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俄新經濟改革與美國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蘇俄新經濟改革
十月革命後,蘇俄實行余糧徵集制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農民極其不滿。所以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和國家暫時管理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小農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的道路。後來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主要內容
直接目的
解決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
根本目的
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公有制)。
實質
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
農業
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工業
部分恢復私營經濟,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
貿易
允許自由貿易,恢復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製。
農業方面
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
工業方面
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1920午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
流通方面
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可以把新經濟政策歸納為下列一系列措施:
1、糧食稅取代糧食徵收制。
2、允許農產品自由買賣,從而承認了市場機制。
3、在國家保持經濟命脈(冶金、運輸、燃料工業、石油等)的情況下實行中小企業的非國有化。
4、把大工業企業聯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實行經濟核算。
5、取消勞動義務制和勞動動員,按照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支付勞動報酬。
6、在一定程度上允許私人資本在工業、農業、商業、服務業中自由發展,鼓勵合作社,農村僱工和租佃合法化。
7、允許外國資本進入,實行租讓和租賃;重建銀行和稅收制度。
8、實行貨幣改革,取消蘇維埃紙幣,發行穩定的貨幣切爾文盧布。
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指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任美國總統後實行一系列經濟政策,核心三R: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也稱三R新政。
新政增加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干預,緩解了大蕭條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通過國會制定了《緊急銀行法令》、《國家工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社會保障法案》等法案。
新政內容
羅斯福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復興 (Recovery) 、 救濟 (Relief) 、改革 (Reform)[2] 。新政的主要措施實施結果:「應當指出,羅斯福新政措施是總統權力全面擴張,終於逐步建立了以總統為中心的三權分立的新格局。他是總統職權體制化的開拓者。」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
1、整頓銀行與金融系,下令令銀行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的信用,並放棄金本位制,使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
2、復興工業或稱對工業的調整(中心措施):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與藍鷹行動來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根據《國家工業復興法》,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緩和階級矛盾]。
3、調整農業政策:給減耕減產的農戶發放經濟補貼(農民縮減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補貼),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
4、推行「以工代賑」(最重要的一條措施);
5、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緩和社會危機和階級矛盾,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
6、政府還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通過了《社會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養老金和保險,失業者可以得到保險金,子女年幼的母親、殘疾人可以得到補助。
7、建立急救救濟署,為人民發放救濟金。
金融
(1)挽救銀行危機,改革與開始管理金融制度。為了解決銀行貨幣荒,羅斯福政府委託各聯邦儲備銀行根據各銀行資產發行貨幣,授權復興金融公司用購買銀行優先股票的辦法給它們提供流動資金。為了恢復群眾對銀行的信任,它規定由財政部整頓銀行,並監督銀行的重新開業。財政部根據要求採取了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銀行,淘汰了無償還能力的不健全銀行。為保護銀行儲備和阻止黃金外流,它禁止儲藏和輸出黃金。(2)3月20日通過了羅斯福提出的節約法,縮減政府開支和退伍軍人津貼5億美元。(3)先後通過提供證券實情法、證券交易法及銀行法,即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爾法以加強對銀行、證券市場和貨幣的改革和管理。(4)美元與黃金脫鉤,使美元貶值,放棄金本位制。實施結果:金融方面的措施是獲得了成功的,通過以上措施羅斯福政府維護並加強了美國金融資本的私人所有制,也加強了國家對金融制度的管理與控制。
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被稱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間制訂的15項重要立法中,有關金融的法律佔1/3。羅斯福於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總統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在羅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從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1929年危機爆發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羅斯福在整頓銀行的同時,還採取了提高美國對外經濟地位的行動。從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美鈔停止兌換黃金;4月19日,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6月5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30億美元紙幣,並使美元貶值40.94%。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這些措施,對穩定局勢,疏導經濟生活的血液循環,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農業工業
在「百日新政」期間,羅斯福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還竭力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國家工業復興法》,這兩個法律成了整個新政的左膀右臂。羅斯福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規定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原工人每周工作55個小時,工資一共只有60美分,調整後標准:工人每周工作40小時,最低周工資12美元)。從而限制了壟斷,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階級矛盾。在得到大企業的勉強支持後,羅斯福隨之又盡力爭取中小企業主的支持。他說大企業接受工業復興法固然重要,「而產生豐碩成果的領域還在於小僱主們,他們的貢獻將是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小僱主實際上是國家骨幹中極重要的部分,而我們的計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中小企業的發展,為美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復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了推行新型法規,政府給接受法規的企業頒發「藍鷹」獎章,上面標志著「我們盡我們的的職責(We Do Our Part)」等標語,以資表彰。
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
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工作。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羅斯福執政初期,全國1700多萬失業人員及其親屬維持生計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捨。但這部分財源相對於如此龐大的失業大軍,無異於杯水車薪。解決這一復雜的社會問題,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辦到。羅斯福新政的第一項措施,就是促請國會通過的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該計劃專門吸納年齡在18歲到25歲,身強力壯而失業率偏高的青年人,從事植樹護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築、開辟森林防火線和設置森林望塔等工程建設。第一批招募了25萬人,在遍及各州的1500個營地勞動。到美國參戰前,先後有200多萬青年在這個機構中工作過,他們開辟了740多萬英畝國有林區和大量國有公園。平均每人每期干9個月,月工資中拿出絕大部分作贍家費,這樣在整個社會擴大了救濟面和相應的購買力。對於千千萬萬依賴州、市養活的人們,羅斯福還敦促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救濟機構,合理劃分聯邦政府和各州之間的使用比例,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用來直接救濟貧民和失業者。新政期間,全美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綜合起來可分成兩大系統:以從事長期目標的工程計劃為主的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後撥額40多億美元)和民用工程署(投資近10億美元),後者在全國范圍內興建了18萬個小型工程項目,包括校舍、橋梁、堤坎、下水道系統及郵局和行政機關等公共建築物,先後吸引了400萬人工作,為廣大非熟練失業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後來又繼續建立了幾個新的工賑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國會撥款50億美元興辦的工程興辦署和專門針對青年人的全國青年總署,二者總計雇傭人員達2300萬,佔全國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到二戰前夕,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180億美元,美國政府藉此修築了近1000座飛機場、12000多個運動場、800多座校舍與醫院,不僅為工匠、非熟練工人和建築業是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給成千上萬的失業藝術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承擔執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濟計。這一筆錢經過工人的口袋、通過不同渠道和消費,又回到了資本家手中,成為以政府投資刺激私人消費和個人投資的「引動水」。
⑵ 蘇俄和美國對經濟體制調整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俄國: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美國:1932年實施新政。特點:俄通過市場用固定的糧食稅、內國家資本主容義和商品買賣的辦法發展生產,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同農業的市場交流。美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即用一定的計劃經濟來調節資本主義產銷間的矛盾,避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混亂和盲目,達到解決經濟危機的目的。結局:俄國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但到1927年新經濟政策被廢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並促進戰後出現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發展的世界趨勢。兩種經濟模式的改革都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只是經濟手段,不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
⑶ (12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俄、美國面對國內危機各自採取相應措施。閱讀下列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
(1)復新經制濟政策(2分) 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有利於穩定政治形勢。(2分) (2)國家干預經濟發展(2分)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福利國家」。(4分) (3)從國情出發,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發揮政府對經濟的調節作用。(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 ⑷ 比較20世紀蘇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異同 異是咱最腐敗血腥,同是都為經濟轉型。 ⑸ 列舉下列國家在1921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中國,蘇俄,美國 1921七月 中國來共產黨成立自 馬列主義在中國有了系統的傳播 蘇俄1921:實行新的經濟政策 1以農業稅代替余糧徵收 2國有企業兩全分開,即所有制和經營權分開,採用租賃和租讓的形式搞活國有企業 3大力發展個體經濟 4恢復貨幣發行,恢復工資發放;大力發展商品交換,發展自由貿易5對於關於國際名聲和國家命脈的重要部門和重要企業,依然採用國有國營的方式,由國家直接控制。6對於重要的工業部門依舊採用國營方式 1921年美國 華盛頓會議召開 此會系協調各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域的殖民利益 解決山東問題 並簽署了海軍條約 「平衡"自一戰後帶來的海上裝備均勢 ⑹ 蘇俄新經濟政策和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什麼啟示
蘇俄新經濟政策是在社會主義下進行的; ⑺ 蘇俄新經濟政策和美國羅斯福新政有何相似之處 (1)從背景看,兩者都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美國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打擊下版法西斯勢力囂張權;蘇俄經過七年戰爭經濟困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農民的不滿。(2)從內容看,兩者都注重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整。美國從自由放任政策到國家干預經濟;蘇俄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3)從特點看,兩者都是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美國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蘇俄發展國家資本主義。(4)從作用看,兩者都緩和了矛盾,恢復了經濟,鞏固了統治。不同:(1)從目的看,美國是為了鞏固資產階級統治;蘇俄是為了使社會主義成分戰勝資本主義成分,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2)從性質看,美國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蘇俄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本題考查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兩者的相似之處主要從背景、內容、特點、作用來分析,而不同則主要從性質來分析。 ⑻ 蘇俄新經濟政策和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什麼啟示 是中國發展經濟的寶貴經驗,對於中國的經濟改革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與蘇俄美國中國發展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