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GDP發展的背後有多少問題存在
其一,注水GDP不僅損害地區黨委政府的公信力,還會直接導致對地區經濟走勢的盲目樂觀,從而影響到決策層的政策制定和把握,並「帶動」地方領導趨於做「書面」文章,在很多地方,地區政府缺乏有效監督,多數一把手在一年內連走馬觀花地到自己管轄的部門和地區看一看都做不到,更無法談深入調查研究,故決策產生偏離和表面化在所難免。
其二,GDP和所有統計指標一樣具有局限性,生態環境、就業形勢、收入分配狀況、人民生活水平等內容都很難從中體現。在GDP大棒指揮下,一些幹部難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唯拉動GDP的工作才幹,唯增長GDP的項目才上,而不願花費時間和精力沉下身來,做一些無關數據卻關乎民生的事情,以致於在經濟繁榮的表象下,大多數老百姓並未得到多少真正的實惠。
其三,引發系列增加財政收入的短期行為。現實中的「土地財政」、「財政依賴礦產(資源)」、高能耗財政高污染換取財政收入的「並行」,使我們的發展正在逐漸喪失可持續的後盾。如土地財政,很多城市土地出讓金已佔地方財政一半以上。2009年,我國70個大中城市土地出讓金同比增加140%,北京、上海的土地出讓收入達到了財政收入的40%以上。地方政府過分依賴土地收入,負面影響日益顯現,帶來城市規模無序擴張,更可怕的是由此帶來的集中於國土、房地產管理部門的腐敗滋生。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民生,而GDP增長只是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
唯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危害是重復和盲目建設帶來資源浪費。我國60年的發展史,投資冒進、重復建設一直是困擾我國發展的頑疾。一邊限制產能過剩,一邊新開產能項目,致使一些產業陷入自相矛盾的發展「陷阱」。
唯經濟增長的危害還表現在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的發展不可持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障礙和隱患,嚴重製約著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和高質量地穩步發展。 30年來,我們實現了西方國家經歷百年才達到的經濟發展水平,卻同時也實現了百年才能累計的環境污染問題。在「唯經濟」時代,很多人堅持認為經濟增長能解決環境與生態危機。事實上,我們還沒有足夠的錢,而且時間也來不及。發達國家人均GDP是8000美元到1萬美元時可以支付起這個代價,但我國在達到人均4000美元以前,不同的危機正以各種形式沖擊著我們,解決環境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堅持「治污」先「治人」,破除種種思想阻力和障礙,讓「科學發展觀」徹底取代單純的「政績觀」。
㈡ 中國經濟為什麼高速增長背後的風險
首先,「高投資」驅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應該說,較高的資本形成率是許多亞洲國家創造經濟增長奇跡的共同特徵。日本從1953年開始到1970年代初期的高速增長得益於其高達35%的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率(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重)。新加坡在1971年至1985年間的高速發展時期,其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率超過40%。馬來西亞在1990年代中期也有幾年高速增長的時期,而它在此時期的固定資本形成率也超過40%。許多西方經濟學家也都認為,高資本形成率和大規模投資是驅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引擎。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高投資不僅來源於國內儲蓄,而且來源於大量的國外直接投資。眾多的外國公司被中國廣闊的國內市場和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所吸引,大舉投資中國。據中國世界銀行統計,中國年均實際利用外資額從1983年的6.3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億美元,平均年增長15%。截止到2005年底中國累計
利用外資總額達到6180億美元。外資的大量流入,不僅補充了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本,而且為中國的技術進步和出口競爭力的提高做出巨大貢獻。
第二,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保證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有世界其他任何國家都難以比擬的比較優勢,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中國不僅每年都有近1000萬的新增就業人口,而且在廣大鄉村有超過1.5億的剩餘勞動力等待到城市就業。二是「人優價廉」。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很高。
第三,效率改進促進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效率改進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歸因於技術改善和勞動力技能的提高。一方面,隨著中國的經濟體制從僵化的集權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各種生產要素被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部門或經濟領域,使各種生產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外國直接投資不僅帶來資本,而且也帶來了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也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因素。同時,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勞動力質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無疑這也是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因素。
第四,劇增的國際貿易拉動支持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自1980年以來,中國始終把對外貿易發展作為拉動和支持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中國政府不僅主動減少國際貿易的政府壟斷和控制,降低貿易壁壘,而且積極謀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這些政策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逐年
增加,進而迅速成為當今世界位居美國和德國之後的第三貿易大國。
第五,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保證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這種組織的效率來源於一套能夠對經濟主體行為進行激勵的產權制度安排。毫無疑問,中國經濟近30年的高速增長,得益於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提高提供了強大動力」。
採納哦謝謝
㈢ 中國實體經濟現狀和走向,其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博弈
報告認為,一般如果GDP增速在總體持續回落中出現部分區域的塌方式下滑,專將成為進入屬蕭條期的標志。穩投資政策釋放、股市總體高揚、房地產市場回穩等因素作用下,今年四季度的小幅反彈可能短暫又輕微,2016年一季度GDP還是會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主要觀點:
一、GDP增速在總體持續回落中出現部分區域塌方式的下滑,趨勢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的疊加,使宏觀經濟面臨失速風險;
二、過快的債務增長和企業債、地方債過高問題,與生產領域通縮疊加,對宏觀經濟的內生性緊縮效應更加嚴重;
三、目前財政政策名義積極但實質緊縮,貨幣條件指數緊縮,金融對於實體經濟的滲透性大幅下降;
四、經濟在疲軟中開始孕育新的生機,在艱難中曙光已現,在不斷探底的過程中鑄造下一個中高速增長的基礎;
五、宏觀經濟將在2017年出現穩定的反彈,逐步不如高增長的節奏之中,我們的結論是短期很衰,中期看好;
六、股市會不會出現大幅度的波動或者崩盤,一定要看五個指標。
㈣ 靚麗數據背後,中國經濟增長真的樂觀嗎
這個樂觀,中抄國還有大的上升空間,加襲上一帶一路的建設,更加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將推動人民幣人民幣的全球化,這些對中國的經濟都是非常有利的 ,近代的經濟增長也不奇怪,主要是依靠人力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
㈤ 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背後的弊端是什麼
精神空虛,心理醫生很忙,社會發展後勁不足,財富不能傳承
㈥ 發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是,在增長的背後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
(1)我國受傳統發展觀的影響,注重經濟發展對社會專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屬,忽視了社會發展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注重經濟發展的速度,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2)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落實到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上來;落實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上來;落實到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上來;落實到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從改革發展中獲得更多的實惠上來。 |
㈦ 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後
任何發展都會巨大的潛力和巨大危機!財富的定義永遠是少數人來掌握!這個世界上只有少數人付出!只是在不同的上層領域里決定著財富的分配而已!
㈧ 中國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奇跡背後的經驗是
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被稱為奇跡,在這個奇跡背後人們普遍回認為存在著一種「答中國模式」,這一模式是類似於「華盛頓共識」一樣存在著。因此,有學者總結出中國特有的一些優勢:第一,擁有大量廉價且具有吃苦耐勞的勞動力即人口紅利,他們為企業提供源源不絕的勞動力。第二,極高的國內儲蓄率,這一點為工業投資提供資金。第三,全球化紅利,是指中國進入全球化市場進行貿易。第四,對原有計劃經濟進行市場化改造而釋放出的高效率。這四大要素自1980年以來對中國經濟發展貢獻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