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武漢近年來經濟發展怎麼樣
現在武漢是建設城市,發展中城市,
武漢10年以後就不會了,
至於具體,要平時關注武漢的新聞,
你就會有所收獲。
㈡ 武漢近年來的經濟變化是怎樣的
武漢近年來的經濟變化:
武漢軌道交通。2000年,中國批准長春、大連、武漢和重慶4個城市為首批輕軌建設示範城市之後,武漢軌道交通公司(現為武漢地鐵集團WUHAN METRO GROUP)成立。2000年底,投資21.99億元、總長約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開工,2003年底具備試通車條件,2004年7月投入試運營。由於線路短、票價高、換乘不便、路線不合理等原因,在試運營期和正式運營初期,武漢輕軌載客量都較低。其後雖然武漢軌道交通公司(武漢地鐵集團)採取降價措施以吸引市民,但是成效並不明顯。
武漢市規劃未來的軌道交通網由7條線路構成,總長222.8公里。除一號線吳家山至堤角30.5公里為輕軌外,其餘6條線路都是地鐵。分別為:二號線,常青花園至流芳,39.8公里;三號線,沌口至三金潭,32.2公里;四號線,永安堂至青山,29.3公里;五號線,青山至青菱,33公里;六號線,老關村至堤角,25.3公里;七號線,古田至野芷路,32.7公里。
這7條線路中,二、三、四號線跨越兩江,連通三鎮;一、五號線分別貫穿漢口、武昌的東西方向;六號線溝通漢口、漢陽舊城及後湖新區;七號線則把漢口北部與武昌東南部聯為一體。2006年11月16日,武漢地鐵二號線的范湖站動工,二號線預計於2012年建成。
武漢過江隧道。武漢長江隧道(已建成,2004年11月28日開工,總建設周期45個月,於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調試運行通車。之後,逐步完善隧道運營維護管理辦法,整理竣工驗收有關資料,「長江第一隧」於2011年方可正式通車運行)。
武漢長江隧道為長江上的第一座過江隧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隧,長約3.6公里(含匝道),漢口越江點位在江灘公園附近,勝利街設右進隧道匝道、天津路設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點位於和平大道,友誼大道設4條匝道連接。該工程為左、右道隔離的雙向4車道公路隧道,設計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級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葯等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清朝末期、國民政府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三鎮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故曾有「東方芝加哥」之稱。但自1980年代以來,武漢的發展未能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被「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拋在了身後。
當時,由於市容環境不佳、城市建設無序,武漢被戲稱為「中國最大的縣城」。這種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開始迅速轉變,城市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20世紀90年代,武漢建立了位於漢陽沌口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武昌的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位於漢口東西湖的台商投資區,以及位於新洲陽邏的陽邏開發區。
中國三大鋼鐵集團公司的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位於武漢;中國三大汽車製造廠之一東風汽車公司總部位於武漢。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聚集著以東風汽車總部、東風有限汽車總部、東風本田總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車企業總部和以東風汽車技術中心。康明斯東亞研發中心等一批建於1862年的武漢江漢關。頂尖汽車研發機構以及神龍汽車、東風本田、東風自主品牌和東風渝安等整車企業,已經成為中國最集中的汽車產業基地,被譽為「中國車都」。
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即是享譽海內外的「武漢·中國光谷」。這里是中國最大最具實力的的光電子產業生產和研發基地。2007年,區內科工貿總收入達1300億人民幣。如今,富士康在高新區投資數百億建立光電子和數碼產業帝國,還有中芯國際投資百億元的晶元廠為高新區發展帶來新的更大的的活力。
高新區內有著名的光谷軟體園,聚集著微軟(武漢)創新技術中心、IBM全球服務中心、EDS全球服務中心、法國電信軟體研發中心、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銀行運營中心等世界五百強和國內知名軟體服務外包中心、金融後台服務中心。它們已經成為武漢光谷軟體園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將有利促進光谷軟體園打造中國服務外包交付中心。
武漢市的經濟基礎和實力遠遠超過湖北省內其他的城市,尤其隨著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加快,GDP總額占湖北省的比重穩步提升。2001年,武漢的GDP總量占湖北省的28.9%,到2006年,武漢市GDP總量占湖北全省的比重達到34.5%。
㈢ 武漢八+1城市圈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1)輕軌列車的車頭設計成流線型,是為了:減小空氣阻力;
(2)設輕軌列車的速專度為v,有v=屬
s1
t1
=
10km
1
60
h ×3
=200km/h;
設武漢到咸寧的距離為s2,有s2=v ×t2=200km/h×
1
60
h×28≈93.3km(或93.4km、93km);
答:(1)輕軌列車的車頭設計成流線型,是為了:減小空氣阻力;
(2)輕軌列車的速度為200km/h,武漢到咸寧的距離為93.3km.
㈣ 沌口的經濟發展
在中部經濟版圖上,這里是一處不容忽視的熱土。
論大小,它實屬彈丸之地。方圓192.7平方公里,僅相當於一個鄉鎮的面積。但比能量,它堪稱驚人。去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50多億元,財政收入63億元,平均每平方米產出效益6000元,在全國54家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前茅。
它,就是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從一片野草叢生的黃土崗,到中部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它用17年的變遷展示著荊楚改革開放的壯美華章。
產業集群催生「武漢板塊」
法國PSA、日產、本田、東風。
行至沌口,四大汽車巨頭一字排開,蔚為壯觀。
CRV、CIVIC、307、206、富康、畢加索……每一個汽車品牌,都有一批極具競爭力的子品牌。它們如燦爛群星,在中國汽車版圖上,構建起了耀眼的「武漢板塊」。
數字,最能詮釋「武漢板塊」的分量:7家整車企業、已建和在建汽車產能97萬輛;去年,東風本田和神龍汽車共生產汽車33.8萬輛,33.4萬輛漢產汽車從這里駛向全國,總價值410億元。
整車企業背後,站著一個龐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兵團。
日本理研、美國康明斯、法雷奧、昭和企業……160多家海內外零部件企業紛紛進駐,其中不乏世界500強。
這真是一個奇跡。17年前,當開發區因車而建時,整個沌口還是一片荒野之地;而如今,從研發、生產到配套,一個形態完整的產業集群已昂首崛起。
奇跡的背後,是17年間開發區始終清晰的產業發展主線:以龍頭企業聚集上、下游企業,從大項目到產業鏈,再到產業集群。
翻開神龍發展日誌,主線脈絡落清晰可見。
1991年,神龍一期15萬輛汽車項目落戶,開發區立即對其上下游企業展開招商,降低門檻,國內5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迅速進駐,形成「神龍集群」。
供應鏈環企而建,帶來了配套成本的降低和國產化率的提高。2006年,神龍公司國產化的配套總額已超過總配套額的70%,部分關鍵部件設計能力明顯提升。
資本,從來都是青睞產業最密集、最完善的區域。這一年,神龍武漢第二工廠動工,產能迅速增至45萬輛。
不僅僅是汽車方陣,海爾、美的等國內龍頭企業,與冠捷、唯冠等國際巨頭一道,形成了武漢開發區電子電器產業的集群效應,今年的目標是300億元,將成為區內第二個產值過百億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自主創新成就「武漢創造」
去年10月,武漢開發區向全世界宣布:兩年內汽車產量過100萬台,產值1000億元,直指「中國車都」。
消息一出,眾人驚訝。武漢開發區,何來如此底氣?
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羅長剛說,33家中外汽車研發機構,是最大的底氣。
這些研發中心可不是等閑之輩。
由柴油發動機行業跨國公司康明斯在華設立的第一個研發點,自主研發汽車「心臟」,實現了中國製造向中國開發的轉變。
世界車燈巨鱷法雷奧的亞洲研發中心,作為其全球10家研發中心之一,「中國實驗室」已有七成產品銷往海外。
東風汽車工程研究院,即將走出首款自主品牌轎車;東風電動汽車工程研究中心,已經生產出混合動力公交車……
5年間,研發中心共誕生100多項技術專利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
這,只是開發區自主創新的一個側面。羅長剛認為,一流的開發區,必須有一流的研發能力,只有從「武漢製造」轉為「武漢創造」,開發區才能持續發展。
開發區內的元豐公司在國外技術啟發下,自主研製出適應我國道路行人多、剎車使用頻繁、強度高等特點的新型氣壓盤式制動器,2002年獲國家專利,穩占國內市場份額95%以上。
武漢冠捷在引進消化的基礎上自主研製出單頻機,成為全世界唯一能夠生產單頻機的廠家。
在開發區,大至企業生產成品,小到流水線上的一個細小環節,創新元素隨處可見。
為激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開發區每年拿出不少於5000萬元,獎勵自主開發且成效顯著的企業。對中小企業,開發區專門成立了投資擔保公司,培育了100多家「信用聯合體」,形成了100億元的融資能力,帶動整體研發能力的提升。
集約開發建設「綠色園區」
國內最大的合資企業東風有限公司將總部和研發中心定址武漢,沒有合適用地。武漢開發區收回了一家房地產企業的閑置用地,使東風順利落戶。
開發區內另一項目佔地370畝,只簽了投資協議,遲遲未開工。2006年,開發區依法收回了這塊土地,交給外商獨資最大項目使用,目前,該廠投產一年,產值已達5億元。
採用「騰籠換鳥」的辦法,武漢開發區先後勸退了30多家投資不大、效益不高的企業,收回閑置、低效用地4600畝。換回來的土地,則重點保障產出效益高的高新技術企業。
為節約土地,武漢開發區管委會轉變綠化模式,不再要求企業建「花園式工廠」,而是增加公共綠地76萬平方米,綠化率提高到35%,工廠容積率也提高到1.3,比一般工業用地0.5的容積率高出一大截。
一個總投資2.55億元、年產值可達6億元的日資項目要落戶,因對環保細節存疑,開發區多方走訪,最終敲定環保協議,水電耗能比其設在日本的工廠還低。客商吃驚之餘,對武漢人的環保態度豎起大拇指。
盡管沒有「土地招商」的優勢,但「國牌」開發區的政策優惠、良好服務,吸引了眾多投資者,世界500強中已有28家在此扎堆,開發區每平方公里的工業產出達60.01億元。
沌口正在發展中。
㈤ 大家覺得武漢這座城市怎麼樣,經濟發展怎麼樣;企業多嗎武漢什麼工作最好找,消費水平以及物價高嗎
武漢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經濟發展日趨見好!
傳統企業,高新科技類型企業比較多,房價約三萬每平,武漢市普通職工月薪約3500元左右。
武漢大學生多,人才也多,想在武漢安身立命,沒點真本事混不下去!
㈥ 武漢經濟發展勢頭為什麼咄咄逼人
武漢作為我國向西部發展的前哨戰,以後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重要,加上這兩年武漢市搞得也很活,許多軟體企業在武漢落戶,經濟很有活力。
㈦ 武漢的經濟發展發達嗎
我們再怎麼說你也不會相信!你最好自己去感受一下,大上海,大武漢,除了武漢和上海,好像中國沒幾個城市可以帶上大的!
㈧ 武漢八+1城市圈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武漢1+8城市經濟圈比翼齊飛
建設年的武漢城市圈,已成為一片活力四射的熱土。2005年,圈內人均生產總值是全省的1.2倍,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佔一半以上,外貿進出口額佔2/3。城市圈對全省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已成為引領湖北發展的「火車頭」。
企業主導
圈內產業布局大洗牌
武漢的中小化工、服裝企業等搬遷到周邊城市,周邊城市的企業總部遷往武漢,武漢企業參與周邊城市企業的改組改造,或到周邊城市投資建立生產基地……圈內城市以「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為原則,正在進行一場規模空前的產業布局大洗牌。
在孝感漢正服裝城,一批廠房已拔地而起,交易大廳、展示大廳、商業一條街已初具雛形,先期進駐的企業已開工生產。服裝城總經理李文甫說,我們的初衷是為武漢漢正街6000多家服裝企業外遷提供基地。一期工程佔地300畝,已有30多家企業進駐,其中27家來自漢正街。
隨著圈內產業融合步伐的加快,城市圈產業格局呈現出專業化、規模化、集群化趨勢。武鋼與鄂鋼重組成立了武鋼集團鄂州鋼鐵公司,投資20億元的球團廠項目一期建設進展順利;武煙集團通過收購周邊城市的煙廠,規模達到年產120萬箱;武漢青江化工收購潛江化工總廠……隨著武漢向圈內各市投資的增多,一些地方優勢產業迅速發展,已具有產業集群的規模。
與此同時,武漢的集聚效應也日益增強,周邊八市一批企業的總部或營銷總部搬到武漢。國內最大的蛋品生產企業——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將其總部、研發中心、銷售中心從孝感搬到了武漢;仙桃的麗花絲寶「定都」武漢,並在武漢經濟開發區建立了基地;孝感的三江航天集團也悄悄「遷都」武漢……
市場對接
區域經濟走向一體化
與以往的「地方割據」不同,城市圈在打破地方封鎖、建立彼此開放市場方面如今有了一些新變化。
拆「籬笆」、拔「卡子」,使商品在城市圈內貨暢其流。在離武漢較近的孝感、鄂州等地農村,可以看到以大武漢為依託的「餐桌經濟」的一片繁榮景象。孝感市發改委副主任孫斌昌說,設「籬笆」阻礙外地商品進入,過去在各地時有發生。以前孝感農產品進武漢超市,一種產品要交10萬元進場費。這兩年城市圈實行農產品「零門檻」進超市,不收進場費,而且通過推行「農超對接」省去了中介環節,水產品、蔬菜等從田間地頭直接進超市,效率、效益大大提高。不少農民憑借種菜、養魚或營銷、販運,發家致富。
在仙桃市的武漢中百連鎖超市前,進進出出的購物人流如織,生意十分紅火。仙桃市發改委副主任陳彥平說,當初武漢中百連鎖超市開張前,市裡幾個部門都收到來信,指責他們「引狼入室」。幾年過去了,本地商業並沒有垮掉,排頭兵商城大廈的營業額反而連年增長。
通過推動旅遊市場的對接,圈內旅遊經濟也日趨一體化。據旅遊部門介紹,與商品貿易一樣,旅遊市場以前也存在著封鎖現象,一些地方規定對方的旅遊車不能直接開到自己的景點。現在,城市圈內已形成共識:旅遊資源整體規劃,合理開發利用。黃岡通過與武漢旅遊部門合作,每年從武漢輸送來的遊客達15萬人次。今年「十一」黃金周,孝感等地的遊客70%來自武漢。
城市圈對產權、科技、人才市場也實行對接。圈內部分城市已按監管機構、信息發布、交易規則、審核鑒證、收費標准「五統一」的原則,整合了產權交易市場。另外,圈內各市已建立武漢人才市場分市場,正著手建立一體化的區域人才和勞動力市場。
科學規劃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圈內一些城市的負責人談到,城市圈的融合並非「平靜無波」,一些地方在此過程中也經歷過「陣痛」。被稱為「武漢後花園」的孝感市,就曾有兩派意見針鋒相對:一種要依託武漢求發展,為此還專門成立了依託武漢辦公室;另一種認為武漢會像「磁鐵」一樣將資金、人才等吸走,依託武漢只會受「剝削」。
孫斌昌說,實踐證明,以開放的姿態融入城市圈,依託大武漢,發揮好自身資源優勢和產業承接作用,是正確的選擇。以投資為例,去年武漢到孝感的投資為16億元。今年,隨著城市圈的建設,落戶孝感的武漢企業已有91家,投資達37億元。
今年7月,《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在北京通過了專家評審。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陳文科說,總體規劃打破傳統體制下的行政經濟框架,結合圈內各城市的基礎和比較優勢,對城市圈的綜合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從推動城市圈產業布局、區域市場、基礎設施、城鄉發展、生態建設「五個一體化」方面做了詳細設計。
采訪中,不少人將「1+8武漢城市圈」的九個城市戲稱為湖北的九個「頭」,認為這些「頭」切不可再出現「互啄互傷」的情況,應在城市圈總體規劃的統領下,統籌考慮圈內資源和條件,互動互補,齊頭並進。
㈨ 簡述武漢光谷的經濟發展潛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作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早已有了自己的整體區域版經濟發展戰略,「中權部崛起」作為其中重要一環,武漢地區經濟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而武漢地區相關區域產業實現集群式規模發展,是其經濟發展的關鍵。光谷經濟圈作為武漢地區現今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高科技產業集聚地,對其發展軌跡的研究,有助於武漢地區經濟發展。特別是對於武漢成為國家創建「兩型社會」試驗區後,光谷內光電子產業及環保等相關高科技產業,必將成為推動其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㈩ 武漢市的經濟發展概況是怎麼樣的
武漢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606.91億元,較上年增長16.7%,(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在「八五」時期年均增長15.9%,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成績顯著。武漢是我國的重要工業基地,國有工業擁有總資產855.3億元,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居第四位。
工業結構經過調整,輕重工業比例由41.7:58.3(1990年) 變為37.2:62.8(1995年)。鋼鐵、汽車、機電、高新技術四大工業支柱格局以及服裝、食品、化工、建材類產品特色逐漸明晰。非國有工業高速增長,使工業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的比重由81.1:10.9(1990年)變為71.9:20.1(1995年)。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工業經濟中仍起著主導和骨幹作用。農業生產穩步上升,「菜藍子」工程建設成就尤為顯著。
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5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9.8%,高於第一、二產業增幅。第三產業中的三大主導行業為商貿、運輸郵電及金融保險。商品交易市場十分發達,是中國內陸最大的商貿中心,金融業發展迅速,作為我國中部地區金融中心地位不斷加強。一、二、三產業比例由15.6:52.0:32.4(1990年)調整為10.0:48.6:41.4(1995年),向前邁進一大步。
社會勞動者就業情況,從業人員總計398萬多人,(表1-1)。1995年與1990年比較,從產業門類看,第三產業從業者明顯增大,居第一位。從所有制類型看,私營、個體從業者及其它經濟職工增加了十倍多,國有經濟職工仍佔主體地位。1995年安置待業人員44000人就業。職工年平均工資5327元,其中國有經濟職工為5781元,集體經濟職工為35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