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

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

發布時間:2021-01-16 05:26:14

① 如何處理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

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基本途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這對我們協調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綠色發展把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從本質上講就是把資源消耗強度、生態系統狀態等環境要素作為評價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將二者看作互為關聯的一個整體。

(1)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擴展閱讀: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的重要意義: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積極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方面獲得了新認識、走出了新路子。

綠色發展打破了環境保護末端治理的單一模式,實施前端保護、過程嚴控、污染嚴懲的治理模式,跳出了「先污染、後治理」的怪圈,能夠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

綠色發展立足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生產綠色產品、推動綠色消費、營造綠色文化,能夠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② 先發展經濟還是先保護環境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環境與發展的核心問題。講述環境與經濟的關系的發展歷史,並非要求學生記憶,目的在於通過這樣的過程,使學生明白科學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努力,繼承、批判和創新。同時,要使學生具有一個全面的和深刻的認識,必然來自一個過程。

就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而言,以下結論可能是最終的目標:

1 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2 經濟發展對於環境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3 人類活動、包括經濟對於環境的改變,必將反過來影響到經濟發展和人類本身。

4 明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這一核心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正確認識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以便於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性,理解我國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方面的態度和政策。

5 保護環境並非要使環境恢復到完全天然的狀態,而是要將經濟發展對環境的改變,保持在環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內。

將這些結論性的知識簡單地提供給學生是容易的,但是要將這些結論性的知識及其所包涵的思想、意識變成學生自己頭腦中具有深刻印象的知識積累,並且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則是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和精心設計。

探究性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已經被證明是一種全面素質培養和知識積累的非常有效的途徑。以下關於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探討,力圖通過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通過一個過程,來探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回頁首

一、發達國家的噩夢

18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大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使人類進入了機器大生產的工業時代。到上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科技和商品經濟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人類征服了海洋,大規模地開采礦產、石油、砍伐森林、開墾草原。200多年的工業革命,人類社會的發展超過了以往幾千年的農業歷史時期。世界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經濟都獲得了高速巨大的發展。

然而,工業時代人類因為不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和大規模地污染環境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前所未有的。 大量地污染物排放,最終以各種形式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的危害。能源危機和各種環境公害事件出現在人們面前,影響深遠。尤其是公害事件,更是令人觸目驚心!

在日本,1953年—1961年,在九州南部熊本縣的水俁鎮,因化肥廠排放的有毒廢水進入海灣,通過食物鏈的富集和傳遞,最終使人體受害,由於食用了含甲基苯的水產品,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受到侵害,數千人得了這種怪病,在長期病痛的折磨中煎熬 。

幾乎同一時期,日本還曾發生過骨痛病事件、四日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其他國家也都深受環境公害的折磨。

③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3)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④ 論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論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從科學發展觀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是客觀經濟規律和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科學發展觀堅持的就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魚和熊掌不得兼得」。

如果以污染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無異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經濟發展依賴環境為基礎。環境問題產生於經濟發展中,也必然在經濟發展中得到解決。

(4)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相對於經濟增長而言,是發展經濟學核心概念。經濟發展指包括質量與數量在內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不僅是數量的增長。

隨著生產社會化、知識功能化與社會經濟化,經濟結構已經復雜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逐步趨同,GDP增長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即使經濟增長也離不開經濟發展,當今時代經濟增長只有抽象的意義;

用GDP來計算經濟增長、衡量經濟發展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

「經濟發展」概念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區別開來,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把經濟學定位為發展經濟學,使發展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

⑤ 發展經濟比保護環境更重要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時常發生沖突。我們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

一、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發展經濟的本質要求。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國發展經濟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國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化程度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護環境包括保護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在城市存在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工業對居民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的情況,在農村更是存在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問題。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發展過程中因破壞環境影響人民生活,違背了發展經濟的本意。

二、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是對子孫後代的犯罪。現在世界各國都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無公害產業。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

三、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自然規律的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那麼我們將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重大的洪澇災害都是破壞環境造成的必然結果。在抗洪救災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務恐怕已超過了犧牲環境的經濟發展成果。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四、解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進一步發展經濟。發展是硬道理。我們不能因為發展經濟而失去對環境的保護,更不能因為以保護環境為由在發展經濟問題上畏縮不前。出路還在於發展經濟。要加強環境保護意識,開動腦筋。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並不是必然矛盾。相反,發展經濟應該促進環境保護。廣泛多發展科技水平高,無公害的綠色工業。經濟發展了,國家富強了,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會進一步得到加強。人們不但有能力保護環境,還可以改造環境。將沙漠改造成良田。發展經濟是保護環境的出路。

五、全社會都應該重視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問題。目前許多地方、許多部門都存在著犧牲環境而發展經濟的情況。這有歷史和現實原因,但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人們會更加深刻認識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各級領導都應該樹立環保意識,從戰略的高度認識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問題,立足全局,統籌兼顧,在保護好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總之,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是不矛盾的。發展經濟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環境。
因為污染當然會造成危害。地球是一個循環的世界。其實,在地球上沒有絕對的廢棄物。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循環利用。但是人類的介入,使這個循環出現了偏差,出現了不能循環的東西。比如早些年的發泡飯盒。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就是一個惡性循環。這樣地球的資源就會被消耗完。那麼,地球就危險了。保護的措施應該是盡量的接近地球的自我循環。預防應該是多做些「遠視」,不要老是盯在經濟目標上。應該從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出發

內容提要:保護環境是人類二十一世紀的重大課題。先秦保護環境的思想及對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關鍵詞: 環境 保護環境 尊重生命



土地沙漠化、海洋泛赤潮、水資源枯竭及水污染、南極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地球變暖、酸雨的面積不斷擴大、沙塵暴步步緊逼、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洪澇災害、乾旱災難、大氣污染、人口爆炸、生態失衡、……,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對自己所賴以生存的地球憂心忡忡、惴惴不安,每天各種各樣的有關環境方面災難性的消息報道令人類惶惶不可終日,大有坐在即將噴涌爆發的火山頂上等待一蹴而滅的恐懼、驚愕。有關環保方面的話題及行動,成為人類的世紀話題之一:

科學家認為,未來人類生存最大的挑戰是生態環境。今天的地球在生態方面已經超負荷了。在新的世紀里,人類必須更有效地運用水源、能源、土地和原料等自然資源。

―――摘自INTERNET《環境保護》

保護和改善環境是關繫到全世界人民幸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國政府的責任。

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

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當,或輕率使用,就會給人類和人類環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害。

各國政府和人民為著全體人民和它們的子孫後代的利益而做出共同的努力!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正式報告《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

當前大多數的環境問題,都是來自於人類對生態系統的錯誤行動。

我們把征服自然看做是人類的進步,這就意味著常常因為我們的錯誤認識而破壞了自然界。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非正式報告《只有一個地球》



或許,我們需要從中國古人那裡吸取有關保護環境的思想及對策,以茲檢討作為後人因為愚蠢的自高自大、蒙昧的戰天斗地、征服自然所犯下的違背「古訓」的過失,以俟更有效地改善生存環境,以便能夠生存下去。

我們的祖先在生存斗爭中十分注意改善環境與保護環境。「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女媧補天」就屬於以神話傳說形式流傳下來的這一類活動。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保護環境者當數黃帝,據《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卷一:黃帝「時搏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第三》告訴了我們「網開三面」的故事:尚湯還在作諸侯的時候,一天,「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這是古代君侯保護鳥類的最早記載。

據載,大禹具有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逸周書·大聚解》)。

周文王臨終之前囑咐武王要加強山林川澤的管理,保護生物,因為國家治亂興亡都要仰仗生態的好壞。他說:「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麛不卵,以成鳥獸之長。是以魚鱉歸其淵,鳥獸歸其林,孤寡辛苦,咸賴其生。」(《逸周書·文傳解》)顯然古人已經懂得在向自然界索取資源時,一定要有節制,要注意時令,要按一定的季節進行捕魚、獵獸的生產活動。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頒布了《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這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保護水源、動物和森林的法令。周景王二十一年,鑒於國庫吃緊,國家打算鑄金幣。卿士單穆公表示反對,認為單靠鑄錢幣的辦法並不能解決國庫虧空的問題,因為鑄錢所需金屬原料要靠挖掘山林而得。而破壞山林是使不得的:「若夫山林匱竭,林麓散亡,藪澤肆既,民力雕盡,田疇荒蕪,資用乏匱,君子將險哀之不暇,而何易樂之有焉?」①單穆公講的很明白:如果山林資源枯竭,沒有虞衡的管理,水泊不出產,人民無力生產,田地荒蕪,物資匱乏,君長只有忙於應付危險局面,哪有安樂可喜呢?這是針對統治者而言的,中心思想是把保護山林川澤和國計民生聯系在一起了。

《國語·伯陽父論地震》曰:「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伯陽父認為水土通氣,土地潤澤,人才可以利用它來種植穀物。水土不通氣,土地死爛成了臭泥,不能種植穀物,缺乏財用,國家也就滅亡了。

儒家有「天有好生之德」思想。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這里所謂的天是指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人、天、地、萬物與自然都是一體的,保持和諧相通,《中庸》曰:「萬物並齊而不相害,道並齊而不相悖」。「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禮記·郊特牲》雲:「陰陽合而萬物得。」這種「並齊」、「合」表達著「天行有常,不為桀存,不為紂亡」(《荀子·天論》)的客觀規律,表明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應有節度。因而孔子反對濫用資源:「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孔子站在道德倫理的高度要求人們愛護自然界,他說:「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經》)曾子發揮孔子的這一思想:「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禮記·祭儀》)。亞聖孟子說:「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建議粱惠王讓老百姓:「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粱惠王章句上》)「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盡心章句上》)雖然這是一項經濟主張,但其中包含保護環境的思想。他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粱惠王章句上》)這里,孟子告誡統治者,「仁民愛物」,重物節物,才可能維系人類的持續發展。可見,孟子主張發展經濟是和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相提並論的。《詩經·周頌·時邁》有「懷柔百神,及河喬岳」 ②的說法,即對百神、河川和大山都要善待。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不光有保護環境的思想,還記載有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令的故事:「里革斷罟」(罟即漁網)。說的是,有一年夏天,魯宣公到泗水撒網捕魚,大夫里革出來干涉,說根據祖先規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略」(在每年夏天魚類生長季節不能到河裡捕魚),魯宣公的做法違反了古制。里革不但把魚網撕毀扔進水裡,而且大聲向魯宣公宣講古訓:「且夫山不槎櫱,澤不伐夭,魚禁鯤鮞,獸長麑□③,鳥翼榖卵,蟲舌蚳(chi)蟓,蘩庶物也,古之訓也。」④為了保護草木鳥獸魚蟲,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來的樹條不得再砍,水中未長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魚不捕小魚,捕獸不捕幼獸,不能摸鳥蛋破榖卵,不能壞未成形的幼蟲。這里的古訓可以理解為就是法令,能以保護環境的法令制止君王的違法,說明古人對環境保護多麼重視。

古代中國是以農立國,所以封建統治階級不能不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山林河川若是破壞了,民眾就被迫流亡,統治者也就統治不下去了。所以齊國宰相管子把自然保護提高到作為人君是否有資格進行統治的一個條件:「故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管子·輕重甲》)因為「山澤林藪」是「天財之所出」(《管子·立政》),「山不童而用贍,澤不弊而養足」(《管子·侈靡》,所以「童山竭澤者,君智不足也。」(《管子·國准》)管仲認為管制山林川澤,保護生物資源,並不是把山林川澤封禁起來不讓人們利用,而是必須按照規定的季節時間開放,讓人們充分利用其間的生物資源。「山澤各以其時而至,則民不苟」。(《管子·小匡》)管子還制定嚴厲刑法,「苟山之見榮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管子·地數》)即便是皇宮貴人也必須遵守法令:「山林雖近,草木雖美,宮室必有度,禁發必有時。」(《管子·八觀》他這是在告訴君王:山林雖然靠得近,草木雖然長得好,但建造房屋皇宮必須有一定限度,封禁與開發必須有時間限制。管子保護環境的思想和措施是從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的目標出發的。管仲保護山林澤川的禁令是非常嚴厲的。可見保護環境必須以法律的手段來實施才可有效。

中國古代統治者還在生產管理上總結出一套把發展經濟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的做法。荀子說:「聖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產卵——引者)之時,網罟毒葯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荀子·王制》)荀子認為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繫到物種的生死存亡:「川淵者,龍魚之居地;山林者,鳥獸之居地」;「川淵深而魚鱉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川淵枯則龍魚去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荀子·致仕》)。又說:「山林澤梁,以時禁發」(《荀子·王制》)。荀子尊重生態環境、重視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思想被視為「聖王之制」的一部分,這一思想後來在歷代統治者的法制中都繼承下來了。例如秦始皇下令在全國范圍修築馳道同時,道兩旁種植松林,每隔三丈,即「樹以青松」,「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規模很大。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發掘一批竹簡,其中記載的《秦律·田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樹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復月,毋敢業草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魚鱉,置肼罔,到七月而縱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時毋敢將犬以田。」秦律大意是,從春季二月起,不準到山林中砍伐樹木,不準堵塞林間山道。不到夏季,不準進山砍柴、燒野草作肥料,不準採集剛發芽的植物或取獲幼獸、鳥卵和幼鳥(掏鳥蛋),不準毒殺魚鱉,不準設置捕捉鳥獸的陷井和網罟。到七月,才可以解除上述禁令。其他還有住在養牛馬之處和其它禁苑附近的人,當幼獸繁殖時不準帶著狗去狩獵。當然,制定了嚴明的法令,統治者若帶頭不遵守,也會成為一紙空文。秦始皇在破壞環境方面也是罪惡昭彰的,《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始皇到了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可見,保護環境的法令若不能制約最高統治者,成為統治手段而不是目的,也會最終破壞環境的。

在《呂氏春秋》中,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規定得更為具體,稱為「四時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澤不敢灰僇,繯網苴罘不敢出乎門,罛罟不敢入乎淵,澤非舟虞不敢緣,為害其時也。」⑤簡言之,也就是在規定的季節中,禁止隨便進山砍樹,禁止割水草燒灰,禁打鳥獵獸,禁止捕撈魚鱉。《呂氏春秋》卷一至十二和《禮記·月令》都對每月不同的氣候作了完全一致細致的規定⑥。這兩本書大約成書於戰國末年及漢初,其思想來源於先秦春秋時期無疑:

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澤,犧牲無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

仲春之月,……安萌芽,養幼小,存諸孤。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祀不用犧牲。

季春之月,……修利堤防,導達溝瀆,聞通道路,無有障塞。田獵罝罘,羅網,畢弋,餧獸之葯毋出九門。……命野虞無伐桑柘。

孟夏之月,……繼長增高,毋有壞墮,毋起土功,毋發大眾,毋伐大樹。……驅獸無害五穀,毋大田獵。

仲夏之月,……游牝別群。無用火南方。

季夏之月,……樹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斬伐。

孟秋之月,……完堤防,謹壅塞,以防水潦。

仲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犧牲,視全具。乃命有司,驅民收斂。務畜菜,所積聚。乃勸種麥。毋或失時。

季秋之月,……乃命冢宰,農事備收。天子乃教於田獵。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蜇蟲咸俯在內,皆瑾其屍。

孟冬之月,……乃命水虞漁師。收水泉池澤之賦。

仲冬之月,……農有不收藏積聚者,牛馬畜獸有放佚者,取之不詰。山林藪澤,有能取蔬食田獵者,野虞教導之。

季冬之月,……命漁師始漁。歲且更始,專而農民,毋有所使。

這里對耕種、打獵、捕魚、伐木、孕育、放牧以及取火、燒炭都有明確的季節、月份限制,將保護環境與祭祀天地、祖先並列為國家大事。

這些關於保護山林、水道、植物、鳥獸和魚類的法律規定,在世界上都屬於較早的。中國以後的各朝代的法律也都有關於環境保護的類似規定

⑥ 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哪個重要

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依存關系。
發展經濟難免帶來環境問題,保護和改善環境,需要付出一定的財力和物力,
這是相互制約的一面。另一方面,保護環境本質上就是保護資源,保護生產力,
促進能源和資源的節約,這都有助於經濟的增長和效益的提高;反過來,經濟
的發展又為環境保護提供物質條件和技術基礎,這是相輔相成的一面。所以借用雲掌財經的一句話:發展與環境的關系,處理得好,可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處理不當.則
會相互影響,彼此阻礙。

⑦ 經濟發展優先 與 環境保護優先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環境與發展的核心問題。講述環境與經濟的關系的發展歷史,並非要求學生記憶,目的在於通過這樣的過程,使學生明白科學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努力,繼承、批判和創新。同時,要使學生具有一個全面的和深刻的認識,必然來自一個過程。 就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而言,以下結論可能是最終的目標:
1 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2 經濟發展對於環境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3 人類活動、包括經濟對於環境的改變,必將反過來影響到經濟發展和人類本身。
4 明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這一核心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正確認識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以便於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性,理解我國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方面的態度和政策。
5 保護環境並非睜頌要使環境恢復到完全天然的狀態,而是要將經濟發展對環境的改變,保持在環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內。
但是我個人比較偏向於環境保護優先。現今的發展經驗已經證明,先經濟後環境的發展模式,是十分低效率的,我們以環境破壞換來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發展,低端的發展。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製造一個1美元的玩具出口國外,排放污水污染本國環境,我們還要拿出100美元的費用來治理亮並。環境破壞所造成的損失是遠大於我們經濟發展所得到的GDP的。

發展固然重要,但是決不能以犧牲環境保護為代價,更不能犧牲人民群眾敬早跡的生命健康,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更加註重生態方面的內容。
片面過度的發展經濟不重視環境的保護,就會導致一系列環境事件的發生。例如:1952英國倫敦的煙霧事件,由於工廠大量排放廢氣,導致在兩個月內有8000多人相繼死亡;又例如美國上世紀70年代的嚴重的環境污染,導致大量平民患上畸形疾病。相應在日本,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過度發展工業導致污染嚴重,有機汞直接排入河水中,引發水俁病,導致大量平民死亡。這些血的案例,都在警示我們。
現今的我們,每天面對著霧霾,酸雨,光化學煙霧、水污染等等,又是否在走這些發達國家的老路呢?
根據《環境保護法》也知道,環境法中明確規定了「保護優先」的原則,前幾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剛剛閉幕,此次全會更是又一次著重提到,要加大生態環境的建設。還人民群眾一個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生活環境。也就是說,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產生不可調和矛盾的時候,發生沖突的時候,要把環境放在優先的地位,寧可犧牲一些經濟發展也要保護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往往還能促進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它首先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於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同時還可以促進相應旅遊服務行業的興起,以及一些低端產業的升級轉型。

⑧ 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是否相矛盾

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這二者能否兼顧?可以說,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至少在短期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對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分配資源的問題作出取捨: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資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會減少另一方面資源的投入。對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這一矛盾尤其尖銳。但是從長期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並不一定是矛盾的。環境的改善可能有助於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則能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
從客觀上來分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彼此依託、互相推動的。一方面21世紀所提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部分,因而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於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今天所說的環境保護,不只是單單的保護,或者是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要求人類倒退文明來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謬可笑的。今天的環保不但不能要求經濟停滯不前,還恰恰需要經濟持續的力量為環保提供物質上、技術上的條件。由此看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是完全可以並行不悖的。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發展經濟的本質要求。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國發展經濟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國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化程度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護環境包括保護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在城市存在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工業對居民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的情況,在農村更是存在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問題。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發展過程中因破壞環境影響人民生活,違背了發展經濟的本意。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是對子孫後代的犯罪。現在世界各國都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無公害產業。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自然規律的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那麼我們將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重大的洪澇災害都是破壞環境造成的必然結果。在抗洪救災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務恐怕已超過了犧牲環境的經濟發展成果。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為經濟發展與環境的保護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戰略。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兩個最基本的方面,即:發展與持續性,發展是前提,是基礎,持續性是關鍵,沒有發展,也就沒有必要去討論是否可持續了;沒有持續性,發展就行將終止。發展應理解為兩方面:首先,它至少應含有人類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因此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其次,發展作為一個國家或區域內部經濟和社會制度的必經過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進為標准,以追求社會全面進步為最終目標。持續性也有兩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資源的存量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這種物質上的稀缺性和在經濟上的稀缺性相結合,共同構成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條件。其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當代人不僅要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且應該重視後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顧各代人的利益,要為後代發展留有餘地。

⑨ 怎樣協調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如何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堅持實現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關鍵。

⑩ 我國應怎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

第一,環境是經濟的保障。一個地區的環境要是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那專么那裡的動物、屬植物甚至是人就難以生存,這樣就談不上發展經濟了。
第二,經濟是環境保護的動力。環境的保護和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經濟上不去的話,治理環境就會論為空談。
所以說,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相成的關系,缺一不可。就我國目前的環境狀況,環境污染嚴重,土地荒漠化面積大,植被也遭到極大的破壞。因此,我國需要實施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同時要牢抓經濟這一大關,正所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閱讀全文

與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