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中國對外貿易的世界地位談談我國外貿崛起對經濟發展產生的作用
我國的國際貿易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經從前些年的第十位第七位上升為第二位了。這樣專,國際屬貿易對我們中國的經濟拉動的作用就非常之大,非常之明顯了。盡管說現在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但是,國際貿易外貿出口至少也是在三大拉動因素之列的。很重要。
② 未來中國外貿經濟將如何發展
我感覺外貿經濟還是會增長的,是由中國的國情決定的,中國經濟還是要保持高速度的進步,離不開和國際貿易.以後進口會以原材料,高新技術為主導.加深國內企業素質,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出口深層次,較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還有服務貿易.關鍵面向非洲等地,加深東盟貿易,轉移貿易投資.
③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樓主你好。中國對外貿易戰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出口商品戰略。含義:是一國根據本國在一定時期內比較與競爭優勢的狀況和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對出口商品構成所作出的戰略性安排。二、以質取勝戰略。含義: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和信譽,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創名牌出口商品。三、科技興貿戰略。含義:大力推動新技術產品出口,運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造傳統出口產業,提高傳統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四、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含義:根據國際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充分發揮我國的優勢,有重點、有計劃地逐步建立起我國出口市場合理多元化的總體格局。五、進口商品戰略。含義:根據國內生產、消費的需要,對一定時期進口商品的構成所作戰略性規劃。
④ 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二章
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作用A、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B、進口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
二、對外貿易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1)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對外貿易在中國國民經濟中是處於輔助地位(2)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外貿易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戰略地位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對外貿處於重要戰略地位2、
市場經濟發展決定對外貿易處於重要戰略地位
三、發展中國家貿易理論的兩難選擇
四、對外貿易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外延演變和重要性1、
貿易開放度標志一國對外開放的程度:2、
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協調發展是擴大對外貿易的基礎:3、
貿易外交成為當代國際關系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特徵:4、
貿易政策趨向於與其他經濟政策甚至外交政策有更大程度的融合:5、
傳統的貿易政策逐漸被戰略性貿易政策所取代
五、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與外貿的發展(1)、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
1、建立經濟特區:
2、開放沿海港口城市:
3、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
4、逐步向內地開放:(2)、1992年以後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局面:1、開放陸地邊境市、鎮:
2、開放沿江和內陸省會城市:
六、「大經貿」戰略
1、實施「大經貿」的戰略含義2、實施「大經貿」戰略的目標3、實施「大經貿」戰略的主要政策措施
⑤ 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有哪些
外部經濟景氣對我國新一輪經濟周期的啟動和延續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特別是對扭轉前一輪周期中低迷的消費和投資預期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啟了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的新里程,創造了與世界經濟全面對接的新機遇,開放型經濟大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貢獻。加之,這一時期,我國消費增長速度雖有所加快,但由於投資高增長,高投資、低消費的矛盾不僅沒有減輕反而趨於加劇,最終消費率不斷趨於下降,製造業產能迅速擴張,導致製造業和宏觀經濟對外部需求的依賴程度趨於進一步上升。
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失衡進一步加劇。從2002年以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進入高速增長期,2002年至2007年平均增速高達25.8%,各年增幅依次為16.9%、27.7%、26.6%、26.0%、23.9%、24.8%。與此同時,由於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別是實際工資收入增速相對低於GDP增長,加上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居民支出預期惡化,導致國內消費需求增長仍相對較慢,消費慢於投資的幅度相對拉大,結果我國最終消費率不升反降。最終消費率從2000年的61%降至2003年的56.8%和2004年的54.3%,2005~2007年進一步降至51.8%、50%和49%,創造了歷史最低點。
固定資產投資迅猛擴張,導致製造業每年新增大量產能,加劇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由於國內消費需求有限,不得不進一步加大了對國際市場需求的依賴。如2005年,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和傢具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7%和80%,通用設備製造業和專用設備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82%和69%。目前,不少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企業不得不到國際市場尋找出路。
新一輪增長期以來出口依存度繼續大幅上升。從1978年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較快發展,我國開放度在短短十幾年內就趕上了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外貿依存度從1978年的14%上升到1990年的29.6%。90年代以來,我國外貿依存度繼續穩步提升,到2000年升至39.6%。自2002年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以來,我國外貿依存度急劇上升。出口增長速度從2001年的6.8%上升到2002年的22.4%,之後四年出口連續保持了高於20%以上的超常規增長,對新一輪經濟景氣的啟動和延續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由於外貿增速顯著高於此期間GDP的增速,外貿依存度迅速從2001年的38.5%攀升至2005年63.6%,2007年進一步升至66.2%,短短六年間提高了27.7個百分點,相當於此前1978~2000年22年間提高幅度29.6個百分點的93%。
凈出口對GDP貢獻進一步上升。2002年以來,由於外貿持續高速增長,順差明顯增加,即使是按支出法計算凈出口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也不斷提高。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2~2007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6%、1.0%、6.0%、24.1%、19.5%和16.1%,特別是2005年以來凈出口對GDP增長分別貢獻了2.5個、2.2個和1.84個百分點。如果按照需求導向法分析,這一輪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程度將會更大,估計年平均貢獻將超過20%。
⑥ 中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一、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國際貿易已成為一國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一國國民經濟整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二、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1)對外貿易,是一國的對外商品交換。(2)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各國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具體講,對外貿易的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互通有無,調劑餘缺。第二,節約社會勞動,增加生產總量。第三,可以阻止利潤率下降趨勢。第四,是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對外貿易是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一定情況下,對外貿易也可以成為各國進行政治斗爭的重要手段。
⑦ 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1.發展對外貿易,可以互通有無,調劑餘缺,調節資源的優化配置。
2.發展對外版貿易,可以節約社權會勞動,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3.發展對外貿易,可以吸收和引進當代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增強本國的經濟實力。
4.發展的對外貿易,接受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和挑戰,可以促進國內企業不斷更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國際化水平
⑧ 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
1.資源方面(resources)
世界是個大熔爐,受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影響,自然資源的分布是不平均的,通過對外貿易,可以使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
2.經濟方面(economic influence)
通過對外貿易,可以使一些產品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更好地推動各行業經濟進步和發展。
⑨ 對外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及對外貿易影響經濟增長的方式,是各國制訂經濟發展戰略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及繁榮的對外貿易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焦點。本文在對近幾年我國對外貿易數據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的發展概況;並研究了兩者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增長,運行態勢
我國經濟增長概況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24.1億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億元,增長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長9.4%。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從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時間里保持這種高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現在,我國的經濟規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為止,只有韓國、新加坡和我國香港地區3個經濟體在20世紀連續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記錄。
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概況
在對外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1.1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6.7%。我國的外貿規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資也連續12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5600多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70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累計308億美元。
繼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後,2005年更是達到14221.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3.2%,相當於2001年的2.8倍。 2005年1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398.1億美元,創當月進出口總值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0%。2005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5948.1億美元,增長21%。 海關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與前6大貿易夥伴的雙邊貿易額均超過千億美元規模,與歐盟、美國的雙邊貿易分別突破2000億美元。自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已經連續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長,2005年繼續穩居全球第3位(見圖1)。
綜合我國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增長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運行軌跡的趨勢基本一致,即當經濟發生波動時,對外貿易也隨之發生波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而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時,對外貿易的發展也往往不景氣。由此可見,二者呈現出較為密切的依存關系。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
日本經濟學者小島清的觀點是,要揭示貿易對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把貿易量的擴大同國民經濟的增長加以對比更為合適。因此,本文從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上加以分析。
外貿依存度是反映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包括外貿整體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與進口依存度三種。就世界范圍來看,在2000年當中,世界總貿易依存度為25.1%,發達國家為21.8%,發展中國家為35.6%。貨物貿易依存度:世界為20.5%,發達國家為17.4%,發展中國家為30.1%,中國為21.1%。服務貿易依存度:世界為4.6%,發達國家為4.3%,發展中國家為5.5%。
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不斷擴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30%以上,2000年達到歷史的最高峰44%。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進入了快速增長時期,當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51%,2003年進一步上升到60.2%,2004年上升到約70%,2005年上升到80%(見表1)。
表1說明,我國外貿依存度不僅大大高於同期發達國家的外貿依存度水平,也高於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水平。這一方面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經濟對外需的過度依賴,國民經濟的增長與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正因為目前的我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為保證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出口貿易的問題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結論與對策建議
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具有很明顯的時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條件下,進口是對經濟增長的漏損,進口的增加將減緩經濟的增長,加重進口國的失業,對經濟增長起負面作用,但經濟的增長將會拉動進口的增長;出口則是對經濟增長的一個純拉動,出口有利於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國內的就業。
在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總需求的變動不會引起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只會引起價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貨膨脹,此時的國民收入的提高取決於供給能力的改善,這時的進口會增大本國的供給而減少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進口產品又分為進口消費資料和進口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的進口會提高國內的暫時供給,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生產資料的進口能增加國內的長期供給能力,從而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出口則會降低國內的供給能力,加速通貨膨脹,並不能增加國民收入,而出口初級產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則會降低國內的生產能力,導致國民收入下降,這就是有名的「貿易貧困化」理論。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進口,從而增加國民收入。
對外貿易結構影響經濟增長的總量和質量。經濟發展要求對外貿易的根本任務在於促進經濟與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如果對外貿易的發展與這些目標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對外貿易才能實現其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對外貿易結構失衡,效益低下。我國出口產品的結構不合理,大多是附加值低的產品,而且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尤其是紡織業,大大超過世界水平,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所佔比重寥寥無幾。因此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是當務之急,了解世界的需求並順應需求,是提高我國對外貿易質量,增強其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重要途徑。
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不能忽略國內市場的開發和佔有。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主要依靠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經營理念、經濟管理經驗等來提高自己的生產水平和能力,通過對外貿易的不斷增長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但一個國家的經濟若長期依靠「外力」,不加快由導入型經濟向內生自主型經濟轉變,將會給這個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問題。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一方面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國際比較優勢,走開放型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視發揮國內市場的作用,以國內市場來支撐對外貿易的發展。 隨著我國融入全球經濟進程加快,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融合日趨緊密,全方位的競爭將明顯突破地域的限制,我國只有兼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才能在國際交換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我國的對外貿易才會以更高的速度發展,對經濟的貢獻作用會更加明顯。
⑩ 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中國進一步擴大外貿引進對國內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1.增加進口,滿足國抄內市場生產和襲生活的需要,有利於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2.有利於國內供給側改革,調整產業,促進創新發展。
3.有利於國內企業增強競爭力,培養新優勢,發展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