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一帶一路
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當前區域總人口已超過1億人,面臨著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城鎮體系發展失衡、區域與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等突出問題。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創新驅動,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是面向未來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間協同發展、城鎮化健康發展對於全國城鎮群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示範意義。
長江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東起上海、西至雲南,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9個省2個直轄市。[1] 涉及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經濟區,長江中游城市群,滇中地區,黔中地區。
《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則指出,長江經濟帶將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提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國際競爭力,培育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促進渝蓉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動黔中和滇中區域性城市群發展,優化沿江城鎮化格局,科學引導沿江城市發展,強化城市群交通網路建設,創新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
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二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三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四,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⑵ 長江經濟帶有什麼作用從地理方面回答
長江經濟復帶「一軸、制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 「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通過促進交通的互聯互通,增強南北兩側腹地重要節點城市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城市群,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加強與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系與互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⑶ 什麼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路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長江經濟帶覆蓋省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近年來,長江經濟帶首尾兩大戰略金融核心區:江北嘴、陸家嘴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並和國際經濟關聯密切的金融中心。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⑷ 長江經濟帶發展對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重大意義
重大意義:
①有利於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在更大空間整合版優化配置資源,形成權 更大范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新支撐帶。
②有利於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好地實施城鎮化戰略。 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挖掘沿岸地區經濟發展潛力,擴大內需,進一步拓 展經濟發展空間。 從而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③有利於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提高開放型 經濟水平,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開放新局面。
④有利於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 綠色生態的新路。
⑸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存在哪些矛盾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區域,承載了巨大的經濟社會體量,也是全國舉足輕重的具備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創新之路的比較成熟的區域。盡管存在對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一些片面認識、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流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有關方面主觀能動性有待提高這五大問題。但毋容置疑的是,長江流域仍然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是具備建設生態文明基本條件的重要區域,只要能夠盡快從依靠資源消耗和生態破壞來發展的粗放式的不可持續性發展之路,轉變到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來,實現從思想認識上、統一協調行動上、積極創新動能轉換上都以滿滿的綠色作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這一宏大的藍圖底色,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大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⑹ 長江經濟帶建設可以依託長江哪些獨特的自然條件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專河經濟帶;東屬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長江經濟帶是一個整體,是一條「龍船」,必須有全局意識、一體化安排。建設中面臨的矛盾和挑戰很多:組織協調沿江各省市區的規劃和項目,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最大的難點。立體交通體系的建設,特別是高鐵、港口、碼頭的建設需要大量投入,可以考慮引入社會資金甚至海外資本。沿江老工業基地的改造,消除污染企業,調整產業結構,聚集高端人才等,都是難題。長江經濟帶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保糧任務重,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村富餘勞動力亟待轉移、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低,農業問題突出是制約協調發展的最大症結。人多地少是制約協調發展的最現實問題,城鎮化水平低是制約協調發展的最突出矛盾。同時,作為黃金水道的長江,三峽船閘已經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目前年貨運量達1億多噸,處於飽和運行狀態,挖掘潛力空間有限。
⑺ 上海的發展與繁榮對長江經濟帶有何重要意義
上海就是長江經濟帶的火車頭,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上海經濟好,長江經濟帶就發展好
⑻ 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重要意義包括哪些
實施長江經濟帶戰抄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意義重大:
(1)有利於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真正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
(2)有利於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東中西部發展差距;
(3)有利於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推動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統一融合,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4)有利於優化沿江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布局,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⑼ 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腹心地帶,經濟腹地廣闊,不僅把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起來,而且還與京滬、京九、京廣、皖贛、焦柳等南北鐵路干線交匯,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
二是資源優勢。首先是具有極其豐沛的淡水資源,其次是擁有儲量大、種類多的礦產資源,此外還擁有聞名遐邇的眾多旅遊資源和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三是產業優勢。這里歷來就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我國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現代工業的精華大部分匯集於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運量、高科技的工業行業和特大型企業。此外,大農業的基礎地位也居全國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糧棉油產量佔全國40%以上。
四是人力資源優勢。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之一,人才薈萃,科教事業發達,技術與管理先進。
五是城市密集,市場廣闊。1995年沿江九省市擁有大小城市216個,佔全國城市數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約為5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城市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和三峽工程建設將產生數千億元的投資需求,而且這一地區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各種消費需求也十分可觀,對於國內外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由此可見,長江流域孕育了發達的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整個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除沿海開放地區以外,經濟密度最大的經濟地帶,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是其它經濟帶所無可比擬的。與沿海和其它經濟帶相比,長江經濟帶擁有我國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是我國今後15年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應該成為世界上可開發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內河經濟帶。
⑽ 為什麼要建設長江經濟帶
為什麼要建設長江經濟帶
●表明在提升東部沿海發展質量的同時,重視內陸開發開放
●經濟發展格局或由目前的「沿海一豎」轉變為「T」型結構
●將以上海帶動全流域、以武漢帶動中游、以重慶帶動上游
據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為什麼要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長江經濟帶對中國經濟穩增長、區域協調發展和轉型升級有怎樣的意義?
「中國經濟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必須尋找新引擎,長江經濟帶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如是說。
侯永志說,當前中國正處於發展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經濟增長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建設長江經濟帶表明我國在提升東部沿海發展質量的同時,重視做好內陸開發開放。中西部沿長江區域要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加大力度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大力推進城鎮化。
據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介紹,長江經濟帶上有三大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是中國重要的發展軸線。
會議上傳遞的信息顯示,建設長江經濟帶,就是要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棋局,形成直接帶動超過五分之一國土、約6億人的強大發展新動力。
侯永志說:「建設長江經濟帶有利於發揮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作用,通過產業、資本、技術向中西部轉移,推進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從而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長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說,「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戰略,使我國經濟發展形成「T」型結構:30多年來「沿海一豎」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國經濟發展支撐格局,而現在「沿江一橫」長江橫向經濟帶,貫穿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將打造成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他認為,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要以上海帶動全流域、以武漢帶動中游、以重慶帶動上游地區發展。
「長江經濟帶和別的經濟區域最大的不同是把東、中、西部天然連接在一起,可以加快正在推進的產業梯度轉移,有利於經濟轉型升級,還可以繼續向西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形成開放新局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
王軍指出,目前東部地區的很多產業正在向中部地區轉移,比如安徽正在發展的皖江經濟帶。而成渝地區現在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等新產業,還打通了開往歐洲的鐵路線。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可以加速這一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侯永志認為,建設長江經濟帶有利於發揮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沿江城市科技、人力資源豐富和製造業發達的優勢,做大、更重要的是做強我國的製造業,改變中國製造大而不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