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經濟崩潰、對全世界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當今世界整處在舊的世界格局尚未瓦解,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的過渡性世界,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的唯一的超級大國,而且美元作為唯一的國際貨幣,其實行適度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來整救起經濟,卻導致世界正陷入一場國際性的『貨幣戰爭』,對世界經濟復甦造成嚴重影響。在美國擬定的G20匹茲堡峰會九大議題中,「可持續與平衡發展框架」頗為引人注目,這個議題矛頭直指中德等出口型經濟體。美國企圖把全球經濟失衡作為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以此為名向中德等國轉嫁危機責任,大有赤裸裸地轉移國際視角、混淆視聽的嫌疑,中國對此表示了嚴重質疑。 歷史經驗證明,每次全球性金融危機過後,世界經濟都會迎來新一輪的巨大調整,在此期間,世界經濟可能將經歷3至5年的調整期。奧巴馬上台以來,美國經濟結構調整就已開始,盡量避免削弱自身地位,繼續主導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當是美國本次行動的重要目的。美國希望能夠通過這個議題,迫使中國大幅縮減貿易盈餘,對人民幣升值施加外部壓力,讓中國承擔更多的應對金融危機的責任。如果中國不能順其所願,就將通過貿易保護等一系列手段打壓,開展「貿易戰」。最近的輪胎特保案已經為我們提了醒,如果不能堅決制止這種行為,披著「平衡全球經濟外衣」的貿易保護主義就將甚囂塵上。
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壓力驟升,美國政府持續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雖然,刺激政策是史無前例的,但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應正逐步遞減。更重要的是,政策的負面作用開始顯現,可能引發美國主權信用風險。從美國目前的失衡狀況以及再平衡的路徑看,持續寬松以及弱美元是美國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選擇。但是,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和低水平的儲蓄率可能難以有效改善,美國仍然是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責任方。同時,美聯儲過度寬松政策導致的過剩流動性具有極大的外溢效應,將推高大宗商品、原油和糧食價格,引發外圍國家的資本沖擊和通脹壓力,甚至會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與穩定。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美國自身的經濟困境。雖然美國經濟出現增長,但復甦勢頭緩慢,尤其是面臨9.7%的高失業率。「美國的失業問題已經不是短期問題,將是一個中長期的結構問題」。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說。美聯儲日前的議息會議決定維持現行利率不變一定程度上也是出於這個考慮。為解決棘手的就業問題,奧巴馬曾許諾國民,要在5年內使出口翻番,並增加200萬個就業機會。要實現這一目標並非易事,奧巴馬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而將矛頭指向人民幣或許不失為轉嫁責任、規避風險的好辦法,因此金融危機後,美方拋出全球經濟失衡的解釋來為自己卸責。
世界經濟呈現新型的多元失衡結構。面對此狀況,美國僅僅看重經常收支失衡,推動「GDP 佔比限制論」,不僅無益於糾正世界經濟的整體失衡,反而會激化矛盾,引起新風險。美國似乎也誤判了當前世界經濟的多元結構形勢,尤其是低估了日歐對國際貨幣權力競爭的烈度,而錯誤地將主攻方向瞄準了新興國家。實際上,「經常收支糾正論」是美國主導的提法。在峰會前,美國就提出各國要將「經常收支」的順差或逆差佔GDP 的比例控制在4%以下,搞強制性的「量化指標」。但在10月的G20財長會議期間,美國的這個方案就被各國否掉了。原因是,各國的經常收支結構不同,佔GDP的比例各異,不宜使用「定量指標」強制行動。顯然,本屆峰會提出的「 非定量性」的「 參考指南」堪稱各國政策妥協與協調的結果。事實上這也反映了危機後世界經濟的多元結構。面對復雜的失衡狀況,美國僅僅看重經常收支失衡,推動「GDP 佔比限制論」,不僅無益於糾正世界經濟的整體失衡,反而會激化矛盾,引起新風險。
世界經濟呈現新型多元失衡結構
一是各國匯率嚴重失衡。具體表現是,近三年來,美元持續貶值的同時,新興國貨幣持續升值。從反映美元幣值的實質實效匯率(貿易對象國物價可比匯率)的變化上看,目前美元對全球的「實質實效匯率」比2002年2月的最高值貶值了近30% ,逼近2008年5月的最低點。而另方面,新興經濟體貨幣全面持續升值,如中國人民幣比2005年7 月匯改前累計升值近20% 強。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基軸貨幣,美元貶值意味著其貿易對象國的財富流失。單純監督「經常收支」佔GDP 的比例,無法糾正世界經濟的整體失衡。
二是世界經濟的表象失衡。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的最大特點是,發達國家普遍呈現通貨緊縮的同時,新興經濟體則普遍存在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風險。而其背後隱藏的是,以美日為主的發達國家「企業儲蓄」增加,投資不旺,資金大量投資於國債,滯留於政府、央行和商業銀行之間,在發達國家市場難以形成有效的流動性。如日本上市公司內留資金高達203萬億日元(約 2.8萬億美元),美國企業內留資金也高達 1.8萬億美元。發達國家企業的「投資惰性」很難形成「創新型增長」和「出口擴張」,簡單逼迫新興國貨幣升值,難以糾正經常收支失衡。
三是美日執行積極的「金融緩和政策」的同時,歐洲央行則堅守傳統的金融政策,新興國不得不緊縮銀根,應對通脹。各國政策方向不一,加劇了世界資金移動無序,導致各國貨幣競爭。尤其是發達國家間的貨幣權力較量激烈,使市場調節功能失靈,加劇了經常收支和資本收支關系紊亂,堪稱當前世界經濟潛藏二次觸底的主要風險。 美國矛頭錯誤指向新興國家 ,實際上,美國關注「經常收支」另有維護美元體制的深層考慮。早在二戰結束後,新興的美國和衰落的英國,就曾圍繞戰後國際貨幣體制主導權展開過激烈的較量。國際貨幣體制由三個支柱構成,即匯率的決定機制、國際流動性的供給機制和經常收支失衡的調整機制。當時,鑒於美國掌握了全球70% 的黃金,無疑控制了匯率的決定權和國際流動性的供給權,「經常收支失衡的調整方式」便成為美英爭權的焦點。作為戰後最大的經常收支赤字方,英國堅持「 順差方承擔責任」,而收獲了戰爭漁利的美國則是最大的經常收支順差方,強調「赤字方自我責任」。
顯然,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赤字方,美國要重訂「經常收支的調整方式」,既反映了其對美國經濟日漸衰退的焦慮,也折射出要趁著新興順差國尚未形成真實挑戰前,借用霸權餘威,提前准備符合自己利益的國際貨幣體制,維護美元霸權的意圖。但問題是,美國似乎誤判了當前世界經濟的多元結構形勢,尤其是低估了日歐對國際貨幣權力競爭的烈度,而錯誤地將主攻方向瞄準了新興國。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的報告指出,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狀況將繼續拖累全球經濟復甦。盡管發達國家在過去兩年採取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遏制了金融危機的惡化、刺激了經濟復甦,但是其國內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在短期內不可能解決;同時,其金融系統仍然脆弱,信貸供給與需求缺乏活力,失業率居高不下,國內消費和投資需求疲軟,財政赤字和主權債務大幅度上升,這既給金融市場增加了新的不穩定因素,又給財政政策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約束。
② 美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和對本國的影響
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戰爭結束後,經過恢復與改造,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南部呈現繁榮景象;第二階段,面對危機與「通脹」,經過調整,8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形勢好轉,但債務負擔沉重;第三階段,通過調整政策,90年代以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及其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③ 為什麼美國經濟衰退會對世界經濟有影響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強,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
中國與美國的經濟聯系很是密切,在我印象中,中國在前年還是去年的時候超過了加拿大,成為了美國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
美國經濟的衰退,對於中國的經濟有著重大的影響。現代商業合作追求的是雙贏互利,一方的損失在正常情況下會讓合作者受到損失。
④ 美聯儲對全球經濟影響有多大
當前,全球經濟仍處「寒冬」之中,為了盡快走出金融危機的泥潭,各國政府在2009年繼續實施大規模的救市計劃。截至目前,在這些救市計劃中,對全球震撼最大的還是3月18日美聯儲宣布收購1.15萬億美元國債和抵押貸款債券的決定,因為這一決定表明,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美聯儲大膽採取了俗稱「印鈔票」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 作為世界超級大國、全球最主要的經濟體、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對全球經濟走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政府的任何決策都會對其他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制定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美聯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也必將對全球經濟走勢產生重要影響。一、經濟形勢惡化,美聯儲不得不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俗稱「印鈔票」,是由日本央行2001年提出的,指一國貨幣當局通過大量印鈔、購買國債或企業債券等方式,向市場注入超額資金,旨在降低市場利率,刺激經濟增長。該政策通常是在常規貨幣政策對經濟刺激無效的情況下才被貨幣當局採用,即存在流動性陷阱的情況下實施的非常規的貨幣政策。美聯儲超預期的宣布計劃購買1.15萬億美元的國債和抵押貸款債券,正式啟動了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一種非常激進的貨幣政策,美聯儲通過這種方式啟動巨額注資計劃,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當前,利率等常規貨幣政策已無實施空間,美聯儲此舉是不得已而為之。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聯儲已經用盡了利率政策,聯邦基準利率從5.25%一路下調至0~0.25%。在利率政策已經到頭的情況下,美聯儲不得不實施數量擴張政策,以繼續維持促進經濟擴張的動力;其次,自去年以來,美債一度因具有避險功能而大受歡迎,但是,長期的美元貶值和債券信用違約風險,再加上亞洲買家的外匯儲備增長停滯或減少,美債成為燙手山芋。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投資者採取了大量拋售長債換成短債的方法試圖規避風險,這推高了長期國債的利率,為此美聯儲不得不自行購買長期國債以降低其利率;最後,美聯儲此舉本身表明美國經濟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境地,這是非常狀態下採取的非常政策。就已經公布的數據來看,美國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2月份美國失業率進一步攀升至8.1%,這一數字創下了近25年來的新高,2月份信用卡違約率也已經上升至20年的新高。二、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一把「雙刃劍」,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一方面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使市場利率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促使銀行放貸,從而刺激投資和消費,有助於經濟復甦;但是,另一方面卻埋下通脹的隱患,在經濟增長停滯的情況下,或許會引發更為嚴重的滯漲,而且還會導致本國貨幣大幅貶值,在刺激本國出口的同時,惡化相關貿易體的經濟形勢,產生貿易摩擦等等。對於美國這種世界經濟霸主而言,實施這種激進的政策對其本國和全球經濟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 1.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或有助於美國經濟盡快走上復甦之路美聯儲此次大膽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初衷在於壓低抵押貸款和其他消費者貸款的利率,刺激支出以幫助振興美國經濟。對於此次巨額購債計劃能否幫助美國擺脫70多年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當前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不過至少從理論上來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有助於美國經濟走上復甦之路。美聯儲此次購債計劃包括購買3000億美元的長期政府債券、7500億美元的由「兩房」擔保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最高1000億美元的機構債券。美聯儲收購美國國債將推高國債價格,壓低收益率,有助於長期利率水平走低。相應地,由於許多貸款和證券資產的利率都以美國國債為基準,還會帶動其他各類利率回落,從而刺激投資和消費。另外,本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的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能否復甦是美國經濟能否走出衰退的關鍵。美聯儲購買「兩房」擔保的房產抵押債券,將直接推低抵押貸款利率。受美聯儲巨額購債計劃影響,3月20日,由「兩房」發行的抵押貸款為支持的抵押貸款收益率下跌至兩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表明美聯儲的購債計劃可能將在很短時間內將新貸款的利率推低至歷史新低,從而吸引購房者重新進入市場,促使房地產市場盡快復甦,從而穩定美國經濟。2.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埋下全球通脹隱患美聯儲宣布開動印鈔機,向市場巨額注資後,市場最為擔心的是美聯儲此舉將導致美元走軟、商品價格上漲,埋下全球通脹的隱患。受美聯儲巨額注資計劃影響,近日,美元指數從高位快速回落,同時受美元貶值影響,原油、黃金和有色金屬價格暴漲。由於世界主要商品定價均以美元為基準,美元貶值或將引發新一輪資源價格上漲,這雖然會使得世界通縮局面緩和,但也埋下了通脹的種子,而且,如果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未能使美國經濟走上復甦之路,經濟不景氣或將導致出現滯漲現象。另外,當美聯儲大舉發行貨幣後,其它國家也不願意看到本國貨幣大規模針對美元升值,反過來促使其他國家央行擴大貨幣的發行,以至於整個資產的價格會逐步上升。近期,英國、日本等國央行已經先後宣布在二級市場購買大量本國國債,這意味著全球主要經濟體都開始奉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通脹可能隨之而來。3.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惡化相關貿易體的經濟形勢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會導致美元走軟,其後果除了促進商品價格上漲外,還將導致其他貨幣針對美元大幅升值。事實上,美聯儲宣布巨額注資計劃當日,世界主要貨幣就針對美元大幅升值,其中歐元升值3.5%,日元升值2.4%,英鎊升值1.6%,加元升值1.7%。這將削弱相關貿易體對美國的出口能力,尤其對於那些處於金融危機漩渦中的出口導向型新興經濟體而言,美聯儲此舉將對其造成雪上加霜的打擊,並有可能引發貿易摩擦。 4.美聯儲大舉購債降低相應持債國家的外匯資產價值雖然本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但是由於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美元獨一無二的國際地位,美債一度因避險功能而大受歡迎,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政府的外匯資產中,美國國債佔有重要地位。美聯儲大舉購買美國國債將推升美國國債價格,降低其收益率,3月18日當日,美國基準10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就從3.01%驟降至2.5%,創1981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這將導致相應持債國家的外匯資產存在巨大的貶值風險。對於美國而言,美元貶值和國債收益率降低都將可能導致巨額外資從美國流出,對於當前仍處於金融危機漩渦中的美國經濟而言,也是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三、中國政府如何應對美聯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作為美國的第一大債權國和主要貿易夥伴,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將導致中國面臨多重壓力,對此我們應該正確認識,積極應對。首先的壓力是外匯資產的保值。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占據半壁江山,美元貶值和美債收益率下降將直接導致我國外匯資產大幅貶值。降低貶值風險最主要的途徑是多元化外匯儲備資產的投資方向,從而降低美元資產所佔比重。從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來看,在資產價格處於相對歷史低位,且未來存在較大通脹隱患的情況下,增加黃金和能源等資源類產品及相關企業的投資,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是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是我國第二大出口國,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對於因金融危機和人民幣升值而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中國外貿出口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此,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至關重要。另外可以加大對其他貿易夥伴的出口力度,從而減弱美元貶值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或者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緩沖美元貶值對我國出口行業的沖擊。最後,由於國內信貸大量投放、資源價格改革等因素影響,已經具有潛在的通脹風險,如果國際性的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將會助推這一趨勢。對於這一狀況需要政府密切關注市場變化,適時靈活調整相關政策,將通脹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很多副作用,是一種非常激進的貨幣政策,美聯儲是不得已而為之。而美國作為全球最主要的經濟體,美聯儲的量化貨幣政策將對全球經濟形勢產生重要影響。對於美聯儲此舉對我國產生的巨大壓力,我們應該正確認識,並積極應對,盡量減少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副作用。
⑤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有哪些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兩重性.發達國家的經濟也不例外,同樣也具有兩重性.美國那裡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經濟和最自由的社會環境.這是美國能夠長時期領先與歐洲,並且稱霸世界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國的這個優勢正在逐年喪失,有的學者指出美國正出現人才倒流的趨勢.反恐戰爭和相關一系列政策給美國帶來的不僅是人才的的流失,工作機會的流失,以及社會資源的流失.更關鍵的是它正在改變美國人經濟自由、政治民主的理念,使保守主義和閉關自守的思潮抬頭,這將給美國的未來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在近幾十年來,美國企業已經把體力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現在它們正在把工程、軟體、產品設計和開發這些腦力密集型的工作轉移出去.那美國在未來還剩下什麼呢?它創造了互聯網,美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又同時遭到嚴重威脅.
經濟全球化並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根本利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是否能夠比較順利地恢復增長.在發展中國家中,拉丁美洲國家經濟形勢最為嚴重.在許多拉美國家都存在金融危機、政治不穩定和缺乏抗拒外部沖擊的能力等問題.目前阿根廷正處在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之中.阿根廷危機已經開始在拉美蔓延,最後結果將會如何還是未知數.阿根廷經濟危機之波未平,巴西經濟不穩之波又起.巴西的債務問題再次引起投資者的關注.IMF認為,巴西必須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與此同時,必須增加出口、維持經濟增長,以便能降低債務-GDP比,從而實現貨幣的穩定.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任務.如果拉美經濟危機不能盡快得到解決,就很可能通過對美國銀行系統的影響或其他渠道,對美國,從而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⑥ 美國國債危機對世界經濟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世界的金融秩序是建立在美元基礎上的,美國經濟事關世界各國。美債的下調不是問題,只不過美債下調意味著美國政府不得不支付更多的利息,而利息的來源是什麼?如果中國日本不繼續購買美債,那麼美國的策略只有多印鈔票,讓全世界為他的債務買單,而美國只是需要印鈔票就能保住國內經濟。
美元印多了,而世界商品的數量是相對恆定的,那麼世界的大宗商品會上漲,通脹繼續,經濟社會有問題的國家會首先暴露問題,像利,敘以及現在的歐洲國家,雞圈國家倒台,敏諸國家亂掉。美債危機會弱化美元,從而使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進而增加輸入性因素對中國通脹的壓力。再次,美債危機會弱化美元指數,造成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格局,增加我國出口成本,對外向型企業出口形成成本價格壓力。外部需求的減弱,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國經濟增長推動力。美債危機不會對我國金融體系和經濟運行產生太大破壞性影響。
⑦ 美國經濟強勁增長會對全球經濟有什麼影響
金融界知名人士Mohamed El-Erian認為會造成「四方面重大影響」,具體分析為:
首先,第三季GDP增速「確認了美國經濟復甦趨勢已穩定」:此前一度緩慢的美國經濟復甦,目前已經進入更深遠的層面。第三季度延續了第二季度經濟4.6%的強勁反彈趨勢,並且在11月非農就業增長32.1萬的數據後,美國經濟數據再次大超預期,第三季度的數據修正確認了經濟復甦的趨勢已經穩定。強勁復甦的經濟仍有進一步增長的動力,周二(12月23日)令人失望的耐用品訂單數據顯示未來在這方面仍有增長的空間。但經濟增長的動力越來越強勁並且增長的范圍也在擴展,在良好的資產負債表和大量閑置資金的支持下,這些領域的企業將會更為受益。
其次,強勁的經濟增長數據將會堅定美聯儲從2015年中期開始加息的決心。10月份美聯儲就已經聲明完全結束量化寬松政策,但還沒有決定下一步的計劃以及實施的時間。以在公布的經濟數據看,預計美聯儲在2015年1月召開的公開市場委員會議息會議上將會釋放更堅定的態度,可能最遲也會從2015年夏天開始加息。加息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最終利率可能會低於4%的歷史平均水平。
第三,美國GDP數據凸顯全球經濟及政策分化前景。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與歐洲及日本經濟的窘境形成鮮明對比。不同的經濟情況將會使各國政府推行完全不同的貨幣政策,從而推高美元匯率並引發金融市場其他一些領域的波動率大幅飆升。
最後,經濟學家所謂的「外在因素」可能會對未來美國經濟的增長帶來風險。隨著美國經濟增長進入更為廣泛的領域,現在阻礙美國經濟的兩大問題:首先,世界其他地區經濟增長疲軟,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危機使情況更加糟糕;其次,市場存在發生以下任何一種問題的可能性,投資者過度依賴美聯儲長期以來貨幣寬松政策的問題,以及美聯儲長期攬下過多責任,其決策失誤的可能性正在升高。(來自匯通財經新聞)
————剛搜的,望採納哦。
⑧ 美國經濟怎樣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
美國來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擁有潛移自默化的特點。目前世界經濟全球化,美國雖遭受了經濟危機,但其國民生產總值仍是世界第一,不可否認其經濟地位。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同時也是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美國經濟的低迷使美國消費能力下降,產品產能過盛,產品供過於求(賣不出去),直接導致價格下跌,利潤減少,最重要的是賣不出去,工廠沒有了經濟來源,會導致其裁員甚至倒閉。社會壓力增大,股市下跌,聯動全球股市下跌,經濟不景氣,從而導致全球性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⑨ 全球經濟危機對美國的影響有哪些
全球經濟危機到來時,美國總統胡佛完全沒有思想准備。他否認危機的嚴重性,繼續奉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確信自行調節市場和自由放任的政策足以使美國走出危機的泥潭。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胡佛盼望的經濟好轉形勢不僅沒有到來,反而危機越來越嚴重,致使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蔓延。在這種情況下,胡佛政府雖然採取了局部的反危機措施,但收效不大,形勢仍然不斷惡化。
「100美元可以買下這輛車。在股市上喪失一切,急需現鈔。」這是紐約金融危機帶來的結果。
經濟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往往會觸發政治危機。從1931年春起,美國的進步組織多次舉行了向各州首府施加壓力的飢餓進軍。胡佛政府所面臨的一次最嚴重的政治危機,是1932年5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業退伍軍人向華盛頓的進軍。這次進軍最初是由俄勒岡州波德倫市的200名失業退伍軍人發起的,在他們橫貫大陸遊行到華盛頓向國會請願的進程中,受到了成千上萬美國平民的熱烈歡迎。到6月,已有2萬多名退伍軍人涌進了華盛頓。他們要求國會立即償付退伍軍人福利金。
1932年7月28日,胡佛總統下令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及其助手艾森豪威爾指揮騎兵隊和坦克隊、機槍隊、步兵沖散了退伍軍人攆出了華盛頓。但是,全國此起彼伏的反飢餓斗爭並未因此而平息,相反越演越烈。工農運動此起彼伏,給美國的政局帶來極大的沖擊。
⑩ 美國經濟衰退對全球的影響
摘要] 美國經濟總量約佔全球經濟的30%,是世界經濟的領頭羊。它的減速將直接導致世界經濟增長的減緩。2000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5%,預計今年僅為1.75%。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世界經濟增長率將從2000年的4.8%降至今年的3%左右。在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增長的條件下,美國經濟疲軟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超過以往,並通過多種渠道來實現。
美國世界貿易中心大樓被炸,美國股市全部停止交易,美國航空、旅遊、保險等行業遭受巨大損失。恐怖襲擊還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沖擊。全球2/3的
資金流動受到影響,歐洲、亞洲、拉美股市已出現暴跌,國際石油價格、黃金價格開始飆升。所有這一切,對此前就顯示出不斷衰退跡象的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來說,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美國經濟從1990年到1999年持續發展,主要依靠新經濟和高新技術的帶動,從而打破了五年一個周期的經濟周期規律,達到了較高的增長。但盛久必衰,美國股市自1990年起到1999年九年牛市的同時,也造成了泡沫經濟,庫存大量積壓,IT產業盈利下降,種種因素造成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經濟一直疲軟不振,各家公司盈利欠佳、大量裁員已是見怪不怪
自2000年4月起,美國股市開始進入調整期。其實,早在1998年,道瓊斯指數已有前兆,當年下調15%後回升,1999年下調20%後回升,波動加劇。2000年4月起納斯達克指數暴跌,自2000年3月的最高5048點猛跌到最低的1620點,下調68%,現在在1791點上下波動,跌幅65%。道瓊斯指數從2000年最高11723點高位下調,目前在9920點上下波動,跌幅17%。標准普爾指數比最高位下跌21%。這使長期持股者的巨大財富瞬間化為一場空歡喜,上升下跌乘了一回「電梯」,同時,也使對沖基金,如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和羅伯特森的老虎基金土崩瓦解。
美國企業盈利十年來首次下降,幅度約8%。2001年第2季度企業利潤比去年下降17%,投資信心降到五年來最低水平。2001年7月投資者信心指數比上月大降22點。商業零售業蕭條,製造業訂單下降到4%,失業率4.5%。美國企業颳起了一股強勁的裁員風,英特爾、康帕、摩托羅拉、3M、思科、摩根銀行等跨國公司無一倖免。
2000年美貿易赤字4500億美元,佔GDP10萬億美元的4.5%。1999年第4季度美GDP的增長率為3%
,2000年1季度為2.3%,2季度為5.7%,3季度為1.3%,4季度僅1.9%。美國2001年1季度GDP增長為1.3%,2季度增長僅0.2%。
在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增長的條件下,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超過以往,並通過多種渠道來實現
美國經濟總量約佔全球經濟的30%,是世界經濟的領頭羊。它的減速將直接導致世界經濟增長的減緩。2000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5%,預計今年僅為1.75%。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世界經濟增長率將從2000年的4.8%降至今年的3%左右。在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增長的條件下,美國經濟疲軟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超過以往,並通過多種渠道來實現:
貿易聯系
美國是世界初級產品的主要進口國,每年消費世界市場上的26%的原油,23%的原煤,25%的鐵礦石和26%的精煉鋁,經濟疲軟將抑制對初級產品的需求,以美國為主要出口產品市場的國家受到美國需求萎縮的影響。據美聯儲估計,美國人在股市上每賺一美元,就會增加0.04美元的消費,股市縮水4萬億美元,損失消費需求1600億美元。加拿大、馬來西亞和墨西哥受影響很大,因為它們對美出口額佔到其的1/4到1/3。
世界IT產品供應鏈
東南亞國家對美國IT產品市場的依賴度很高。近兩年來其經濟復甦的主要外因是對美IT產品出口的增加,去年東亞GDP增長的1/4來自對美IT產品的出口。但去年第四季度以來,東亞地區對美IT產品的出口開始減少。據估計,今年美國進口IT產品的增長率將從去年的15%降到1%,這將成為制約東亞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證券市場
從證券市場看,美國股市佔世界股票市值的46%,世界各國的股價跟著華爾街走,美國股市的大幅下挫,全球股市應聲而落。據英國《經濟學家》的資料,從去年最高點到今年3月21日,主要西方股市及一些新興市場的股價跌幅均超過20%,其中日本下跌46%,加拿大下跌37%,瑞典下跌50%,德國下跌35%。英國下跌29%,義大利下跌30%,法國下跌27%。同期,全球股票市場「縮水」10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的30%。
資本流動
從資本流動的角度來看,美國新經濟的調整將引起全球范圍的資本重組。首先是對各經濟層面投資的調整。投資者重新認識新經濟,投資理念發生變化,不再對信息技術盲目投資,這使得對新經濟的投資向傳統經濟分流。
其次是資本在國家間的調整。世界經濟的放緩凸顯了美元的避風港作用,流入美國的資本可能增加,造就了目前的強勢美元。而對拉美一些國家來說,如果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導致資本向安全的地方抽逃,有些國家將可能發生大規模的資金外流。
按整體上受美國衰退影響程度的大小為依據,匯豐銀行對有關國家作了排序,墨西哥、加拿大首當其沖,日本和歐元區排在末尾。
世界經濟下雨啦
日本:失業率上升
更少的工作,更多的失業
亞洲:對美出口減少
拉美:債務增加十億
阿根廷、巴西、墨西哥GDP增長放緩
美國:私人投資減少
歐洲:消費者信心指數驟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