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未來美國經濟發展趨勢

未來美國經濟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2021-01-16 14:32:21

1. 美國經濟今後發展方向

美國最先進的賣貨方法? 冒昧的問一句,你是准備去海外做售貨員的么?
美國走的是回營銷路線,中答國走的是傳統零售路線,這不是很清晰么?
至於就業難? 這應該是中國吧, 美國地大人稀。這個不存在就業難的問題,甚至,只要你有精力,你一個人做五份兼職都ok 多了不敢說,大學生在美國,只要是能吃苦,一天千兒八百的RMB是好賺的,但開銷也是大大滴~反正在日本做兼職,就是快遞分揀員,很輕松的,一小時一百多。

2. 美國經濟整體發展趨勢說明了什麼

過去幾年,一直意圖致力於嘗試讓美國兩黨就如何處理財政赤字問題達成一致,這個長期以來非常嚴重的問題。
美國的債務總量約為14萬億美元。問題是,同中國一樣,美國人口也在老齡化,而且美國對老年人承諾了很多,不僅包括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養老金,更重要的還有醫療服務。而美國的醫療服務十分昂貴。隨著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在今後幾十年中,美國針對老年人的主要公共計劃的受益者數量幾乎將翻倍。
這是三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們的壽命更長是其一;其二是每代人的人口數量增加,因為從1946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的出生率極高,而戰後嬰兒潮一代現在已經65歲。
另一個值得憂慮的問題是醫療保健的成本。這主要不是指社會保障這僅僅是金錢的問題。社會保障的福利現在占國內生產總值約4%到6%左右,未來將略有上升,然後隨著那一代人退休,該福利成本將趨於平穩。美國真正擔心的是醫療福利,因為美國有兩個計劃:一個是醫療保險,該計劃成本高昂,因為其針對65歲以上的老人;另一個是醫療補助,針對的是低收入人群,其真正的開支也花在老年人身上。這兩個不同的計劃面臨同樣的困局,也就是未來更高的開銷,這是我們所擔憂的。
與此同時,因經濟衰退,我們當前的收入格外低。即便經濟復甦後,收入的增長也趕不上支出的快速增長。這是最基本的問題。
金融危機導致增長放緩,有兩個原因:收入下降,以及與危機相關的開支增加。美國現在的債務水平比以往高了很多。在金融危機前,美國的債務約佔GDP的40%。而現在,該比例超過70%這僅僅是公眾持有的債務,如果不算政府的債務。
在聯邦一級如此,市政府和州政府也有類似的問題,但他們舉債不像前者那樣容易。一個嚴重的問題是,世界市場認為美國國庫券非常安全。世界各國,包括中國都願意以非常低的利率向美國提供長期貸款。這使得美國沒有很大的動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每年的利息支出不是很高。
共和黨人同意削減開支,包括削減針對老年人的計劃的開支,但他們不想增加稅收;另一方面,民主黨不太熱衷於削減開支,而是想提高稅收,尤其是針對高收入人群的稅收。這是一個僵局。國會一再採取權宜之計,但現在,我們正面臨「財政懸崖」帶來的風暴。「財政懸崖」是政治制度本身造成的,而非必然結果。
十年前,布希政府全面削減了稅收,減稅有效期十年,將於今年到期。另外還有其它一些免稅政策失效。到2012年底,布希政府時進行的減稅政策將到期,假如政府無所作為,稅收將自動全面提高。我們還通過立法規定,除非找到解決這一長期問題的方法,否則將自動削減國防和國內開支所謂「自動減赤」預演算法案。假如不採取任何措施,這將在今年底成真。
這讓人擔心:一是長期以來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二是存在這種短期的人為問題。如果我們不解決這個短期問題,它將進一步削弱經濟,因為增加稅收同時削減開支對經濟不利。
事實上,我們需要增加開支,假若當初的政策更加進取,經濟會比現在景氣。我相信,任由自動開支削減與自動稅收增加生效將是件壞事,兩種情況同時發生將進一步削弱經濟。但兩黨對處理這一問題不能達成一致,對長期問題的處理也存在分歧。這是一個極大的政治挑戰。
美國經濟疲軟主要應歸咎於兩個方面:歐洲的不確定性及美國選舉和政策的不確定性。美國政府目前運作不暢,政策得不到貫徹,這對經濟和商業信心不利。大的企業不再投資,零售領域消費者支出下滑。
過去幾年中,消費者支出相當不錯,但它難以為繼。與此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房市。所有存在房地產泡沫的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應該以此為戒。對於無數房主而言,房地產泡沫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真正的問題是,在家庭層面上,房產價值在縮水。這抑制了大量的消費支出。但麻煩的是,由於經濟增長速度不快,仍然有大量失業,有工作的人則更多地存錢,而那些沒有工作的人必須動用自己的積蓄,這兩方面同時產生影響。
解決問題的希望在半年前要大得多。當時新增就業數字更高,失業率下降。現在今非昔比。這些因素都相互關聯:只有企業和消費者支出回暖,才能增加就業,減少失業。但目前看來一切似乎止步不前。情況不一定會變得更糟,但也沒有好轉的跡象。這非常令人沮喪。這種局面只要歐洲危機與美國政府僵局的威脅仍在,情況就不容樂觀。
國會在大選前採取大動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我們面臨歐洲崩潰的大危機,若果真如此,問題則在於兩黨採取什麼樣的對策。
只有GDP的年增長率達到3%,才能對美國經濟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假如能達到4%或5%則更好。在擺脫過去的經濟衰退時,美國曾經歷過經濟急劇增長,這次為什麼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答案就在之前談論的那些因素,尤其是房市。通常帶領美國經濟走出衰退的一大因素就是住房,因為住房是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擁有住房,而且通常當經濟增長時,人們對住房的投資會增加。但在泡沫時期,我們對住房過度投資,在美國很多地區,建造了過多的房屋。即便未來人口有所增長,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不會對這些房屋有需求。
已經有相當多旨在幫助人們解決抵押貸款問題的計劃。但相對於高達數千萬的抵押貸款違約人來說,這些計劃所覆蓋的人數還不夠多。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沒有違約,但他們房子的售價尚不夠支付其欠銀行的抵押貸款。這些人就這樣被困住了。因為不能賣房,所以他們很難去做新工作。
銀行擁有這些抵押貸款,但不太熱心施以援手,即便有聯邦資助。他們的行動十分緩慢。我不知道確切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即便你能改善這些人的處境,也不會帶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
解決抵押貸款問題會減輕相關人員的痛苦,而且可能提高他們購買其他商品的能力,但並沒有解決我們如何獲得更多增長的問題。美國這次不能指望房地產帶領經濟擺脫衰退。製造房地產泡沫是愚蠢之舉,我們本不應該允許泡沫出現。但事與願違。
但我們不應對美國經濟悲觀。如果2%的經濟增長率維持相當長時間,那才真是前景黯淡。其次,這取決於發生的事情。如果歐洲沒有徹底垮台,而且大選一結束美國國會就打破了僵局,取得重大突破,長期以來的債務問題獲得解決的辦法,而無需在近期大肆實行緊縮,那麼可以認為美國經濟很可能逐步復甦(即消費者與投資者重拾信心,而且經濟增長率攀升至3%,甚至可能更高)。這並非不可能。
美國經濟中的創新行業表現出色。計算機技術、社交媒體以及其他重要領域正風生水起。無論是這場危機還是這次經濟衰退,都沒有真正放緩美國經濟中的創新行業。
沒有誰可以說出哪些具體的事情將引領美國的經濟復甦。帶領美國經濟擺脫衰退的,將是一般的、多重的因素主要是服務業和一般消費。美國經濟彈性十足。它曾多次浴火重生,但這次沖擊非同凡響。美國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掙脫出來,從而以使美國經濟得到恢復和復甦。

3. 美國經濟發展

一)反托拉斯

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的第一次政府幹預是共和黨西奧多-羅斯福的反托拉斯,西奧多有「托拉斯轟炸機」的稱號。
謹小慎微的塔夫托幾乎無所作為,最後和西奧多-羅斯福分道揚鑣;
民主黨的威爾遜繼續高舉共和黨人西奧多的旗幟,反對托拉斯,制定了著名的著名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
以上是第一階段的國家干預。

(二)自由放任

1921年,共和黨人哈定入主白宮,揭開了哈定--柯立芝--胡佛的時代。哈定對威爾遜的政策非常不滿,主張「回復常態」,是自由放任再次興起。柯立芝信奉「只要政府什麼事都不做,80%的問題就會自然解決」。胡佛極力主張放任自由,他自己也是個人奮斗的成功典範。三任總統自由放任的結果是,給美國帶來了30年代的大蕭條!!!「胡佛」這個詞從英雄的代名詞變成了罵人的前綴。胡佛任期結束時的1933年的GDP(414億)大約下降到了1929年(868億)的50%。

(三)羅斯福新政

1934年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後,實行了「新政」,對經濟實行強力的國家干預,首先挽救銀行,然後開展農業復興和工業復興,制定了旨在保護窮人和勞動者的瓦格納法、社會保障法,開展大規模救助,聯邦政府興辦公共事業等。羅斯福的新政,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摸索出了一條延長壟斷資本主義生命的可行途徑,也就是大力發展非法西斯主義的、走所謂「福利國家」道路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羅斯福去世後,杜魯門開展「公平施政」,在經濟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羅斯福的國家干預政策。前後2人5屆20年,這是第二階段的政府強力干預。

(五)艾森豪威爾的現代共和黨主義

1953年,共和黨艾森豪威爾入主白宮,他們擔心新政以來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無異於「滑向了社會主義」,因此,他們極力試圖回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狀態),但美國的現實情況最終使得艾森豪威爾政府接受了新政以來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改革,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胡佛時代的新共和黨路線——一條中間路線。50年代的美國,出現了「豐裕社會」的「另一個美國」現象,社會兩極分化仍然嚴重,貧窮仍沒有消除。50年代經濟增長緩慢,黃金外流,受到蘇聯的嚴重挑戰,黑人運動高漲。

(六)肯尼迪的「新邊疆」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

1961年,民主黨肯尼迪入主白宮。在經濟政策上,繼續奉行凱恩斯主義,實行以減稅為主的長期財政赤字政策,同時實行雙重利率的廉價貨幣政策,以及在和平時期對工資和物價的非強制性管制。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聯邦政府大大加強了對勞動力再生產的干預,以適應社會會發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需要,使「福利國家」設計的范圍迅速擴大。鑒於黑人運動來勢迅猛,國會通過了3大民權立法,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肯尼迪發起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美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這是第三次政府幹預,也是政府幹預的最高潮。

(七)反對新政傳統的初步嘗試

1969年,共和黨人尼克松入主白宮,它最初嘗試走一條完全不同於新政的保守主義路線,試圖對經濟、社會福利和政府體制進行大規模改革。在經濟政策上,他幾度採取反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在社會福利上,他削減「偉大社會」項目,並提出取代聯邦社會救濟的家庭援助計劃;在政府關繫上主張改變權力集中於華盛頓的流向,實行所謂的新聯邦主義;在民權問題上阻撓以校車接送學童方式消除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制。
這些政策的實施,到了1970年,工業生產回升乏力,失業率高達5.9%。這一切使尼克松不得不採取「姑且一試」的國家干預措施。1971年1月4日,尼克松在電視上公開宣布,他要用赤字財政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
尼克松任內幾次想擺脫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但每次都不得不走回到國家干預的道路上來。

4. 次貸危機後美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這個問題,你在網上可能得不到完整的答案。記得北大有個研究世界經濟的女教授,在電視上見過她的專題講座,很厲害。但她不可能在這里回答你的問題。所以有些具體資料,你需要自己查。
感覺,美國的產業結構,決定著經濟發展趨勢。在新華網上,好象記得,說美國的物質生產的產業,佔比不到20%,金融產業好象是60%(記不太清了),其它的如文化產業(出口電影大片等)等等能佔20%。如果是這樣的產業結構的話,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沖擊應該是比較大的。復甦起來比較困難。但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實力雄厚,基礎強大,所以垮掉也是不可能的。
從目前美國的政策看,(只能是粗淺分析),好象提出了再工業化問題。這說明他們還是抓在根本上,經濟學家們不象中國國內的,總看錶面問題。但美國再工業化,擴大出口,也會面臨一定的難度。因為就算技術沒問題,設備沒問題,工藝沒問題,但工人有問題。生產的成本不會低,另外市場也不是一天就能建立的。所以雖然是根本,但遠水解不了近渴。
然後就是技術出口。如果美國放開技術出口,那它恢復經濟,我認為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連欠的債也都能一下子還清。但這條路,不到快破產了,他是決不會走的。因為,美元、軍事和高技術,至少這三點是確立美國霸權地位的支點。但他可以通過一般技術的出口,或放寬對中國一點限制,只是一點點(從這次中美戰略對話中能看出點趨勢),那麼也能解決一定的問題。
再就是戰略物資。具體要看他能得在世界上到多少,這個一般來說,不好估計。因為咱們沒具體資料。
容易被忽略的是軍火工業。這個東東也不可小視。如果世界上哪裡再來場戰爭,那可是燒錢的買賣,有可能就將美國救出危機。
比較現實的,是美國正在做的,還是在金融領域想辦法。當年對日本,類似中國目前狀況,結果日本日元升值,經濟倒退十年。現在也在壓中國。如果中國也象日本一樣,那就OK了。現在感覺專家們傾向升,包括外匯管理局局長。那也算是青年經濟學家了。但感覺溫總胡總還真是不簡單。頂到這種程度也真是不容易啦。美國人這條路走不順,乾脆美元寬松,自己貶值。這一來,危機就轉到世界了。這一招,對美國應該是最有效的。本來金融業占的就是大頭,他這一折騰,別人都有點受不了。世界都有了通脹壓力。但這也有負作用,對美元地位產生沖擊。可現在也顧不了那許多啦。救命要緊啊。還有個辦法就是繼續借錢,但現在借的太多了,到了法定上限了。可能還要修定法律。總的講,還是在金融領域想辦法。
通過上述各種因素不成熟的分析,那就可以看出,美國走出危機,還是有許多辦法的。他在世界上還是強勢。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國正在逐步恢復經濟,困難較多,但前景樂觀。
還有個問題,就是看它對外關系的處理了。包括美元、包括中國等國家、包括那幾個戰場的戰事。等等。如果處理好了,那就會緩慢恢復,正常發展。這是上策。如果處理不太得當,比如在美元問題上,那可能會對世界經濟造成新的沖擊,同時,它就可能出現二次經濟探底。這是中策。那下策就是,急眼了,挑起較大的戰爭,可能當初沒想摻合進去,最後也得進去。那就誰也把握不住會出現什麼情況啦。
這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有具體數據都不太好分析,何況是咱們在這里瞎侃呢。兄弟,你這是想寫這方面的論文呢,還是想聽別人瞎聊呢?寫論文,直接請教北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國際關系研究所的專家。要是聽聊,那咱就到這兒吧。

5. 誰能分析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及美國經濟趨勢

收入跑不贏GDP,近期在全社會引起熱議,各方人士都表現出對這一現象的擔憂。然而這一現象將會在18屆三中全中後發生改變。前瞻網預測在未來2104-2030人均收入將跟贏GDP增速。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將開啟新的發展篇章,同時也正在經歷由消費取代投資,成為GDP增長驅動力並最終成為GDP佔比最大構成者的轉折點。
今後5年內,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認為家庭收入佔GDP的比重將可能開始回升。家庭收入增長的加速來自三大動力。首先,政府政策和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有可能提高工資水平。其次,金融市場改革有可能進一步刺激就業增長,從而產生新增收入。其三,向民營企業開放更多的經濟領域可鼓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降低成本和增加家庭收入。
1.工資水平。

2.金融改革。

3.刺激競爭。

4.消費進入快車道。
在2012-2030年期間,中國城市個人消費總量將每年增長9%,全國總體個人消費將每年增長8%。據估計,平均家庭消費將增長接近三倍,分別從2012年城市家庭39,000元人民幣和全國平均30,000元人民幣增長到2030年的城市家庭112,000元人民幣和全國平均92,000元人民幣(以2005年人民幣計價)。
因此,在未來近20年經濟能否保證適時增長,關鍵看家庭收入增速,與此同時,家庭收入跑贏GDP老百姓才能真正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前瞻網摘要:美國政府關門鬧劇凸顯美國經濟深層次矛盾,美國多年來一直實現凱恩斯主義經濟,超前消費未來的需求造成美國經濟社會矛盾愈演愈烈,矛盾沒有解決則經濟復甦無望,由此美國國債違約風險仍然存在。受經濟波動影響較大的航空物流業復甦則會依然乏力。

6. 美國經濟發展優勢

美國經濟的發展優勢是左右領海航運貿易比較發達,而且高新技術產業較多。

7. 美國當代經濟發展經歷了哪些主要階段存在什麼樣的問題發展趨勢如何

戰後恢復期 70年代經濟危機 8090年代膨脹期 00年代衰落期
政府人民高負債,高度依賴金內融資本,本國製造業缺容乏資本支撐
發展趨勢堪憂,如果美國政府不能有效降低負債,不能恢復本國製造業的引擎的話,美國經濟將會長期依賴進口,並堆積更多的負債,致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如果美國債務無法抵繳,很可能出現國際貿易法律糾紛,甚至導致戰爭,美國的軍隊是世界上罪先進的軍隊,因此戰爭的結果很可能是這個無賴美國勝利,進而免去債務,而這種行為,會導致美國失去所有的貿易夥伴,其本土的人才會相繼流失,進而致使美國專利技術國際化。
這很難斷定,美國哪裡出了問題,司法制度,還是強勁的軍隊,個人認為,美國的製造業衰落及超前的消費方式是美國負債的深層原因

8. 現階段美國經濟的發展依託於

(一)世界經濟迅速增長,美國、歐元區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得以繼續維持較高增速,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相互帶動、梯次發展的態勢。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近4%的增速。美國經濟穩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額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標不及北歐,次貸危機使美經濟優勢不斷被侵蝕和分解,其負面影響還在擴大。主要西方國家面臨工業化以來最強烈的外部競爭。歐亞大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舞台。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歐亞大陸經濟總量佔全球的62%,累積財富總量是美國的一倍,2006年「新歐洲」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時,佔世界人口80%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進入較快增長期,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得到加強,對世界經濟影響力進一步增大,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格局。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30%。(二)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推廣,金融一體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呈「爆炸式增長」。巨額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和投機,不僅給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很大損害,發達國家也難獨善其身。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最新報告,全球金融業的核心資產總額已達140萬億美元。資本市場進一步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體。銀行資產佔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資產進一步向發達國家集中。發達國家的金融資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躍升至330%。「經濟金融化」趨勢一方面促進了全球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三)國際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流動性增強,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未來10年,發展中國家將有7億人口進入全球勞工市場。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資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進一步顯現,不均衡的全球增長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經濟格局。從總體看,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使生產要素流動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佳配置」。從國別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會成本分布嚴重失衡,窮國與富國的差距在擴大,輸家與贏家的兩極分化加劇。資本回報連創新高,勞動回報則越來越低,導致國家間不平等。發達國家主導當前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和國際分工體系,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3/4,經濟總量只佔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脫貧。在北方陣營,美歐日是國際經濟三大支柱,但由於美國奉行經濟單邊主義,企圖壟斷國際經濟決策,三方經濟利益摩擦時有發生。南方陣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對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訴求和利益關注點發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現象明顯,南南合作呈現高度復雜性。(四)新興市場經濟體日益具體,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活力。一大批新興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體系日趨成熟,東亞、拉美、獨聯體國家經濟全面提速,非洲、中東地區國家經濟開始起飛,這些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對外資的依賴明顯下降,對自身能源、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意識強化,一些出口導向型發展中國家逐步實現貿易結構多元化。「金磚四國」、「新鑽11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繼續引領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成為未來最為強勁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影響全球化的發展。按匯率計算,今年,印度、俄羅斯、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晉升世界經濟12強。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引資、外匯儲備和股市總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躍升四個位次。亞洲國家對美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已從1993年的25.5%減少到目前的16.5%。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持續增大。發展中國家相互投資迅速增長,主要表現在亞洲內部以及亞洲對非洲的投資。目前,世界外匯儲備總額高達5.4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發展中國家手中。近來,發展中國家開始將部分外匯儲備以「主權財富基金」的形式對外投資,金額可能高達1.5萬億美元,投資的主要方向是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和跨國並購,有關動向將對國際資本市場產生重要影響。(五)南北國家有關發展模式的交融與交叉增多,經濟領域多邊協調漸成趨勢,新興大國加速崛起,經濟力量加速「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互利用,南北關系呈繁蕪交織的狀態。俄羅斯迅速復興和印度加快振興,打破了冷戰後中國一枝獨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興大國崛起的第一梯隊。一批發展中國家邁入或走近經濟次大國行列,對維護世界經濟體系的穩定及貿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斷增強,與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雙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經濟、金融等領域開展對話與合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日增。「G8(八國集團)+5」成為促進南北對話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國集團)涵蓋當前世界上最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具有較強的「南北」代表性,近年來在協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金融穩定發展等的立場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加拿大倡議在G20框架內成立「全球首腦論壇」,進一步反映出國際社會加強多邊對話協調的趨勢。(六)各種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發展迅速,國際貿易、跨國投資重趨活躍,自貿區談判方興未艾,通過自貿協定等形式,新興力量與傳統大國結成經濟聯盟成為時尚。區域經濟合作既是各國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產物,也是有關國家以區域發展為依託,為減緩經濟全球化無序沖擊而採取的合理選擇。區域經濟合作、區域集團化趨勢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並行不悖。這種總體上良性的經貿互動推動了政治上的良性發展,大國重啟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東亞、拉美、非洲等地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區域合作蓬勃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合作勢頭加強,成為聯系不同地區之間合作網路的重要紐帶。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國合作框架,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拉美,拉美與中東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各國均試圖通過強強聯合、強弱互補的模式加快區域集團建設,實現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謀求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美國全面推動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歐盟借東擴之機加快區內金融、服務一體化進程,拉美兩大經濟組織南方共同市場和安第斯共同體宣布加快自由貿易談判,東亞10+3和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亞洲兩個支柱性機制深入發展。未來國際經濟關系將逐漸由國家之間的較量和競爭轉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角逐,圍繞全球經貿政策、金融體制的斗爭與協調將主要在經濟集團之間。(七)國際能源、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國際能源格局調整步伐加快,對能源等戰略資源的爭奪成為影響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一些資源大國特別是油氣資源富集的國家把握了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良機,不僅從中獲取巨額收益,同時提升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近年來,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委內瑞拉和阿聯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個位次。一些石油生產國加強了對國內石油資源的控制,減少了發達國家對其石油資源的掌控。伊朗、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將能源作為國際斗爭的主要籌碼,公開向美「叫板」。美國目前控制著中亞、中東、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資源。全球能源戰略格局明顯向美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場格局方面,俄羅斯影響舉足輕重,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戰略影響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穩定傳統石油來源,並積極拓展新渠道。歐盟等國積極增加石油戰略儲備,並尋求能源合作。隨著世界經濟的強勁復甦和繁榮,各方對能源的依賴將與日俱增。圍繞油氣資源、運輸管道和市場價格等,美、歐、日等大國還將激烈的國際能源爭奪戰。同時,隨著新興發展中大國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及對能源安全的追求,相關能源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打破了發達國家企業在國際能源產業中的壟斷地位。

9. 為何說美國經濟正走向下坡路

美國正在走向解體?不太可能,不太現實。我知道有很多人有這個美好的希望,希望紙老虎早日解體,但是可能這一代人等不到這一天了,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

目前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正在加速,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融合度互補性正在增強,世界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將超越同盟、超越國界

在這種情況之下只注重聯盟內部的聯合肯定是不合時宜

美歐在世界經濟中優勢都是高科技,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必然的要形成一種競爭關系

也正是因為經濟一體化,所以世界經濟越來越形成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

可以說經濟一體化是弱化甚至是促進美國聯盟解體的最重要因

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必然的要沖擊現有的世界經濟秩序

這也將加劇美歐的競爭關系

在世界變革時代,各個國家都在積極謀取各自利益最大化,聯盟內部很難達成統一意志

如果美歐之間不能在經濟上形成統一聯盟,肯定將影響到其政治軍事關系

中國現在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體,同時也是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力,已經不亞於美國甚至已經在超越美國了

盡管開始放緩,但已經進入了中高速的新常態;用不了多久就有可能超越美國

中國巨大的市場和消費能力就是一塊大肥肉,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發展壯大,以及中國經濟不斷的走向世界,改變現有的世界經濟秩序是必然的

中國的發展思路是合作共贏,這更符合世界的發展潮流,也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

中國的一帶一路發展構想,正在積極實施;如果成功展開,足以把亞歐大陸連成一體

美國會極力的阻止,但合作共贏已經擺在眼前,相信歐洲人是不會輕易放棄搭上這個足以帶動亞歐甚至世界發展的高速列車

日、韓、澳及新加坡是美國在亞洲的同盟國,可當美國重返亞太遏制中國的時候,除了日本積極響應,其它國家都不積極

亞洲國家基本上都是腳踩中美兩只船,在政治軍事上依賴與符合美國,而在經濟上卻積極發展與中國的關系

實際上是利用中美之爭來獲取自己最大的利益

這決定了美國欲在亞洲打遏華聯盟基本沒戲

現代化武器殺傷力太到足以毀滅地球,大國之間很難發生大的軍事沖突

中國崛起,不是與美國爭奪霸權,而是要改變不合理的政治經濟秩序而已

不管是鷹派還是鴿派上台,恐怕都改變不了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趨勢

中美經濟關系緊密,中美對抗肯定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只要中美不發生正面對抗,其他國家就不會選邊站隊

美國聯盟就失去了應有的階值與意義

總之,經濟一體化進程是美國聯盟走向弱化甚至解體的第一大因素;中國崛起則是第二大因素;地球無法承受大戰之痛則是第三大因素;歐洲的衰退則是第四大因素;合作共贏的世界發展潮流則是第五大因素

閱讀全文

與未來美國經濟發展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