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審議縣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內容
《政府工作報告》是每年三月份的全國人大會議上由國務院總理版發言,總結去年政府工作和提權出今年目標提交全國人大審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是由財政部長發言,並提交全國人大審議,總結去年的財政收支狀況並提出下年的計劃,由人大代表表決通過。
2. 如何看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運行情況的報告
放心吧,你沒親自做過的事情,你永遠看不懂。
不懂經濟基礎的人,說自己懂上層建築,那這個人不是騙子就是蠢豬。
不懂事實,怎麼可能懂報告和報表。
不懂倉庫實物的人怎麼可能懂倉庫帳目。
很簡單的道理都不懂的人又怎麼可能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運行情況的報告。
3. 政府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和政府預算報告在預算方面的內容有什麼差異
政府工作報告無預算內容,發改委報告不關政府預算。
4. 政府工作報告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有什麼不同在寫作時,側重點分別是什麼
1.政府研究室寫的。發改部門寫的
2.政府工作報告和經社計劃有時側重點不太一樣。政府專工作報告內容多一些。屬
3.經社計劃里肯定沒有法治政府建設一章,工作報告里有。
4.工作報告里新年工作寫作重在決策方向,具體舉措在經社執行和計劃里有。
5.經社執行和計劃內容服從於工作報告。我感覺是具體決策服從整體決策的意思
5. 政府工作報告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報公報 有什麼區別
一個是大概念,一個是小概念.
一個是總體回顧總體部署,一個是具體項目的總結.
6. 「政府預算報告」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與「政府工作報告」的區別
區別就在於'政府工作報告'是大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只是其中的具體措施之一.
7.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怎麼理解是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還是就是國民經濟(沒有發展兩字)
幹活掙錢,然後買東西用,這是常規。總起來看社會發展:就如同干什麼活、乾的活省不省力、價值高不高。實話說:掙錢就是經濟發展,關鍵是看錢是怎麼掙來的。是投機鑽營搞關系網撈的呢還是創造價值的應得??這是看發展或毀滅的著眼點。靠創造價值的應得之人占的比例高了,社會就會真發展;關系網活躍了、錢不走台前的勞動價值,而只在後台轉了,出血流汗者就會躲著「後台」這個吸血管跑,「社會發展」也就只是一種吆喝了。所以,後台的經濟操縱,一旦和實干者的實報脫節或反置,就只有「經濟」兩字的空轉了,「發展」就成了填埋勞動者的陷阱。在今天,勞動者不輕易付出低價值回報的勞動原因,就是透明了:錢圍著什麼轉所致。另外, 這個可以設想。假設,到處是印鈔機,而田間、工廠中卻沒有一個幹活的人,社會會咋樣?反過來,錢只有勞動者才會得到,不出力流汗者得不到錢,社會又會咋樣?誰都能想像出其社會面貌的。
8. 如何審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議程
2010年3月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預備會議通過
一、聽取和審議國務院總理溫 家寶關於政府工作的報告
二、審查和批准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批准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三、審查和批准200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批准2010年中央預算
四、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提請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修正案(草案)》的議案
五、聽取和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吳 邦國關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的報告
六、聽取和審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關於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報告
七、聽取和審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關於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的報告
八、其他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議程
2010年3月3日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一、聽取和審議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
二、聽取和審議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
三、列席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聽取並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及其他有關報告
四、審議通過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政治決議
五、審議通過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關於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
六、審議通過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提案委員會關於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
七、審議通過人事事項
9.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財政職能分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職能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是以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主體,為政府履行其職能服務的。財政所帶有的集中性分配特性以政府權力為依託,又藉此貫徹政府職能,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職能實際上是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為了實現其職能對財政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規定了相應的財政職能。
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對政府職能的要求,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職能首先是維護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種維護體現在以下三個基本的財政職能中。
社會主義財政的第一個基本職能是:為公有制企業籌集資金,保證公有資本金的供給。公有制企業的資金籌措渠道可以有多種。但是,公有制企業的性質卻決定了它的資本金應該而且必須主要由國家財政來提供。按照馬克思的社會扣除原理②,這部分資本金實際上就是社會總產品價值c+V+M中的一部分M,用於擴大再生產。只有在其以國債形式籌集資金時才涉及C和V。
作為公有權主體在現實經濟中的法定代理人,政府不僅是現有資本的所有者,也是任何新增資本的所有者。②它擁有收入索取權。由此引申出來的一個財政職能就是:進行資本積累,並為了進行積累而參與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獲得一定的收入份額,以此加強國有資本在國民經濟中的優勢地位和控制力。
社會主義財政的第二個基本職能是:有效率地管理和配置國有資本。這里的配置,包括不同生產部門間的配置、區域間的配置和部門內不同技術水平的企業之間的配置。作為公有資本的代理人的政府,顯然必須關心資本的合理配置問題,這也是它必須承擔的責任。相應的,財政就要在管理和配置資本的過程中體現政府的意志。
社會主義財政的第三個基本職能是:監督國民經濟的活動狀況,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決策依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民經濟的運動是由無數個獨立運作的市場主體完成的。政府不能再通過對社會再生產過程各個方面和每個環節的直接掌握和了解,來發揮直接的監督作用。③而是政府在為市場服務的過程中,通過法律程序制定各種經濟法規,財政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去了解和掌握企業和經濟的有關活動和信息,從而實現自己在國民經濟中的信息反映和經濟監督職能。特別是,在國有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占優勢地位的情況下,通過國有資本可以有效地觀測到國民經濟的波動情況,從而能夠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准確的決策依據。
社會主義財政的以上三個基本職能,保證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
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對政府職能的要求,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第二個職能是保證以按勞分配為主體,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可以看出,與這一政府職能相對應的財政職能就是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目標是實現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兩個層次。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公平不一定能夠帶來社會公平,客觀上需要財政通過稅收調節和轉移支付等措施調節收入分配,使居民收入差距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和可接受的范圍內,並在經濟發展中動態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標。
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對政府職能的要求,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第三個職能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此相對應的財政職能是:根據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增加對教育、文化、科技、衛生、環境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支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帶有「半公共品」特徵的產品不一定全部要由公共部門生產和提供②,但財政必須要在這些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以上幾個方面的財政職能實際上也已經體現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的要求。但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沒有涉及,這就是財政的穩定宏觀經濟的職能。宏觀經濟的穩定需要實現充分就業、物價水平穩定和
國際收支平衡,這就需要通過財政來調節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通過一種著眼於宏觀經濟的有目的有計劃的集中性的收支活動來矯正無數微觀經濟主體的分散的收支活動所形成的不利結果,促進宏觀經濟穩定
協調的發展。
總結我們的觀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職能包括:
(1)為公有制企業籌集資金,保證公有資本金的供給。
(2)有效率的管理和配置國有資本。
(3)監督國民經濟的活動狀況,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決策依據。
(4)收入分配。
(5)根據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增加對教育、文化、科技、衛生、環境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支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穩定宏觀經濟,促進經濟增長。
可以看出,我們所總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職能是我國傳統財政理論中的四大職能和西方財政理論中的三大職能的綜合。①但我們並不是簡單地把這兩種理論下的財政職能放置在一起,而是根據新的邏輯體系做出的綜合創新。我們推導的依據並不是現有研究中的「國家分配論」、「共同需要論」或是其他流派的觀點②,即我們不是從財政本質出發,而是純粹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含義所推導出的政府職能對財政的本質要求出發,在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中推導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財政職能。這是我們通過經濟體制研究財政職能的一個有益嘗試。
更進一步,我們指出,社會主義公共財政既是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歸宿,同時也是中國經濟體制變遷的必然要求。它既不是西方公共財政的簡單移植,也不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財政的改頭換面,而是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內在屬性推導出來的理論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