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工業革命推動英國經濟發展的時期

工業革命推動英國經濟發展的時期

發布時間:2021-01-17 07:20:48

『壹』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是什麼

1、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資本主義生產制度最終取得了統治地位。

2、促進了新興城市的產生,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

3、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4、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推動了世界工業化的進程。

5、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逐漸成為資產階級的主導部分,無產階級也正式形成。

6、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為全球各地區、各國和各民族的溝通和未來全球一體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源源不斷地財富,又開啟了英國人的金融改革。新的機構,象銀行、股市開始組建,鼓勵人們前去投資並從中受益。而這些財富,又反過來改變了多數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整整一個世紀,整個英國社會的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翻。


(1)工業革命推動英國經濟發展的時期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迫切需要廣闊的市場,但英國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封建制度殘余的影響和重商主義束縛,因此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現經濟自由.而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經濟學理論應運而生。

工業革命後,斯密的自由經濟思變成了自由貿易政策,使資產階級尤其是工業資產階級得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工業資產階級實力大大超過土地貴族和商業貴族而成為資產階級的主體。

工業革命也引發了英國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農業在英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21%,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從18世紀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1851年僅佔14.2%,到19世紀中葉,城市人口已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英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

『貳』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中國的大事

英國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始,以瓦特蒸汽機的發版明和廣泛使權用為樞紐,以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機械化的實現為基本完成的標志。英國工業革命不僅擴展到西歐和北美,推動了法、美、德等國的技術革新,而且影響到東歐和亞洲,俄國和日本也出現了工業革命的高潮,它標志著世界整體化新高潮的到來。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並非偶然,它是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生產技術以及科學研究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次革命從開始到完成,大致經歷了一百年的時問。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大機器工業代替手工業,機器工廠代替手工工場,機器生產機器。這次革命完成的主要標志是工廠制度的最終確立。英國工業革命使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發生重大改變,生產力迅速提高。

『叄』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業發展的階段特徵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由於蒸汽動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廠能遠離河流峽谷,在煤、鐵產地和交通方便的發展起一批新的工業城市,使工業生產由分散走向集中.「煤鐵復合型」的工業布局方式出現.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的工業中心大都分布在英國,主要有以伯明翰為中心的鋼鐵工業基地,以曼徹斯特為中心的棉紡織工業區.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內燃機和電力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煤鐵資源開發規模迅速擴大,出現一些大規模的現代化鋼鐵工業、化學工業、機械製造工業,形成世界性的工業地帶,工業向大型化、聯合化方向發展,多數工業企業仍然屬於「煤鐵復合型」布局方式,原料缺乏的日本等國出現在沿海地區建立大型工業聯合企業的「臨海型」布局方式.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的工業中心有: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原蘇聯以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

啟示: 從幾次工業革命,我們可以看到工業革命對各個時期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闢論斷,是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

『肆』 簡述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和後果

一、條件

(1)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的條件後被議會宣布為英國國王,稱為威廉三世。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

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最終確立。

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內閣制的形成和近代議會制度的確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它適應了英國國內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在英國發展資本主義和進行工業革命的根本保證。

(2)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無生產資料的僱傭勞動者;二是將大量的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並轉化為資本。創造這兩個條件的過程,就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

(3)對外貿易

自16世紀下半葉起,英國政府就奉行重商主義政策。為了發展貿易,英國政府大力扶植造船業,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權貿易公司

(4)生產技術已經成熟

英國手工工場在18世紀普遍地擴大起來。手工工場發展的結果,使技術分工更加精細,操作分成各種細節,從而使專門工作日益精巧、熟練。這樣就出現了適宜於各種專門工作的細小而簡單的生產工具,同時也出現了高度熟練的技術工人與非熟練工人的區別。

手工工場分工的發展,把工具改良成為許多隻適合專門動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這些工具聯結在一起成為機器的可能性。

此外.手工工場講練了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工人,他們積累的生產經驗也直接推動了各種機器的發明。所有這些,為發明機器創造了物質前提。其次,當時英國手工工場的生產尚不能適應廣大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技術改革成為迫切需要,這就提出了發明機器的歷史任務。

(5)自然科學的進步

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熟,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

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工業革命的興起都產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響。這個時期取得的自然科學成果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6)指導變革的新經濟學理論

工業資產階級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和限制生產。隨著資產階級利益的重心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的轉移,重商主義學說趨於崩潰,新的經濟學說產生了。

這種新的經濟學說就是資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它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亞當·斯密(1723年—1790年)的經濟學。它對工業革命的蓬勃展開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

《國富論》的出版,為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提供了理論根據。它對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工業革命時代到來的號角。

(7)新興產業的出現

16世紀中葉,英國羊毛織品的輸出佔全部輸出商品的80%。到17世紀初,羊毛品的製造業已普及到全國,大約有1/5的人口從事這項事業。此外,有一些與行會無關的新企業,如棉紡織業、採煤、制鐵、玻璃和造船等行業也都發展起來。

二、後果

(1)生產力發生飛躍。

(2)生產關系和經濟結構的變化。

(3)上層建築的變化。

(4)世界形勢和國際關系的變化。

(5)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加深與加劇。

(4)工業革命推動英國經濟發展的時期擴展閱讀

重要意義

(1)英國工業革命使它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的發展,工業革命在短短的幾十年內使英國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頭號工業強國,號稱「世界工廠」,稱霸世界達半個世紀之久。

英國在工業革命80年左右時間里,建立了強大的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機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機器大生產空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2)英國工業革命使它在國內的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地位。

(3)英國工業革命改變了國內的經濟和人口的分布,出現了一些新興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

(4)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國內農業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農業工人和農業資本家。

(5)英國工業革命使國內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開始明顯地暴露出來,並逐漸激化。

(6)英國工業革命對其它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7)英國工業革命對以後的技術革新也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伍』 英國工業革命的性質歷史

17 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英國資產階級建立了一個體制開放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占統治地位的政府。新政府推出一系列法令政策,直接干預經濟,促使一種適應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的現代化環境的形成。同時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的進程,產生了大批無產者。隨著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這些為工業革命的產生提供了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工業革命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1733年,機械工凱伊發明了飛梭;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1767年木匠海斯發明了水力紡紗機。1769年瓦特試製成功單向蒸汽機;1782年造出雙向蒸汽機,瓦特的蒸汽機解決了大工業發展所必需的動力問題,推動工業革命向縱深發展。煉鐵廠用它來開動鼓風機,為高爐提供風力,煤礦用它來排除礦井積水,紡織行業用它來作為動力。1785年用於棉紡廠,1793年用於毛紡廠,1789年用於織布廠。
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要求革新交通工具,以便迅速運輸它所生產的大量產品,供應大量的原料和燃料。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船。1811年英國仿造成功,開始在內河和沿海使用。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英國工業革命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它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完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後歷時七八十年。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廠手工業生產,工業革命基本完成。19世紀,工業革命逐漸地從英國擴散到歐洲大陸和世界其他地區。
工業革命使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力飛躍發展,工業製成品成倍增長。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群眾處於被剝削地位,購買力低下,國內市場需求增長緩慢,以致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資本家們急於擴大海外市場。因此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個空前規模的殖民擴張浪潮。
英國是最大的殖民帝國。亞洲經濟比較發達的文明古國是其掠奪的首要對象。到19世紀,英國完全征服印度,並強迫中國政府割地、賠款和開放通商口岸。它還先後征服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法國則把印度支那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最後於80年代佔領印度支那。工業化加快了美國殖民擴張的步伐,首先是越過阿巴拉契侖山脈,向西擴張領土,大肆屠殺印第安人,強占他們的家園。40年代,美國發動對墨西哥的戰爭,吞並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拉丁美洲被美國資本視為擴張重點。
西方列強在大肆擴張殖民地的同時,還改變了對殖民地的掠奪方式。工業革命以前他們更多的是採取直接掠奪等方式,這些活動並未在殖民地造成根本性的社會和經濟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工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了對殖民地的經濟開發,把殖民地當作推銷工業品的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殖民地成了工業資本的剝削對象。他們為了利用殖民地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積極投資鋪設鐵路,修建港口,開發礦山,興辦種植園,建立加工工廠,殖民活動的范圍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這一時期的殖民活動使被征服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狀況發生深刻變化,使它們變成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發源於英國而後波及歐美主要國家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對人類社會的演進產生了空前深刻的影響。其影響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 生產力的一次巨大飛躍
工業革命以機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動機等動力機械取代人力、獸力、水力和風力,克服了人力獸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遇見性及難以控制性,提高了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飛躍。工業革命中生產技術的變革具有全面、深刻、規模大等特點。它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從紡織工業到動力工業,從采礦業到冶金業,從金屬加工到工作母機的製造,從農業到交通運輸業。在許多工業部門,機械化涉及生產的全過程。
採用機器僅僅是工業革命的一個方面,生產組織和管理的科學化對提高生產效率也起了重要作用。把大量的機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廠里,實現勞動分工的高度專業化;把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機器合理地組成機器系統,形成生產流水線;這些措施都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伴發展,英國成為「世界工廠」,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
二 全球交通網及世界市場的形成
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與船運和陸地軌道運輸的結合,使社會進入汽船和鐵路運輸時代。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在19世紀,造船技術取得長足進步,推進裝置由明輪翼改為螺旋槳,船體由木製改為鐵制和鋼制。自從英國於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以後,興建鐵路的熱潮很快波及歐洲大陸和北美,進而蔓延到歐美國家的殖民地和附屬國。
歐美國家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和加強殖民掠奪,致力於打通遠洋運輸的瓶頸。聯結各大洲和大洋的海路的開通,使海上運輸網和陸上運輸網互相銜接,形成全球性的交通運輸網路,導致世界市場的形成。此外,電報和電話等先進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世界各地區間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先進工具。
三 先進技術的擴散
工業革命中產生的新技術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近代技術革命的中心首先是英國,然後迅速向歐洲大陸和北美蔓延,再進一步傳播到全世界。新技術的擴散主要通過先進國家對外出口機器、對外投資、工程技術人員的流動和技術走私等途徑。最先吸收英國先進技術的是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歐洲大陸國家和北美,其次是白人殖民地,再次才是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其他國家。
英國技術對外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是對外投資。19世紀,英國是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在英國資本的支持下,在歐洲和北美建起了一系列的鐵路公司,內河航運公司、礦山、紡織廠、機器製造廠、煤氣廠和自來水廠。資本輸出與機器設備的出口和技術人員移居國外,三者往往緊密相聯,互相密不可分。
四 歐美國家工業革命對亞、非、拉國家的雙重影響
一方面,工業國家的機器製成品在大量傾銷到這些地區的時候,摧毀了當地傳統的手工業,使土著的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遭到破壞。西方工業強國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開發礦藏,發展單一農業,它們的一切經濟活動都在於把這些國家變成工業品市場、原料供給地和投資場所。工業國家對亞非拉地區的經濟開發帶有強烈的掠奪和奴役性質,阻礙了當地經濟的正常發展。帝國主義國家操縱受奴役國家的經濟命脈,控制其財政、海關,主宰其經濟生活,使其長期處於依屬地位。
另一方面,西方工業強國在把亞非拉國家變成工業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把西方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帶到那裡。西方列強的殖民開發打破了亞非拉國家的封閉和隔絕狀態,破壞了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使原來的自給自足的農業和手工業土崩瓦解,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緩慢發展,把亞非拉國家卷進了工業化的洪流,變成世界資本主義大市場的一部分。西方列強為了更好地掠奪亞非拉國家的資源和財富,一般都投資興建鐵路,發展陸上和水上運輸,發展商業,開設銀行,建立工廠,興辦學校,這些經濟活動客觀上促進了當地民族工業的發展和對農業社會的改造。

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常常超過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樣出現強烈的沖擊波和引起局勢的大動盪。生產力的超乎人們意料的大發展,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
工業革命改進了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導致人口,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第一產業下降、第二產業上升,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工廠工業的發展導致工業資產階級和產業無產階級的產生,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推動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加劇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形成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格局,形成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這也影響了日後國際社會的發展。

『陸』 工業革命對英國科技的影響

近代的科學技術是從在英國爆發的工業革命開始的。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戰火的暫時停歇,各國都在忙於發展自己的經濟,希望最快的恢復到戰前的經濟水平;各國都爭相從生產工具的改造與創新的方面著手提高自己的產量。棉紡紗機的發明與改進,由最初的「飛梭」,出現了珍妮紡紗機,之後又出現了水力紡紗機,還出現了畜力紡紗機。而後還出現了水力織布機。英國工業革命以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機械化的實現為基本完成的標志。英國工業革命不僅擴展到西歐和北美,推動了法、美、德等國的技術革新,而且影響到東歐和亞洲,俄國和日本也出現了工業革命的高潮,它標志著世界整體化新高潮的到來。 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商品經濟最終取代了自然經濟,手工工場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工廠。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使得工場手工業脫離庄園經濟,與農業分離,手工業有了獨立發展的機會。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工廠手工業的獨立是建立在工業化大生產、機器盛行的時代,為了提高自身工廠的競爭力,各個工廠都從機器的科學含量、即機器的工作效率這個方面作為突破,如抽水機、碎石機、風車等生產工具的發明與使用。這樣的競爭方式為近代科學技術有了直接性的引導。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使資本主義方式擴展至世界各地,保證了資本主義完全戰勝封建主義,資產階級專政建築在了一個社會化的大機器生產和物質財富空前豐富的基礎上。 工業革命使得使用機器生產和現代大工業逐步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普遍建立起來。 英國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格局,影響著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由英國最先開始的這場技術革新,沖破種種阻力,穿越國界、洲界,越過大西洋、太平洋向歐、美和亞洲擴展。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和擴展,先進技術、設備和先進生產方式不斷傳播到西歐其它國家及亞、美兩洲,並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的發展。1825年英國解除關於機器輸出的禁令後,大批機器和先進技術被引進法、德、美、俄等國,推動了這些國家工業革命的全面開展,同時也刺激了英國的機器製造業。 英國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各地經濟聯系的加強,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就如馬克思指出:「歷史中的資產階級時期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類相互依賴為基礎的世界交往,以及進行這種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發展人的生產力,把物質生產變成在科學的幫助下對自然力的統治。資產階級的工業和商業正為新世界創造這些物質條件。」工業革命在使社會生產力發生巨大飛躍的同時引起的交通運輸業的革命,輪船、火車以及汽車、飛機先後發明,使人際關系、國際交往日趨密切,這種變化更加有利於先進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方式的傳播,有助於國際間的人口流動和資本流通;擴大了分工的規模,「使脫離了本國基地的大工業完全依賴於國際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擴大了新興工業世界的范圍,帶動了世界經濟的變化與發展。 工業革命加速了弱小國家淪為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過程,同時,歐美列強對亞非拉進行殖民掠奪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歐美先進的工業技術帶到這些地區,使這些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改變了他們的歷史命運,將其捲入了工業文明的潮流之中。歐美國家為了促進商品交流,大規模從事交通運輸建設,為了擴大海外殖民掠奪和市場,致力於遠洋運輸網的開拓,逐漸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網路,世界市場開始形成。與此同時,先進的技術也隨著這些市場的擴大而擴大。英國工業革命向其他國家的擴展的同時,產品的生產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其生產過程進一步強化了國際分工。工業革命促進了國際間的人口和資金流通。這些因素導致外國移民大量湧入美國,不僅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而且帶來了歐洲先進的生產技術,成為美國工業革命的重要人力資源。到19世紀中葉,英國憑借它先進的生產技術、雄厚的經濟實力、發達的交通運輸和佔有廣大的殖民地而獨占鰲頭,成為「世界工廠」,這意味著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形成和世界各地經濟聯系的進一步加強。

『柒』 日本發展工業的進程與英國工業革命有什麼不同

1、日本發展工業主要以政府力量為核心,而英國工業革命是手工工場發展到一定回階段的自然結果。答

2、日本發展工業是將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一並完成的,而英國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再發生第二次工業革命。

3、日本發展工業主要以政府力量推動大型工業建設,覆蓋面不廣;而英國工業革命是各行各業,資本滲透,工業化全面而精細。

(7)工業革命推動英國經濟發展的時期擴展閱讀:

在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倫敦成了讓英國人最為驕傲與自豪的「全球城市」,它的現代性和由它在一定程度上引領的英國現代化,已無城市能夠望其項背。

最起碼,在第一次技術還處在簡單的蒸汽機時代的工業革命甚至之前的那段歷史時間里,倫敦的全球地位,不曾動搖過。

在工業化進程中,屬於英國的帝國時代,便在這個時期,開始了它的工業革命的征程。

對於英國來說,在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與轉型的過程中,有著最大主動權的時代便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的短暫時期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期。

也是在這幾個時間階段里,英國對於後來者居上的國家來說,便有著最大的借鑒意義,也因此與它們形成了最大的競爭關系。

『捌』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經濟

使英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斷縮小,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擴大.加速了城市化進程.生活節奏加快,家庭規模日漸縮小,生活內容日益豐富.

『玖』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進行了哪些教育變革

『拾』 英國工業革命使當時的社會關系發生了什麼變化

1、英國工業革命後社會關系的變化:
①英國工業革命使它在國內的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廠制的確立,形成了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②英國工業革命使國內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開始明顯地暴露出來,並逐漸激化。
③英國工業革命改變了國內的經濟和人口的分布,出現了一些新興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
④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國內農業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農業工人和農業資本家。
2、英國工業革命:
英國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始,以瓦特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為樞紐,以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機械化的實現為基本完成的標志。英國工業革命不僅擴展到西歐和北美,推動了法、美、德等國的技術革新,而且影響到東歐和亞洲,俄國和日本也出現了工業革命的高潮,它標志著世界整體化新高潮的到來。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並非偶然,它是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生產技術以及科學研究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次革命從開始到完成,大致經歷了一百年的時間。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大機器工業代替手工業,機器工廠代替手工工場。這次革命完成的主要標志是工廠制度的最終確立。英國工業革命使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發生重大改變,生產力迅速提高。

閱讀全文

與工業革命推動英國經濟發展的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