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經濟發展過程
1 經過1945年至1955年10年的艱苦努力,從戰後一片廢墟中恢復到戰前水平。
2 60年代,日本經濟以10%的速度迅猛發展,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
3 70至8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穩定增長期,經濟平均增長速度5%,經濟取得了飛躍發展,迅速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並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4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現"泡沫經濟",經濟過熱。
5 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進入持續衰退期。
6 2000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2%,但是,進入2001年後,又開始放慢了增長的步伐。
⑵ 概述日本在二戰後飛速發展的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經歷了戰後經濟恢復、經濟高速發展、經濟低速發展、長期經濟停滯這四個階段。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1946-1951年度,經濟增長率為9.9%,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22.8%;1951-1955年度,經濟增長率為8.7%,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11.3%。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
神武景氣(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氣持續了31個月,實際經濟增長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為6.2%。
岩戶景氣(1959年4月持續到1962年10月):景氣持續42個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也分別達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為8.6%。
伊奘諾景氣(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實際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為4.4%。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1977和1978年度各為4.0%、4.4%和5.3%,與高速增長時期比,還不及1965年經濟危機時5.7%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
⑶ 近代日本的經濟崛起是在什麼時候
二戰後
美國實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一。對日政策的全面調整、建設「遠東工廠」、侵朝戰爭的「特需」訂貨、舊金山體制的構築和建立等,這一時期,日本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了美國「核保傘」,日本從中獲益頗豐。從政治上看:由於美軍的「保護」使戰後日本刻的較為安定的國際環境和較為穩定的國內政局;從經濟上看,日本擺脫了戰時沉重的軍費負擔,日本戰後軍費支出只佔戰時軍費支出55左右,在國民生產總值比率中相當微小。這樣得以把資源、勞動力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於和平經濟的發展;
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入國際競爭體系,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二。在美國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經濟很快完成了戰後經濟恢復,為了使經濟進入戰後發展的快車道,日本政府適時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看準當代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力爭在鋼鐵、造船、電力、石油化學、汽車製造、重型電機、合成纖維等方面全面突破。並相應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國內企業,保護大型企業,鼓勵發展托拉斯企業;
根據本國實際,適時調整政策,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三。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把科學技術水平推向新的高峰,開創了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的新紀元、制定「高度經濟成長」政策、推行貿易外匯的自由化計劃、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多次採取「反蕭條對策」;
重視教育,加速人才的培養,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四。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教育成為重要的杠桿。無論是戰後最困難的時期,還是60—70年代高速增長時期,教育始終是政府給予特殊關注的問題。日本政府重視教育,主要表現在: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體系完善、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提出「造就人才」「建設國家」的發展戰略。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日本國民的整體素質大幅度提高,發展經濟所需的各類人才都有了較充分的保證;
⑷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分為哪三個時期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日本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伊奘諾景氣: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實體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為4.4%。如此長時間連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在經濟穩定發展特別是在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結果,從1983年貿易黑字超過西德、資本輸出超過英國以來,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貿易黑字大國、經常收支黑字大國和資本輸出大國。1987年,貿易黑字和經常收支黑字分別高達964億美元和870億美元;1986、1987和1988年,長期資本輸出額連續3年超過了1300億美元,分別為1315億美元、1365億美元和1309億美元,都大大超過了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資本輸出的總和。另外,從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債權大國,而美國則開始淪為世界最大的海外債務大國。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而且還開始被稱為「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這樣,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平成景氣期間也是泡沫經濟的發展期間。泡沫經濟發展,雖然通過資產效果推動了平成景氣的發展和擴大,但與此同時,也使日本經濟孕育了深刻的矛盾,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在虛擬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日本資產的規模迅速膨脹了。
四、長期經濟停滯階段(1991- ) 1989年12月29日,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平均股價曾高達38915日元,而1990年10月1日卻跌破了2萬日元,為19781日元,跌幅達49%。由此,東京股票市場的時價總額就像泡沫一樣消失了270萬億日元。這一天被稱之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經濟開始崩潰的起點。
由於泡沫經濟崩潰及其後遺症的影響,
日本經濟從1990年3月起,就陷入了泡沫經濟崩潰蕭條。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一直持續1993年10月,共持續了32個月。 1993年10月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下降到谷底以後,盡管景氣停止了下滑
的勢頭,但復甦卻十分乏力,到1997年5月,景氣上升一共持續了43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經濟的優等生。然而,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卻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都是負增長。由此可見,在這10年間,日本的企業生產能力和國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沒有什麼提高,勉強實現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公共投資和出口的擴大。
2000年前後,受美國IT繁榮的影響,日本曾出現過暫短的IT景氣。
⑸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四個階段具體是怎麼的
1、低成長時代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
此後,根據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松,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
2、長期低迷
1990年代,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後遺症影響,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後,在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下,情況有所改善。
3、貨幣刺激政策
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出現萎縮,這是自去年以來的首次經濟萎縮,使得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導致日本央行宣布將繼續強有力的貨幣刺激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
日本央行對經濟的刺激政策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期望貨幣刺激政策來立即提振經濟增長的期望是不現實的。
全球經濟的回暖,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加上日本最近的財政刺激方案和逐漸轉好的消費市場才能幫助日本走出衰退。
4、經濟復甦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周四(2013年7月4日)表示,日本經濟正在復甦軌道上,有跡象顯示通脹預期正在上升,強調日本央行積極貨幣刺激舉措正在發揮作用。
日本央行釋出大規模貨幣刺激舉措,誓言將持債量翻番並加大風險資產購買,兩年內實現2%的通脹目標。自此日本央行一直保持貨幣政策穩定。
(5)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
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⑹ 日本經濟高度發展時期是指哪段時期
第一點
日本經濟起飛時期其實倒沒什麼日本威脅論
真正的日本威脅論是在80年代日本經濟已經接近美國的時候產生過
主要也是經濟層面的 到了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 這種威脅論也就消失了
糾正樓上一點 西方國家打壓日本的方式是強迫日元升值而非貶值
日本是出口導向經濟 日元升值對出口有影響
不過日本經濟真正產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在日元升值許多年後 國內畸形發展的金融和地產泡沫造成的
至於軍事政治領域倒很少有相關的問題 因為日本在二戰以後成為了美國的附庸 沒有獨立發展成為軍事政治大國的可能性 所以美國從來不擔心這方面日本會成為威脅 這一點中國和日本是不同的
第二方面 美國的汽車市場對外國品牌相當寬容 只要符合基本的安全標准 在美國很容易搶佔一片市場 甚至現在中國產的汽車也已經有一部分銷售到美國去了
對日本車的安全性質疑主要來自東西方不同的安全理念差異 想必樓主也聽過日本人的車體吸能理論 這方面的質疑不只是50 60年代日本車進入歐美市場時存在 現在也還存在 但必須說 即便如此在美國市場上日本車占的份額還是相當大的
當然 時至今日在美國市場銷售的日本車已經主要是北美工廠生產的了
第三方面
日本對外國技術的跟風模仿是相當積極的
但總體來說模仿和引進的多 盜版的少
日本的經濟起飛是60 70年代 那時候與現在有一點不同 那時候不是信息產業時代 仍然是製造業為主
所謂知識產權在產品研發里占的地位與現在大不相同
如果看到別人有類似產品 自己在工廠里製造出來 只能說是模仿 倒也算不上盜版
另外 日本的經濟結構與中國不同 日本的大財閥自明治維新以來產生 到二戰結束也未受致命打擊 繼續存活到戰後
雖然美國佔領當局和戰後日本政府也提出過一些拆分財閥的政策
但總體來說日本經濟的支柱從一開始就是大企業
這些企業有資本有實力投入到研發當中去 而對於國外的專利技術也有條件去通過購買或合作的形式引進
⑺ 日本什麼時候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在戰後不同時期,日本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業績和表現,但從總體上看,其發展速度一直遙遙領先於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宏觀及微觀經濟效益也令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望塵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夠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站立起來,隨之又實現了經濟的長期高度發展,這中間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於戰後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條件,還受益於戰後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後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於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飢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後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並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後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於展拓市場。
鑒於上述情況,日本採取了一整套揚長避短,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確立了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經濟團體、企業以及從業人員、消費者等相互協調的經濟體制,利用協調的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優勢,克服社會競爭不足和競爭過度兩方面的不利影響;(2)用聯合的力量對外,吸收海外的技術、資源、管理,同時,為防禦海外資本的侵入,組成各種貿易組合等;(3)建設加工貿易型經濟,一方面進口海外廉價資源,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將加工的產品出口到海外;(4)加強質量管理,創造出一整套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以優質、低價、服務周到的產品佔領海外市場;建立強有力的金融組織體系和相應的金融制度,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等等。
戰後日本揚長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戰後初期的困難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長之路。
1973年石油危機前後,日本認識到自身在資源、能源供應方面極度依賴國外的嚴重性,決定實施「科學技術立國」新戰略。出於這種認識,日本大力開發自動化產品,建立新的資源開發和供應相結合的體制,倡導開展全民節約資源、能源活動,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國內市場。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機的影響,並把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的國際環境,作為其經濟技術再次超越歐美國家的絕好時機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經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實力的經濟,有能力和條件在全世界范圍內縱橫馳騁。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需要外部資金輸血補充;以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要實現經濟跳躍增長,需要外部資金技術支持;以中國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國家,需要大量引進外資,不斷吸收海外先進技術。這些無不為日本經濟提供了廣闊的海外活動場所。於是,日本大舉向海外投資,從國際化的角度安排日本產業、企業發展結構,與美國、歐共體、亞洲「四小龍」、東盟等組成多層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國際分工體系,通過投資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繞過貿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廣泛利用海外資本市場為自己眼務(這與歐美國家要借日本投資解決就業、經濟衰退的願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勞動力價格、產品市場方面的比較成本收益。
總的來看,日本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重要時期,都能較深刻、較實際、較長遠地認識自身及國際上的條件,進而採取卓有成效的對策,做到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促進經濟的高速增長。
⑻ 20世紀50到70年代,日本經濟是如何高速發展,成為僅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
1.確立了國家指導和計劃市場相結合的經濟發展原則,官商結合,高度集中的發展經濟,和中國現在類似;2.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發展高新科技,教育;3.正值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成為美國戰略前沿,接受美國經濟援助和軍備民用物資訂單;4.麥克阿瑟主導日本民主改革,確立君主立憲的議會民主制度,解散軍部這一軍事官僚機構,文官治國;5.日本民族性格,自強,堅毅6.吉田茂,鳩山一郎等一批出色的政治家
⑼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1.
二戰抄後,日本政府進行了比較廣泛的襲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日本歷史上一次政治、經濟、社會的大改革。
2.
日本經濟的恢復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隨著「冷戰」的加劇,以及中國革命的勝利,美國出於實現其全球戰略的需要,開始轉變政策,幫助日本恢復經濟。美國在政治上、軍事上的保護,使日本節省了巨額財政開支。
3.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火和給養,使日本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同時,朝鮮戰爭促使西方各國擴軍備戰升級,掀起了一股采購物資熱,這又為日本商品進入世界市場敞開了大門。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也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