居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797元,實際增長11.9%,增速回落0.6個百分點。
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部分行業受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的影響,利潤空間縮小。展望下半年,只要我們繼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各項方針政策,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解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等突出問題,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年經濟將會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❽ 中國近3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來中國近3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自1,中國政局穩定,執政者對經濟干預少,因此,經濟的發展阻力小。
2,中國勞動力賤,生產成本低,因此,吸引了大量境外資本。
3,中國人口多,消費力量強大,因此,即使生產出過多的產品,也不太容易造成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
4,中國經濟正在起步階段,任何國家經濟起步階段都會飛速發展,只要執政者不幹預。
5,中國人早在春秋時期就熟悉了商品經濟。經商是中國人很熟悉的活動。中國經濟在中國商人的運作下,發展速度快。
6,中國人民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潛力很大。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