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的經濟文化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幾十年內日本的政治經濟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國。執著於現實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1)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
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B. 為什麼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
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原因有以下四點:
1、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我們充分認識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成果。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2、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生動詮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指導方針,也是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實現「五位一體」協調發展,正是踐行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是,長期以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生產方式仍未根本改變,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土流失面積擴大、江河湖泊受到污染,草原逐漸退化等。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既有利於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促進科學發展。
又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生動詮釋。
3、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頻發,給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帶來危害,直接釀成社會群體性事件,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誘發因素,對社會和諧穩定構成直接威脅。
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必須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4、生態文明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2)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擴展閱讀: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的重要性。
新華網北京2013年2月19日電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這是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明確要求。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客觀需要。
隨著全球能源資源需求持續增長和氣候變暖趨勢不斷加劇,未來各國圍繞能源資源、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排放等生態環境問題的博弈會日趨激烈。
目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發達國家要求我國減排的壓力不斷加大。
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利於增強我國在國際環境與發展領域的話語權,提升我國參與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國際談判和對話交流的位勢,有效維護我國的核心利益和負責任大國形象。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為什麼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C. 世界八大奇跡有哪些
世界八大奇跡是:
1、埃及胡夫金字塔(建造時間:約公元前2631年-公元前2498年,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附近)。
2、巴比倫空中花園(建造時間:約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河東)。
3、阿爾忒彌斯神廟(建造時間:約公元前550年 ,古希臘愛菲索斯(Ephesus)中)。
4、奧林匹亞宙斯神像(建造時間:約公元前457年,希臘奧林匹亞城)。
5、摩索拉斯陵墓(建造時間:約公元前353年,古希臘)。
6、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建造時間:約公元前282年,愛琴海,希臘-羅德港)。
7、亞歷山大燈塔(建造時間:約公元前281年,埃及法洛斯島)。
8、中國的秦陵兵馬俑(建造時間:約公元前246年,陝西西安臨潼區)。
(3)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擴展閱讀:
這"七大奇跡"是公元前3世紀,腓尼基的一位旅行家安提帕特列舉出來的。後世人反復沿用,也就流傳開了。不過現"七大奇觀"中有六個已被損毀,只有埃及胡夫金字塔得以保存。1978年9月,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贊詞:"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從此,"第八大奇跡"便成為秦兵馬俑的代名詞,飛向世界各地,飛入尋常人的心中。
D. 中國現今有哪些高科技領先於世界
超級稻研究
超級稻研究再上新台階,審定優質超級稻新品種百餘項;水稻功能基因組取得新進展,獲得一大批具有重要農藝性狀的功能基因,研究水平處於國際領先。
載人航天圓遨遊太空之夢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送上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活動的國家!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發現新粒子
2006年1月6日,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分析粲粒子J/ψ衰變到1個光子和3個介子的過程中,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觀測到一個新粒子。該新粒子質量約為1835兆電子伏特,壽命約為10~23秒,人類的正常知覺根本無法感受到它的存在。有關專家指出,如果發現普通誇克模型以外的新型粒子,將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和自然界的認識。
青藏鐵路實現全線通車
2006年7月1日,經過10多萬築路大軍歷時5年的艱苦奮戰,破解了千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技術難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跡,開啟了人類客運火車穿梭「世界屋脊」的新紀元。
三峽大壩百項科技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三峽壩建成,使我國的水利科技創新成果達200餘項,近30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00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30項水利水電類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高溫氣冷實驗堆研究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實現72小時滿功率發電運行,使中國模塊化高溫氣冷堆的研究與建造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為研發第四代核能系統創造了有利條件。
高性能計算機關鍵技術的突破
曙光4000A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製造和應用十萬億次級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
E. 改革開放40年取得哪些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可以從以下4各方面來看:
1.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城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體制、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
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共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
2.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對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
3.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後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
此後,經過採取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增設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把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
4.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
(5)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擴展閱讀: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創造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創新才華得到充分施展、文化創造活力競相進發、文化創造成果不斷涌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十分活躍,精品不斷涌現、市場日益繁榮。
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8%。
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我國已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圖書版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l下降為2010年的3:l。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
F. 林毅夫《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電子版誰有啊謝謝啦!
這里有免費下載內:容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833748.html
G. 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成就
1、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2、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同日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稱,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為了防禦,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中國政府鄭重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3、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56年,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成立,負責導彈的研製工作和航空工業的發展工作。5月,中央軍委召開會議,討論《關於建立我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中央果斷作出發展導彈技術的決策。
1965年,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製被統一納入中央專門委員會的領導范圍之內。全國26個部委,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00多家單位的科技人員大力協同,在攻克尖端科技難關方面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4、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時20分,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實測當量330萬噸,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
「一切准備就緒。……震動世界的時刻來到了。」「驟然間,閃光萬丈,碧藍天空涌現出一個烈焰翻騰的大火球,只聽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火球消失,一個蘑菇形狀煙雲上升。
我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對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進行了紀實報道。
5、北京舉辦2008年第二十九屆奧運會
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又稱為北京奧運會,2008年8月8日至2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舉行。此屆奧運會是中國首次舉辦夏季奧運會,亦是繼1964年東京奧運會和1988年漢城奧運會後,夏季奧運會第3次在亞洲國家舉行。
本屆北京奧運會共打破43項新世界紀錄及132項新奧運紀錄,並破紀錄共有87個國家在賽事中取得獎牌,主辦國中國以51面金牌成為居獎牌榜首名,是奧運歷史上首個亞洲國家登上金牌榜首。本屆奧運先後誕生出兩名水上及陸上「飛人」—— 美國選手菲爾普斯及牙買加選手博爾特。
前者在「水立方」連奪八枚金牌,不但成為同一屆奧運會中獲得最多金牌的運動員,而且成為夏季奧運會獲得金牌總數最多的運動員;後者在「鳥巢」八日內先後以破世界紀錄成績奪得男子100米、男子200米及男子4x100米接力三枚金牌,被譽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人。
H.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ZQ學長給我推薦這本書的時候,就說你可以把它當中國近現代史來讀,應該很有意思,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那天拿著寫有書名、作者、檢索號的小紙條,第一次穿梭在圖書館一樓找書,以往都只是看看三樓的書。當這本小黃皮書印入眼簾那一刻,還是著實興奮了一把。就用這本書,開始我真正經濟學的學習吧。 所以,這本可以當歷史來讀的經濟學書籍至少讓我這個在大四才開始想去真正了解我的專業的人來說,還是一個很符合我口味的開始。讀完了,就想寫點讀後感吧,還不能算作評論雲雲。 這本書是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合著的。林毅夫是一個有著傳奇經歷的中國人,從台灣游到大陸的學者。本書從發展戰略選擇與資源稟賦之間的矛盾出發,分析了中國傳統經濟體制模式內生地形成邏輯,並將這種分析方法及其結論擴展到所有其他國家和地區,指出發展戰略的選擇是否和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一致,是決定經濟體制模式進而決定經濟發展績效的根本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出於當時國際形勢的考慮,從保家衛國自力更生的角度,我國選擇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讀後感《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但是重工業作為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資金、設備且產業周期長,見效慢,這與當時中國所擁有的比較優勢即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並不相符。為了達到優先發展的目的,便不得不採用扭曲產品和生產要素價格的宏觀政策環境、高度集中的資源計劃配置制度,以及沒有自主權的微觀經營體制。然而在這樣的經濟體制下,並未實現趕超戰略,反而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拉越遠。平均主義、大鍋飯導致企業效率低下,生產積極性不高。 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從微觀的放利讓權開始,在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農民在「交滿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餘的便可以歸於自己」的政策下大大提高了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同時,隨著資本的慢慢累積,需要資金較少而應用勞動力較多的鄉鎮企業開始蓬勃發展。在城市,國有企業開始大刀闊斧改革,企業也取得了部分資源的配置權。慢慢地這些資源都流到了被趕超戰略壓制的部門,而這些部門的發展正是符合中國比較優勢的環境。由此,才製造了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發展的奇跡。 當然,由於整個發展戰略並未改變,經濟宏觀政策環境並沒有改變,基礎行業的價格、利率、匯率依舊沒有市場化。各種矛盾、尋租行為也層出不窮,金融體制的改革也是舉步維艱。 然而,林毅夫分析了中國的改革內在邏輯具有不可逆性,這主要體現在,從微觀角度開始的放開,難以再收回,只能進一步推進宏觀體制的改革。 這本書,介乎學術與歷史之間,語言通俗易懂,道理娓娓道來,或許它的觀點仍存在可以修正的地方,但是卻是一本良作。能讓你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國的改革開放,了解比較優勢,也能讓我們堅定,唯有繼續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的發展,才是我們最好的出路。
〔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I. 中國奇跡 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讀後感
「滴答,滴答,滴答……」水龍頭不斷的流出水,可使用水的人不知去向。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它像我們的血液一樣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中,人們常常不會珍惜水,因為在人們心中有一個概念:水是源源不斷的,是取之不盡的。然而有誰又知道,我們的中國早已是個乾旱,嚴重缺水的國家,而地球上可以被我們直接引用的佔地球的百分之零點三,而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節約一滴水,我國就節約了13億萬多滴水,這些水可以解決一個乾旱山區的燃眉之急,可以挽救一片即將枯死的禾苗,這何樂而不為呢?
在生活中,我可是一個「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地節約水資源文明小標兵啊!我喜歡吃媽媽做的菜,於是常常會跑進廚房看媽媽做菜的樣子,久而久之,我會幫媽媽做些事情。記得有一次,我一如既往的在廚房裡,而媽媽回來晚了,因此就叫我幫她煮飯,我非常高興,立刻行動了起來。先舀幾勺米,接著注入水,然後再淘米。我將清水注入後,淘了一會後,我正想把這渾濁的水倒掉時,我眼前浮現了那些正缺水地區的畫面,看到地球上的水資源正一天天減少的樣子,我不禁停住了手。我心想:不行,不能這樣浪費水,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聽別人說淘米的水可以澆灌植物,這樣會有利於植物。於是我就把淘米的水澆花了。我既節約了水,又有利於植物生長,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但我又有時也會浪費資源,又是開了房間的燈忘了關,以致於浪費了許多電,真是不應該。
人們啊,為了保護我們的地球,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珍惜水資源,我們可以用淘米的水來澆花草,用洗菜的水來沖廁所……為了我們的地球明天更美好,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從我做起,從大家做起,一起來珍惜水資源吧!
【剛找的,千里挑一】 節水的重要性:
首先我們看看國外的的一些國家是怎麼用水的:日本每增加一萬美元GDP耗水208立方米,美國為514立方米,中國則高達5045立方米,是美國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之多。如此巨大的差距意味著什麼?
3月22日至28日是第十七屆中國水周,22日還是第十二屆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水與災害」,中國水周的宣傳主題則為「人水和諧」。因為水與每個人的生活生存息息相關,誰也不能置之度外。筆者以為,建設節水型社會的主要途徑有四種。
首先,靠觀念節水。如今許多國民還沒意識到節約用水的極端重要性。其思維定式尚停留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教科書所宣傳的那樣: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他們覺得多用水不算什麼浪費。比如在我國最缺水的西北內陸城市,居民人均用水量居然是歐洲國家的兩倍之多。可見節水潛力巨大,假如國人每人每月少用一噸水,那麼13億人口所節省的水無疑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這種潛力是完全可以挖掘出來的,關鍵要教育和引導公民轉變用水觀念,牢固樹立節水意識。
其次,靠科技節水。據統計資料,日本每增加一萬美元GDP耗水208立方米,美國為514立方米,中國則高達5045立方米,是美國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之多。如此巨大的差距主要差在科學技術落後。差距意味著潛能,我們要堅持科技進步,大力發展節水型工業、節水型農業,就一定能大大降低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消耗。
第三,靠法制節水。目前我國對水資源管理的法律體系已經滯後於經濟發展速度,法律法規條文線條粗,執法彈性大、處罰力度小,無疑是一個很大的缺陷。依法治水需要從嚴從細,國外的經驗值得借鑒。比如城市家庭普遍使用的抽水馬桶,英國議會早在60多年前專門制定一部「馬桶法律」,規定坐便器每次用水不得超過6升,耗水量6升以上的馬桶不得進入市場。小小馬桶每天要「吃掉」多少水?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立法限制馬桶的「吃」水量。
第四,靠價格杠桿節水。水價偏低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如黃河沿岸一些農村使用1000立方米黃河水澆地,所付價格居然比買一瓶礦泉水還便宜。過低的水價不利於公民節水意識的培養,提高水價勢在必行。水價的提升不單單是個價格問題,也體現了水作為一種戰略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此舉有助於公民節水觀念和習慣的養成。北京、上海、江蘇、四川、河北、廣東等省份開始著手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式計量計價,北京最高水價5年內將達到每噸5元。這種「階梯水價」對正常、合理用水的居民沒有增加大的負擔,而超額用水者則須付出高價,這是科學、合理和公平的。
我們從3月22日開始的第十七屆「中國水周」的活動中得知,缺水之弊正日益體現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不少城市實行定時供水,居民不得不半夜起床接水;有的城市甚至出現「理頭不洗頭,麻雀喝柴油」的奇特景觀。專家預測,此種勢頭不遏制,至2010年,城市一半以上居民有可能過「上甘嶺」似的生活!
缺水何以至此?專家指出,主要問題還是出在「人」身上。據了解,我國城鎮生活用水漏失率高達40%,居民用水多為一水一用,「長流水」和「跑、冒、滴、漏」的現象嚴重。造成的結果就是,「地下水越抽越深,水源地越來越遠,遠距離取水的城市越來越多,用水成本越來越高」。
君不見,單位里的公用水管又沒關嚴;君不見,自家洗完澡的熱水器龍頭仍在滴答滴答地往下流水……有人可能會說,這點水算什麼?可知道,這點滴之水日積月累,足可成江河。在生活中,節水與不節水其實就在一念之間,歸根到底是節水意識的建立與否。所謂節水型社會,還得從人們用水的「點滴」習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