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和必然結果。下圖是「某地區A、B兩個城市化發展過程示意圖」。分析A、B城
(1)郊區城市化。 (2)城市沿河流延仲;城市面積不斷擴大;A、B城市相連,形成城市帶。 (3)階內段Ⅰ容:城市功能分區不明顯,商業、工業、住宅混雜分布。階段Ⅱ:城市功能分區明顯,城市中心為CBD。 ⑵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甲圖表示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及國內三大經濟地帶城市化水平的變化情況
⑶ 經濟發展與城鎮用地擴展 大量研究表明經濟發展與城鎮化水平正相關(仇保興,2003),並且人均GDP 是衡量經濟與城鎮發展的重要指標,但是對於資源型城鎮而言,城鎮化水平與人均GDP 並不呈現正向相關,並且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代表高的城鎮化率(陳新鳳,2014)。平魯區人均GDP的變化如圖7.14所示。平魯區人均GDP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2004年以後,呈現急劇增長。通過分析,人均GDP與人口城鎮化率之間的關系不明顯,主要原因是平魯區人口城鎮化率相對較低,而人均GDP過高,高的人均GDP 對人口城鎮化率的提升作用不明顯。 雖然經濟發展對人口城鎮化率的提升作用不明顯,但是人口的積聚效應已經體現,並且支撐人口積聚的相關服務業已逐漸發展。2009年平魯區第三產業產值為26.81億元,2013年增加至43.04億元,增加了60.54%。另外隨著平魯區經濟的發展,平魯區的財政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圖7.15)。 圖7.14 平魯區人均GDP變化 Fig.7.14 Changes of per capita GDP in Pinglu District 圖7.15 平魯區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與財政收入變化 Fig.7.15 Changes of per capita net income and revenue in Pinglu District 無論是政府財政收入的提升還是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給城鎮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平魯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74.65億元,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150.76億元,增長1倍左右,主要用於煤炭生產加工業規模擴大、產業鏈延伸、技術革新等。此外,平魯區還加強了城鎮更新改造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在城鎮更新改造方面,2011年總投資8億元,總改造面積2.35km2 ,拆遷面積80萬m2 ,涉及機關企業26家、居民8000多戶、人口3.2萬人。開展了勝利路、建設路、東環路、平陽街拆遷與改造。這也是城鎮中心區城鎮用地與交通用地變化頻繁的重要原因。在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方面,搬遷改造了多所中小學,新建平魯區醫院、改建中心醫院等。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提升了消費能力與消費水平,加大了對商業服務業的需求。在這些驅動要素的作用下,城鎮用地擴展成為城鎮發展的重要載體。 ⑷ 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9. (1) 關系:城鎮化水平快速增長的同時GDP亦在增長,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原因:一方面,城市化促進人口和生產力高度集中,集聚效應好,帶動產業結構向現代化發展,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繁榮,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經濟發展,輻射能力增強,吸納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城市各類用地規模擴大;工業區不斷向城市外緣布局;原來的工業用地轉變為商業和辦公用地或居住用地;城市交通線路不斷擴大,日趨便捷。 (3) 該市工業區不斷 向城市外緣布局,沿主要交通線布局,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這有利於因地制宜利用不同區域的空間位置、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條件,因此其變化是合理的。 (4) 城市化的發展會將部分原來的農業用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地面大面積硬化,導致地表水下滲減弱,地表徑流增大,地下徑流減少。水汽輸送環節:城市下墊面粗糙,阻礙了降水雲系的移動,延長了降水時間,增大了城市降水的不均勻性。 解析:(1) GDP增長表明經濟發展水平在 髙,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基本與GDP增長成正相關,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城市經濟發展吸引人口流入城市,使城鎮化水平提升;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為城市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人才。 (2) 從圖2中可以直觀看出該城市的發展變化,包括城市面積、工業區位置及面積、交通線密度等。 (3) 城市土 地利用空間結構原理: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應該是從城市中心向外圍依次出現商業用地、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和農業用地。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和保護城市環境,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區外圍,且沿交通線布局。 (4)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主要從對地表徑流、下滲、地下 徑流、蒸發、降水等水循環環節的影響來分析。 ⑸ 城市是人類對自然改造最強烈的地方,城市聚落對經濟的發展和分布具有巨大的影響。讀某城市發展階段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