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三新經濟發展

三新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5 13:52:29

❶ 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是什麼

1,農業方面

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

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

2,工業方面

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

1920午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

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

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

3,流通方面

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1)三新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歷史影響

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開始從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②新經濟政策受到了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歡迎,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到戰前的水平,蘇維埃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

③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列寧對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一步探索的結果,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現實意義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第四,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想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後者則是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漸近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❷ 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的內容簡介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宏偉的藍圖:數億計的人們將在自己家裡、辦公室里、工廠里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並在「能源互聯網」上與大家分享,這就好像現在我們在網上發布、分享消息一樣。能源民主化將從根本上重塑人際關系,它將影響我們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會,如何教育子女和如何生活。我們正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石油世紀的最後階段。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嚴峻現實,因為這一現實將迫使人類迅速過渡到一個全新的能源體制和工業模式。否則,人類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險。作者敏銳地發現,歷史上數次重大的經濟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之際發生的。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將再次出現——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將結合起來,將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強大的新基礎設施。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19世紀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次工業革命為20世紀的人們開創了新世界;第三次工業革命同樣也將在21世紀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即將步入一個「後碳」時代。人類能否可持續發展,能否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化,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未來的希望。未來,每一處建築轉都會變成能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迷你能量採集器;未來,將每一大洲的建築轉化為微型發電廠,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將氫和其他可儲存能源儲存在建築里,利用社會全部的基礎設施來儲藏間歇性可再生能源;未來,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全球的電力網轉化為能源共享網路,工作原理就像互聯網一樣;未來,汽車、公交車、卡車、火車等構成的全球運輸模式,使之成為由插電式和燃料電池型以可再生能源為動力的運輸工具構成的交通運輸網。未來25年內,數百萬的建築——家庭住房、辦公場所、大型商場、工業技術園區——將會既可作為發電廠,也可以作為住所。未來,家庭居民可以在自己的房頂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這些電池板能生產出足夠的電力,滿足房子所需的電能。如果有剩餘,則可以出售給發電廠。你准備好了嗎?你的公司准備好了嗎?中國准備好了嗎?

❸ 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新經濟 三者對比,簡短一些!

新經濟政策是蘇俄時期列寧提出的,這項政策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歸個人所有。政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受到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歡迎,使1921 年的危機迅速得到克服。
羅斯福新政是在美國泡沫經濟引發的金融危機背景下提出的,它以挽救銀行危機,對農業和工業的調節,政府投資興辦公共工程、對失業進行救濟,以工代賑為主。有效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的影響。
新經濟暫時不明白。。。
至於上述兩個經濟政策,共同點在於都是在國家經濟政治方面出現危機時提出,都對過去單一的經濟形式進行了局部調整,且都取得顯著成果。 不同就在於前者將市場經濟的自由放任手段運用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穩定政治形勢。而後則是者將計劃經濟的手段運用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

❹ 「新經濟」不等於 第三產業

所謂「新經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並存,經濟周期的階段性特徵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

而第三產業則是除工業和農業以外的其他產業,統稱為第三產業.

一個現象,一個產業...自是談不到一塊喇..

❺ 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兩個概念,三期疊加指什麼

你好,新常態是指經歷一段不正常狀態以後重新回到正常狀態,我國經濟現在就處於內新常態,換言之就容是重新趨於正常的經濟發展態勢。至於三期疊加,也是我國經濟運行的一大特徵,顧名思義,三期疊加就是經濟發展同時進入三種時期,第一,是經濟發展速度換擋期,也就是經濟發展速度變化的時期,這是因為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簡單理解就是經濟發展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或者低速,到一定時期要換擋。第二,是結構調整陣痛期,也就是我過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這勢必會扯動整個經濟行業,不可能一蹴而就,勢必會引起經濟發展的陣痛。第三,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通俗的講吧,就是以前的一些政策對經濟產生的後續影響不斷累計,到現在需要時間來化解這些積壓的矛盾,即消化期。希望能幫到你。

❻ 新經濟模式有哪些標准拜託各位了 3Q

1.新經濟的內涵與實質 關於新經濟內涵與實質的探討,目前是眾說紛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早宣傳「新經濟」思想的美國《商業周刊》,在界定這個名詞時說:「『新經濟』並不意味著通貨膨脹已經死亡了,也不意味著我們將不會有另一次衰退,或經濟周期業已消滅;更不意味著股票市場必將擺脫自我調整而永遠上升,就像(神話中所說的)豆梗將直上雲天。自然,它也不意味著亞洲金融風波不會影響美國」, 「談『新經濟』時我們的意思是指這幾年已經出現的兩種趨勢,第一種趨勢是經濟的全球化,第二種趨勢是信息技術革命。」 關於「新經濟」的涵義,目前有很多爭議,有的學者認為,科學地詮釋「新經濟」關鍵在於要抓住美國經濟正在從傳統經濟——工業經濟向一種新型經濟——知識經濟轉變之中。因為,當前經濟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和轉型。因而與傳統經濟相聯系的經濟現象、經濟特徵、經濟概念和經濟理論必然發生變化。美國的「新經濟」已經開始表現出知識經濟的典型特徵,主要體現為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的巨大貢獻 和發展上的可持續性。 有的學者認為,所謂「新經濟」,實質上就是知識經濟,而知識經濟,是指區別於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新型經濟。這種新型經濟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 也有的學者認為,美國「新經濟」的涵義有待深入探討,首先,「新經濟」既然是依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形成的,那麼,這是現階段美國獨有的一種經濟現象,還是發達國家都會逐漸形成的國際經濟現象呢?其次,美國的「新經濟」是在一段時間內存在的現象,還是長期穩定存在的現象?一旦發生經濟增長滯緩,通貨膨脹加劇或失業率大幅上升,「新經濟」是否會隨之消失?再次,就經濟全球化和經濟開放程度來說,英國、法國都不亞於美國,為什麼美國的失業率較低,而 英國、法國失業率較高呢?為什麼美國形成了「新經濟」,而英國、法國沒有形成「新經濟」呢?以上這些問題如不在理論上解釋清楚,「新經濟」的真正內涵還是難以揭示的。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對「新經濟」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美國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一些變化是由暫時因素促成的,並未出現根本性的、動力性的變化,經濟周期仍會反復出現。 曾兩次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首位走上哈佛講壇的中國著名企業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認為:所謂新經濟,就應是以數碼知識、網路技術為基礎,以創新為核心,由新科技所驅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則認為:「新經濟」事實上被人們在不同的場合賦予著不同的涵義。最初,新經濟是用來指美國經濟在近幾年所表現出的一種狀態:在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基礎上長期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這使傳統上描述失業與通脹反向相關關系的所謂「菲利浦斯曲線」不再適用(因此是「新」經濟)。但是後來,隨著「網路股」的飆升,國內外的許多人正在許多場合把以信息、網路業為代表的所謂「新科技產業」或「科技板塊」稱為「新經濟」,而把其他所謂的「傳統產業」 稱為「舊經濟」。 綜合以上各家所言,我們可以達成這樣的共識:所謂新經濟,主要是以美國經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為基礎所產生的概念,即那種持續高增長、低通脹、科技進步快、經濟效率高、全球配置資源的一種經濟狀態。 新經濟雖然是以美國近十年來經濟發展狀況為基礎而引申出來的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其賴以依存和發展的兩塊基石:信息領域的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導致各國的經濟邊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其作用及影響早已遠遠超出了美國的國界,因此,新經濟已並非是美國經濟的專利,其深遠影響及發展趨勢有可能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形態和運行模式。 新經濟之所以「新」,源於推動其產生與發展的原動力——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義。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術革命不同,信息技術革命改變的不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雖然其影響所及必然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過改變人類信息的傳輸、儲存方式來實現的。長久以來,在低下的勞動生產力的掩飾下,信息的不充分對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制約作用被忽略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數次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信息瓶頸也逐漸拓展擴寬, 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卡爾·波普爾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將信息從現實世界中分離出來,作為與物質和意識並列的世界構成的第三要素,這從哲學的高度證實了,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是人類信息的傳輸與儲存方式的革命,也對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組織方式提出了創新的要求,電子商務、信息高速公路,這些信息時代的產物,正在全方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今天,信息時代剛剛來臨,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的影響也才剛剛露出端倪,新經濟剛剛露出曙光。一個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將來必會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新經濟的實質,就是信息化與全球化,新經濟的核心是高科技創新及由此帶動的一系列其它領域的創新。促成新經濟出現的現實環境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新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創新型經濟。 參考資料: http://www.iwep.org.cn/chinese/mingzhu/jjxjj/jjxjj.html

❼ 新經濟迎來哪些發展機遇

雲計算創新發展推動建設網路強國


政策:1月30日,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雲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


紅利:《意見》從壯大新業態、強化產業支撐、加強安全保障三個方面提出了六項主要任務。一是增強雲計算服務能力。二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三是探索電子政務雲計算發展新模式。四是加強大數據開發與利用。五是統籌布局雲計算基礎設施。六是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設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政策:3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同意設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批復》。


紅利:《批復》明確了該綜合試驗區的定位和作用,提出要著力在跨境電子商務各環節的技術標准、業務流程、監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打造跨境電子商務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鏈,逐步形成一套適應和引領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管理制度和規則,為推動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


政策:5月7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


紅利:《意見》提出了七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是營造寬松發展環境,降低准入門檻,合理降稅減負,加大金融服務支持,維護公平競爭。


二是促進就業創業,鼓勵電子商務領域就業創業,加強人才培養培訓,保障從業人員勞動權益。


三是推動轉型升級,創新服務民生方式,推動傳統商貿流通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等。


四是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支持物流配送終端及智慧物流平台建設。


五是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加強電子商務國際合作,提升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效率,推動電子商務走出去。


六是構築安全保障防線,保障電子商務網路安全,確保電子商務交易安全,預防和打擊電子商務領域違法犯罪。


七是健全支撐體系,健全法規標准體系,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強化科技與教育支撐,協調推動區域電子商務發展。


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


政策:6月20日,國辦印發《關於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


紅利:這是新形勢下,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意見》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支持措施。


一是優化海關監管措施,優化跨境電子商務海關進出口通關作業流程。


二是完善檢驗檢疫監管政策措施,對跨境電子商務經營主體及商品實施備案管理制度。


三是明確規范進出口稅收政策,制訂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


四是完善電子商務支付結算管理,鼓勵境內銀行、支付機構依法合規開展跨境電子支付業務。


五是提供財政金融支持,向跨境電子商務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提供有效的融資、保險支持。


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


政策:7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


紅利:《意見》提出了11個具體行動:


一是「互聯網+」創業創新,推動各類要素資源集聚、開放和共享。


二是「互聯網+」協同製造,加速製造業服務化轉型。


三是「互聯網+」現代農業,構建依託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四是「互聯網+」智慧能源,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智能化。


五是「互聯網+」普惠金融,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


六是「互聯網+」益民服務,大力發展線上線下新興消費和基於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遊、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


七是「互聯網+」高效物流,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調配體系。


八是「互聯網+」電子商務,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創新。


九是「互聯網+」便捷交通,創新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


十是「互聯網+」綠色生態,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


十一是「互聯網+」人工智慧,提升終端產品智能化水平。


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


政策:9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


紅利:《意見》提出七個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是推進簡政放權,調整完善市場准入資質,推進一照多址等住所登記制度改革。


二是創新管理服務,開展商務大數據建設和應用。


三是加大財稅支持力度,促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積極推廣網上辦稅服務和電子發票應用。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發展第三方支付、股權眾籌等互聯網金融。


五是規范市場秩序,創建公平競爭的創業創新環境和規范誠信的市場環境。


六是加強人才培養,建設電子商務人才繼續教育基地,開展實用型電子商務人才培訓。


七是培育行業組織,建立良性商業規則,促進行業自律發展。


國務院出招促快遞業發展重點城市間48小時送達


政策:10月26日,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紅利:這是國務院出台的第一部全面指導快遞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意見》提出,到2020年,快遞市場規模穩居世界首位,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快遞年業務量達到500億件,年業務收入達到8000億元;建設一批輻射國內外的航空快遞貨運樞紐,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骨幹快遞企業;國內重點城市間實現48小時送達,國際快遞服務通達范圍更廣、速度更快,服務滿意度穩步提高;年均新增就業崗位約20萬個,全年支撐網路零售交易額突破10萬億元,日均服務用戶2.7億人次以上,基本建成普惠城鄉、技術先進、服務優質、安全高效、綠色節能的快遞服務體系,形成覆蓋全國、聯通國際的服務網路。


國務院出招,加強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治理


政策:11月07日,國辦印發《關於加強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行為治理的意見》。

紅利:《意見》指出,要用3年左右時間,有效遏制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行為,初步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的監管格局。《意見》提出四方面舉措:


一是突出監管重點。堅持線上線下治理相結合,對網上銷售假劣農資、食品葯品、化妝品、醫療器械、電器電子產品、汽車配件、裝飾裝修材料等開展集中整治,嚴厲查處利用互聯網侵權盜版等違法行為。


二是落實企業責任。指導和督促電子商務平台企業加強對網路經營者的資格審查,配合執法部門反向追溯電子商務平台上的侵權假冒商品經營者。


三是加強執法協作。完善部門間執法聯動機制,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完善跨境執法交流協作機制。


四是健全長效機制。加快電子商務領域法規建設,明確網路商品交易規范、爭議解決方式、法律責任以及各類電子交易憑證、電子檢驗檢疫報告和證書的法律效力。


農村商業模式將迎來重大改變


政策:11月09日,國辦印發《關於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


紅利:《意見》提出七方面政策措施:


一是加強政策扶持力度。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制訂出台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和工作指引。推動電商扶貧。


二是鼓勵和支持開拓創新。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大賽和農村電子商務強縣創建活動。


三是大力培養農村電商人才。實施農村電子商務百萬英才計劃,培養農村電商人才。


四是加快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加強農村物流服務網路和設施的共享銜接,加快完善縣鄉村農村物流體系。加強農產品產地集配和冷鏈等設施建設。


五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寬頻普及。促進寬頻網路提速降費,加快農村公路建設。


六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對電子商務創業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的授信和貸款支持,簡化農村網商小額短期貸款手續。符合條件的農村網商,可按規定享受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


七是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加強網路市場監管,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推進農村電子商務誠信建設。

❽ 第三次工業革命和新經濟有關系嗎

有。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新經濟指新的經濟形態。社會佔主導地位的產業形態的不同,決定社會經濟形態的不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新經濟有不同的內涵。當前新經濟是指創新性知識在知識中佔主導、創意產業成為龍頭產業的智慧經濟形態。

所謂「新經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並存,經濟周期的階段性特徵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

❾ 新經濟出現的成果

所謂的新經濟指的是「政府幹預經濟的時代」,它與自由放任政策最大的不同就是政專府加強對經濟屬的干預。它出現的主要成果體現在:1)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 2)緩解當時的供需矛盾 3)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迅速發展,開始領先與社會主義。

❿ 我國要積極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是因為第三產業①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②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

D

閱讀全文

與三新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