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6969供給側改革對經濟的影響

6969供給側改革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16 15:36:15

Ⅰ 從經濟生活分析供給側改革的原因措施意義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規律是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進行回供給側改答革,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按市場規律辦事。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定物價,促進就業,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完善科學宏觀調控,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供給側,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 生產決定消費,實現供給側改革,有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

Ⅱ 「供給側改革」對我國經濟有何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行與CPI持續低位運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業利潤率下降,消費上升而投資下降,等等。對照經典經濟學理論,當前我國出現的這種情況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滯脹,也非標准形態的通縮。與此同時,宏觀調控層面貨幣政策持續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資拉動上急而下徐,舊經濟疲態顯露而以「互聯網+」為依託的新經濟生機勃勃,東北經濟危機加重而一些原來缺乏優勢的西部省區異軍突起……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簡言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正趨於明顯。為適應這種變化,在正視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優化提升空間的同時,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Ⅲ 供給側改革對我國產業結構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回結構開源疏流,在答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Ⅳ 用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供給側改革對國民經濟的影響500-1000字

http://xueshu..com/s?wd=paperuri:()&filter=sc_long_sign&sc_ks_para=q%3D%E5%A6%82%E4%BD%95%E5%A2%9E%E5%BC%BA%E4%B8%AD%E5%9B%BD%E5%85%B1%E4%BA%A7%E5%85%9A%E6%89%A7%E6%94%BF%E7%9A%84%E5%90%88%E6%B3%95%E6%80%A7%E5%9F%BA%E7%A1%80%3A%E5%8E%86%E5%8F%B2%E7%9A%84%E5%AE%A1%E8%A7%86&tn=SE_xueshu_c1gjeupa&ie=utf-8

Ⅳ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

從經濟抄生活角度看,要進行供給側改革,一方面,仍然要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對於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平衡,都要靠市場機制加以實現。
另一方面,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帶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等缺陷,因此,要加強科學的國家宏觀調控,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總體平衡。因此,要推進供給側改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的一個名詞解釋:供給側。
所謂「供給側」,即供給方面。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於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凱恩斯學派強調通過需求管理來調節經濟周期,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時通過加大政府公共支出來保持經濟的穩定;古典學派和供給學派強調供給一方的作用,強調通過財政貨幣政策激勵生產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強調依靠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來提高國民經濟的供給能力。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中央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Ⅵ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影響到底有多大

供給側改革的「喜」:
1)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對2015年經濟指標的拉動:固定投資僅0.5個百分點;消費僅0.7個百分點;
2)虧損企業的稅收貢獻本身較小,失業補貼最高共需要1618億;
3)銀行面臨的潛在壞賬小於撥備+年利潤。
「憂」:但面臨的挑戰仍大:
4)參考1998年去產能速度,若考慮存量在建工程,投資的拖累可能更大;
5)資產質量問題可能約束銀行放貸能力;
6)與1998年相比,本輪去產能周期缺乏新增長點。
「喜」:經濟能夠承受供給側改革沖擊
在極端假設下,我們假定工業企業中虧損最為嚴重的30%都面臨出清壓力,也將所有虧損企業都倒閉的情形作為一個對比。整體而言,供給側改革對投資和消費的拖累都相對有限,且參考《關於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等改革指導文件,整個供給側改革的完成可能需要5年左右的較長的時間,整體風險更加可控。
虧損企業對投資的貢獻不足0.5%
根據我們的測算,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的固定資產存量約占整個工業部門的10%,假設固定資產投資與存量成正比(事實上這很可能高估改革影響),對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拖累約為0.5個百分點。如果我們把這個范圍擴大到所有虧損企業,其占工業部門比重約13.5%,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拖累約0.7個百分點。
虧損企業對消費的直接拖累也有限
在就業方面,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擁有899萬的員工,根據虧損企業員工平均5.6萬元的年收入,按照人均1500元/月的失業補助計算,職工收入下降約3146億,而目前中國人均消費傾向約62.6%,對2015年總消費的拖累約0.7%。如果按照全部虧損企業計算,這一數字為1.3%。
虧損企業對稅收的貢獻不大
從行業劃分來看,房地產、批發零售、銀行和煙草業是目前國家稅收的主要貢獻,而全部產能過剩行業佔全國總稅收的佔比僅不足10%。供給側改革從收入和支出兩方面同時對稅收產生影響。一方面,虧損企業的倒閉會減少稅收的基數,但事實上虧損企業享受稅收的優惠和減免,對整體稅收的貢獻有限;另一方面,按人均1500元/月計算,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如果全部倒閉,最高需要1618億的失業補貼(對比2015年財政支出17.6萬億),影響也可控。
銀行撥備+利潤足以覆蓋潛在壞賬
在極端假設下,30%虧損企業全部倒閉,其擁有的債務全部違約,這將會給銀行部門帶來2.9萬億的壞賬問題,給銀行部門帶來較大的壓力。但截至2015年3季度,銀行貸款損失准備金達到2.3萬億,銀行年利潤預期也超過1.5萬億,壞賬損失仍然小於銀行當前的撥備和年利潤水平,不會帶來系統性風險。如果供給側改革是在3年以上的時間長度中逐漸完成,根據我們的測算,對銀行的利潤拖累也相對有限。

「憂」:但仍有三方面的挑戰
如果算上存量在建,投資的拖累可能更大
在過去20年的經濟增長中,中國依賴於投資的拉動,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接近50%,遠遠高於發達國家不足20%的正常水平。而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的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這意味著大量的投資仍在建設之中。在1998-2002年的去產能周期中,紡織業等產能過剩行業的資產交付使用率上升至超過100%,意味著投資的大量減少。而在本輪的去產能周期中,如果未來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目前66%)重新回升至1998年周期時的高位水平(79%),那麼對投資的拖累將會更大。
壞賬問題可能限制銀行功能的發揮
根據我們的測算,虧損企業的潛在壞賬風險小於目前銀行的撥備和利潤水平,系統性風險有限。但債務的壓力上升可能會影響銀行信貸功能的正常發揮,導致債務問題的加速惡化和對經濟增長的拖累。近期傳出的部分銀行對19個行業貸款進行限制或正是表現之一。
新需求從何而來?
在1998-2002年的去產能周期之中,雖然投資和出口帶來了較大的拖累,但最終消費(包括政府支出)出現快速回升,對沖了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而且隨著2001年加入WTO,外部需求的增長對沖了內部矛盾,使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期。但目前全球缺乏新的需求增長點,中國內部也面臨老齡化壓力,為達到「十三五」規劃中6.5%的增長目標,仍需要努力尋找新的增長點。

Ⅶ 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哪一個對經濟的影響更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如果說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熱的關鍵詞是「經濟發展新常態」,那麼今年,這個詞就一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者重在精確總結問題,後者志在努力解決問題。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邏輯。何謂經濟新常態?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詳細列舉了其九大特點。用一句大白話來總結,就是我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粗放地發展。可是,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到底又該怎麼呢?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明確的對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鼓勵開發商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農民工買房」……只要明白了供給側改革,今年會議提出的很多吸引眼球的重要舉措,也就都能明白了。所以,供給側改革不是一個無聊的經濟學術語,而是與每個人的利益密切相關,不僅會影響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也會直接關乎我們的經濟生活。所謂供給側,自然是與需求側相對。投資、出口、消費是需求側的「三駕馬車」,我國經濟發展面對的一個大問題,就是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需求似乎嚴重不足。可是,看看每年成倍增長的出境旅遊數據,看看黃金周國人在境外不斷刷新的爆買紀錄,我們就能發現,原來不是沒有需求或者需求不足,而是供給不能滿足需求,或者說是供需錯配。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來提高總需求;而供給側管理認為根本不需要所謂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換言之,簡單的刺激需求並沒有用,關鍵是要改革供給,在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等供給側四大要素上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要素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顯然,供給側改革是一種新的改革思路,簡政放權、放鬆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等,都是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手段。在供給側改革的語境下,完全放開二孩也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好,股市去杠桿防範金融風險也好,戶籍制度改革化解地產庫存也好,今年影響我們生活的各種重要變化,其實都能看出明顯的政策指向。更重要的是,新常態下的「經濟病灶」變得更加清楚,「殲滅戰」的目標變得異常明確,總結起來,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擴大有效供給、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這五大改革任務,其實正是供給側改革在今年的具體目標。供給側改革是國家發展的大舉措,也是企業前進的大機遇,更是公眾眺望未來的大窗口。你在其中准備扮演何種角色,將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屬於你個人未來的「新常態」

Ⅷ 供給側改革對消費觀有什麼影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版。這種改革具體權而言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面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才是結構性改革。

Ⅸ 供給側改革給企業帶來哪些影響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對症下葯」,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版盾與問題。 破除生產要素和商品權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通障礙、大量的過剩產能和經濟結構性問題等,都是需求側管理所無法解決的,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多做些工作,則可以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奠定基礎。

Ⅹ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影響到底有多大

供給側改革的「喜」:
1)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對2015年經濟指標的拉動:固定投資僅0.5個百分點;消費僅0.7個百分點;
2)虧損企業的稅收貢獻本身較小,失業補貼最高共需要1618億;
3)銀行面臨的潛在壞賬小於撥備+年利潤。
「憂」:但面臨的挑戰仍大:
4)參考1998年去產能速度,若考慮存量在建工程,投資的拖累可能更大;
5)資產質量問題可能約束銀行放貸能力;
6)與1998年相比,本輪去產能周期缺乏新增長點。

閱讀全文

與6969供給側改革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