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山東黃河經濟發展管理局

山東黃河經濟發展管理局

發布時間:2021-01-17 10:49:31

1. 黃河三角洲區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山東省的經濟發展有什麼樣的意義

首先對山東省的綜合實力會有一個不小的提升。從交通方面來看,國家將近一步加大對該地區交通的發展,從而會進一步實現江海聯運鐵轉水等更加便利對黃河三角洲的進一步發展將會擴大該地區的市場,從而拉動山東省的各項指標,山東省的內需驅動力將近一步加強對山東省的勞動力將會是進一步的考驗,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將會促進就業可以將山東省的某些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最關鍵的一點是山東省可以將黃河三角洲擴展為其腹地,從而騰飛但是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個人拙見!

2. 黃河的歷史

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

唐太宗貞觀九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征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扎陵湖)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顏喀拉山)。

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榮祿公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歷時4個月,查明兩大湖的位置(元史稱「二巨澤」,合稱「阿剌腦兒」)。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錫、舒蘭探河源。探源後他們繪有《星宿河源圖》,並撰有《河源記》,指出「源出三支河」東流入扎陵湖,均可當作黃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爾沁藏布、蘭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測圖。

乾隆年間齊召南撰寫的《水道提綱》中指出:黃河上源三條河(黃河源頭北源為扎曲,中源為約約古宗列曲(即瑪曲),南源為卡日曲,中間一條叫阿爾坦河(即瑪曲)是黃河的「本源」。

1952年黃委會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進行黃河河源及從通天河調水入黃可能性的查勘測量,歷時4個月,確認歷史上所指的瑪曲是黃河正源。

(2)山東黃河經濟發展管理局擴展閱讀

黃河洪水特徵

黃河上游洪水多發生在9月,主要來自蘭州以上,蘭州洪水主要來自貴德以上。由於降雨歷時長,強度小,加之蘭州以上植被較好,草地、沼澤等對降雨的滯蓄作用較強,形成黃河上游洪水漲落平緩,洪水歷時較長,洪峰較低,洪水過程線呈矮胖型。

龍羊峽至蘭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遞增的,特別是洮河、湟水等較大支流匯入後,流量增加較為明顯。

黃河上游多為峽谷河段,不論洪水大小,一般傳播時間變化不大,貴德到蘭州約需1.5天,蘭州到河口鎮約需10.5天。黃河上游洪水到達中下游,一般成為基流。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黃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區和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區。黃河中游地區61%的面積為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流眾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點是洪峰高、歷時短、含沙量大。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植被覆蓋率低,在大強度暴雨的沖擊下,產生強烈的土壤侵蝕,致使中游地區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

3. 在山東半島城市群、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圖、魯南經濟帶、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及海洋經濟「五大板塊」


(1)聯系具有普遍性,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一體兩翼」的戰略,深刻揭示了各區域間的內在聯系
(2)聯系是客觀的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在過去主要從「東中西」橫向坐標考慮全省區域發展的基礎上,側重於從「北中南」縱向坐標觀察思考問題,在「五大板塊」的基礎上豐富和深化了對山東省區域發展特點和規律的認識。
(3)整體處於主導地位,統帥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一體兩翼」戰略把各地區發展納入全省發展總體格局,對山東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4)部分影響整體,關鍵部分的性能狀態對整體起決定作用 要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一體兩翼」戰略,會促進各地區尤其是落後地區的發展。對山東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4. 黃河流域有豐富的能源資源,說出其種類和分布地區

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成「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沿河流域的人類文明帶來很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祥地之一,所以中國人一般稱其為「母親河」。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上游: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中游: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省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斷流: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5. 中國目前最大的油田是哪個

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松嫩平原上,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十大油田之一。

勝利油田位於山東省黃河入海處,以東營為中心,從利津、博興直到海邊,成為我國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地處遼河下游,位於沈陽、營口和錦州之間。遼河油田的油、氣儲量豐富,油質好、含硫低、輕質油成分高,是我國第三大油田。

中原油田在河南濮陽、新鄉、安陽、開封,以及山東荷澤、聊城等地區之間。

華北油田位於冀中平原上,河北省任丘地區。

6. 山東一座大橋在改擴建中,長多少呢何時通車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在不斷建設當中,尤其是在交通建設方面。我國有這樣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見交通建設很重要,對於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山有水,因此在交通建設過程中總是會遇到,遇山挖隧道,遇水架橋梁,所以橋梁的建設也成為交通建設的一部分。橋梁的建設會方便兩岸人民的出行,不用繞行很多路。

東明黃河公路大橋改擴建項目的建設將進一步完善山東的交通線路網,優化區域交通布局,方便人們出行,改善人們出行的條件,進一步加強山東與河南兩省之間的聯系,協同發展。所以東明黃河公路大橋改擴建項目的建成呢?

7. 山東省的GDP很高,它的發展優勢在哪裡

中國人民一想到山東,可能的反應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好客山東」以及「山東濟南,中國青島」。

青州古來非富貴

愛旅遊的乾隆皇帝曾多次親臨山東,對本地民情可謂甚為熟稔,然而這位熟稔治民之道,有名的大清明君,卻對山東多有不滿,以至於在《清實錄》中就不乏抱怨之語。

如乾隆元年,弘歷登基未久卻已經初知政事,就不滿意山東的完稅情況「朕聞山東有不欠錢糧不成好漢之惡諺」。在弘歷治理中國多年後,也仍然評價該省「山東刁民,習慣抗糧」、「東(山東)省民情與豫(河南)省迥別……玩法逞奸,無所不為」。

而山東之所以「習慣抗浪」,成為乾隆口中所謂的「山東刁民」,則是因為山東在晚清之前,一直都多災多難,由於山東境內有黃河和運河這兩大河流,這就使得水患幾乎在明清兩代都伴隨著山東。

自明朝遷都北京以後,運河途經山東,雖然帶來了臨清等沿線城鎮的繁榮,可同時也帶來了更嚴重的水患問題。

對於北京的朝廷而言,黃河水患的治理核心重在「攔河向南,護運保漕」——明清兩代,北京的糧食安全系於運河之上,一旦東南的漕糧斷絕,北京就會陷入動搖之中。

這樣治理黃河的基本立場,就使得黃河和運河多有泛濫,途徑的省份府縣因此備受水災之苦——根據歷史學家統計顯示,有清一朝,山東共計發生澇災245次,黃河洪災90次,運河洪災63次,再加上山東是沿海省份,因此還發生了45次潮災。

山東雖然受黃、運兩河水患的地區主要在魯西南,可由於當年的山東東部地區靠近海岸線,因而大部分地區的土地十分貧瘠,歷來就不是富庶之地——這從青島在1899年被德國租借之前,還是膠州灣里一處默默無聞的小漁港就可見一斑。

而康熙以後的清朝人口漸呈大爆炸趨勢,田少人多之下,山東西南又水患泛濫,山東東部則貧瘠乏產,再加上乾隆以後,清廷吏治敗壞又兵禍連結,朝廷支出高漲,官府自然盤剝日凶,因此山東便不免流民遍地的局面,這就使得齊魯大地天然就成了一個豪傑的舞台。

在經歷乾隆皇帝數十年的治世後,接過爛攤子的嘉慶皇帝一面要平定川楚白蓮教亂,一面還要分心鎮撫山東的局勢。但他面對著諸如「拽刀手」、「虎尾鞭」、「紅鬍子」等各色匪徒以及攪亂山東鹽政的各路鹽梟時,亦難免感到一時頭大,乃至於感嘆山東「成何世界」?

事實上,山東的亂局自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王倫起義以來,就可謂亂結難解,此後山東歷經天柱教之亂、捻軍之亂、大刀會起義以及義和團運動,可謂世局紛擾,尤其是晚清之後可謂亂事層出,太平難定。

條條鐵路通發展

山東的變化原自袁世凱在1899年出任山東巡撫,是年山東局勢可謂正值有清一世的最紛擾之時,其時因為前任山東巡撫毓賢的縱容,義和團得以在齊魯大地上橫行無忌,又有德國軍據膠州灣,英國強租威海衛,可以說是內憂外患一齊涌來。

然而就像德國辟立青島市,使得青島成為日後山東的經濟龍頭,機蘊於危之中一樣。山東彼時內外交逼的局勢,也讓齊魯大地上有了「開辟新氣象」的大機遇,再加上適逢主政山東省的袁世凱又是晚清以來有數的豪傑人物,山東便有了明清以來最大的氣象更張。

來到山東之後的袁世凱,憑借著總督朝鮮以及辦理洋務的外交治政經驗,一面跟英德虛以委蛇,謹慎籌防。一面專心安內,在山東境內宣布義和團是「左道邪教」予以封禁,使得義和團北走直隸。

等到山東局勢初步穩定之後,袁世凱既見英德驅逐無門,便「化危為機」,利用英德租界近在咫尺的機會開始興辦洋務,籌建膠濟鐵路——這一鐵路在經過2006年的電氣化改造後,到今天都還是山東重要的鐵路線。

1900年,慈禧太後權令智昏,導致庚子國變,此後袁世凱借清朝上下的新政風潮,於1901年4月上書《遵旨敬抒管見上備甄別折》,提出多種新政主張,袁世凱又於當年在濟南創立山東大學堂,興山東新學之風——此即今日山東大學的前身,更是當時全國第二所國立大學堂,僅次於京師大學堂。

袁世凱雖然憑借卓然的政治理念成功成為清末的中樞重臣,但山東也因此成為了清末時,全國的新政前沿——袁世凱雖然高升京中,但此後十五年裡,山東一直是北洋一系的執政基地,新政改革並未中斷。

到1904年,袁世凱及其繼任者在山東的新政改革已經頗成氣候,等到膠濟鐵路在該年開通,再配合上津浦鐵路,山東工商業就如同一個武學奇才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經濟之氣象立時便跟過去不同!

膠濟鐵路不僅連通了山東省城濟南和青島這兩大山東重鎮,還能夠將魯西北及鐵路沿線輻射帶的各城市產出通過鐵路物流,快捷且廉價的輸送到青島進行貿易出口,同時近現代的工業產品,膠濟鐵路沿線的城市也能夠較為容易的獲得。而津浦鐵路則讓山東的貨物能夠出售到上海、南京、天津和北京等大城市,並將這些教育重鎮流行的先進現代科學理念帶入山東。

鐵路的貫通,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山東沿線市鎮的迅速發展——以膠縣(1913年膠州改為膠縣,後又復名,今屬青島縣級市)為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時,縣內商店在冊總數不過114家,到了三十年代已經蓬勃發展到了1218家,境內商埠名鎮也由二十年代的2處增加到了8處。

普通的山東人民,也因為鐵路沿線市鎮發展而受到帶動——手工製品和經濟作物在不愁銷路,大量山東人民因此致富,而哪怕沒有從中獲得足夠收益的山東民眾也可以借著鐵路線或北上京津闖關東,亦可南下長江三角洲尋找謀生機會。

改革開放之後,不管是山東段的京滬既有線路,還是省內膠濟鐵路也都在2007年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時,成為了首批動車先發者。

而且由於膠濟線的歷史已有百年,雖然該線路有過多次優化,例如2006年的電氣化改造,2007年開通動車,可設計時速和客貨共線的大背景沒有變化,使得膠濟鐵路的客運效率極為低下,十分不利於山東省內的人員貨物交流。

為此當時的鐵道部和山東省就共同在2007年投資了膠濟客運專線,並於當年開工建設,在次年底正式開通運營。

在青島通過膠濟客運專線和原有膠濟鐵路貨運線將山東腹地內的新老重鎮勾連在了一起,又借濟南依靠京滬線連通魯西北、魯西南之餘,山東完美的搭建起了一個東起青島,西抵濟南,北至德州,南達棗庄的「全省交通三角大陸橋」。

這個「大陸橋」既能完成山東省內的物流人員交通,還可以利用京滬線將山東的貨物賣向長三角和北京、天津,更可以利用青島、煙台、威海等靠近日韓「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良港口,向日韓進行出口——尤其是青島和煙台在改開之後就成為了沿海第一批開放城市,有諸多政策加持。

此後的中國進入全面高鐵時代,山東也沒有落於人後,高鐵迅速發展,讓山東原本就深厚的物流基礎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並依靠眾多的優質港口,將山東製造賣向全世界——自千禧年到2011年,十一年間山東GDP增長一直處在10%以上,甚至一度連續四年維持在14-15%的高位上,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有所謂「想要富,先修路」,正是山東自民國以來擁有深厚的鐵路交通基礎,再加上山東人誠信踏實的經商辦廠理念,使得山東在改革開放之後,厚積薄發,一鳴驚人——海爾當年蜚聲國內,就是因為該廠自砸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

山東前路在何方

山東GDP曾一度位列全國各省GDP第二,僅次於廣東。然而隨著被江蘇超越,山東的經濟增長勢頭也日漸放緩,如今更被浙江緊追不舍。

山東經濟增速的放緩跟此前該省以重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布局有關,這當然不是說實體經濟有問題。事實上,從香港產業空心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到美國近十年,力圖製造業振興來看,這些無疑都說明,去工業化無疑不是一個正確的發展選擇。

山東現在的問題不在於第二產業布局,而在於缺乏足夠的增長點,畢竟山東GDP高達萬億美金以上,如此大的基數,還要求原有的第二產業帶來跟幾千億美金GDP時同樣的增長率,這未免有些苛求。

可為什麼廣東能夠常年穩居各省GDP第一?因為廣東尋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就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並重。

深圳專心於高新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因此培育出了騰訊、華為這些全球互聯網和科技巨頭。廣州和灣區都市圈其他城市則或繼續發揚本身的第二產業、或承接深圳轉移來的工廠企業,並利用接近港澳的優勢,不忘發展第三產業。

而浙江近年來的快速發展,除了有本身地緣接近上海的優勢以外,更重要的是浙江在本身的第二產業布局之外,還發展起來了互聯網行業。

而浙江巨頭企業阿里巴巴不僅為浙江、為杭州帶來了豐厚的稅收和就業,更重要的是科技巨頭也為杭州和浙江塑造了熱衷創新的社會氛圍。

同時阿里還為浙江從城市到中小企業進行賦能,更進一步增加了浙江企業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競爭力——杭州在智能城市上的發展,就可謂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也就是說,浙江不僅擁有互聯網這個新的增長點,同時互聯網的巨頭企業還為浙江本地原有增長點進行了新的賦能。

8. 古代中國各朝代的少數民族地區管理機構分別叫什麼,其職能和權力演變趨勢是怎樣的大神們幫幫忙

唐代河北道設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因山川形變將天下分為「十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將道作為一種監察區,各設巡察使,用來監察州、縣官吏的工作。這時候巡察使不常置,無定員,也沒有固定的道治。到了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天下設河北道等「十五道」,即在原來「十道」的基礎上將山南道、江南道各分為東、西道,又增設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每道置采訪處置使,並定為常制,這個時候道治才有了固定治所,河北道道治設在了魏州(今大名縣),從此,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級行政區。河北道自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設立,至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先後存續了280年。那麼河北道四至在哪?所轄境域范圍有多大呢?據《唐六典》卷三「尚書戶部」記載:河北道領懷、魏、博、相、衛、貝、邢、洺、恆、冀、深、趙、滄、德、定、易、幽、瀛、莫、平、媯、檀、薊、營二十四州和安東督護府,「東並於海(海即今渤海),南迫於河(河即隋、唐時的古黃河),西距太行、恆山(恆山即古北嶽常山,位於今河北阜平縣東北),北通渝關、薊門(渝關即今山海關,薊門即今居庸關)」,也就是相當於今北京市、天津市全部,河北省大部、遼寧省西南部及河南省、山東省古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為此,現今對河北道境域的解釋大多據於此。

但仔細閱讀《唐六典》卷三「尚書戶部」有關河北道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還有兩句話「其幽、營、安東各管羈縻州。」、「遠夷則控契丹、奚、靺鞨、室韋之貢獻焉。」,與河北道所轄境域密切相關。

其實河北道所轄境域十分遼闊,由南北兩部分組成,南部地區,亦即《唐六典》所記載的「東並於海(海即今渤海),南迫於河(河即隋、唐時的古黃河),西距太行、恆山(恆山即古北嶽常山,位於今河北阜平縣東北),北通渝關、薊門(渝關即今山海關,薊門即今居庸關)」區域,是河北道的核心區域,主要是漢民族居住區,唐政府設正州正縣以治之;北部地區,亦即《唐六典》所記載的「其幽、營、安東各管羈縻州。」、「遠夷則控契丹、奚、靺鞨、室韋之貢獻焉。」的東北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廣袤的邊境和蠻荒地帶,由唐政府設羈縻府州以統之。總唐一代,河北道先後在南部地區曾置州30多個;在北部地區曾置羈縻府14個、置羈縻州46個(不含羈縻府自設的州)。在歷經「十道」與「十五道」的變遷和州縣的增減調整,河北道所轄南部區域自始至終沒有大的變化,為河北道的固定轄境;但北部所轄區域卻因「夷狄」的臣服、反叛、戰事的不斷及唐政府的興衰,始終沒有固定的區域,所轄境域時大時小,屢經變化,為河北道的游動轄境。

設立羈縻府州,是唐王朝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和管理,對附屬於唐朝的周邊各少數民族,實行的一種特殊的民族政策。羈縻,字面之意就是牽制和籠絡。唐朝的羈縻政策,就是在給四夷少數民族政治權利自主的同時,要求它們在行為上象套上馬籠頭、栓上馬絆子那樣,受到束縛和牽制,使之不生異心,不能亂動,要求他們與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具體做法是,對各族依其部族設置府州,大一些的稱都督府,小一些的稱為州,總稱羈縻府州。由中央政府任命各族首領為都督、刺史等官,官職世襲,受都護府、邊州都督或節鎮統轄。羈縻府州管轄各族部眾,實行部落制,以畜牧經濟為主,因而大多數羈縻府州只是名義上的行政區劃,其戶籍一般不上報戶部,也不承擔賦稅,僅部分臨時向唐天子有所貢獻,與正州交納賦稅不同。故此,史書上多不記載河北道北部的境域面積。河北道的14個羈縻府、46個羈縻州(不含羈縻府自設的州)是以突厥的別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麗諸部設立的,分隸於安東都護府(首治在今朝鮮平壤)和營(治所在今遼寧省朝陽市)、幽(治所在今北京市)二州都督府。安東都護府(公元668年~761年),是唐朝六個主要都護府之一,帶有羈縻性質,負責對高麗、靺鞨等諸部族事務的管理。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朝征服東北夷高句麗後,「分高麗地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但史書記載其名的僅14州),一百縣,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統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剌史、縣令,令將軍薛仁貴以兵二萬鎮安東府。」,其轄境極盛時西至今遼河流域,東臨今日本海,北抵今黑龍江下游兩岸及鄂霍次克海,南抵渤海,包括今遼東半島全部、吉林西北地區、朝鮮半島全部。營州都督府(公元624年~742年),是唐朝在東北遼西地區設置的管理漢族與奚、契丹、突厥、靺鞨、新羅等少數民族的軍政合一的最高權力機關,先後管威、崇、鮮、昌、玄、師、順、慎、瑞、帶、夷賓、歸義、沃、黎、遼、信、順化、寧夷、北黎等諸多內置羈縻州和饒樂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其轄境包括今遼寧西南部的朝陽、阜新、葫蘆島市一帶、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及河北省灤河中上游,即內蒙古赤峰、通遼市、河北省承德市一帶。幽州都督府(公元624~742年),是唐朝在長城一帶設置的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軍政合一權力機關。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叛後攻陷唐在東北地區的前哨陣地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進而威逼幽州,攻陷了幽州、冀州的許多城邑。聖歷二年(公元699年)營州都督府被迫遷往幽州的漁陽(今天津薊縣),同時把營州都督府所管諸多內置羈縻州南遷幽州和今河南、山東、江蘇當地。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唐政府基本平定了契丹叛亂,逐步把內徙寄治的遼、順、威、思順、黎、師、鮮、帶、瑞、玄、夷賓、慎、崇、昌、信、青山、沃、歸順、凜等羈縻州回遷,並將此回遷的羈縻州改隸幽州,其轄境在今北京市、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涿州市及天津市薊縣一帶。

同時,有唐一代河北道還先後對契丹、奚、靺鞨、室韋等東北少數民族居住區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管理。唐貞觀三年(公元630年),唐政府以室韋、契丹部落置師州,僑治河北道營州(治今遼寧省朝陽市)境內,統領室韋。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室韋隸河北道平盧節度使統轄。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前後,唐政府在室韋之地設置室韋都督府,統管20餘個部落,隸河北道營州都督府,當時轄境東起嫩江東岸附近及今結雅河上中游地區(今俄羅斯阿穆爾州中南部),西至石勒喀河流域(今俄羅斯赤塔州東南部),南抵今洮兒河流域(今內蒙古興安盟境內與吉林省西北部),北達外興安嶺南麓(今俄羅斯阿穆爾州的北端),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流域(俄羅斯赤塔州東南部)、黑龍江上游、嫩江流域、外興安嶺一帶。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政府相繼在奚族境內設饒樂都督府、在契丹部設松漠都督府,均隸屬河北道營州都督府管轄。饒樂都督府,治陰涼川(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大明鎮),轄有饒樂州、弱水州、祁黎州、洛瑰州、太魯州、渴野州6州,轄境約當今內蒙古老哈河上游及河北灤河中上游一帶。松漠都督府,治潢水北岸(今內蒙古林西縣新城子鎮西櫻桃溝村黃土坑自然村),轄松漠州、峭落州、彈汗州、無逢州、羽陵州、日連州、徒何州、萬丹州、匹黎州、赤山州10州,轄境約當今內蒙古赤峰、通遼一帶(即今內蒙古西拉沐倫河流域及其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帶)。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區(今松花江上游)設置忽汗州都督府,治今黑龍江寧安縣南的東京城,相繼隸河北道安東都護府、營州都督府,任命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並封他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從此,粟末靺鞨即專稱渤海,渤海正式成為唐朝版圖內的一個羈縻州。762年,唐朝政府詔令渤海為國。其轄境極盛時東至今日本海,東北至今烏蘇里江下游,北至今松花江,西至今伊通河,西南至今遼河,南至今朝鮮龍興江,號稱「地方五千里」,大體包括今東北地區大部,朝鮮半島北部及俄羅斯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區。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今黑龍江)一帶居住的靺鞨部落,叫「黑水靺鞨」,置黑水軍,次年改設黑水都督府,治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相繼隸河北道安東都護府、營州都督府,轄境約當今黑龍江中下游南北兩岸和烏蘇里江以東至日本海以及鄂霍次克海、薩哈林島(庫頁島)的廣大地區。此外,唐朝政府還對百濟(今韓國西南部)、新羅(今韓國東部)藩屬國先後進行了羈縻統治。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命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大總管,統兵13萬,聯合新羅攻陷百濟國都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生擒百濟義慈王及太子扶余隆,百濟國宣告滅亡,其5部37郡共76萬人戶完全納入了唐朝的直接統治之下,並在百濟設置了「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相繼隸河北道扶余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將其納入了唐朝羈縻府州體系,五都督府下轄37州250縣。唐朝委任右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統兵鎮撫全境,又命左驍衛郎將劉仁願率兵一萬鎮守百濟城,委派當地的酋長分任都督、刺史。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為了政區整齊劃一,唐朝政府在新羅領土上設立了雞林州都督府,治金城(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城區),隸河北道安東都護府,以新羅王金法敏為「雞林州都督」,下設州和縣。從此新羅正式成為唐王朝合法的地方政權,新羅領土也納人了唐朝統一的區劃之內,與唐朝所設置的松漠、饒樂、黑水、渤海都督府等相似。這是唐朝在朝鮮半島上繼熊津都督府等5個都督府之後,設立的又一個帶有羈糜性質的都督府,真正體現了大唐帝國「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的國威。雞林州都督府與熊津等五都督府不同的是:都督府是在新羅政權沒有被武力消滅的前提下設立的,都督由新羅王擔任,唐朝政府沒有在新羅領土上派任鎮撫官和駐扎軍隊,新羅王總領原來的州府。

由上,我們不難看出唐代河北道自設立之日起,其長城以南轄境雖所轄州縣時有變動,但「東並於海(海即今渤海),南迫於河(河即隋、唐時的古黃河),西距太行、恆山(恆山即古北嶽常山,位於今河北阜平縣東北)」的格局基本上沒有大的變遷,變動大的主要集中在長城以北的游動轄境,換言之就是所轄的羈縻府州的領地。為此,我們可以說唐代河北道設立後,不但曾長期統轄過東至渤海,西至太行山、常山,南至河南、山東兩省的隋唐時黃河故道以北的長城以南各地,而且曾經管轄過長城以北西至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俄羅斯赤塔州東南部的石勒喀河流域、俄羅斯赤塔州東南部的鄂嫩河流域,北至俄羅斯阿穆爾州北端的外興安嶺南麓,東北至鄂霍次克海、俄羅斯薩哈林州的薩哈林島(庫頁島),東至日本海,南至朝鮮半島的廣大地區,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兩市全部、河北大部、河南、山東兩省北部、內蒙古東南、東北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俄羅斯遠東的東南部及朝鮮、韓國等境域。

9. 中國有幾個大油田

中國有五大油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遼河油田、中原油田、華北油田。

1、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是60年代以來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部,濱州鐵路貫穿油田中部。大慶油田是一個大型背斜構造油藏,由北向南有喇嘛甸、薩爾圖、興樹港三個高點。儲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系砂岩,深900~1200米,滲透性中等。

原油為石蠟基原油,具有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高(25-30℃)、粘度高(表面粘度35)、含硫量低(0.1%以下)的特點。

2、勝利油田

勝利油田作業區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東營、濱州、德州、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市28個縣(區),新疆、內蒙古等5個省、自治區。勝利石油管理局(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曾隸屬於石油工業部)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分公司現管理勝利油田的開發經營。

3、遼河油田

遼河油田是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油氣深加工配套開發的大型合資企業。它是中國第三大油田,在全國500家最大企業中排名第一。遼河油田總部位於遼河下游、渤海灣畔,被沈陽、遼陽、鞍山、營口、大連環抱,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氣候宜人,人文和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4、中原油田

中原油田是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下屬的第二大油氣田,總部位於河南省濮陽市。主要勘探開發區包括東濮凹陷、普光氣田和內蒙古勘探區。中原油田於1975年發現。

經過30多年的開發建設,已發展成為集油氣勘探開發、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天然氣、化工等綜合優勢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

5、華北油田

華北油田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華北油田分公司的簡稱,主要從事油氣勘探與生產、油氣集輸、油氣勘探與開發技術研究與規劃R等油氣勘探開發核心業務。注冊油氣勘探區:主要集中在冀中、內蒙古中、冀南華北地區、山西沁水盆地三大勘探區。

油氣生產能力:冀中、內蒙古兩大油氣生產基地共有53個油氣田,油氣集輸管道3000多公里。

與山東黃河經濟發展管理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