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生態經濟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生態經濟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發布時間:2021-01-16 20:05:20

1. 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20世紀以來,人類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漸加快。據1997年聯合國人居中心預測,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於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達61%。因此,城市作為人類的聚集地已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類的衣、食、住、行和從前一樣離不開自然界,城市也必須依賴於為其提供物質與能量、並可接納其「代謝」廢物的生態系統才能存在。歐洲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29個大型城市的研究表明[1],任何城市生態支撐系統的面積至少為此城市面積的500~1000倍。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時,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矛盾使城市的發展面臨嚴峻考驗。

1984年馬世駿等[2]提出了「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城市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具體體現。顯然,城市中的自然生態系統構成了城市的框架,是公眾健康和城市環境改善的基礎。城市生態系統對於城市內區域性環境問題(大氣污染、雜訊等)的就地解決十分有效[1]。因此,城市生態系統功能的研究就顯得更加重要。一般來說,城市生態系統是由公園、河流、森林、農田、果園苗圃、行道樹、廣場、屋頂花園和立體綠化等要素構成的,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組成的網路結構[3]。本文重點從自然生態系統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的類型與內涵,並探討了其在評價和維持城市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與內涵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始成為一個科學術語,並且成為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分支。Springer-Verlag首次使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Service」一詞,並列出了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環境服務」功能,包括害蟲控制、昆蟲傳粉、漁業、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氣候調節、洪水控制、物質循環與大氣組成等方面。稍後,在1981年,著名生態學家Ehrilship與 Holdren論述了生態系統在土壤肥力與基因庫維持中的作用,並系統地討論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會怎樣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以及能否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替代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等問題[4]。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一詞很快地為生態學家所接受。

1997年Daily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定義為: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並認為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品、醫葯及其他生產生活資料,還創造與維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形成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環境條件[5]。

2.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類型劃分

1997年Robert Costanza等[6]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和自然資本」,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Costanza等將全球生態系統類型劃分為海洋、森林、草原、濕地、水面、荒漠、農田、城市等16個大類26個小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氣候調節、水調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質循環、污染凈化、文化娛樂價值等17種功能。以上17種服務功能類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方面:即生產和生活方面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2. 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個方面的發展進行了怎樣的探索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這一布局的形成,是實踐推動和理論創新的結果,是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期待的結果。五位一體,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方略更加完善、發展目的更加明確、發展內涵更加豐富、發展道路更加廣闊,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前行,提供了重要遵循。
生態文明建設的納入,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經過3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對中國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這樣的形勢,只有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才能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從明確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到強調加強社會建設,再到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的不斷深化。深刻把握五位一體總布局,當代中國必定會得到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定會展現新的勃勃生機。
深刻把握五位一體總布局,必須全面理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聯系,從全局層面領會每一方面建設的重大內涵。五位一體的構成,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方面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需要結合時代要求不斷創新。在經濟建設方面,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在政治建設方面,要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設方面,要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以及「三貼近」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社會建設方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全面小康成功在望,中國夢想前景可期。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必由之路,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必將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寫下更加壯闊的篇章。

3. 建國後生態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歷程

我國的生態經濟學是1980年由中國已故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提出建立的.它的出現是生態時代的需要,其目標是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學在我國作為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建立了本身的學科理論體系,並廣泛用於指導國民經濟發展的實踐.對我國經濟改革和現代化建設起了很大促進作用[21。過去.由於沒有經濟與生態協調的思想做指導,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使經濟社會不能可持續發展.因此推動了生態經濟學的產生。生態經濟學的建立,為指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國建立生態經濟學的目的是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我國生態經濟學的建立反映了新的時代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是世界和我國生態與經濟的矛盾日益尖銳化的反映。生態經濟學的產生是新時期解決普遍存在的生態與經濟矛盾的需要。我國的生態經濟學是世界生態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生態經濟學的產生表現出與世界走向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實踐和理論潮流的三個同步:即與世界3O年來的環境與發展運動同步[3]:與世界生態經濟學理論的形成同步…:與世界經濟生態化趨勢的出現同步

4. 如何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和實踐探索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並對生態文明的內涵進行了新的概括與升華。簡單來說,生態文明就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境界和社會形態。不僅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而且提出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狀態。不單單是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問題,更要將生態文明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我們黨對生態文明提出的又一科學內涵,對生態文明戰略任務的新部署。
一、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快速工業化階段,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具活力經濟體之一。然而,我國工業化水平還較低,2010年工業化指數不到60,距離完成工業化還有40%的路程;工業化質量差、效率低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顯現,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嚴峻挑戰。
1、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樹立一種新的發展觀、新的現代化的理念。生態文明不是不要發展,或者是放棄現代化,而是要更好、更有質量的發展,生態文明是現代文明的升級版,是更好、更加全面均衡協調的現代文明道路和模式。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繼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夯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我們強調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的深刻揭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足和保護不夠的問題同時存在。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
目前我國已經到了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需要把節約環保與調整產業結構、污染防治與企業節約增效、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與擴大內需、生態保護與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我國是在推進工業文明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這不是否定工業文明,而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人與自然關系,在持續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這既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色所在,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有益嘗試。
2、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樹立新的生態價值、生態倫理觀念。人類是自然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規律,推動生態文化、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的形成與確立,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素。從物質基礎看,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從激勵與約束機制看,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制度。把環境公平正義的要求體現到經濟社會決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從必保底線看,必須保障可靠的生態安全。有效防範環境風險,及時妥善處置突發資源環境事件和自然災害,維護生態環境狀況穩定,避免重大生態危機。從根本目的看,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這充分表明,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長遠目標、基本原則、主要途徑和保障舉措等方面,我們已經形成完整的認識成果,其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3、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用新思路新舉措來解決資源環境問題。西方發達國家曾經走過一條「先污染後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注重末端治理」的路子。實踐證明,這條老路在中國走不通,也走不起。比如,一些地方就環保論環保,就污染談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付出了慘痛的環境代價。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和攻堅方向。走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加快構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健全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技標准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督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是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形勢使然,是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實踐環保新道路越主動越深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就越明顯越持久。
4、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和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和貫徹執行的重大課題。這里,「理念融入、目標導向、原則貫徹」是關鍵。
以生態文明建設優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關繫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深刻地影響到物質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變革。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問題。因此,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調整經濟結構上求突破,在改進消費模式上促變革。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面對全球性生態危機,我們國家吸取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牢固樹立和認真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日益得到重視和維護。但是,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必須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相互促進。一方面,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能夠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民主可以擴大社會公眾有序參與人口資源環境事業;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也能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提出並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必將進一步對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產生深刻影響。
以生態文明建設豐富社會主義文化建沒。生態文明建設關繫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價值取向。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的主要標志、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途徑。科學的自然價值觀是生態文明觀的核心內容,通過加強科學的自然價值觀建設,將科學的自然價值觀融人環境教育和環境倫理建設過程中,提高全社會的資源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觀念,有利於豐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的精神文化領域,創造出更加豐富的生態文化形式,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產業
以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歸根到底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和代際公平問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維護和發展世世代代的利益。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通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增進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素質,保護中華民族世代賴以生存的家園,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杜會提供基礎條件。
二、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途徑
1、大力宣傳教育、培育生態文化,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是個龐大的全民工程、社會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動。環境和生態由無數小分子構成,不光是政府、企業、投資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沒有文明的公民,就沒有文明的生態;沒有文明的生態也就沒有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當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倡導全社會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調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以政府為主體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以行業為主體推動生產方式轉變、以公眾為主體推動生活方式轉變。充分利用多種媒體手段,加強基本國情、基本國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大力普及生態文明理念,發揮環保非政府組織作為政府與社會之間聯系的橋梁作用,促進生態文明理念進行業、企業、學校、社區、家庭。
2、從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上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節能減排。首先要重視和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要嚴格市場主體責任與權益。生態環境治理必須下狠手、下猛葯,企業要把環境資源成本納入成本體系,公眾要有監督意識和反映的渠道。其次要積極培育節能減排交易市場,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第三要加快燃料價格改革。加快資源稅和環境稅改革。第四要嚴格市場准入退出機制,完善行業准入標准,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加快完善標准體系,對排污的外部性問題要嚴格採取收稅收費辦法。四是加強信息公開,強化公眾對能耗污染的知情權。二是切實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妥善處理各功能區利益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盡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的支持力度,要建立開發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方,生態收益和生態保護地區之間的橫向補償機制。要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優化區域布局,沿海發達地區不能把落後產能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還要加強農村與城鎮的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鎮化要同步推進。三是建立健全生態文明標准體系。在國家發展規劃中,要把地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定義為生態權益,把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增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定義為生態補償,把地區對生態下游地區資源環境承載人類的影響定義為生態輸出,把扣除生態補償和生態輸出後的生態權益定義為生態成本。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標准體系要承上啟下,統籌兼顧。四是改革完善領導幹部考核機制,強化監督獎懲力度。要把人均GDP與單位生產成本、生態成本CDP的比值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約束性考核指標。指標要以人口統計、生態輸出能力評估和物質生產能力的調查為基礎,調整。同時,還要盡快形成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共同承擔責任但又有區別的目標、任務考核體系。目標要一致但切忌一刀切,要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分別採用不同指標考核,要給欠發達地區發展權;要明確考核對象,明確責任主體。其中,要強化政府的主導責任,重點考核其領導決策和監管責任,突破紅線應當一票否決;要硬化企業和法人社團的主體責任、考核及實施的責任;要推動落實公民消費者自律的責任和監督責任。最後,考核的信息結果要公開,接受全社會廣泛監督,新聞媒體可以有更大作為。五是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科學合理地修改與制訂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應當更多地通過司法途徑追究污染環境者和破壞生態者的法律責任,索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生態系統永續發展。要合理利用司法資源,藉助法律手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一些不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經濟政策法規重新修訂,創設有利於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經濟政策法規。
3、加強社會建設,充分引導、動員、利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建立廣泛的社會參與體系,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使全社會廣泛參與成為一項實踐生態文明的自覺行動。要完善生態環境教育與公眾參與制度,促進民間環保組織的健康發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提升民間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才會有扎實的基礎。

5. 如何處理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

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基本途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這對我們協調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綠色發展把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從本質上講就是把資源消耗強度、生態系統狀態等環境要素作為評價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將二者看作互為關聯的一個整體。

(5)生態經濟發展的探索與實踐擴展閱讀: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的重要意義: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積極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方面獲得了新認識、走出了新路子。

綠色發展打破了環境保護末端治理的單一模式,實施前端保護、過程嚴控、污染嚴懲的治理模式,跳出了「先污染、後治理」的怪圈,能夠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

綠色發展立足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生產綠色產品、推動綠色消費、營造綠色文化,能夠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6. 中國共產黨不同階段的生態文明觀與當時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和自然規律的認識有什麼關系

你好:
中國共產黨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這是中國共產黨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三個文明」之後的又一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途徑。同時,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分析,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三個文明發展階段,世界各國都在反思工業文明對自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帶來的負面作用,探討以新的文明形態取代工業文明,而生態文明順應這一發展潮流應運而生。因此,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中國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客觀要求。認真分析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形成條件、形成過程,深入研究其內容特徵,總結生態文明實踐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措施,就是為了更好的把握生態文明發展規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由於生態文明理論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哲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研究課題,本論文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指導下,堅持實踐的觀點,綜合運用哲學、政治學、黨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圍繞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這一主題,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論證。主要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對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形成條件進行了分析總結,認為馬克思主義有關生態文明的思想理論是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形成的哲學基礎,中國古代樸素的生態文明哲學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形成的歷史淵源,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是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形成的現實基礎,現代西方生態文明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形成提供了科學借鑒。 第二部分對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形成過程、內容特徵、現實意義等進行了歸納論述。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形成是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從節約資源、改善環境的思想,到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思想,再到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思想、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一步步豐富發展起來的。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生態政治。包括有利於生態文明發展的政治制度框架、和諧的國內外政治關系、健全的生態法律體系、順暢的體制機制、科學的管理方式等。二是生態經濟。包括科學的經濟發展目標、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生態化的產業結構等。三是生態文化。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文化、節約環境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健康文明的消費意識、指導生態文明發展的創新理論成果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它順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潮流,是對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貢獻。 第三部分是對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的實踐探索進行分析總結。本文從生態意識、自然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模式、法律制度、行政管理、社會評價體系等方面,對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實踐的經驗教訓進行認真分析,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 第四部分是對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深入探討。本文認為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進一步強化生態文明意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健全完善科學的社會核算和評價體系,等等。

7. 我問的是經濟學的十個基本認識,不是新生態經濟的發展意義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people face trade-offs)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ies)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閱讀全文

與生態經濟發展的探索與實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