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流派

經濟發展流派

發布時間:2021-01-15 06:51:30

㈠ 改革開放前中國文學的流派現象

1、經濟體制的變化

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內義市場經濟容體制變化。

2、社會風氣的變化

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變化。

3、人民生活的變化

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變化。

(1)經濟發展流派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

一、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建立在中國耀眼的經濟發展成就基礎上的。從經濟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均名義增速高達14.5%,刨除年均4.8%通脹率,年均實際增速仍高達9.3%。

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高

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中國近40年的經濟增長確實稱得上是一大奇跡。從數量規模上看,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82.71萬億元人民幣,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三、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從經濟增長的質量上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濟發展同樣可圈可點。在已經過去的40年裡,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包括了不同階段的發展思路。整體而言,中國的經濟發展思路日趨成熟,逐漸由初始「唯GDP」論的發展思路過渡到可持續發展思路。

㈡ 發展經濟學的主要流派包括

發展經濟學是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具有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固有的庸俗性質,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首先,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A.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 傳統庸俗經濟學和新古典學派對發展有三個基本觀點:①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價格機制是經濟調節,從而也是經濟發展的杠桿 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用靜態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就足以論證經濟發展問題。②認為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在發展過程中,沖突之間會出現秩序,私利角逐中會出現協調。③認為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會出現橫向的「擴散效應」和縱向的「涓流效應」,從而經濟發展所得的利益會普及社會各個階層。總之,經濟發展被認為是一個無沖突、無飛躍、無質變的過程,它所要求的僅止於創造適當的刺激、完善市場的機制和起動會自行運轉的增長機器而已。新古典學派這種發展觀點,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事實上,市場機制起不了合理調節的作用,經濟增長的利益並不能普及人群,貧困、失業、社會矛盾、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現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增無已。除了前述對發展的基本看法外,發展經濟學也承襲了新古典學派的研究方法,並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的規定性。有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以繆達爾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者,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新古典學派觀點的束縛,比較注意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特點,從結構上、制度上進行分析,但他們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傳統的以及當代的庸俗經濟學並無根本的歧異。 其次,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往日經驗來規范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那些主張一般的、統一的發展理論的學者們自然認為各國的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共同的途徑,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並無不同,就是採用經驗分析的學者也持有類似的看法。他們使用統計資料,把今日的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和發展前期的發達國家相比,雖然發現兩者是有差異的,但又找到一些「規范化的事實」,並從它們推演出一個一般性結論。例如,結論之一是,在發展過程中首先要通過收入的不均分配以積累資本,促進增長,然後再實現公平分配。這無異說,發展中國家應當而且必然走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 再次,從發達國家的立場看待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些問題。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中處於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從而在貿易條件、商品出口、跨國公司投資各方面都遭遇著困難並蒙受損失。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卻往往從發達國家的角度去解釋和辯護,從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盡管發展經濟學有上述的庸俗觀點,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其本身是有參考價值的。發展經濟理論中對一些局部的、具體的問題的分析,並非都是謬誤。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各個側面如人口、工業、農業、貿易、財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當細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論點,如兩缺口模式指出了一個開放經濟利用外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發展極的概念說明了中心城市對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投資項目估價分析使人們認識到,利用資源時應當把眼光從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益擴大到社會經濟效益。發展經濟學中有一些學說和理論,與新古典學派並不一致,對它們應當區別對待。盡管新古典學派是發展經濟學的正統,但西方經濟學界還是有人能以動態的觀點從互相聯系的因果關系中去研究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主張。在發展經濟學的文獻中,還可以看到激進學派的理論。激進學派是作為主流派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在有關經濟發展的許多重要問題上,持有與新古典學派完全不同的觀點。例如,關於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的性質和根源,激進學派就提出了比較中肯的意見。

㈢ 藝術流派的演變與時代的關系

時代是由當時的生產力決定的,經濟決定政治和文化,而藝術流派的產生與發展都與內當時容的經濟政治分不開,經濟變遷,時代變遷,經濟變遷,文化變遷,這三者其實是相互聯系的。

藝術流派的形成是藝術的發展必源然。每一個藝術流派有它自己的生成與消亡周期,這是藝術流派的發展的規律。一般來說,藝術流派在興起時是有生命力的、有創造性的、充滿探索意識的。而當他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便開始式微,最後流於僵化與腐朽,成為新的藝術流派反叛的對象。

(3)經濟發展流派擴展閱讀

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現代工業文明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節奏。美術作為商品走進市場,給藝術發展帶來激烈的競爭。現代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的眼睛延伸到宏觀與微觀世界。

因此現代藝術家必然要創造和選擇新的藝術語言去表現自己所認識的新世界。現代哲學直接影響現代美術創造,叔本華的唯我主義的本體論思想、唯意志論觀點導致認識上的直覺主義,這使藝術家的天才和靈感升華為藝術創造的根本。

㈣ 經濟學的歷史階段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或主要人物貢獻

1. 古典學派(The Classical School)--受重農學派「自由放任」思想影響。
A. 時間:大約起自1776年至1848年止
B. 創始學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
C. 學派精神:
a) 主張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幹涉
b) 人類皆有「利己心」,經濟體系自動會達成均衡
c) 充份就業是社會常態,失業是短暫社會現象
D. 代表人物有:
a) 亞當斯密:
1) 出版「國富論」,為經濟學奠定基礎,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後人尊稱為「經濟學之父」
2) 提出「價格機能」,即「一隻看不見的手」在人類「利己心」的催使下可解決人類基本的經濟問題
3) 提出「絕對利益法則」,主張國際間的分工與專業,強調自由貿易。
b) 馬爾薩斯(T.R.Malthus):1798年《人口論》,提出悲觀的經濟學論調,即糧食以等差級數增加,出生率以等比級數增加,所以人類終會有糧食不足的慘象,可喜的是其預測與現況差距頗大。
c) 賽伊(J.B.Say):1803年《經濟學泛論》,提出「賽伊法則」(Say』s Law)─供給創造需求,認為充分就業是常態。與現今「消費者導向」的時代亦背道而馳。
d) 李嘉圖(David Richard):1817年《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提出邊際報酬遞減法則、差額地價說、比較利益法則及生存費用說。
e) 約翰密爾(John S.Mill) 1848年出版《政治經濟學原理》。

㈤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的圖書目錄

導言
一、關於本書的若干立意的說明
二、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演變脈絡
三、近現代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中的八次「革命」
四、當代西方經濟學發展的新趨勢
第一講 「凱恩斯革命」與凱恩期經濟學
一、凱恩斯及其代表作
二、「凱恩斯革命」的歷史背景與「凱恩斯革命」的含義
三、凱恩斯對「充分就業」概念的重新解釋
四、凱恩斯的基本理論
五、凱恩斯的政策主張及其具體的政策設計
六、「凱恩斯革命」的意義及其評價
第二講 新古典綜合派
一、凱恩斯主義發展和變化的四個階段與「兩個劍橋之爭」
二、新古典綜合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三、新古典綜合派的形成
四、新古典綜合派的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及其經濟周期理論
五、新古典綜合派對形成「滯脹」原因的幾種解釋
六、新古典綜合派的政策主張與政策實踐
第三講 新劍橋學派
一、新劍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二、新劍橋學派的形成
三、新劍橋學派的基本理論
四、新劍橋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
五、新劍橋學派的現實影響及其基本評價
第四講 新凱恩斯主義與「柯林頓經濟學」
一、新凱恩斯主義生產的歷史背景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三、新凱恩斯主義基本理論與政策主張
四、「柯林頓經濟學」的現實影響與評價
五、對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評價
第五講 瑞典學派
一、瑞典學派的產生及歷史背景
二、瑞典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三、瑞典學派的基本經濟理論
四、瑞典學派的政策主張
第六講 加爾布雷思新制度主義
一、新制度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主要代表人物與理論特徵
二、加爾布雷思新制度主義的主要理論
三、加爾布雷思新制度主義的政策主張
第七講 哈耶克與倫敦學派
第八講 弗萊堡學派與德國新自由主義
第九講 現代貨幣主義
第十講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第十一講 供給學派與「供給經濟學」
第十二講 新制度經濟學(上)
第十三講 新制度經濟學(下)
第十四講 激進政治經濟學派
附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生平及其理論成就
後記

㈥ 溫州文化本地文化流派

溫州的歷史和現實——呼喚溫州學

為什麼要創立溫州學,創立溫州學有什麼意義,這是創立溫州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溫州作為一個市,文化與經濟有其鮮明的區域特色。創立溫州學,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無論從溫州的歷史或現實角度看,還是從溫州人群體看,都很有意義。溫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創立溫洲學積淀了豐富的養料。溫州是中國山水詩的發源地,是南戲的搖籃,尤其是南宋時期以葉適為代表的著名永嘉學派,與當時朱熹的道學、陸九淵的心學三足鼎立,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個學派提出事功學說,主張「通商惠工」、「利義並行」,把物質看成道德思想的載體,把辛勤勞動擁有的物質財富看成是光榮的事。這些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溫州人。溫州今天的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傳統「文化基因」作用的結果。溫州經濟社會發展其中和背後的歷史文化,是解讀溫州發展奧妙的根,是探求溫州發展規律的源,是創立溫州學的沃土。

溫州現實中層出不窮的新生事物,為創立溫州學提供了鮮活的材料。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人民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率先進行市場取向改革,率先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率先建立股份合作的企業組織制度,創造了許多個「第一」,被專家學者稱為「溫州模式」、「溫州格局」、「溫州路子」、「溫州現象」、「溫州懸念」等等。研究溫州的改革開放,研究溫州的市場經濟發展,對研究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

溫州人對溫州文化的認同感,為創立溫州學提出了現實需要。文化是一種情感,是一種力量。它以溫馨的韻味、豐富的內涵,使人類在溝通感情中引起共通、共鳴,在思想交流中形成共識、共進,這是文化力量的真正所在。溫州有200多萬人在海內外創業,他們的年銷售收入數以千億計,相當於在溫州之外還有一個溫州。溫州人具有戀鄉不守土的秉性,他們雖然四處奔波、闖盪市場,但時刻眷戀家鄉。創立溫州學其中一個出發點,就是發揮文化在聯絡和溝通人們情感方面的橋梁、紐帶作用,以溫州文化去凝聚海內外溫州人,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家鄉歸屬感,激發他們熱愛家鄉和建設家鄉的積極性,從而把溫州人「細胞」的活力變成溫州「肌體」的活力,把「溫州人經濟」轉化為溫州經濟。

對溫州已有的研究,為創立溫州學初步奠定了基礎。多年來,不少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溫州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進行了研究,並且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成果。但是,從總體上看,現有的研究資源和學術成果還是分散的、零碎的,沒有形成完整的研究體系。創立溫州學,就是要整合現有的各種研究資源和學術成果,變分散的為整體的,變零碎的為系統的,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溫州文化和溫州人——溫州學的精髓

什麼是溫州學,溫州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什麼,這是創立溫州學一個不可迴避的基本問題。溫州學創立之初,雖然難以對其下一個准確的定義,也不宜急於對其研究對象作出明確的界定。但是,溫州學作為一門學科,應該確定其內在涵義的基本輪廓和研究對象的大體范圍。

溫州學是研究溫州文化的學科。溫州富有區域特色的發展,既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溫州歷史發展的結晶,它連接著溫州千百年的文化淵源。研究溫州學,首先要研究溫州文化。要研究溫州文化的生成、興衰,研究溫州文化的個性、特徵,研究溫州歷史文化的地位、作用,研究溫州現代文化的創新、發展。永嘉學派以及它所形成的傳統重商文化,應當成為溫州學研究的一個大課題。改革開放以來,溫州經濟發展路子的闖出、「小商品、大市場」的形成、民營經濟的發展,溫州人善於經商、敢闖市場,都可以從溫州傳統重商文化中找到淵源。研究溫州傳統重商文化,對於溫州以至全國其他一些地方發展市場經濟,都有著啟示和借鑒作用。研究過去是為了開創未來,如何適應形勢的發展,不斷推進文化創新,進一步提升區域文化品位,積極促進先進文化的發展,發揮文化力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更應當成為溫州學研究的一個大課題。溫州的信用建設,溫州的現代商業文明建設,溫州的學習型城市建設等等,都應當成為研究溫州文化創新的內容。

溫州學是研究溫州人和溫州人精神的學科。溫州經濟,講到底是廣大民眾經濟,是老百姓經濟,是溫州人經濟。「溫州人」是溫州最寶貴的資源,也是溫州最大的特有的優勢。溫州人吃苦耐勞、艱苦創業、敢闖敢冒、敢為人先,務實求實的精神創造了溫州經濟。溫州學的研究,如果離開了對溫州人和溫州人精神的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首先,要研究溫州人的觀念。觀念處在文化的核心層,起著導向的作用。溫州發展的領先,在於溫州人觀念的領先。溫州人「既能當老闆,又能睡地板」等價值取向和精神理念,是溫州發展的原動力。其次,要研究溫州企業家群體。溫州的企業家不少是從「泥腿子闖江湖」起步的,在市場經濟的大風大浪中不斷走向成熟,他們的成長過程反映了溫州發展的軌跡。第三,要研究海外的溫州人。溫州人遍布世界各地,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溫州人;哪裡有溫州人,哪裡就有市場。溫州商人是世界華商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溫州學是研究溫州文化與經濟互動發展的學科。經濟與文化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溫州經濟的發展,促進溫州文化的發展。溫州文化的發展,又能動地反作用於溫州經濟,推動溫州經濟更快的發展。溫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揭示溫州文化與經濟互動發展的內在規律。在溫州學的研究過程中,還必然涉及到溫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涉及到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文化學、倫理學、人才學等多門學科的內容。

綜上所述,溫州學應該是一門主要研究溫州文化,研究溫州人和溫州人精神,研究溫州文化與經濟互動發展,揭示溫州經濟和社會發展內在規律的綜合性地方學科。

區域性和世界性——溫州學研究的鑰匙

怎樣進行溫州學的研究,溫州學的研究方法是什麼,這是一個值得商討的問題。溫州學的研究,要著眼於發展這個角度,遵循開放性原則,堅持歷史與現實、區域性與世界性、文化與經濟的統一。

溫州學的研究,要繼承傳統,又要超越傳統。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給溫州留下了一筆寶貴遺產,特別是永嘉學派「經世致用」思想,以及受這種思想影響所形成的傳統重商文化,無疑對我們今天發展市場經濟、進行現代化建設有著積極的參照價值。對優秀傳統文化,應該繼承它、挖掘它,使其發揚光大。這是歷史的傳承,文脈的延綿。然而,任何民族、任何地區的傳統文化,都有其局限性,溫州也不例外。溫州人「人人想當老闆」的自我性很強,有競爭意識,但有時缺乏合作、協作和甘當配角的精神;溫州人精明、務實,但有時往往偏重於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眼光;溫州人重人情,親和力強,但有時規則意識還不夠。凡此種種,無不有著傳統文化正面的和負面的效應。因此,我們不能為傳統所累,不能將傳統的東西固定化、模式化。「溫州模式」最大的特點是沒有模式,它是根據發展變化的情況而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研究溫州學,應該採取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傳統文化大膽地進行揚棄、進行創新,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先進的現代文化結合起來,不斷賦予溫州文化新的內涵和時代特徵,在繼承中創新、跨越,在創新、跨越中更好地繼承。這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也是研究溫州學的科學方法。

溫州學的研究,要立足溫州,又要放眼世界。一個地方在其經濟文化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必然體現出區域特點。溫州文化在共性中有著鮮明的個性。正是這種鮮明的個性,使得創立溫州學有了理論上的依據。研究溫州學,首先應該立足於溫州,離開了溫州也就無所謂溫州學。然而,在經濟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世界性文化交流日益擴大的今天,任何一個地方的文化,不可能是孤立的、封閉的,而是聯系的、開放的。研究一個地方的文化,應該把它放到全國、放到世界中去分析、去比較,大膽地借鑒和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我們研究溫州學,無意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數字化、現代化的時代,去強化鄉土意識、地方觀念,恰恰相反,希望通過它的研究,尤其是對溫州人「築碼頭、闖天下」、開拓海內外市場的研究,對溫州人開放意識、開放觀念的研究,進一步增強溫州人的全球意識和世界眼光,變「區域人」為「世界人」。因此,溫州學的研究必須堅持開放性。研究的視野是開放的,要跳出溫州看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研究的力量是開放的,要藉助海內外各種研究人員,整合現有各種研究資源和研究成果,為我所用,以提高溫州學的研究水平。

溫州學的研究,要著重研究文化,又不能局限於文化。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切現象,都有其文化的痕跡。溫州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地方學科,應當把溫州文化作為其主要研究對象。然而,文化和經濟從來就是相互融合、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研究溫州學,不能單純就文化說文化,就文化研究文化,而是要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全方位視角,以多學科交叉的科學視角,研究文化與經濟的互動,研究文化力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作者為中共溫州市委書記)

㈦ 發展經濟學的主要流派,基本觀點和區別

i

㈧ 貨幣主義流派認為任何一個國家無論經濟如何發展都無法消除失業 這個失業率大概是多少

看國家的發展水平

㈨ 如何系統地了解經濟學的發展史及各個流派的思想

1. 奴隸社會時期的經濟思想萌芽 一般公認,世界上現存第一本經濟學著作是古希臘色諾芬(,約前430-約前355或354)的《經濟論》,英語單詞 「Economy」、「Economics」即源於此。該書採用蘇格拉底與別人對話的形式,討論如何管理奴隸主家庭農場,堪稱「古代微觀經濟學」。他還著有《雅典的收入》,論述如何增加雅典國家收入,堪稱「古代宏觀經濟學」。此外,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國》,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論述奴隸經濟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鞏固和完善奴隸經濟制度,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主張限制商業、高利貸和私有財產。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論》主要論述奴隸經濟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鞏固奴隸經濟制度,《倫理學》分析商品等價交換現象,認為貨幣使不同的商品等價。 2.歐洲中世紀時期的經濟思想 歐洲封建社會始於公元476年,終於1640年,其間戰亂、災荒和瘟疫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黯然失色,人稱黑暗的「中世紀」(Middle ages)。義大利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學大全》,根據上帝意志論證封建農奴制度的合理性,認為上帝創造萬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應當受「上等人」統治。同時,提出公平價格理論、貨幣理論、商業理論和利息論,為商品經濟的發展作了折衷和辯護,有一定歷史進步意義。 1492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發現」美洲大陸之後,國際貿易成為當時西歐主要經濟增長點,催生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萌芽。認為:只有金銀才是財富,主張促進商業發展,開展國際貿易,實行貿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業和商品經濟,堪稱「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義主張「貨幣差額論」,即只出口不進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於英國匿名發表的《對我國同胞某些控訴的評述》。晚期重商主義主張「貿易差額論」,即少進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孟克列欽(Antoine de Montchrétien,1575-1622,又譯「蒙克萊田」,1615年發表《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首次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柯爾培爾(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以及英國的托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又譯托馬斯·曼,1621年發表《論英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 3.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的雛形,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經濟學家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主要著作《賦稅論》、《獻給英明人士》、《政治算術》、《貨幣略論》等)、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主要著作是1776年版《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和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主要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基於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不同於重商主義的觀點:(1)財富是物質產品,勞動是財富的源泉;(2)市場自動調節比人為地調節更能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即「看不見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據此主張自由放任政策。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另一分支是法國的「重農學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發表《經濟表》,反對重商主義,主張自由貿易。但由於法國小農經濟比重較大,工業發展相對落後,因此認為只有農業才是社會財富的源泉,貨幣只是流通手段;工業只是對農產品進行加工,是農業的附屬物;對外貿易只是一種等價交換,都不能增加社會財富。 4. 新古典經濟學 1830年代以後,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分化為兩支,即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經濟學原理》)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school),馬克思主義者一般稱之為「庸俗經濟學」(Vulgar economics)。 「新古典經濟學」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辯護」,認為:市場完美有效,能夠自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理論、分配理論等。該學派沒有明確研究宏觀經濟現象,一般認為其宏觀經濟學觀點是:市場經濟能夠自動實現充分就業,不需要政府幹預。 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除馬歇爾外,早期還有英國的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法國的薩伊(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等,晚期則有英國劍橋學派的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羅伯遜(Dennis Holme Robertson,1890-1963)、霍特里(Ralph George Hawtrey,1879-1975)等;屬於洛桑學派的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Leon Walras,1834-1910)和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Vilfrado Pareto,1848-1923);屬於奧國學派的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Carl Menger,1840-1921)、維塞爾(Freidrich von Wieser,1851-1926)、龐巴維克(Eugen von B?hm-Bawerk,1851-1914)等;屬於瑞典學派的威克塞爾(Knut Wicksell,1851-1926)、卡塞爾(Gustav Cassel,1866-1945)等;屬於美國學派的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費雪(Irving Fisher,1867-1947)、柯布(Charles W. Cobb)、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1892-1976)等。

㈩ 經濟學主要有以下流派,()除外。 A新古典主義 B發展經濟學 C新凱恩

選B
經濟學學派:
重農學派
李嘉圖學派
馬歇爾學派專 - 新古典學派 - 新劍橋學派 - 凱恩斯學派 - 新凱屬恩斯學派
德國歷史學派
奧地利學派 - 新奧地利學派 - 貨幣學派
供給學派 - 供給面學派
一般均衡學派
芝加哥學派
公共選擇學派
美國制度學派 - 新制度學派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流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