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銅川市2017年社會經濟發展

銅川市2017年社會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16 02:15:36

1. 銅川市最新人口多少,2017銅川市人口總數量

人 口 88萬
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

2. 2017經濟社會的發展形勢和環境特點

對於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作為個人了解經濟,就要多去經濟論壇,多內看經濟節目。如果容想深入的了解,還需要看一些理論基礎的書籍了。 目前來看,中國的經濟確實不怎麼樣,經濟高速增長雖然持續很多年,但是現在已經是不可持續的了。 因為傳統增長模式失效,產業結構有問題,信貸有問題,貨幣有問題,污染更是問題。
從中國改革開放開始一直有崩盤論,還有崛起論,我覺得崩盤短期內不會的,崛起更是扯淡。
我介於兩者之間,中立吧。我覺得當前來看,問題的根源是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人均效率低下。至於產業結構,信貸,貨幣,都是表面現象。一個外行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3. 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

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部分農產品價格下降,使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工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盈利空間受到擠壓;煤電油運供求仍然偏緊,尤其是電力短缺的約束較大;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長期性和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對這些矛盾和問題,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一)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制定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重點抓好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工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入力度,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著力抓好農業優勢產業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抓好農業支撐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動植物防疫體系,農業標准化體系建設,加快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步伐,提高農業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措施,繼續落實糧食最低收購保護價政策, 啟動水稻良種補貼試點,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整合各渠道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強農民工就業培訓工作。

(二)積極促進工業快速增長。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積極培育新的工業增長點;加快企業聯合重組步伐,大力培育強優企業和實施品牌戰略,提高重點行業生產集中度和整體技術水平;加大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力度,集中力量開工一批重大工業項目,著力培育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加快工業園區、開發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招商引資工業項目入園進區;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會展、信息咨詢等生產型服務業,為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加強工業經濟運行調節,統籌抓好煤電油運供求銜接。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抓緊編制北部灣(廣西)經濟區開發規劃和南北欽防城市群發展規劃,啟動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二期工程,加快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前期工作,促進沿海工業布局,加快北部灣(廣西)經濟區開放開發。加強中心城市和新設地級市基礎和公共設施建設,以及環境綜合整治,大力發展城市產業經濟,不斷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加強重點鎮建設,擴大產業和人口規模,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四)積極擴大投資和推進項目建設。更多地運用市場和開放的辦法籌措建設資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進政銀企合作,擴大直接融資,促進社會投資,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進一步拓展籌融資渠道。進一步整合統籌政府各類專項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向重點領域、重要產業、重大項目、關鍵環節傾斜。把擴大投資和推進項目建設更好地結合起來,繼續抓好自治區層面和各市層面統籌推進一批重大項目新開工,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確保一批重大項目按計劃竣工投產,切實抓好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重大項目建設,突出抓好項目前期工作,做好成熟的項目儲備,保持重大項目建設的連續性。

(五)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大力節約能源資源,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加大發展循環經濟工作力度,下大力氣抓好企業節能降耗,在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技術。繼續加強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

(六)積極推進改革開放。扎實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配套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加快以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為重點的企業改革步伐,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進一步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繼續深化投資、價格、財稅、糧食流通、科教文衛、行政管理體制等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各項改革。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繼續舉全區之力辦好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深化國內外區域合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利用國內外資金規模。加快調整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對外貿易規模。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開展國際化開發經營活動,積極推進利用境外資源性項目工作。

(七)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要切實關注民生,關心群眾切身利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強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重點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尤其是大齡失業人員再就業,把發展服務業與擴大就業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旅遊、商貿餐飲、社區服務、養老、物業管理、文化、健身、休閑娛樂等生活服務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制度,建立健全城鄉低收入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認真落實鼓勵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開拓城鄉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擴大城鄉居民消費,保持價格基本穩定。加快「兩基」攻堅進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快創新文化發展機制,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大力推進重大文化工程建設。加強城鄉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快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程,高度重視和加強庫區移民安置工作。抓好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繼續集中財力為民辦好一批實事。

4. 陝西省銅川市

銅川市位於陝西省中部,黃土高原南緣,處於關中平原向陝北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5. 陝西省銅川市簡介

銅川概況---簡介
銅川位於陝西省中部,處於關中平原向陝北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介於東經108°34′-109°29′、北緯34°50′-35「34′之間,是陝西省省轄市。
銅川1958年建市,經過4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工業門類比較齊全、農業基礎條件優越、城市基礎設施功能完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作為《中國21世紀議程》試點城市和全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之一的銅川,將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建設現代化城市為目標,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熱忱歡迎各界人士前來觀光、旅遊、投資置業。
銅川位於陝西省會西安市的北部,交通便利,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距西安市區 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咸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
銅川市總人口數為86萬,其中工業人口佔53%,面積3882平方公里。全市下轄王益、印台、耀州、新區四區及宜君縣。
銅川自然資源豐富,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現擁有林地面積244.45萬畝,牧草地152.07萬畝。銅川已查明礦產9種、非金屬礦產資源5種,金屬礦產2種,能源礦產2種。其中煤炭儲量30多億噸,優質石灰石儲量10億噸,油頁岩儲量5億多噸,耐火粘土、陶瓷粘土等儲量居全省前列;處在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蘋果種植面積40萬畝。
銅川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日照2345.7-2412.5小時,年均降水量555.8-709.3毫米,年均氣溫8.9-12.3℃,冬季寒冷,夏季炎熱。銅川境內現有野生動物68種,其中被列為國家規定的二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麝和水獺3種,有野生種子植物645種。
銅川擁有以煤炭、建材、陶瓷、鋁冶煉、紡織、機電、醫葯、食品、化工等為骨乾的30多個工業門類。全市年產原煤1100萬噸,佔全省原煤總產量的30%。
銅川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境內有文物景點67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特別是耀州窯遺址、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宮和唐高僧玄類法師譯經圓寂之地玉華宮、隋唐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隱居行醫之地葯王山、佛教聖地大香山寺院等人文景觀聞名於世。
銅川新區規劃區面積45平方公里,建成區18平方公里,這里交通便捷,地勢開闊平坦,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正在成為銅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銅川吸引投資、聚集人才、開發創業的熱土。
銅川正抓住陝西「一線兩帶」建設的大好機遇,大力實施項目帶動、工業強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6. 銅川市在以後五年內有發展變化沒

目錄

第一章
指導方針和發展目標………………………………………………1

第一節 發展基礎 ………………………………………………1
第二節 發展環境
………………………………………………4
第三節 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7

第二章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2

第四節 打造陝西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12
第五節
打造西北重要的現代建材基地………………………13
第六節 打造西北重要的鋁工業基地…………………………14
第七節
打造全國知名的果業和農產品加工基地……………15

第三章 增強工業園區承載能力和引領作用
……………………………15

第八節 加快推進市級四大工業園區建設……………………16
第九節
全面建設四大縣級工業園區…………………………17

第四章 推進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
………………………………………18

第十節 加快發展壯大接續產業…………………………………19
第十一節
大力發展服務業………………………………………20
第十二節 堅持發展循環經濟……………………………………23

第五章 加快推進西銅同城化發展
………………………………………24

第十三節 積極融入西安經濟圈…………………………………25
第十四節
著力建設養生保健、生態休閑城市…………………26

第六章 統籌城鄉發展
……………………………………………………29

第十五節 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29
第十六節
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30
第十七節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32
第十八節
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34
第十九節 推進農村綜合改革……………………………………35

第七章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
………………………………………………36

第二十節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36
第二十一節
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37
第二十二節 促進人口和衛生事業科學發展………………………39
第二十三節
繁榮文化廣電體育事業………………………………40
第二十四節 全面實施人才強市戰略………………………………42

第八章 著力構建和諧銅川
………………………………………………43

第二十五節 加快就業再就業工作…………………………………44
第二十六節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45
第二十七節 保障公共安全…………………………………………46
第二十八節
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48

第九章 加快推進改革開放步伐
…………………………………………50

第二十九節 深化體制改革………………………………………50
第三十節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52

第十章 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54

第三十一節 加強資源節約…………………………………………54
第三十二節
注重環境治理和保護…………………………………57
第三十三節 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58

第十一章 建立規劃實施機制
……………………………………………59

第三十四節 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59
第三十五節
增強規劃實施能力……………………………………60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期,也是增強後勁、提升綜合實力的重要時期。為了全面部署和加快這一時期發展,編制本規劃綱要。

第一章
指導方針和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必須准確把握宏觀形勢,科學認識市情,牢牢抓住和用好難得的歷史機遇,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一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項目帶動、工業強市和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生產總值達到187.73億元,年均增長15.6%,高於規劃目標2.6個百分點,是「十五」末的2.69倍,人均生產總值2.2萬元;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到28.28億元和13.75億元,年均增長35.3%和35.4%,提前三年完成了規劃目標;固定資產投資117.23億元,年均增長2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5億元,年均增長15.9%。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年位居全省前列。
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4.18億元、116.5億元和57.05億元,年均增長6.9%、18%和13.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96億元,年均增長19.8%,是「十五」末的3倍。產業轉型成效顯著,煤炭、水泥、鋁業三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進一步加快,電力電源、裝備製造、食品、醫葯、旅遊等接續產業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以上,煤—電—鋁—水泥循環經濟產業鏈初步形成,四大市級工業園區經濟總量佔到全市經濟總量的25%以上,園區經濟已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實施了五批91個市級重大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53.3億元,先後引進和實施了華能銅川電廠、台灣旺旺食品、浙江聲威水泥、董家河循環經濟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累計實施招商引資項目680多個,到位資金2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69.55億元,是前十個五年計劃總和的1.6倍,投資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
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建成鮮乾果經濟林基地202萬畝,農民人均達到5畝果。在全省率先實現村級綜合信息服務、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區縣全覆蓋,建成省級標准新農村示範村60個,累計完成150個扶貧村的整村推進建設任務,對居住偏遠、交通不便、生存條件惡劣的7000戶、2.8萬貧困人口實施了移民搬遷,建成移民新村(點)190個。實現了村村通電、通廣播電視、通水泥(油)路,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城市品位不斷提升。新區建設初具規模,已成為銅川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拓展城市空間,城市規劃建設面積擴大到110平方公里,以北市區—黃堡—董家河—耀州區—新區—坡頭為骨架的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以210國道為主軸和以梅七鐵路、城市西環路、銅白鐵路、305公路為次軸的「一主兩次」城鎮發展帶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4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9.9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61%,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5%,人均公共綠地8.1平方米,自來水普及率96%,燃氣普及率72%,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70%,垃圾處理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8%和45%。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累計淘汰落後水泥產能478萬噸,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水泥大市無立窯的目標。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分別削減2.9%和8.9%。植樹造林120萬畝,超規劃目標29%,森林覆蓋率達到44.8%;基本完成了銅川礦區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啟動實施了中央下放煤礦棚戶區改造工程;城區良好以上天數保持在300天以上,成功創建為省級衛生城市和省級綠化模範城市。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不斷深化,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財稅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43.7%。金融市場加快發展,貸款規模較「十五」增長124.4%。土地儲備力度加大,新增耕地1.7萬畝,新增建設用地1.3萬畝,土地利用率達到97.5%,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完成了秦嶺水泥等35
戶國有企業的改制任務,下劃的5戶省屬企業和銅變公司逐步走出困境。率先在全省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提高,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671萬美元,是「十五」期間的2.2倍;進出口總額五年累計達1.2億美元,比「十五」時期增長45.4%。

7. 陝西省的銅川市,在經濟發展方面如何呢

曾經銅川擁有豐富的資源,發展絲毫不會遜色,在陝西也占據著很高的地位。但它畢竟是資源型的城市,一旦這些資源走向枯竭的狀態,想要再次發展起來就是很困難的事情,經濟也會不斷下降。加上它的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導致它的經濟發展速度很緩慢。不過現在銅川正在積極轉型和升級,等到後期依靠其它方面,相信它可以重新崛起,再次創造出輝煌的成績。對於陝西最特殊的城市,明明不是第二大城市經濟墊底,車牌卻是陝B,不知你怎麼看?

8. 銅川的詳細歷史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
一、古代
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西漢景帝二年(前155)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北周建德四年(575),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二、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2年(1913),屬陝西省關中道。16年(1927),屬關中區。25年(1936)7月,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29年(1940)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33年(1944)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5年(1946)7月,同官改稱銅川。36年(1947)10月,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三、九十年代至現在
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並入銅川市。1961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庄、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新區並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台區。
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面積3882平方公里,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台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
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咸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
銅川市先後獲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第二批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市、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9. 銅川的經濟概況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
全縣成功地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此期間,引導農民由自願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發展到組織土地入股、實行統一經營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順利地進行了以煤炭工業為主體的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建設投資額為8862萬元,先後有省耐火材料廠、王石凹煤礦、三里洞煤礦、銅川人民電廠、省耀縣水泥廠動工修建和建成投產,新增固定資產5746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0385萬元,其中重工業產值8995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86.6%),輕工業產值1390萬元(佔13.4%)。 第二個五年計劃與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1958年8月,全市農村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實行「以鋼為綱」和「全面躍進」的方針,經濟工作嚴重脫離實際。在生產上,盲目追求高指標,打亂了經濟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設投資規模膨脹達3891萬元,積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過全市財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農民人均口糧僅115.5公斤;現金收入54元。市場供應和人民生活極為困難。
第三個和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5)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銅川各級領導機構先後陷於癱瘓,許多廠礦,特別是銅川礦務局所屬礦廠動輒停工停產,規章制度廢弛,社會、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武鬥頻繁,交通阻塞,使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破壞。1970年以後,由於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大,導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職工人數和工資分別比1970年增長26.9%和25.2%,均突破國家計劃,國民經濟出現失調局面,企業經濟效益差。1975年,通過全面整頓,才使國民經濟形勢出現好轉。在這10年期間,市鋁廠、市水泥廠等廠礦開始建設;全民所有制固定資產投資共44.1億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72億元;共生產煤炭5731.22萬噸,水泥754.85萬噸,電解鋁(1969—1975年)2.14萬噸,交流電機4.67萬千瓦,變壓器(1971—1975)24萬千伏安。裸鋁線、電石、燈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裝等重要產品生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1980)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銅川制定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計劃(不包括中央、省屬工業企業)超越了市力地情實際。規劃提出:10年內工農業總產值計劃每年平均遞增13%;農業要求1976年全市實現糧食上「綱要」(畝產200公斤),1977年過黃河(畝產250公斤),1985年跨「長江」(畝產400公斤),人均糧食640公斤;工業產值1985年達到2.59億元;10年內基本建設總投資額為1.5億元。從而,使全市經濟比例失調的狀況更加嚴重。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六五」時期,銅川繼續認真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萬針。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5902萬元,比1980年的49059萬元增長54.72%,年均遞增13%;國民收入38425萬元。5年安置城鎮待業人員45946人。全市農村經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5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2456萬元,比1980年的6743萬元增長84.72%,年均遞增9.8%。「六五」期間,共產糧食14.6億斤,比「五五」期間增產8億斤,人均產糧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林牧副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農業商品率達到29.3%。198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
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1986—1990)「七五」期間,銅川堅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機械、冶金和輕紡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城鄉建設和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發展教育科技事業;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主要目標是:1990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市屬7.2億元),年均遞增9.5%(市屬13%);農業總產值1.36億元,年均遞增6%;工業總產值9.84億元(市屬5.84億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遞增10%(市屬15%);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億元,國民收入5.91億元;地方固定投資計劃3.5億元;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遞增6%。
初步核算,2008年銅川實現生產總值128.65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7.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68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7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97億元,增長14.7%。銅川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362元,較上年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7:57.5:34.8調整為7.5:59.9:32.6。
2010年11月12日,陝汽集團銅川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項目在銅川市新區南部工業園區投產,為銅川市優化經濟結構、振興裝備製造業揭開了新的一頁。總投資12億元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項目突出重型車零部件、電動車橋、特種電動車三大產品,使基地逐步成為集團公司汽車零部件配套主力軍。已建成鍛造、機加、熱處理、塗裝、總裝等17條生產線,完成了電動車橋、微型車橋生產線的搬遷,形成年產20萬根重型半軸、22萬根微型車橋、8萬根電動車橋的生產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
「十五」期間,該市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接續產業,旺旺、綠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李華葡萄酒廠、綠想集團、祥雲公司等企業的系列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佔有一定份額。食品工業年總產值已超過2億元,佔到銅川工業總產值的9%。
2012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2.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5.8%,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47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86.43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77.02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佔比分別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長15.6%。
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133.53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2.8%,漲幅較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上漲0.6%,較上年回落10.8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1.1%,較上年回落12.9個百分點。 糧油生產
「十五」以來,銅川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確保總產」的思路,以小麥、玉米、油菜生產為重點,進一步優化作物布局,大力推廣「三項」技術,認真實施「種子」工程,加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的技術推廣力度,實現玉米品種優良化、包衣化、雜交化,並且採取典型示範、行政推動、實用技術組裝配套等措施,使糧油生產得到穩步發展,總產穩定在20萬噸以上。
2005年,銅川播種糧食作物108.45萬畝,油料11.18萬畝。其中小麥51萬畝,玉米37.65萬畝,糧食作物在糧食麵積比2000年減少4.15萬畝的情況下,總產達23.69萬噸,單產達到218.5公斤,分別比2000年增長3%和7%,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積11.18萬畝,較2000年增加1.03萬畝,總產達0.91萬噸,平均單產81.7公斤。
畜牧業
「十五」期間,銅川市畜牧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關於加快發展畜牧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和召開畜牧產業化會議以後,銅川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動力度,重點扶持陝西正立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金聖公司、齊天乳業等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並依託正立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奶牛飼養模式,輻射帶動耀州、王益、印台奶牛養殖基地,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發展訂單畜牧業。堅持「引導、支持、保護、調整」的方針,積極培育和大力扶持民辦技術推廣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及中介服務組織,搞活畜產品流通,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有效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生產熱情,有力推動了銅川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產值在大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2005銅川肉牛19.01萬頭比「九五」末增長29%、肉羊23.74萬只,奶牛新增2002頭,存欄達到10268頭較「九五」末 20.4倍。為加快畜牧良種化進程,銅川奶牛、肉牛、肉羊、生豬、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60%、80%、90%,畜禽良種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產值的連年增加,現已成為銅川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中葯材
中葯材產業在銅川市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同時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銅川是「葯王」孫思邈的故里和行醫的地方,農民種植中葯材的傳統古已有之,但是中葯材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還是進入新世紀後。「九五」末銅川的中葯材種植面積僅為3000多畝,但為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將中葯材產業確定為銅川「果、牧、葯、菜」四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各區縣為順應市場潮流,響應政府號召,從政策、資金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區、宜君縣都分別制定了中葯材產業發展規劃,耀州區被定為陝西省中葯材GAP規范化種植示範縣,楊凌麥迪森,方舟制葯,耀州醫葯公司等中葯材加工銷售企業分別將葯源基地建在該市,積極開展中葯材GAP和SOP規程的研究工作,這些企業的進入為銅川市中葯材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葯材產業得以迅速發展。2005年銅川的中葯材發展到7.22萬畝,比「九五」末的3000畝增長24倍。
農業龍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的排頭兵,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所在。「十五」期間,為加快銅川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目標,在結合實際,認真分析,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銅川市關於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意見》(銅發〔2003〕26號)。同時為使銅川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真正起到「龍頭」作用,又緊密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抓了綠想集團、祥雲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煉油四個果業加工龍頭企業;正立公司、齊天乳業、凱撒肉牛育肥場等三個畜牧龍頭企業;方舟制葯、秦塬葯用化工廠兩個葯材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依賴「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新型機制和模式,在農副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 鋁業
「十五」期間,鑫光鋁業公司完成了老廠「6改8」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建成,新增產能7.5萬噸,到2005年底電解鋁產能將達到15.5萬噸。同時,鋁廠5萬千瓦自備電廠的建成生產,使鋁業形成集鋁冶煉、深加工、鋁電聯產為一體的支柱產業。
煤炭
該市煤炭行業經過「十五」期間的關井壓產,取締關閉了一批浪費資源、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小煤礦。因國際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又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業產銷兩旺,但監管和安全工作壓力較大。該市嚴格按照「扶大抑小、適應環保,延伸開發」的產業調整政策,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確保安全,有序發展,重點做好國有統配煤礦的技術改造和接續礦井的建設。柴家溝煤礦通過技改由30萬噸的能力提高到60萬噸,照金煤礦60萬噸技改項目2006年初完成,銅川煤炭年開采能力已達到1600萬噸,實際開采能力在1500萬噸以上。
建材
按照「調整結構,發展先進,淘汰落後,根治污染」的產業政策,積極推進建材工業的重組,抓住機遇,上大關小,提升能力。2004年成功關閉了川口地區的9條機立窯,改善了地區人居環境。為了保持建材工業在全省的優勢地位,關小的同時,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積極上大。2005年秦嶺、聲威兩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年新增產能400萬噸左右,在建的還有惠塬水泥工業園區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項目。十五末,銅川地區水泥產能達到近千萬噸。
陶瓷
陶瓷產業在該市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雄厚的生產基礎。從已探明的局部儲量看,耐火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三。90年代以來,該市陶瓷行業機制、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得到大的發展,甚至失去了優勢,但該市陶瓷業依靠已形成的基礎和天然氣過境的有利條件,仍然會大有作為。「十五」期間確定的思路是在詳勘資源的基礎上,加強與陶瓷發達地區的聯系協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培育打造銅川陶瓷的知名品牌,建設具有相 當規模的現代陶瓷企業。市建陶廠與山東魯宏沃爾森陶瓷公司年300萬平方米牆地磚項目基本落實。市電瓷廠經過技術改造,工業電瓷產能達到近千噸,佔有一定市場份額。
紡織
該市紡織業抓住沿海地區同行業向內陸轉移的機遇,加大外引內聯力度,增加投入,擴大規模,年生產能力達到5.6萬支,創歷史最好水平。為了使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將著重發展無紡高檔織物和精紡多高支棉紗,落實100台噴氣機項目和6000噸滌綸紡粘非織造布項目。
機電
「十五」期間,變壓器廠、東風昌河車轎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資,積極開發新產品,市場佔有份額得到不斷攀升,代表了該市傳統機電工業的發展趨勢。同時,蘭芝、麟字等民營電源企業落戶新區,給該市機電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閱讀全文

與銅川市2017年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