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認為原因如下
1、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經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都未能把中國從悲慘境況中解救出來。中國先進分子對各種主義和方案進行反復比較和鑒別之後,從各種各樣的主義中選擇了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可以說是歷史的選擇,只有這條路可以給中國帶來光明
2、實踐證明這條路可以使中國富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過幾代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在推進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新中國成立後,從中國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中形成了許多寶貴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幾年內取得了舊中國幾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設成就,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打開了新的歷史篇章。黨領導人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為逐漸探索和開辟出來的這條新道路賦予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三十多年來,沿著這條道路,我們不僅在經濟建設上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上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事實勝於雄辯。
3、反面示例告訴我們必須有自己的特色,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巨變,是一個模式僵化對社會主義事業的造成危害的具體顯現,它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要符合國情,有自己的特色,還要與時俱進
綜上所述,中國必須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不斷強大自己,富裕人民。
『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
1、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
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2、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
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2002—2008年進入以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
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
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5、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6、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還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擴展閱讀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內容
1、改革的過程就是農民要把控好自己生產質量和規模,這個事情核心的操作主體是農民,畢竟種子是農民種的,管理是農民管的,要是有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投機取巧,生產品質一般甚至假冒偽劣產品,改革也就沒法完成。
2、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國家宏觀調控。對於過去賣不掉的東西,中國採取的策略是用政策方式刺激它,比如家電賣不出去,就有家電補貼政策,但是這種刺激消費的政策,會導致某個產業產能過剩,以至於消耗過度,污染加重。
3、農業的發展方式需要轉變,要從供給入手,改善供給結構,這才有了農產品供給側改革。
4、供給側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進,除了國家的宏觀調控之外,農民也得轉變發展觀念。通過施化肥、打農葯、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的生產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農民還得要調整種植結構,多生產綠色有機食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提升經濟效益。
『叄』 十八大的全稱是什麼內容目的是什麼
十八大的全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會議內容
1、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2、制定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前進方向。
一是要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二是要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三是要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四是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是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六是要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七是要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3、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回答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政策立場。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是我們毫不動搖的行動綱領。
目的
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要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們必須抓住和用好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和良好文化氛圍。
按照《關於召開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黨的十八大決定於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肆』 什麼是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到「加快轉變經濟回發展方式」,這答是我們黨對我國現代化發展階段的敏銳洞察,是繼續推進中國現代化航船的戰略抉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這「五個堅持」,指明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向和重點,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反映了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
總結一下就是:
調整生產過程的和生產方式
就是調生產力的結構。
使其更合理。
『伍』 改革開放前後,中國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1、經濟體制的變化
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變化。
2、社會風氣的變化
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變化。
3、人民生活的變化
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變化。
(5)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
一、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建立在中國耀眼的經濟發展成就基礎上的。從經濟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均名義增速高達14.5%,刨除年均4.8%通脹率,年均實際增速仍高達9.3%。
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高
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中國近40年的經濟增長確實稱得上是一大奇跡。從數量規模上看,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82.71萬億元人民幣,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三、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從經濟增長的質量上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濟發展同樣可圈可點。在已經過去的40年裡,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包括了不同階段的發展思路。整體而言,中國的經濟發展思路日趨成熟,逐漸由初始「唯GDP」論的發展思路過渡到可持續發展思路。
『陸』 大學生如何建設小康社會論文1500字
作為在校大學生應該滿腔熱根據十八大領導思想,全面建設小康積極奮斗。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作為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構建者,大學生應通過以下幾點,積極投身於全面建設小會浪潮中。
一、認真學習十八大精神,充分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們的祖國必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幸福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這是一個振奮人心,鼓舞鬥志的奮斗目標。
二、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提高個人思想素質和政治素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正日新月異的發展。大學生加入中國共產黨,能更好的融入黨的集體,學習黨的思想,成為構建小康社會的主力軍。
三、構建和諧校園環境,培養和諧思想觀念好的校風,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和前提,是學習的有力保障。構建和諧校園需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同學關系,更需要建立誠信、文明的作風。在和諧的校園環境里,大學生才能學習更全面的知識,來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
四、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做到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品質。在大學校園里,不畏困難, 勇於創新,敢於吃苦,堅持艱苦奮斗,才是大學生應該保持的良好品質,以文化來豐富自己,以知識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五、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正確的思想意識用科學的思想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信心和責任感。在多種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時代,社會主義高校要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就需要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需要用科學的思想理論進行指導。
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思想無疑應作為主流意識加以宜傳,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應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程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下,也必須對大學生進行宣傳和深化教育。
六、積極參加以建設小康社會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貫徹執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根據所學知識,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深入社會基層,宣傳黨的理論方針,弘揚先進的文化技術,以黨的正確領導為核心,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的我們,應該站在發展建設的前沿,為建設小康社會做好充分的准備,肩負起民族的重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五點要求」努力奮斗。
(6)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擴展閱讀
正確理解
1、五位一體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徵,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
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報告從以下五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2、經濟發展
主要是六點要求:
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
第二,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第三,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第四,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第五,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
第六,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3、完善民主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建設,總的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
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4、增強文化
主要是四點要求: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使之深入人心;
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第三,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實現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第四,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必須要使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
5、提高生活水平
要做到:
第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標志;
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
第三,就業更加充分,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體體現;
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這是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體現;
第五,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這是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必然要求;
第六,社會和諧穩定,這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前提。
6、社會建設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優化國土開發格局,使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
二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初步建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三是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
四是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報告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新要求的同時,還明確了深化各領域改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