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論述題,山西如何實現轉型跨越發展(900字左右)
近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結構深層次矛盾的困擾,山西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轉型跨越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思路,制定出台並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說,「以轉型發展為主線,以趕超發展為戰略,以跨越發展為目標,在中部崛起和全國競相發展格局中再造一個新山西。」
這一戰略以推進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產為重要保障,大力推進以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的四化道路,主要包括:在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基礎上,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中西部現代物流中心和生產性服務業大省、中部地區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力求再造一個新山西。山西省省長王君說,「我們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努力走出資源型經濟全面轉型的新路子,實現主要指標翻一番。」
煤炭是山西的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山西省大力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企業兼並重組工作,煤礦井數由2600座壓減到1053座,辦礦主體由2200多家減少到130多家,保留礦井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今年1至4月,山西煤炭產量達到2.56億噸,增幅達18.3%。
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公司形成的以煤電一體化為主要特徵的大型煤炭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完善了企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條,提高了礦區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促進了礦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有機統一與協調發展。大同煤礦集團規劃和建設了塔山循環經濟園區,構建了「煤炭-電力-建材」、「煤-電-化」一體化產業鏈。「我們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走環循經濟的路子,實現了對資源的吃干榨盡,產銷量過億噸,獲得了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發展空間。」同煤集團董事長吳永平說。
目前,山西正抓住國家將山西列入循環經濟試點省份和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歷史機遇,確定了20戶省級工業循環經濟試點企業、4個省級工業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其中太鋼、潞安、豐喜和安泰等4家企業被列入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山西之長在於煤,山西之短在於水。為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今年4月,山西省啟動了「大水網」工程,投資300億元建設「兩縱十橫」貫穿全省的水網體系,到2015年,全省年用水總量將由現在的63億立方米提高到86億立方米,供水區總面積可達7.66萬平方公里,受益人口將達2400萬。同時,著力抓好「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工程,在2010年啟動實施大同、晉中和運城3大現代農業示範區16個縣建設的基礎上,今年再實施26個縣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記者在陵川縣奪火鄉琵琶村看到,「一村一品」工程讓這個嵌在半山腰間的貧困村莊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全村124戶、464口人,在今年4月份建起了60棟黑木耳大棚和50棟香菇小棚,還有13萬根椴木栽培食用菌。文水縣大象禽業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已形成禽繁育、飼料生產、蛋品貿易等5大板塊和多條產業鏈,帶動了山西及周邊省市10萬農戶創收。
未來幾年,山西省將加快推進太原都市圈和晉北、晉南、晉東南城鎮群建設,實施「大縣城」戰略和百鎮建設工程,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目前,「百鎮工程建設」已啟動,今年將對21個示範鎮進行集中扶持,為全省小城鎮建設樹立樣板,發揮其連接城鄉的紐帶作用,推進市域城鎮化。
B. 嵩山嵩門望月的最佳地點和時間,請詳細說明,以及路線,八月十五當天的,謝謝……
黃河是世界第五長河
若論大
指的就是徑流量
那黃河連中國第五都排不上
有統計數字顯示,黃河幹流上所有水庫的總庫容
就已經是黃河年徑流量的兩倍多了
這樣的水量實在不算大
黃河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請至條目評選為本文評分。
評選期間不設有編輯限制,仍歡迎繼續補充「黃河」條目!
黃河
黃河流域(暫無圖片)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高度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出海口 渤海
流經國家 中國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目錄
[隱藏]
* 1 釋名
* 2 水文特徵
o 2.1 源頭
o 2.2 分界
+ 2.2.1 上游
+ 2.2.2 中游
+ 2.2.3 下游
o 2.3 主要支流與湖泊
o 2.4 幹流峽谷
o 2.5 幹流水利樞紐
o 2.6 橋梁
* 3 環境狀況
o 3.1 水土流失
o 3.2 斷流
* 4 歷史與文化
o 4.1 河道變遷
o 4.2 水利簡史
o 4.3 中華文明的搖籃
o 4.4 與黃河有關的人物
o 4.5 旅遊文化資源
* 5 其他
* 6 參看
* 7 站外鏈接
[編輯]
釋名
「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編輯]
水文特徵
[編輯]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未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參考資料:黃河源頭
[編輯]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編輯]
上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編輯]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編輯]
下游
參看黃河口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編輯]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編輯]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參考資料:黃河幹流峽谷
[編輯]
幹流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編輯]
橋梁
*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編輯]
環境狀況
[編輯]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家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制備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編輯]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1]。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幾千年來也沒有發生過象當今這20多年來頻繁斷流的現象。
黃河的首次斷流出現在1972年,最初斷流時間只有十幾天,斷流也不是年年發生。進入90年
代以來,黃河下游斷流日趨嚴重,幾乎年年斷流,而且斷流的時間越來越長,斷流的河段也
越來越長。1995年,黃河斷流達153天;1996年,斷流136天;1997年斷流226天,一年中竟
然有2/3的時間斷流。無情的事實,宣告黃河已成為一條季節性河流。
黃河為什麼會斷流?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黃河水資源本來就不豐富。黃河流域地處半乾旱半濕潤地區,降雨量不多,黃河的
平均年徑流量約560億立方米,僅相當於長江的l/20,位於全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比長江、
珠江、松花江都小。而且黃河徑流量一年之內變化很大,枯水期黃河流域基本不下雨,不少
支流都沒水了,幹流的徑流量也小,自然容易發生斷流。
二是隨著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黃河水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據90年代
初統計,沿黃各地區引用的黃河水量已達到4l0億立方米,占黃河水資源總量的70%以上,幾
乎快把黃河「掏空」了。黃河每年就這么500多億立方米的水,禁得起這么過度利用嗎?
三是用水浪費,水資源利用率很低。由於水價不高,人們不把節約用水當回事,因此黃
河流域工農業生產中普遍存在著嚴重的用水浪費現象。比如黃河流域的許多農田,灌溉方式
非常落後,大水漫灌,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大部分的水都蒸發、滲漏了。如果採用噴
灌、滴灌,就能節約很多水。
可憐的黃河母親,乳汁本來就不多,大家你也爭我也搶,而且用的過程中還不知道珍惜
和節約,黃河母親能不變得憔悴嗎?
要想解決黃河斷流問題,讓老天爺多下點雨大概沒門兒,不發展工農業生產也不行。唯
一的辦法就是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的工農業,不要再向黃河母親無節制地索取了
1、上中游降雨量周期性減少,來水不足。
2、上中游經濟、人口的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增長。
3、上中游用水超計劃,水資源利用率太低。
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幾千年來也沒有發生過象當今這20多年來頻繁斷流的現象。
黃河的首次斷流出現在1972年,最初斷流時間只有十幾天,斷流也不是年年發生。進入90年
代以來,黃河下游斷流日趨嚴重,幾乎年年斷流,而且斷流的時間越來越長,斷流的河段也
越來越長。1995年,黃河斷流達153天;1996年,斷流136天;1997年斷流226天,一年中竟
然有2/3的時間斷流。無情的事實,宣告黃河已成為一條季節性河流。
黃河為什麼會斷流?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黃河水資源本來就不豐富。黃河流域地處半乾旱半濕潤地區,降雨量不多,黃河的
平均年徑流量約560億立方米,僅相當於長江的l/20,位於全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比長江、
珠江、松花江都小。而且黃河徑流量一年之內變化很大,枯水期黃河流域基本不下雨,不少
支流都沒水了,幹流的徑流量也小,自然容易發生斷流。
二是隨著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黃河水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據90年代
初統計,沿黃各地區引用的黃河水量已達到4l0億立方米,占黃河水資源總量的70%以上,幾
乎快把黃河「掏空」了。黃河每年就這么500多億立方米的水,禁得起這么過度利用嗎?
三是用水浪費,水資源利用率很低。由於水價不高,人們不把節約用水當回事,因此黃
河流域工農業生產中普遍存在著嚴重的用水浪費現象。比如黃河流域的許多農田,灌溉方式
非常落後,大水漫灌,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大部分的水都蒸發、滲漏了。如果採用噴
灌、滴灌,就能節約很多水。
可憐的黃河母親,乳汁本來就不多,大家你也爭我也搶,而且用的過程中還不知道珍惜
和節約,黃河母親能不變得憔悴嗎?
要想解決黃河斷流問題,讓老天爺多下點雨大概沒門兒,不發展工農業生產也不行。唯
一的辦法就是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的工農業,不要再向黃河母親無節制地索取了 。
再加上:上中游降雨量周期性減少,來水不足。
2、上中游經濟、人口的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增長。
3、上中游用水超計劃,水資源利用率太低。
現在還有京九大橋
[編輯]
歷史與文化
[編輯]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氾濫威脅,而因氾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5 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陽、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編輯]
水利簡史
參看黃河水利史
[編輯]
中華文明的搖籃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編輯]
與黃河有關的人物
大禹治水
放大
大禹治水
* 大禹
* 潘季馴:明朝治黃專家
* 靳輔:清代治河名臣
* 田鼢:西漢武帝時期大臣
現代部分
* 黃秉維:中國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黃萬里: 中國水利專家
* 張光斗:中國水利水電專家
* 李儀祉:中國近代水利學家
* 錢寧:中國水利工程學家
* 錢正英:中國水利專家
* 賈讓:西漢水利家
* 張含英:中國水利專家
* 梁恩佐:美籍華人,黃河水土保持項目推廣者
[編輯]
旅遊文化資源
黃河博物館 - 花園口 - 壺口瀑布 - 後岡遺址 - 柳灣墓地 - 北首嶺遺址 - 大河村遺址 - 平糧台城址 - 廟底溝遺址 - 陶寺遺址 - 老官台文化- 賈湖遺址 - 仰韶文化 - 花樓子遺址 - 河南龍山文化 - 西水坡遺址 - 大地灣遺址 - 三門峽棧道遺跡 - 元君廟墓地 - 姜寨遺址 - 半坡遺址 - 裴李崗文化 - 風陵渡 - 西朱封墓地 - 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遺址
[編輯]
其他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制訂國旗時,曾出現如右圖之草案:底下黃線即代表黃河,但最後並未採用;參見中國國旗。
[編輯]
參看
* 黃河流域文化
* 黃河流域
* 黃河三角洲
* 黃淮平原
* 黃河水利委員會
* 花園口決堤事件
* 萊州灣
* 河套平原
* 銀川平原
* 海河平原
* 黃土地:電影
* 黃河大合唱:音樂作品
* 黃土高原
* 河防通議:著作
* 三晉文化
* 灘羊
* 河曲馬
* 皮筏子
* 治河方略:著作
* 海州灣
* 毛烏素沙地
* 河西走廊
* 秦嶺
[編輯]
站外鏈接
* 黃河網
* 黃河生態網
* 黃河 英、中文,梁恩佐教授建立。
中國大陸江河水系
長江 - 黃河 - 黑龍江 - 珠江 - 雅魯藏布江 - 遼河 - 海河 - 灤河 - 淮河
錢塘江- 甌江 - 閩江 - 九龍江 - 韓江 - 南渡江 - 瀾滄江 - 怒江 - 塔里木河 - 額爾齊斯河
烏蘇里江 - 松花江 - 圖們江 - 鴨綠江 - 嫩江 - 漢江 - 贛江 - 湘江 - 岷江 - 嘉陵江
烏江 - 大渡河 - 雅礱江 - 渭河 - 汾河 - 京杭大運河 - 靈渠 - 膠萊運河 - 蘇北灌溉總渠
■長江
中國第一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的西南側。幹流自青藏高原蜿蜒東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10個省、區、市,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1/5。
河源 長江的源頭,自古以來有不同說法。近代在一些地理著作中有關長江河源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江河同源於一山」,長江和黃河都發源於巴顏喀拉山,長江發源於南麓,黃河發源於北麓。另一種是長江發源於可可西里山。源流有兩支:南支木魯烏蘇河,北支楚瑪爾河。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先後兩次組
C. 山西特產
一、老陳醋
老陳醋是山西省一種地方特色調味的漢族傳統名產。古時候首先使用的酸性調味品為「梅」,由於梅並非一年四季都有,於是梅醬產生,古稱「醯」。梅的使用,要比醋早一千多年。
二、晉祠大米
晉祠大米,是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特產,晉祠大米產於太原晉祠鎮一帶,這種大米,顆粒長,個頭大,外形晶瑩飽滿,呈半透明狀,米色微褐,做出飯來顆粒分明,香氣撲鼻。吃到嘴裡,味香甜,有韌性、粘性,有咬頭。晉祠大米所以質地優良,是由於水上關系。
三、汾酒
中國傳統名酒,屬於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產於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又稱「杏花村酒」。汾酒以工藝精湛,源遠流長,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後余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在國內外消費者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
四、高平絲綢
高平絲綢以晉東南特產優質蠶絲為原料,歷史悠久,工藝精湛,以軟、亮、柔、輕四大特色著稱,品種繁多,尤以美麗綢為最佳。
五、汾州核桃
汾州核桃,山西省汾陽市特產,汾州核桃,具有果實外形悅目、個頭大、皮薄、出仁率高、仁色淺、香脆可口等優點。與其他核桃相比,最大的特色在於所含人體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和α—亞麻酸的比例恰好為4:1,而這個比例是人體攝入不飽和脂肪酸的黃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