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五條原則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五條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五個「必須」是編制「十四五」規劃必須遵循的「五個基本原則」,既是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也是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實踐論。
前兩個「必須」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時期我們能夠保持經濟社會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趨勢的基本經驗、基本優勢、基本支撐,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人民為中心,才能充分彰顯我們的制度優勢、充分激發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
(1)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綜合考慮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全會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做好「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機銜接,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描繪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發展藍圖,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
2. 什麼叫「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
「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會是指處於特定區域和時期,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環境、人口和文化。
社會經濟發展,是指除經濟外,還包括文教衛生、社會福利、養老院、社會保障等
等方面的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所指范圍比較小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3.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總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躍居第四位,人均國民總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實現了連續四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長10.4%,不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長4.9%高出5.5個百分點,而且比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9.7%高出0.7個百分點.經濟增速不僅快,年度之間波幅也比較小.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2、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地區、城鄉和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明顯的積極變化,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城鄉經濟在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中趨向協調發展.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的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3、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持續大幅增加,節能減排取得初步成效.財政收入在四年內翻了一番多.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使得我們辦了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一些大事,重點加強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切實加大了對落後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經濟社會的穩定協調發展.企業利潤連續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長,拓展了企業的發展空間,調動了企業的發展積極性。
4、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工業生產迅猛發展,供給能力大幅提高.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三年增產,棉、油、肉等主要農產品穩產增產。
5、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得到明顯緩解。
6、對外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
7、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提高和改善,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8、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同步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4. 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概況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財政收入,基礎建設,民生建設。
5.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來新成自效。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准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5)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不能脫離的最大現實。
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破解許多難題,將會面臨一系列風險挑戰。越是這樣,就越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這個指引方向的指南針、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就越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6.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五條原則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總書記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
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十三五」時期,以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保持戰略定力、採取正確策略,堅定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們國家奮進的力量。」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四五」時期,我們要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
三、堅持新發展理念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是否科學,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四、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已成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不斷破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五、堅持系統觀念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我們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客觀地而不是主觀地、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7.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其特點是什麼
即指國家關於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的、總體的、長期的部署和謀劃。包括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戰略重點等等。其主要特點:一是根本性,即它所決定的是經濟發生子中的根本性而非次要性或細小的問題。二是全局性,即它所要解決的是全局性而不是個別性和局部性的問題。三是長期性,即它所要實現的是長期而不是短期內的任務。
8. 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幾個階段
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問題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分為五個階段: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這個劃分一直存在爭議。關於社會階段的劃分應適用於世界上主要文明,也就是說東西方是要通用的。
對於奴隸社會我個人認為,這是主要存在於以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這個區域,按一般說法,奴隸主要產生於戰俘,即勝利者不再殺掉俘虜,這就需要必須有足夠多的戰爭,如果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戰爭不夠多,奴隸也必然不多,奴隸也就不會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比如中國古代,奴隸雖然存在,但始終不是社會主要勞動力,古印度也沒有明顯的奴隸社會痕跡。由此可見,奴隸社會作為一個單獨的社會階段顯然是不合適的。在馬克思的封建社會中農民(農奴)對封建主的依附實際上和奴隸對奴隸主的依附是很像的,勞動力是不能自由流動的。而在中央集權階段,勞動力轉為對國家依附,即不存在人對人的個人依附,農民(佃農)對地主只有契約關系,自由農甚至連這種契約關系也沒有。
對於社會主義階段,把它劃入共產主義階段也是不合適的,從經濟關繫上看它和資本主義的聯系更大一些,甚至可以更直接的說,他就是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純粹的資本主義的資源配置是完全的市場方式,而社會主義則是市場方式和計劃方式相結合,共產主義社會才是完全的計劃方式。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劃在一個大的階段里能夠更好的定義社會主義,也能更好的實現社會主義,而不必出現初級階段之類的可笑論斷。
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就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人類必須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這就需要自動化工業的高度發達,而且還需要個人的高度自覺,這就是說只有經濟的高度發展是不夠的,還必須個人的高度發展,而這兩樣都必須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中打下的基礎,任何民族和國家不可能直接跨入共產主義社會,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作為一個大的社會階段是不可跨越的。
如果把共產主義社會作為人類發展的最終階段,其實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人類社會既然產生也必然會消亡,但我相信人類社會的最終消亡,不會是由外力來滅絕,而是人類本身已經不再需要社會。
馬克思的「五段論」雖然存在問題,但是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思路。對於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問題,僅僅考慮經濟因素是不夠的,要說清這個問題,還是要從人的本性說起,人的本性為三:個人性、社會性、成長性,其中成長性始終貫穿在個人性和社會性中,在判斷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和方式時,將必須綜合考慮這三個特性,否則必將有失偏頗。但是由於經濟行為的變化或者說生產力的發展由於其在人類生存中重要作用,我仍把它作為主線劃分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
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分為五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食物採集者社會階段(原始社會,初級階段)
開始標志:火的使用
這個階段雖然農業逐漸開始出現,但主要的食物來源來自食物採集和狩獵,能夠製造簡單的工具,人群形態為部落形式。個人總體上講處於蒙昧狀態,雖然物資的分配是平均分配,但這僅僅是由於氏族和部落存在的必須需要,個體之間服從叢林法則。人口數量少。
第二階段:農業社會階段(低級階段)
開始標志:農具的大范圍使用和家畜的大規模出現
在這個階段人類正式走入文明,國家出現,主要食物來源為農業(種植業和養殖業),
社會主要財富為農業創造。手工業和商業正式出現,但從屬於農業,人口急劇增多。個體之間叢林法則弱化。
這個階段分為兩個亞階段:
1、封建社會階段。這個階段有兩種生產方式:奴隸生產和農奴生產,政府形式為分封制或其變種,國家——部落、國家——奴隸主、國家——封建主,其實質都是分封制。
2、中央集權社會階段。這個階段有兩種生產方式:佃農生產和自由農生產。
第三階段:工業社會階段(發展階段)
開始標志:瓦特蒸汽機的發明
在這個階段工業出現和不斷發展,社會財富主要由工業創造,工業的發展也同時促進農業發展,人口進一步增多。個體之間叢林法則進一步弱化。
這個階段分為兩個亞階段:
1、資本主義社會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個方式:自由競爭和壟斷。這個亞階段的開始標志是英國工業革命。
2、社會主義社會階段。社會主義也可以看作是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個方式:社會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這個亞階段的開始標志是聯合國的建立和關貿總協定的簽訂,國家的主導權逐漸讓位於大區域性和全球性組織,國家主權逐步弱化。這個階段的成熟標志是美帝國的崩潰和多極世界的建立。在這個階段社會財富的一次分配逐漸讓位於二次分配。
第四階段:自動化社會階段(後工業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
開始標志:市場、資本、國家消亡
在這個階段,生產有計劃指導並由自動化設備完成,人類從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人口減少。財富分配方式為按需分配。
第五階段:超人社會(人類消亡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類徹底從勞動中解脫出來,人口數量進一步減少,由於對人類自身的改造,人類完成了對人類自身的超越,人類社會不再成為需要,人類社會解體,然後是人類消亡。
人類社會的正常發展離不開這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是不可越過的,但在每個階段中的亞階段可以是隱形的、不明顯的或短暫的。這五個階段是連續的過程,在各階段的過渡時期階段特性將是模糊的,這是很正常的,這就是人類發展之路,也就是「人道」。
這五大階段就是一部完整的人類史,人類從進入文明到走向消亡。在這五大階段中,雖然表現的是人類的經濟和政治行為,但實際上是人類的個人成長和人類社會成長兩大主線。從人的個體上看人的成長就是人類的自身力量的不斷強大,當這種強大從爭取生存開始,到保證生存,一直到超越生存,這種強大的結果就是個人的生存不再需要人類社會,人的社會性消失,人類也就消亡了。對於人類的消亡,雖然我們不能看到、也不能體會到,但也不必為此而感到悲傷,人類也不會因為最終消亡而變得沒有意義,我想,這意義一定就在人類之中,正像一個人不會因為最終會死掉而變得沒有意義一樣
9.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布局是什麼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建議》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強調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
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
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9)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擴展閱讀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直是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過去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沉著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10.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發展圍繞以下兩點為基礎發展:
1、穩中求進
「穩」是主基調,是大局。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韌性更足、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為我們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首先就要做好「六穩」工作,即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以穩定宏觀經濟大局。
2、穩中求進
「進」是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如何「進」?就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著眼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穩」和「進」不是割裂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必須把「穩」和「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我們講「穩」,不是消極應對、不思進取、自縛手腳,決不能面對外部環境發生的明顯變化無動於衷,決不能面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無所作為,而是要把該穩的堅決穩住,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10)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擴展閱讀: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使沿線各國通過合作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各國必須展開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契合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改革開放讓數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助力聯合國提前5年達成了千年發展目標中的這一條,即力爭在2015年前實現極端貧窮人口比例較1990年水平減半。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穩中求進,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希望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