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1-01-16 08:23:56

A. 擴大消費需求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消費對復生產有反作用制
這幾年我國而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賴於出口,內需不足是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
現今的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市場逐漸蕭條,大量的外貿行業不得不轉行或直接倒閉。擴大內需對我國經濟的長久發展是最根本的。
當然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發面

B. 消費對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消費對經濟有絕對的推動作用。消費促進經濟發展。因為人們消費,所以提高了對經濟的需求,也帶動了資金的流通。消費可以刺激社會市場,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C. 對於經濟增長來講,需求和供給的作用是什麼

對經濟增長的意義 摘要: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進行的,一是通過要素投入帶動經濟增長;二是通過帶動經濟結構的調整來推動經濟增長;三是通過促使知識存量的增加和技術進步帶動經濟增長。

D. 論我國當前擴大內需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
1)什麼是擴大內需政策
所謂擴大內需政策,就是在生產相對過剩的情況下,調整經濟結構(包括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拓寬國際市場.培育消費熱點,以拉動經濟的增長.簡言之,就是通過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內需必須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正確的消費政策.
2)堅持擴大內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推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是國內需求.國內市場廣闊,是我國最大的優勢.面對國際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立足國內需求,可以使我國經濟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增強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擴大內需是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②我國國內市場存在著廣泛的需求.經濟發展不平衡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調整,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加快和進一步改善,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需要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都會帶來巨大的需求.
擴大國內需求首先必須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人.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要進一步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要適當提高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基本工資;要積極擴大就業和再就業,要擴展消費領域,改善消費環境,鼓勵消費信貸.要清理各種抑制消費的政策.

什麼是積極的財政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有什麼局限
答: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改變財政收入和支出來影響社會總需求,從而最終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來擴大社會總需求.
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局限是擠出效應,即增加政府支出會

E. 我國消費需求的變化對國民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消費需求彈性系數是一個較為具體地反映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或制約性的分析指標。它是經濟增長率與消費需求增長率之比,說明消費需求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帶動經濟增長的比例關系。消費需求彈性系數有名義彈性系數與實際彈性系數之分。名義消費需求彈性系數是消費需求名義增長率與GDP名義增長率之比。實際消費需求彈性系數是消費需求實際增長率與GDP實際增長率之比。實際彈性系數消除了消費價格指數與GDP平減指數之間的差異影響,從而反映消費需求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實際比率關系。
從我國1979-1994年實際情況看,我國消費需求彈性的變化與宏觀經濟的景氣周期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宏觀經濟的擴張期,消費彈性都比較大,說明消費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拉動作用;而在宏觀經濟的收縮期,消費彈性系數都比較小,說明這時的經濟增長放慢與消費需求不足的密切聯系,即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不夠有著重要的關系。
2、消費實際增長帶動的經濟名義增長可分成兩塊:一塊是GDP的實際增長,一塊是GDP的價格上升。我們可通過計算消費拉動系數來作進一步的分析。所謂消費拉動系數是指一定時期消費需求增量占當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量的比重,反映經濟增長中消費需求增長所起的拉動作用程度。通過消費拉動系數,我們可以計算經濟的名義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中各有多少個百分點是由於消費需求增加而帶動的,再通過這兩種增長率的比較,便可以得到消費需求增長對經濟的影響和對物價的推動影響程度。我們通過計算消費需求正向影響度來說明市場消費需求增長的適度性。當正向影響度大於50%時,我們可以說這種消費需求的增長基本上是適度的;否則,就是不正常。

F. 充分認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穩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對經濟增長起著直接和最終的決定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約束已經由短缺經濟時代的供給約束轉變為需求約束,決定生產規模和規模的主要因素轉變為市場需求規模。從社會再生產來看,需求不過是中間需求,只有消費才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和新的起點。消費需求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需求和總需求。特別是從中長期來看,沒有消費需求支撐的將成為無效,而無效是無法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這一點已為我國多年的實踐所證明。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從需求角度看,拉動經濟增長的因素有消費、和凈出口三大塊。對於三者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多年來人們的直觀印象似乎是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最大,理由是我國每次經濟的繁榮和高漲都與規模膨脹密切相關。但實證研究表明,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大超過需求和出口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平均值約為60%(近幾年降至5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約為75%,其中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達到80%以上。

消費率對率具有決定性作用。消費率與率之間並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的關系,消費率對率在本質上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宏觀經濟分析中,消費決策同時也就是儲蓄決策,二者恰如一枚硬幣的兩面。而儲蓄與有著本質性聯系,即儲蓄為提供資金來源。因此,如果希望有一個較低的率的話,首先就要有一個較低的儲蓄率、也就是較高的消費率作為基礎。直接針對高率採取措施,可能在短期內起一定作用,從長期看則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

消費需求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也是緩解經濟劇烈波動的穩定力量。消費需求在經濟波動中的穩定性表現為,它的波動總是小於需求的波動和GDP的波動,而且往往滯後於需求波動。由於GDP的波動主要是消費需求與需求波動的綜合結果即兩者的疊加,所以消費需求的相對穩定性是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制約因素。消費需求相對平緩,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需求波動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動盪,緩解國民經濟的大起大落。消費需求作為國民經濟中的最終需求,始終約束著需求的波動。在需求迅速上升時,由於消費需求上升相對緩慢,從而限制需求增長的空間,以致減緩需求的增長速度;而在需求迅速下降時,由於消費需求下降緩慢,在需求下降初期消費需求下降很少甚至維持不變,因而具有一種自發的對經濟衰退的遏製作用。

G. 擴大消費需求為什麼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當前,在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衰退、我國出口疲弱的情況下,我們不僅要深刻認識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而且要充分發揮消費需求的導向作用,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從而實現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目標。
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型經濟,而市場需求中最重要的是消費需求,因為它是最終需求。馬克思指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認為,一切需要的最終調節者是消費者的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研究經濟發展,必須首先考慮消費需求問題。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衰退、我國出口疲弱的情況下,尤其應重視發揮消費需求的作用,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從而實現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目標。
擴大消費需求作用重大
消費需求是拉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最終力量。擴大消費需求,提高消費水平和質量,能夠提高消費力,進而提高生產力,促進消費力與生產力之間形成良性循環,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直接體現社會生產目的。只有擴大消費需求,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實現社會生產目的,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從而真正體現以人為本。
直接拉動經濟增長。只有擴大消費需求,才能提高消費水平和質量,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會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新的消費熱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形成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循環,促進經濟不斷發展。
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消費需求,對經濟發展不僅有拉動作用,而且有導向作用;改善消費需求,不僅能引導消費合理發展,而且能引導投資方向;重視消費需求,不僅能避免盲目投資、無效投資,而且能根據消費需求的新變化,及時發展相應的產業和產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文化含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而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水平。
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消費需求擴大了,就能使居民消費由以生存消費為主逐步轉變為以享受和發展需要為主。這就要求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發展文化、教育、科技和生活服務等產業。第三產業大多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產業發展了,就能吸納大量勞動力,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同時,這些產業的發展還有利於提高人的素質,促進社會文明。
當前消費領域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不斷擴大,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逐步提高。但也要看到,消費領域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國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嚴峻形勢下顯得更為突出,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投資率偏高,最終消費率偏低。我國最終消費率(總消費在GDP中的比重)2000年為62.3%,2005年為51.8%,2007年為48.8%。最終消費率之低,是世界上少有的。2003年,低收入國家最終消費率為79.7%,中等收入國家為71.7%,高收入國家如美國為86%(2002年),世界平均為79.1%。我國比這些國家要低20—30個百分點。最終消費率偏低,意味著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偏小,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
產業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例如,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幾年來一直在40%左右,而世界平均為67.9%(2003年),其中美國為75.3%、法國為72.8%、英國為72.4%。我國相差20—3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就難以適應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就會制約消費需求擴大。
消費環境存在不少問題,消費成本偏高。在生態環境方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還較為嚴重;在市場環境方面,假冒偽劣商品和服務還不時危害消費者;在精神文化領域,黃、賭、毒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生態環境、市場環境不幹凈,增大了消費成本,使消費者不敢放心消費,直接影響消費需求擴大。
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中低收入者有效需求偏低。中低收入者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他們消費傾向高,但收入低、購買力差。加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不少人有後顧之憂,不敢放心消費。而高收入者消費傾向較低,有效需求並不高。特別是少數高收入者大搞奢侈消費,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敗壞社會風氣,影響正常消費。
進一步發揮消費需求的作用
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黨的十七大強調: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進一步發揮消費需求的作用,需要強調以下幾點:
確立消費導向。我們不僅要深刻認識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而且要充分發揮消費需求的導向作用。在消費需求方面,應把握好四個「點」:消費需求的出發點——提高消費水平和質量,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消費需求的凝結點——消費熱點的形成和發展;消費需求的升華點——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消費需求的落腳點——人與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把握好這四個「點」,不僅可以使消費本身科學合理運轉,而且能夠引導投資科學合理運轉,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形成良性循環。
提高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需求,基礎是提高居民收入。應著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這除了要進一步提高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還要著重提高農民的收入。在當前,就是要努力實現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實現這一目標,要求加快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農產品精深加工、轉化增值。特別要根據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這是提高農民收入的基本途徑。
調整產業結構。我國現在的產業結構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發展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服務等產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文化教育可以說是第一消費力。應進一步研究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還應強調,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過程中,消費領域會不斷擴大,新的消費熱點會不斷出現,這就需要及時調整產業、產品和服務結構。比如,隨著「家電下鄉」的推進,家電消費將成為我國農村消費的熱點。這就要求生產出適應農村需要的產品,並保證質量和售後服務。又如,近年來閑暇消費迅猛發展,旅遊、健身以及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已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如何擴大閑暇消費領域,發展高層次、高質量的閑暇產業,特別是發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閑暇產業,以適應閑暇消費發展的要求,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發展高層次、高質量的閑暇產業,不僅有利於提高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質量,而且能吸引大量的國外遊客,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文化發展。
改善消費環境。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發展循環經濟。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城市、生態社區、生態村鎮。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從源頭上治理污染,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真搞好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監管。進一步整頓市場秩序,加大「打假」和「掃黃打非」的力度。特別是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證人民群眾吃得放心。應從各個方面凈化消費市場,培育優良的社會機體。消費環境改善了,消費者敢於消費、樂於消費,就會為擴大消費需求創造重要的條件。
健全社會保障。要擴大消費需求,必須提高消費傾向。我國不少人消費傾向低的原因,除了收入差距大,還在於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人們有後顧之憂,不敢放心消費。因此,應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城鄉居民免除了後顧之憂才敢放心消費,消費傾向就會提高,消費需求就會擴大,進而實現消費需求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
(作者為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

H. 消費對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投資、出口和消費,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據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上半年的消費,一如既往地扮演了經濟發展第一驅動力的角色;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也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年中回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已成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巨大的內需增長潛力、完善的宏觀調控政策工具手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釋放的紅利,也將有效對沖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可以肯定,通過深化改革、持續創新、改善供給,消費將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更加重要的拉動作用。

I. 當前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內需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內需主要包括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兩大部分,這兩大需求中,又以投資需求為主導。考察數據,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投資貢獻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消費貢獻率呈現下降走勢,2009年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度達到92.3%。這一趨勢不利於當前經濟平穩運行,並可能帶來結構性失衡、財政隱患與金融風險等一系列問題。

一、消費增長穩中略降,貢獻率略有回落

2011年以來,我國消費增長速度連續三年下滑。2013年,我國消費名義增長13.1%,較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實際增長11.5%,下降0.6個百分點。2014年1-2月,我國消費需求名義增速繼續下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1.8%,增幅同比放緩0.5個百分點。消費增長放緩,相應最終消費貢獻率也有所回落。2013年,我國以支出法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支出貢獻50%,資本形成總額貢獻54.4%,貨物與服務凈出口貢獻-4.4%,其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上年下滑1.8個百分點。

消費貢獻率主要反映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情況。消費需求由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兩部分組成,居民消費是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導致消費貢獻率下降,既有長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

從長期因素看,首先,消費需求屬於穩定變數,受居民收入、消費心理、人口結構等因素影響,政府對其主導干預程度與效果有限;而在當前我國儲蓄率高企的背景下,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加明顯,並且在現有體制下,投資需求的可控性較強,政府可以在經濟衰退期通過引導擴大投資需求,短期內拉動經濟增長,也可以在經濟過熱階段適當抑制投資需求,防止經濟運行風險。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政府適時擴大投資規模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投資貢獻率相應提高,消費貢獻率有所下降。其次,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直接關繫到消費需求增長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業傾斜,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除個別年份外,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長期低於GDP增速,同時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長也較為緩慢。再次,收入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不斷拉大,一方面高收入群體由於財富迅速累積導致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另一方面具有極高邊際消費傾向的低收入群體沒有購買能力,消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當前我國中產階級在社會中所佔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仍顯偏低,以收入劃分的人口構成中,中低收入者比重偏高。收入結構不合理制約了消費潛力的釋放。最後,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體制轉軌階段,結構性失業問題較為突出,社會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居民住房、醫療、教育等負擔加大,這些因素對居民現期消費存在抑製作用。

從短期性因素看,首先,前些年政府消費支出的比重不斷上升,助長了奢侈浪費之風。十八大後中央提出「八項規定」等嚴格公務消費的規章制度,對於抑制不合理消費起到了較為顯著的作用,餐飲、禮品、慶典等消費需求有所下滑,下拉了整體消費增長。其次,2013年處於經濟下行階段,企業經營困難,就業與收入受到影響,居民消費預期較弱。再次,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立竿見影的刺激消費政策退出,鼓勵信息消費等扶植新型消費模式的政策顯效存在時滯。

閱讀全文

與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