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區域經濟帶來哪些發展新機遇
統籌實施「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戰略組合,同時還首次把「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明確為三個支撐帶。這種統籌協同發展的思路,將此前制定的區域經濟發展方針放到了一個大的棋局上,在布局謀篇上形成了謀求共贏、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新思路,為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三個支撐帶」中,無論是以大陸橋、陸海口岸、油氣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題的「一帶一路」戰略,還是以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升級為主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構建黃金水道、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的長江經濟帶,其戰略的實施都與石化產業息息相關。作為能源和基礎材料的提供者,石化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撐。
隨著中國經濟轉型,亞洲各國需要作出政策上的調整,塞爾坎·阿斯蘭納普、托馬斯·何浦林等IMF經濟專家建議亞洲各國可從三個方面採取措施加以應對。首先,亞洲各國需要實現經濟多元化,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包括通過深化貿易和金融一體化等。同時,推動服務業的增長,這既是對中國經濟轉型作出的應對,也是在該地區降低對製造業和出口依賴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新增長源。在有利於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支持下,推進結構性改革將有助於促進經濟轉型,同時會提高潛在經濟增長和減輕貧困。
其次,由於亞洲地區多數經濟體目前通貨膨脹水平較低,貨幣政策應繼續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持。同時,匯率靈活性應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箱的一部分。靈活的匯率已經並將繼續提供有效緩沖。具備充足財政空間的國家可運用財政政策促進平穩調整。
最後,亞洲各國需要維護金融穩定,特別是在波動不定的資產價格和匯率變動增大了脆弱性(包括在企業部門)的情況下,可採取資本流動管理措施,防範嚴重外部沖擊導致突然和大規模的跨境資本流動。
Ⅱ 什麼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路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長江經濟帶覆蓋省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近年來,長江經濟帶首尾兩大戰略金融核心區:江北嘴、陸家嘴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並和國際經濟關聯密切的金融中心。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Ⅲ 什麼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一帶一路
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當前區域總人口已超過1億人,面臨著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城鎮體系發展失衡、區域與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等突出問題。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創新驅動,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是面向未來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間協同發展、城鎮化健康發展對於全國城鎮群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示範意義。
長江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東起上海、西至雲南,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9個省2個直轄市。[1] 涉及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經濟區,長江中游城市群,滇中地區,黔中地區。
《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則指出,長江經濟帶將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提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國際競爭力,培育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促進渝蓉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動黔中和滇中區域性城市群發展,優化沿江城鎮化格局,科學引導沿江城市發展,強化城市群交通網路建設,創新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
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二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三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四,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Ⅳ 如何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報道,日前中國領導人在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長江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長江經濟帶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對於全國各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示範作用。
長江經濟帶開發應避免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加強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
文章來源:央廣網
Ⅳ 什麼已成為支撐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增長帶 增長群
應該是雄安新區、上海自由貿易區、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
Ⅵ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 一道兩廊三群什麼意思
「一道兩廊三群」,即大力構建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和現代產業走廊、發展沿江三大城市群,新開工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充分發揮協商合作機製作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邁上新台階。
Ⅶ 長江經濟帶的主要優勢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腹心地帶,經濟腹地廣闊,不僅把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起來,而且還與京滬、京九、京廣、皖贛、焦柳等南北鐵路干線交匯,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
二是資源優勢。首先是具有極其豐沛的淡水資源,其次是擁有儲量大、種類多的礦產資源,此外還擁有聞名遐邇的眾多旅遊資源和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三是產業優勢。這里歷來就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我國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現代工業的精華大部分匯集於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運量、高科技的工業行業和特大型企業。此外,大農業的基礎地位也居全國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糧棉油產量佔全國40%以上。
四是人力資源優勢。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之一,人才薈萃,科教事業發達,技術與管理先進。
五是城市密集,市場廣闊。1995年沿江九省市擁有大小城市216個,佔全國城市數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約為5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城市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和三峽工程建設將產生數千億元的投資需求,而且這一地區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各種消費需求也十分可觀,對於國內外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由此可見,長江流域孕育了發達的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整個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除沿海開放地區以外,經濟密度最大的經濟地帶,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是其它經濟帶所無可比擬的。與沿海和其它經濟帶相比,長江經濟帶擁有我國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是我國今後15年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應該成為世界上可開發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內河經濟帶。
Ⅷ 長江經濟帶發展對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重大意義
重大意義:
①有利於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在更大空間整合版優化配置資源,形成權 更大范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新支撐帶。
②有利於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好地實施城鎮化戰略。 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挖掘沿岸地區經濟發展潛力,擴大內需,進一步拓 展經濟發展空間。 從而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③有利於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提高開放型 經濟水平,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開放新局面。
④有利於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 綠色生態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