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53-1957年發生什麼事了
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中國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已經編制了十個「五年計劃」,目前正在著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研究、編制工作。
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60.5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擁有的固定資產總值的1.9倍。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初步鋪開我國工業布局的骨架;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656萬噸,等於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問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一五」計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2. 1953年到1957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
一五計劃:背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帝國主義和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戰爭的破內壞,國容民經濟全面崩潰,現代工業不僅十分薄弱,而且殘缺不全。通貨膨脹極其嚴重。人民生十分困苦。國民經濟恢復:措施:1.一五計劃實行。目的: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生產力,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成就: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濟指標一般都大幅的超額完成。創辦了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和沈陽飛機製造廠等一大批重工企業。意義: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年至1956年底,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內容: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者參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掀起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意義: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
3. 1953-1957是新中國,重要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屬於材料二所述的哪個時代
材料三
客觀的回顧中國1949年後在"大國崛起"的道路中發生的社會變遷,可以明確劃分出三專個相互銜接的時代脈絡:屬
一是革命立國時代。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代共產黨人,開創了一個新的國家政體,為建立和鞏固政權,所走過的時光;
二是改革建國時代。這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一代共產黨人,經過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確立並實現中國經濟繁榮與快速發展的新經濟體制的時代;
三是和諧富國時代。這是以胡錦濤為代表的新一代共產黨人,勵精圖治,承先啟後,以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為主旋律,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契機,開啟的中國走向全面富裕的時代。
——摘自《學習時報》
(3)1953-1957年是新中國的重要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屬於材料三中的哪個時代?結合所學知識,試從政治、經濟方面概括該階段的時代特徵。
====================================
答案:
3)階段:革命立國時代。
特徵:政治——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初
步構建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經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現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計劃,初步建立起社
會主義計劃經濟體系。
4. 國家義務計劃是從1953--1957年,此後每五年一次,但為什麼十二五規劃是從2011--2015呢中間好像有時間出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1953-1957
第二個五年計劃是1958-1962
後由於三年的自然回災害 第三個五年計劃是答1966-1970
第四個五年計劃是1971-1975
第五個五年計劃是1976-1980
以此類推,第十二五計劃是2011-2015
5. 第一個五年計劃哪幾年
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希望能幫到您 歡迎討論~
6. 1953-1957年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任務是什麼
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的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提出的,其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地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建立對於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國民經濟面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6)1953至1957年我國發展國民經濟擴展閱讀
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
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296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
在基本建設上,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其中國家對經濟和文教部門的基本投資總額為493億元,超過原來計劃427.4億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固定資產原值的1.9倍。
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有921個,比計劃規定的項目增加227個,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產的有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109個。
蘇聯幫助我國建設的156個建設項目,到1957年底,有135個已施工建設,有68個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我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
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
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
機床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比1952年增長25%,平均每年增長4.5%。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
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全國交通運輸業也有巨大發展,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
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人民生活也得到較大改善,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衛生、科學、藝術事業也有很大發展。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並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7.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間
1953-1957
8. 「一五計劃」
「五年計劃」是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這一經驗對新中國產生了明顯影響。中國「一五」計劃即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該計劃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也是實行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重要開端。
「一五」計劃五次編制,歷時四年
「一五」計劃採取邊制定、邊執行的辦法,不斷進行修訂、調整、補充,經過五次編制,歷時四年。
「一五」計劃為何以重工業為主?
1953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在美帝國主義的戰爭威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和禁運的背景下,獨立自主地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對重工業具有優先需求,中共中央於是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決策。
建設重工業不僅需要資金量大,建設周期長,而且產品不能直接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這一客觀現實要求在工業化起步階段,全體人民不能不節衣縮食,艱苦奮斗。
「一五」時期蘇聯的援助對我國工業建設的推進具有重要作用。「一五」時期蘇聯援助建設了156項重點工程,其中包括鞍山鋼鐵公司、武漢鋼鐵公司、北京電子管廠、華北制葯廠、長江大橋、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中科院近物所等工程。這些項目的建設,構成20世紀50年代中國工業建設的核心和骨幹,影響至今。
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大幅度地超額完成,形成中國近代以來引進規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大的工業化浪潮。重工業主要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為我國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實現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奠定了初步基礎。同時,輕工業也取得了相應的發展。如華北制葯廠的抗生素廠就是「一五」計劃的大型重點項目之一,現在我們很難想像當年抗生素尤其是青黴素對新中國的意義。由於西方國家實施禁運,1949年1瓶20萬單位的青黴素,僅重0.12克,卻相當於0.9克黃金的價格。在抗美援朝中,很多志願軍傷員因為傷口細菌感染卻無葯可用而犧牲。第一個五年計劃對中國經濟發展發揮了決定性的加速作用。
9. 1953年到1957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指從1953年至1957年,新中國仿照蘇聯工業化模式實施的,第一個為期五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的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提出的,其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地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建立對於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國民經濟面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296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在基本建設上,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其中國家對經濟和文教部門的基本投資總額為493億元,超過原來計劃427.4億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固定資產原值的1.9倍。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有921個,比計劃規定的項目增加227個,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產的有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109個。蘇聯幫助我國建設的156個建設項目,到1957年底,有135個已施工建設,有68個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我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機床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比1952年增長25%,平均每年增長4.5%。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全國交通運輸業也有巨大發展,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人民生活也得到較大改善,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衛生、科學、藝術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並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