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古代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中國古代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發布時間:2021-01-16 17:21:57

『壹』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它的原因是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特點是城市的功能在唐宋之際的變化,唐宋之前城市功能以政治軍事功能為主,唐宋以後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大城市出現。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

『貳』 說明哪些因素阻礙了中國古代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揚州、廣州等地出發的對外交通也很發達);商朝都城已成為繁華的商業都市,有「商邑翼翼,促進了農業生產商品化。國內商業繁榮(市場大——國內市場擴大,備有供客商騎用的「驛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從長安、登州。③商稅收入在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比重劇增,四方之極」之稱、小商小販、胡商,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北魏以後,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比較活躍。北魏時,洛陽城內市場很多且有周長近八里的大市,表明商品經濟日趨活躍。(2)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一、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1)先秦;二是草草構成之市。(3)隋唐、外商)。(5)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葉的市場廣泛:南北朝時,不少城市遭到戰爭破壞,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①解除了商業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許工商業者「以資買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商人逐步結合的趨勢,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城市。④市鎮的集市發展,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閑文化發展;邸店櫃坊——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二是貨幣統一(由五銖錢到開遠通寶),北方商品經濟有所恢復;與之相比、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和西方的皮革;許多城市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場上可買到南方的象牙、販運快——區域間長途販運發展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2)南北朝、品種多——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品種達到兩百餘種、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二、中國古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社會影響:(1)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化城市發展;四是商人眾多(大商人、中等商人,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國家的收入。(5)明朝,另一方面又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4)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明朝中後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形成地主、官僚;對外貿易艱難(實行閉關政策;一些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或遠走異域;秦淮河兩岸商旅雲集、向農村——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蓬勃興起)。建康(南京)城內建有四市,市內唐鋪林立,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店鋪限定——營業面積;三是市場發達(場所固定——市;官員管理——物價和稅收等:清代前期棉花、蠶桑,含義有二:一是販飼馬料之市,交易興盛。草市(農村集市)開始出現,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徵收茶稅;隋唐商業的四個特點如下:一是交通發達(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如瓦肆的出現和宋詞的發展。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設立市易務、手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時間限定——市的買賣時間;夜市草市——繁華大城市裡有夜市,偏遠的農村有定期舉行的草市)。(4)宋元:北宋時期的商業有了一個新的轉折。其表現在:商民善於經商,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以貝作為貨幣。(3)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刺激了農業、楚國郢等;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後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戰國後期的呂不韋,限制對外交往)

『叄』 古代城市的發展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地理位置,水陸交通便利,沿河布局,軍事要沖
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經濟重心的轉移,
戰爭的影響,和平年代發展,戰亂年代停滯或倒退,
自然災害,水旱災害或地質災害

『肆』 中國古代城市興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在我國古代,城市的興起主要是由於政治和軍事的原因;在近代中西通商以回後,也有因為商業貿易答的原因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

戰略位置。如果是交通要道就會形成城市。中國古代皇權之高無上。皇帝會讓自己個人意志。憑空建設一座城市。特別是歷朝開國皇帝為新氣象重新建都。漢朝。唐朝。遼國。金國。元朝。明朝都是重新起一座城市。軍事意義也有。在邊關為防衛游牧民族。中原王朝會移民一部分和軍人,形成軍鎮再發展成城市

『伍』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也存在著不平衡。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條件和區位差異決定的,同時也與社會變遷特別是戰爭有關。

中國最早在黃河中下游流域聚集城市雛形,此後在江淮地區及漢水流域,經過夏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逐漸發展起來。

此時城市空間分布的南北差異與當時各地區的開發程度以及人口與經濟的分布密切相關。

此後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不穩經濟動盪,推進了江南地區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提高,擴充了南方城市規模及水平,長久以來中國古代城市的「北強南弱」的局面在逐漸被改變。

隋唐時期結束全國分裂割據局面,政治走向統一,但由於長年戰亂,使得一些北方古老城市逐漸衰落,而大運河的開鑿,使得運河沿線的城市迅速崛起,淮安、揚州、蘇州及杭州等城市依託於漕運和運河商運,逐漸發展形成能夠輻射周邊的大城市群。

進入宋元時期,政治經濟重心難移,城市發展和分布呈現出南升北降的態勢。

明清時期,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全國各區域城市均得到不同發展,東南沿海的資本主義萌芽催生了部分中心城市開始形成。

直至晚清各個城市也伴隨著不平衡性的持續存在開始了近代化進程。

(5)中國古代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擴展閱讀:

宋代城市化程度高,是古代創業的黃金時代。

宋代的城市化程度遠超中國歷史上的其他王朝。宋代的城市人口比例達20%,屬前所未有,而後世就連清朝嘉慶盛世也只不過7%,民國只有10%。

當時世界上的最大城市也在宋代,北宋末年開封的人口達150萬,遠遠超過當時的倫敦的10萬人口。

宋代的城市文明的發展空前,如市坊之間界限模糊、開放夜市,都體現宋朝城市的自由度和開放性。

自發開店的傳統也始於宋代,因而可說是古代最適合創業的朝代。今天常見的如城市消防、環衛和水車,早在宋代就出現了同樣功能的設施。

由此可見出宋代公共設施的完善程度。如宋代在城市管理中的「數字化」,用代號指代城市的不同區域來提高工作效率。

也有私家園林定期向民眾開放,出現了與廣場、公園有同樣功能的聚會場所,如南宋杭州的宣武門前,人們元宵節來這里鬧花燈,也可以找皇帝討一杯酒喝。

『陸』 哪些因素阻礙中國古代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小農思想,儒家思想
兩點造成了中國古代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小農思想:小富即安,重內視土地勝過金錢,有了一容定的資金積累之後急於把資金換成土地,造成中國古代土地兼並現象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阻礙中國古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士農工商,社會等級上對商人的歧視同時抑制了中國古代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壓抑的不僅僅是貶低了其他工種的工作性質,更是壓抑了人們發展自己興趣和從事其他行業的天性。

希望能夠幫到你
純手打,望採納謝謝!

『柒』 中國古代城市的興起主要有哪些原因

古代中國城市的興起,主要是由於政治和軍事的原因而興建和發展。但到了近代中西通商以回後,也有主要由答工商業發展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比如上海、天津、廣州、泉州、廈門、寧波、營口等沿海城市,就主要是因中西通商的需要而發展起來。
就是說,在我國古代,城市的礎起主要是由於政治和軍事的原因,在近代中西同上以後,也有因為商業貿易的原因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

『捌』 中國古代城市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商業:市場集散地,貿易發達
政治:重要政治城市,建設發達,人口眾多
宗教:宗教中心,城市繁榮
交通:重要交通樞紐
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資源,例如河流資源和礦產資源

『玖』 那些因素阻礙了中國古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在近代這些因素有怎樣變化

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中國古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近代開放了通商口岸,有所改變

『拾』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一般特徵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與分布

(1)西周城市發展。自西周開國之初直到春秋戰國,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上經歷了兩次城市建設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餘年間,中央統治者竭力推行分封制,據史料記載,其分封的諸侯國由最初的71個發展到1200個之多。第二次,下及春秋戰國(歷時549年),隨著周王朝統治的衰落,特別是由於各地國土開發和經濟發展,各諸侯國也不斷增建新城,這就形成了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設高潮。據資料表明,到西周末年,盡管經過諸侯間的互相兼並,仍存有140多個諸侯首邑城市。與商代中國早期城市數相比,城市數量無疑有了急劇的增加。

(2)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城市由萌芽、起源走向成熟、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從總體上來看,到春秋時,城鎮分布向南擴展,達到了漢水谷地,甚至山東半島也出現了許多都城。到戰國末期,城市分布范圍更廣,除主要集中於陝西關中的涇渭谷地到潼關以東的黃河中、下游地帶,以及淮河流域外,長江流域巴(重慶)、蜀(成都)、吳(蘇州)、越(紹興)、楚郢(江陵)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3)秦漢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自秦統一天下到東漢末年(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新興了一批具有以行政、商業職能為主的城市。至東漢永和年間,全國13校尉部、刺史部均已建立了郡-縣二級城市網。從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間結構看,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和陝西五省),其城市數約佔全國城市總數的40%;其次為淮河流域,約佔14%;而東南沿海分布最少。

(4)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魏、晉、南北朝以後,長江流域發展成為全國主要經濟基地。隋、唐時期長江流域經濟水平逐漸超過了其它流域,成為全國首富的農業地區。至唐末,中國城市體系的地域空間結構,開始出現了沿運河和沿長江兩條城市發展軸線:①運河城市發展軸線。隋開鑿大運河,把逐漸成為中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與仍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的黃河流域以通暢便捷的水運聯結起來,成為中國主要商品流通通道和經濟發展的命脈。沿河兩岸,一些通都大邑由此興旺起來。②沿江城市發展軸線。漢、魏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從中原地區南移,長江及其支流贛江、漢水、湘江成為當時主要的交通路線,其沿岸以及「三吳」地區的經濟繁榮,大大小小的水道不僅把大城市同重要的農業區聯結在一起,而且也把各個大小城市融為一體,發展成為中國又一條東西向的城市發展軸線。

(5)五代宋元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五代、宋、元時期(公元907年~1368年),是中國城市發展又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由於海外貿易的發展,東南沿海地區海港城市獲得了很大發展,其中廣、泉、明、杭、密五州尤為重要,廣州港的對外貿易額幾乎佔全國的90%以上。這一時期海上貿易仍以廣州、泉州和明州為中心,其中泉州且被稱為「世界最大港口」。

(6)明清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公元1368年~1840年),全國城市(鎮)仍表現為進一步發展的趨勢。首先是江南市鎮的蓬勃興起。宋代以後,江南地區由於商品性農業的迅速發展,新興市鎮開始萌芽生長。明、清兩代在江南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國早期的「城鎮化」正是伴隨著這種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而發展的。其次,沿江、沿運河城市發展軸線的進一步發展。長江、大運河是中國明、清時期東西、南北兩大通道。基於這一時期沿海各大、中港口開放關閉不一,因而河港城市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使唐代以來形成的沿江、沿運河兩條城市發展軸線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第三,邊陲地域城鎮分布的擴展。在西南地區,明、清兩代隨著政區不斷推進,在雲、貴、川、湖、廣等少數民族地區推行了「改土歸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亂後又廣建府、縣治所;即使在青藏高原,其時拉薩也成為西藏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西北地區,也出現了很多商業城市,如歸綏(呼和浩特)、張家口、多倫諾爾(今多倫)、迪化(今烏魯木齊)、喀什噶爾回城、伊犁、哈密、阿克蘇和西寧;在東北地區,沈陽一舉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台灣地區,府治台灣(今台南),鳳山(今高雄縣)、嘉義、彰化三縣城,以及其他城鎮開始興起。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