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經濟今年的發展趨勢會怎樣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對策如果要投資,哪些行業要好此些
中國即將發生的巨大金融z難和目前正在發生的古市z難,很少是自發形成的市場風險,而主要是人為製造的z0hi0d0u風險。大家想想看,美國爆發戰後最大的金融危機,古市下跌也不過百分之十幾,可現在中國一天絕大多數古票就下跌百分之十。越南古市下跌百分之六十就被認為是震動世界的jr動盪,可中國古市同樣下跌超過百分之五十,卻認為十分正常。美國投資者賠錢不過十分之一,gov—t就全力救市,越南投資者賠錢超過一半就引起整個世界關注,而中國投資者賠錢又何止一半,去年到現在多數古票下跌超過三分之二,卻沒有任何人承認更無人呼籲關注中國g災。為什麼?因為美國古市和越南古市下跌是大家都賠錢,唯獨中國古市下跌只有老百姓賠錢,既然只有老百姓賠錢,自然就沒有人關注了。之所以只有老百姓賠錢,是因為中國同一張古票具有不同的價格,國家一個價格,企業一個價格,外國人一個價格,中國老百姓一個價格,期間相差十幾倍,比如中國石油,外資購買價格是1塊多人民幣,中國百分之一運氣好的人抽簽價格是16.7元人民幣,百分之九十九的老百姓平均購買價格是三、四十元,至於那些通過國企s有化Gai=Ge到手的法人古(大小非),乾脆就沒花錢。銀行類也是這樣,興業銀行古票的外資購買價格是2元多人民幣,國內百分之一老百姓抽簽價格是16元,百分之九十九中國老百姓的購買價格是四、五十元。也就是說,只要中國石油古票不跌到一元錢,興業銀行古票不跌到2元錢,外國人就不會賠錢,可是一旦跌到這個價格,中國老百姓早就死了幾個輪回了。本國老百姓購買本國古票的價格是外資購買價格的十幾倍幾十倍,這是包括非洲在內的任何國家都沒有過的現象,也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
老百姓購買價格之所以高出十幾倍幾十倍,是當初國家承諾只有老百姓手裡的高價古能夠上市流通買賣,其它所有低價古不能上市流通買賣,也就是說,中國老百姓高價購買的實際上是上市流通權。在所謂古權分置Gai=Ge之前,這種同古不同價的現象雖然不合理,但是至少沒有形成一部分富人和外資對廣大古民的公開掠奪。所謂古權分置Gai=Ge,就是國家違背承諾,允許所有古票統統上市流通,富人和外資的低價古與老百姓的高價古都按照一個價格買賣,這無異於是把老百姓賬戶上的錢直接劃撥給富人和外資,於是老百姓的災難就開始了。富人和外資天天歡天喜地拋售古票(即所謂減持),由於他們手裡的低價古超過市場總數的三分之二,隨著富人和外資的拋售,古票價格就天天下跌,中國石油已經跌去了近百分之七十,興業銀行已經跌去了近百分之六十,世界歷史上的古災也不過如此。由於這是老百姓單方面的古災,富人和外資與此同時仍然在大發其財,價格48元的中國石油只要不跌破1元錢,價格70元的興業銀行只要不跌破2元錢,外資就仍然在賺錢。中國老百姓購買價格高於外資十幾倍幾十倍的強制規定,決定了無論古市怎麼跌富人和外資都賺錢、只有老百姓賠錢的獨特市場現象。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外資在中國市場上都能成百上千億地賺錢,唯獨中國老百姓賠錢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上賺錢而在美國市場上賠錢的根本原因。正是由於中國古市是老百姓單方面賠錢,富人和外資都在賺,國家和企業都在賺,所以雖然老百姓賠得血本無歸、爹哭娘叫,仍然不算古災不算動盪,甚至仍然感覺是大牛市。
最近建行老總在反駁賤賣銀行古時就聲稱:雖然外資賺了,但是建行也賺了。建行老總卻故意迴避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他和外資都大賺特賺的同時,中國老百姓卻賠了,並且賠得很慘,建行去年上市到現在,不到半年時間古價跌去近一半,目前已跌破6.45元的國內發行價,最低達到6.35元,連最初那百分之二抽簽買到的幸運者都已賠錢,可是距離不到一元錢的外資購買價仍然很高,也就是說,在中國投資者已經虧損近一半的情況下,外資仍然擁有超過6倍的溢價盈利。世界上有這樣對待本國人民的上市公司嗎?建行是中國人民60年來一滴血一滴汗干出來的銀行,為什麼要以如此驚人的懸殊高價賣給中國人,以同樣驚人的懸殊低價賣給外國人?讓中國古市對外國人永遠是牛市,對中國人永遠是熊市?面對近萬億資金被建行套牢的那些國內投資者,建行老總不僅沒有絲毫的反思和愧疚,反倒振振有詞地大談低價賣給外資的合理性。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建行這種情況發生在美國會怎麼樣?發生在韓國又會怎麼樣?別的方面不敢說,至少有一點肯定無疑,就是有人不是坐在辦公室,而是坐在監獄里解釋這一切。美國龍星公司持有韓國外匯銀行古票十年賺了46億,便引起韓國一片嘩然,迫使gov—t立案調查,拘留了包括美國龍星公司在內的十多名參與的高管。可是建行讓美國銀行賺了1千多億,高管反倒站出來為美國人辯護,好像美國沒有把整個建行拿走中國就已經佔了很大便宜一樣。
可見,中國古市的單方面古災完全是利用國家信用進行欺詐的結果。古票是由各種承諾構成的信用產品,其中最重要的是gov—t的承諾,沒有gov—t的承諾,公司和中介機構的承諾沒有任何意義。老百姓花錢買古票,其實購買的就是這種承諾。當初gov—t承諾三分之二的古票不上市流通,老百姓購買的三分之一古票才會出現高價。現在全部古票都上市流通了,承諾改變了,老百姓手裡的古票也就不再是原來的古票了。違背承諾的gov—t就必須承擔相應的損失,誰造成的損失由誰來賠償,這是全世界市場監管的基本原則。這就如同我們花錢購買的是汽車,無論汽車公司怎麼Gai=Ge,都必須給我們汽車,而不能最後給我們一輛自行車,即使公司已不再經營汽車,也要把錢退給我們,絕不能用所謂Gai=Ge的理由把我們打發掉。操縱古市的買辦集團說什麼古權分置Gai=Ge是要解決全流通問題,和世界接軌。其實,解決全流通問題有許多方法,將目前解禁的那部分國家古法人古按比例賣給所有古民,是國家、市場和古民的雙贏格局,既可以推動古市的健康發展,又可以讓老百姓享有經濟增長的成果,讓中國古市和中國經濟保持同步發展。只是一旦實行如此真正強國富民的Gai=Ge,中國的權貴富豪和外資也就沒有機會黥吞約十萬億現金資產了,中國古民也就不會在經濟超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天天賠錢了。十萬億啊!分攤到5千萬古民頭上就是每人二十萬,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的「要使居民擁有財產性收入」的目標也就實現了。所謂財產性收入主要就是房租收入和古票收入,依靠房租收入目前中國老百姓還做不到,唯一的財產性收入就是古票收入,所以去年zy提出讓老百姓擁有財產性收入,老百姓立刻蜂擁古市,惟恐錯過獲取財產性收入的機會,結果卻是血肉橫飛、慘不忍睹,不僅財產性收入沒見到分文,連平日積攢的工資收入都被掠走了絕大部分。gov—t之所以允許少數富豪和外資利用國家信用掠奪中國老百姓,既有被蒙蔽的因素,更有過於迷信暴力的因素,用主流經濟學家的話說就是:「只要老百姓不造反,怎麼干都可以」。
許多人總是把古市的掠奪歸結為zy政策,其實不是。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古權分置Gai=Ge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恰恰是在zy提出民生路線開始的。針對zy確定的民生路線,推出一個大規模搶劫億萬古民的所謂Gai=Ge措施,可謂是一石兩鳥:既能掠奪數萬億財富,徹底堵塞民生路線的發展道路;又能把罪名歸在zy頭上,形成百姓和zy的對立,為下一步顏色革命奪取政權進行准備。去年十七大政治報告的民生部分包括兩個層次:在整個社會財富分配的層次上,提出了建設「五有社會」的目標,即「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在古市財富分配的層次上,提出了要讓百姓擁有財產性收入的目標。無論就整個國民經濟來講,還是就古市來講,都完全具備了建設「五有社會」和增加財產性收入的物質基礎,所以十七大制訂的民生路線完全具有實現條件。可是,當今年3月看到gov—t工作報告把古權分置Gai=Ge列為重大Gai=Ge成果時,我們就知道十七大政治報告確定的民生路線,肯定是命運多舛了。古權分置Gai=Ge之所以能夠寫進gov—t工作報告,是當時輿論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此明目張膽的公開搶劫,居然被輿論稱頌為與世界接軌的重大Gai=Ge,中國古民的悲慘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
古市還在暴跌,危機爆發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已經倒下,崛起還是毀滅,最後的底牌很快就要翻開。
❷ 2018年中國經濟會怎麼樣
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說中國一向大好 穩重增長 增速明顯 人民都有錢 !
❸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會有怎樣趨勢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也就是從外貿型經濟轉變為內需型經濟。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前外貿型經濟因為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受到了打擊,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呈萎縮狀態,並且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經濟轉型也會重振製造業,這對我國未來的商品出口也是不利的因素。為了消化外貿出口的萎縮,和達到我國經濟長久持續穩定的發展,我國經濟急需從外貿出口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轉變,也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實現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
中國經濟結構目前還不健全,房地產在經濟中占的地位還很重,而現在住房問題又很嚴峻,只有盡量通過政府的調控讓房價趨於穩定,另外通過一些政策房滿足老百姓的住房問題,然後不斷轉變產業結構,從而實現其他行業升級,減少房地產在經濟中的比重。所以國家提出改變經濟結構體制也正是為了這個這個目的,最後的目的也是讓社會經濟適應人民大眾的需要,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樓主,我建議你拿2009年的GDP數據,按照每年遞減一個百分點計算至2015年,得出你要的大致結果。 然後拿2009年的人口總數,以每年十萬分之一的負增長,計算至2015年,得出各年大致的人口總量。 以前者,除以後者,得出逐年的人均數字。這樣就差不多是你想要的了。 同理,你也可以得出上海的各項數據,問題是上海的人口負增長更高一些。所以你要查一查上海前幾年人口負增長比率,然後稍微加大一點點,得出未來的人口負增長比率,這樣計算會准確一些。
❹ 經濟社會發展如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的不確定因素主要來回自於外部答環境的明顯變化,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的嚴重干擾。貿易戰沒有贏家。但改革開放40年積累下來的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告訴我們,即使面臨嚴重的外部環境干擾,中國經濟巨輪仍然具有劈波斬浪、砥礪前行的強大內力。
其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上半年增長高達30.4%。第三,看內需。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4.2個百分點。事實表明,我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既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物質基礎,又擁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發展韌勁足、市場迴旋餘地大、經濟增長動力強,絕不是一句空話。
❺ 國家經濟以後會如何發展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走向如何?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至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 通脹形勢如何?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謝絕粘貼} 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三個去向,消費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速回到個位數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9月份後期,雷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8、9這三個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得承受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製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通過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與宏觀目標的一致。
❻ 最近經濟越來越如何了,以後會如何
疫情之後的陣痛,熬過這段時間中國就會一飛沖天,我們現在在努力的實現內循環,未來在高科技領域,新興領域會有高速發展,而傳統行業會更受沖擊。
❼ 中國經濟發展未來十年將會怎樣
未來十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轉型期,經濟模式逐步轉變,更注重民生內。經濟總容體形勢平穩中繼續快速發展。河南作為中部崛起的最大省份,又是糧食最大生產國,在國家經濟中很重要地位,國家將加大力度扶持河南現代化發展,經濟發展也將穩步快速發展。
❽ 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前景會是怎樣的
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經歷1978~1984年、1985~1987年、1988~1992年、1993至今的四個周期波動。與改革前相比,中國經濟波動的周期拉長了,峰位、谷位落差降低了。這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不斷提高,由過去追求高速度逐步轉向兼顧發展與穩定、兼顧速度與效益、追求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個建立,宏觀調控中經濟手段作用增強,使經濟運行擺脫了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惡性循環。1996年、1997年軟著陸的成功,使中國在1997年5月開始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站穩腳跟。 ——產業結構有所改善 產業結構嚴重脫離需求結構的畸形狀態得到很大改善,長期困擾計劃經濟國家的商品數量「短缺」現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運輸與郵電通訊、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業持續穩定增長,瓶頸產業制約經濟增長的現象得以緩解。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比較協調。接從業人員,三個產業的比例1985年為62.4:20.8:16.8;1998年改變為49.8:23.5:26.7。按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1985年為28.4:43.1:28.5;1998年改變為18.0:49.2:32.8,它們之間的關系已有了初步的改善。 ——科學技術和教育水平有一定提高 據1995年工業普查結果,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廠的工業生產設備已佔設備總量的90.5%;大中型企業生產設備達到國際和日內先進水平的分別達到26.l%和27.7%,比1985年提高了13.2和5.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3和0.59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提高。根據我們採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方法的測算結果,1953~1977年期間,生產率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值:1978~1995年,生產率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已上升到39.85%,僅次於資本投入增長的貢獻(46.84%)。 截止到1998年底,中國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為2091.4萬人,平均每萬人口在校中學生588人,小學生118人;大學生27.3人。中國的巨大人口,通過發展教育將成為巨大的人力資源。 ——市場機制在經濟生活中作用增強 隨著改革的深化,中國已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改革的目標模式,市場正逐漸成為配置資源的基本手段。從1988年開始,中國開始了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進程,1990年代生產要素市場化速度有所加快。在1980年代,生產要素市場化主要體現在生產資料流通領域,並以實物資本的形態進行。進入1990年代,土地、資金開始急速進入市場,推動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超常發展。這表明大量生產要素脫離了計劃軌道,各經濟主體行為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對中國經濟運行方式也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通過對計劃、投資、財政、金融、收入分配、就業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改革初步確立了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的框架。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正在形成 改革開放前公有經濟一統天下,國有經濟在第二產業和多數第三產業中占據絕對壟斷地位的狀況已被打破。1998年我國按工業總產值劃分的經濟結構是國有工業佔28.5%,集體工業佔38.3%,城鄉個體工業佔18.9%,其他經濟類型工業(私營、中外合資等)佔19.9%。 ——對外開放日益擴大 199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239.3億美元,相當於1978年的15.7倍(其中出口為18.8倍),從1978年排在世界第32位躍升到第11位,表明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據海關統計,我國出口商品中工業製成品比重已由1980年的50%上升到1998年的92%,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由5%上升到33%以上。表明我國的製造業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有所提高。 實際利用外資數額不斷增加,1996~1998年三年分別達到548.04億美元、644.08億美元利585.57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均在400億美元以上。 ——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對過剩 在20世紀的大多數年份里,中國經濟基本是在短缺中運行的。進入1990年代以來,一般工業品出現了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中國經濟發展走出資源約束的商品短缺時代,進入需求約束和市場制約的新階段。目前,不僅一般工農業產品,而且生產資料都已初步形成了買方市場。1998年下半年國內貿易部統計范圍內的601種商品無一種是供不應求,半數以上的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絕大多數農產品也供大於求,許多商品庫存積壓有增無減。市場需求對經濟增長的約束機制明顯強化。自1993年以來,經濟增長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從1992年的14.2%的高峰降至1999年的7.1%,平均每年下降0.91個百分點。 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對經濟運行機制產生深遠的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由供給轉向需求。在短缺經濟時代,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供給能力尤其是「瓶頸」產業供給能力的提高;在買方市場態勢下,擴大投資不一定能夠帶動消費增長,企業投資只有與市場需求協調時才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脫離市場需求的投資增加只會產生更大的浪費。同時,企業為爭奪有限的市場空間展開了更激烈的競爭,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一個競爭的時代,生產和效益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 ——發展中存在眾多的困難與問題 總的看,在中國步入21世紀時,全國經濟已進入全面、快速工業化的階段;在取得巨大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集中表現為明顯的、多側面的二元現象: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開始運行,但舊體制仍然在許多領域起作用,新舊體制雙軌運行並存,轉軌緩慢,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面臨巨大困灘;經濟高速增長與低效率、低質量並存,經濟仍然以粗放型增長為主,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規模經濟效益差;在國內市場容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相當部分的國產商品生產能力過剩,銷售困難與部分商品大量進口並存,國產名牌不斷消失,一些「民族工業」被外資打壓兼並,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出口高速增長與傳統的低附加值產品佔主導地位並存,高檔名牌產品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國內市場佔有率日益下降:東南沿海地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奔向富裕與中西部多數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收入水平相對低下並存,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日益拉大;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就業人數不斷增加與全社會的失業率上升並存,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速度加快與困難加大並存,這將使得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有增加的趨勢;少數人暴富與相當部分的城鄉貧困人口並存,社會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工農業產品積壓,產銷率不高與相當一部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有效購買力不足並存;經濟規模迅速擴大與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並存,能源和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對科學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與大量低素質的剩餘勞動力並存。 這些問題都是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決。這表明,我國的未來發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臨的困難也是很大的。 21世紀上半葉(2000~2050年)中國經濟長期預測 對2000~205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進行預測是超長期預測。未來50年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我們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條件下(如不發生世界大戰,國內基本保持社會安定等),採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相結合的辦法進行預測。這里我們使用了系統動力學、投入產出、經濟計量三者相結合的模型,預測中國在2000~2050年間人口、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變化情況。下面就是預測結果與分析,有關預測模型的情況,將在本文的最後予以說明。 一、人口預測:總量不超過16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1、人口總量和勞動力預測 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995年中國的人口數為12.1121億,佔世界總人口57.16億的1/5。1995年世界的人口增長率為1.5%,中國則為1.06%。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政府加強了計劃生育政策的指導,人民群眾的生育觀念逐步發生了變化,人口出生率有了大幅度下降,從1970年代初的20‰以上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在城市和鄉鎮企業發達的富裕農村,獨生子女已經蔚然成風,成為居民的自覺要求。即使在較為貧困的邊遠地區和農村,群眾也已經認識到,少生優生是脫貧致富的重要一環,多胎生育大大減少、但是,由於巨大的人口基數,中國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數仍然在1000萬以上。實現零增長還需要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根據模型預測,中國大約在對世紀的30年代出現人口的零增長,其後為緩慢的負增長。各主要年份的人口數、勞動力數見表2。 表2:主要年份人口數與勞動力預測 年份 人口數 勞動力數 年份 人口數 勞動力數 1995 12.11 6.239 2025 15.50 7.748 2000 12.87 9.239 2030 15.72 7.748 2005 13.60 6.920 2035 15.84 7.703 2010 14.23 7.247 2040 15.85 7.655 2015 14.76 7.498 2045 15.72 7.569 2020 15.18 7.678 2050 15.52 7.437
❾ 經濟在未來兩年會有一個怎樣的轉變呢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也就是從外貿型經濟轉變為內需型經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前外貿型經濟因為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受到了打擊,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呈萎縮狀態,並且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經濟轉型也會重振製造業,這對我國未來的商品出口也是不利的因素。為了消化外貿出口的萎縮,和達到我國經濟長久持續穩定的發展,我國經濟急需從外貿出口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轉變,也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實現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中國經濟結構目前還不健全,房地產在經濟中占的地位還很重,而現在住房問題又很嚴峻,只有盡量通過政府的調控讓房價趨於穩定,另外通過一些政策房滿足老百姓的住房問題,然後不斷轉變產業結構,從而實現其他行業升級,減少房地產在經濟中的比重。所以國家提出改變經濟結構體制也正是為了這個這個目的,最後的目的也是讓社會經濟適應人民大眾的需要,這樣社會才能進步!樓主,我建議你拿2009年的GDP數據,按照每年遞減一個百分點計算至2015年,得出你要的大致結果。然後拿2009年的人口總數,以每年十萬分之一的負增長,計算至2015年,得出各年大致的人口總量。以前者,除以後者,得出逐年的人均數字。這樣就差不多是你想要的了。同理,你也可以得出上海的各項數據,問題是上海的人口負增長更高一些。所以你要查一查上海前幾年人口負增長比率,然後稍微加大一點點,得出未來的人口負增長比率,這樣計算會准確一些。
❿ 中國今後經濟會怎麼發展走什麼路線會發展成什麼樣
目前的中國經濟正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其發展的速度已經超過了發達國家在相同的時期發展速度。
隨著中國進入了WTO中國經濟,正在熔入世界經濟的大的市場並不斷的適應和改進自己的各個方面的制度,與此同時世界各國都在不斷的發展自己 。區域之間的經濟 政治 和文化的交流不斷的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盟的性質也逐漸明顯。但就目前看來中國仍然是一個『學生』,而且是一個好學生,
中國目前的發展目標的提出,就似乎表明了它發展是人民的發展,人民的經濟 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中國的國情的傳播和了解,使得每一個中國人都能知道自己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了什麼,應該做什麼,而且為它的發展目標做了個很好的基礎。
目前的世界經濟已經是象乾枯的河水一樣,急需要新的水源與它相容,長期以來歐美對世界經濟的控制所實行的經濟制度越來越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面臨著各種潛在的危機,迫使他們不得不 以發展新的經濟合作,而發展自己。這就為中國向世界各國展示自己的魅力,提供了一個前提條件。但目前還不是時候,歐美現在的經濟已經在低谷位置,不能也不可能對世界經濟有很大的作用,
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迅速,以20萬億的成績,一年半的時間,給了中國政府巨大驚喜,但這只是個開始。
奧運後半年就是它的滑鐵盧,那時的中國就靠中國政府的宏觀調空作用才可以發展,一年後就是中國發展的開始。5---10年就是中國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