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央企排名是怎麼樣的
我國目前一共有128家央企,128家央企當中有49家屬於副部級單位。央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例是實體類企業,由國資委出資履行職責,代表企業有中海油、中石化與國家電網、中石油等企業;第二類企業是金融類央企,由財政部進行管理,如四大國有銀行、政策性銀行、各大國有保險公司等等;第三類是其他部門管理的央企,如中國鐵路公司、中國煙草公司、中國出版集團等等。以下,趣評就以2018年世界500強排名為例,為大家介紹排名前十的央企,分別是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中國建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人壽保險、中國銀行與中國移動。
從以上可以看出,最賺錢的央企還是四大國有銀行。
㈡ 新能源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是什麼
前言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促進與保障作用。繼續加強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的重要內容。我國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面對新世紀,如何保持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
本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能源結構的重點專項規劃,是指導「十五」能源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本規劃內容包括發展現狀和未來形勢的分析、「十五」發展戰略和目標、發展重點以及政策措施。
回頁首
一、能源發展現狀及「十五」面臨的形勢
(一)能源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經過五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能源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長期困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源 「瓶頸」制約大大緩解,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基本適應了當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1、能源產量迅速增加。2000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量預計為10.89億噸標准煤,居世界第三位。原煤產量1996年曾達到13.97億噸,國家對小煤窯進行壓產後,2000年的產量為9.98億噸;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由1990年的1.38億噸和153億立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1.63億噸和270億立方米;發電量由1990年的6212億千瓦時上升到2000年的13500億千瓦時,其中水電由1990年的1267億千瓦時上升到2000年的2400億千瓦時。核電從無到有,2000年核電發電量164億千瓦時;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新能源的生產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源產量的迅速增長,使我國能源供需矛盾總體上趨於緩和。
2、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消費量所佔比重由1990年的76.2%降為2000年的61.03%;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等的比重逐步提高,由1990年的23.8%上升為2000年的38.97%。在一次能源生產總量中,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生產量所佔比重由1990年的19.0%、2.0%、4.8%上升為2000年的20.94%、3.3%和9.6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優質能源生產比重有所提高。能源結構的調整,為提高我國能源質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善大氣環境等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3、能源工業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九五」時期我國煤炭工業基本建設速度雖然較「八五」時期放緩,但仍然開工建設了山西平朔安家嶺1500萬噸大型露天煤礦等一批礦井;天然氣建設步伐加快,投產了南海崖城13-1氣田及至香港管線,陝甘寧氣田及至北京、西安、銀川管線等項目;電力建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長江三峽水電站建設進展順利,四川二灘水電站投產,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大規模展開;以國產化率不斷提高的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為依託的「乘風計劃」和為解決偏遠地區無電人口用電問題的「光明工程」都取得了初步進展。
4、現代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
煤炭工業已具備設計、施工、裝備及管理千萬噸級露天煤礦和大中型礦區的能力。綜合機械化採煤和運輸設備以及強力膠帶輸送機等現代化成套設備大量使用,並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年產500萬噸以上的工作面。
石油工業已形成從科學研究、勘探開發、地面工程建設到裝備製造的完整體系。復雜斷塊油氣勘探、油田早期注水分層開采、高含水油田穩油控水開發、聚合物驅提高採收率、復雜斷塊油田滾動勘探開發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原油加工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電力工業已基本掌握60萬千瓦亞臨界火電機組和500千伏交直流輸變電工程的設計、施工、調試及運行技術;具備了修築240米雙曲拱壩、180米級各類大壩及施工大型抽水蓄能電站的能力;電網運行初步實現了自動化、現代化管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進入了以大機組、大電廠、大電網、超高壓和自動化為主要特徵的新階段。
能源工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不僅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能源保證,而且有力地帶動了國內機械製造、電子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民族工業進步做出了貢獻。
5、能源工業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
煤炭工業將九十四個原國有重點煤礦以及企事業單位全部下放地方政府管理。煤價基本放開,煤炭生產、運輸和銷售全面進入了市場。煤炭工業企業改革取得進展,國有重點煤礦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公司制改革已經全面展開,一批企業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國有煤炭企業關閉破產工作開始實施。
石油天然氣工業重組了石油、石化兩大公司,實行勘探開發、加工利用、內外貿一體化,兩大公司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進行分離,並成功地在海外上市。原油、成品油價格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電力工業初步實現了政企分開,確立了「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國家監管」 的改革目標,並在部分省市進行改革試點。
通過改革,中國能源行業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市場機制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管理體制和價格體制逐步與國際接軌,為今後發展創造了條件。
6、節能工作成績顯著。
在「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方針指導下,我國節能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九五」時期,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30%,預計由1995年的3.97噸標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2.77噸標准煤;年節能率達到7.2%,節能率居世界前列,節約和少用能源4.1億噸標准煤左右。
(二)能源發展中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能源發展雖然獲得了長足進步,成為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但仍存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有些矛盾在新的形勢下顯得更加突出。
1、隨著能源供求總量矛盾的緩和,結構性問題上升為主要矛盾,成為制約能源工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能源品種結構不合理,優質能源供應不足。由於長期能源緊張的歷史狀況,造成了能源工業發展「重能力增長,忽視質量結構優化」的傾向。煤炭在一次能源結構中所佔比重過高,特別是煤炭直接用於終端消費的比例過大;石油受資源條件限制,近年來產量徘徊不前,國內供需缺口越來越大,1993年起我國由石油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所佔比重過低;水電開發程度低,只有18.5%,西部豐富的水能資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煤層氣、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剛剛起步,其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能源行業內部發展不平衡,結構失調。煤炭工業採掘能力很大,但洗選、型煤、配煤和水煤漿等發展緩慢。石油工業新增可采儲量無法滿足產量增長的需要,儲采比下降。天然氣探明儲量增長較快,但下游市場開發緩慢,生產及輸送管道能力不能充分發揮。電力工業發電、輸電和配電結構矛盾突出,高壓輸電網發展滯後於電源建設,導致網架結構弱、輸電能力不足、運行可靠性低;城鄉配電網建設滯後,制約了生產用電的合理增長,影響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火電無序發展,火電設備單機容量過小,造成能源效率低下。
2、能源工業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盡管我國能源工業現代化程度比過去有了顯著的提高,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鑒於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特點,潔凈煤技術開發和應用落後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如煤層氣地面開采、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加壓流化床鍋爐及煤氣化整體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等剛剛起步,急需加快開發利用步伐。
3、能源工業管理體制還遠遠不能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要求,改革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國有煤炭企業歷史形成的人員多、包袱重、效率低和競爭力差的問題依然存在,現代企業制度的運行機制尚未真正確立。石油天然氣工業獨家壟斷的格局雖然已經打破,但競爭機制還遠未形成。電力工業壟斷體制沒有打破,地方和行業保護主義造成的市場壁壘還十分嚴重,公平競爭難以實現,電力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另外,在管理方面,電價過高且管理混亂,層層加價收費等現象還沒有完全糾正,電力緊張時期制訂的一些限制和懲罰用電的措施還沒有及時改變,抑制了電力市場的開拓。
4、節能提效工作亟待加強。
盡管節能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必須看到:我國能源生產和利用效率、效益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高耗能產品能源單耗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而目前節能提效工作在思想觀念、政策引導和宏觀管理等方面還比較薄弱,難以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三)「十五」能源發展面臨的形勢
1、經濟全球化趨勢,特別是加入WTO將給我國能源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流,為我們利用國際能源資源和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隨著我國加入WTO,開拓海外能源市場的外部阻力會逐步減小,發展的機遇增多、空間擴大。同時,隨著我國進口石油數量的不斷增加,國際突發事件和國際石油市場的劇烈波動對我國石油的安全供應將產生重大影響。此外,隨著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國能源勘探、設計、生產、設備製造和服務等方面的企業將承受更大的國外競爭壓力。
2、國民經濟變化趨勢將對能源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隨著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預計「十五」期間,我國能源需求總量將穩定上升;另一方面,由於今後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是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所以,未來一段時期,能源需求彈性系數將處於較低水平,預計「十五」期間為0.4 左右,我國能源需求增長的壓力相對減小,為能源結構的調整提供了較大空間。
3、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能源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期以來,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使能源發展與保護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未來能源發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氣、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加快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逐步降低用於終端消費煤炭的比重,實現能源、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是「十五」能源發展面臨的重要選擇。
回頁首
二、「十五」能源發展的戰略和主要目標
(一)「十五」能源發展戰略
「十五」期間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更加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加大。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十五」能源發展戰略是:「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把優化能源結構作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快西部開發」。
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從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出發,在「十五」乃至更長的歷史時期內,必須繼續堅持基本立足國內供應的方針,煤炭作為能源主體的地位不會發生變化。在此基礎上,「十五」期間應積極貫徹「走出去」戰略,充分重視建立與國力相適應的石油戰略儲備,實現進口能源渠道多元化,開發石油替代和節約技術,保證油氣供應。
優化能源結構:面對經濟結構調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清潔能源的迫切要求,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優化我國一次能源結構,提高天然氣和水電等清潔、高效的優質能源的比重,減少煤炭終端消費的數量。同時,要抓住能源供應緩和的歷史機遇,不失時機地推進能源各行業的結構調整工作,實現均衡發展,提高能源工業總體發展水平。
提高能源效率:針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人均資源貧乏的現實,要在繼續堅持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把提高能源效率放到重要位置,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技術進步,發揮市場作用,促進提高能源效率。
保護生態環境:面對我國生態環境惡化、能源發展對大氣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必須開發清潔能源,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避免和減少能源開發利用引起的環境污染,促進能源、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加快西部開發:結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充分發揮西部能源資源優勢,在有利於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光明工程」等的實施。
分行業發展方針是:
煤炭工業:大力調整煤炭工業結構,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調整煤炭建設布局,加大煤層氣開發力度,提高煤炭工業整體素質,積極擴大煤炭出口。
大力調整煤炭工業結構:調整生產企業結構,繼續關閉非法開采和布局不合理以及資源浪費嚴重、缺乏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破產一批資源枯竭、扭虧無望的煤礦,充分發揮大礦生產能力;調整產品結構,積極發展煤炭深加工與非煤產業,限制和淘汰高灰高硫煤炭生產。
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通過大力發展煤炭洗選、型煤、動力配煤、水煤漿、煤炭氣化和液化等潔凈煤技術,逐步提高煤炭清潔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從而更好地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把推動煤炭液化技術產業化,開發石油替代資源作為「十五」乃至更長時期的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
調整煤炭建設布局: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利用關閉非法和布局不合理小煤礦,關閉資源枯竭、扭虧無望和高硫煤礦所騰出的市場空間,重點安排好有效益的在建項目。考慮到煤礦建設周期長,為保證「十一五」及以後的煤炭供應,同時防止小煤窯的再度擴張,要適時開工建設一些資源條件優越、預期經濟效益高的能力接續和人員安置型項目,以改善老礦區的經濟效益,維護礦區社會穩定。
加大煤層氣開發力度:增加煤層氣資源勘探開發投入,積極擴大對外合作,建立和完善支持煤層氣發展的產業政策,使煤層氣開發有較大的突破,初步形成新興的煤層氣產業。
全面提高煤炭工業整體素質:通過大規模的資產重組、聯合以及技術改造提高單井規模、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
積極擴大煤炭出口:努力保持現有出口規模和穩定傳統用戶,大力開拓新的國際市場,增加煤炭出口。
石油天然氣工業:加強勘探、經濟開發、油氣並舉、擴大開放、建立儲備。
加強勘探:繼續加大石油天然氣勘探工作力度,保證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的持續增長,為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奠定良好的資源基礎。
經濟開發:加強管理,運用新技術,降低成本。對新油氣田開發要優化總體開發方案,加強技術經濟論證,切實把「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原則落到實處。
油氣並舉:在繼續加強石油勘探開發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增加天然氣探明儲量和產量;同步加快輸氣管道和下游利用項目建設及市場開拓工作。
擴大開放:繼續擴大石油天然氣對外合作,吸引外資來我國進行風險勘探和合作開發;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海外石油天然氣開發和進口石油天然氣工作,逐步形成「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格局。
建立儲備:為保證石油安全供應、提高政府調控國內石油市場的能力,要加快建立國家石油儲備制度,逐步形成我國完備的石油儲備體系。「十五」期間要爭取建成一定規模的國家戰略儲備能力,同時,鼓勵企業擴大儲備。另外,油氣進口要做到方式多樣化、地域多元化,提高抗風險能力。
電力工業:加快體制改革,重點加強電網建設,積極發展水電,優化火電結構,適當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發電。
加快體制改革:從中國國情出發,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引入競爭機制,由市場配置資源,由供需決定價格。進一步加快體制創新步伐,為電力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重點加強電網建設:「十五」期間,在繼續安排好農網城網建設的同時,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緊建設北、中、南三個輸電通道,形成「西電東送」的基本格局;二是重點發展跨省、跨地區輸電線路,積極推進區域電網互聯和全國聯網進程,初步完成不同來水特點流域電網之間、不同峰谷時段電網之間的聯系,實現電量補償調度,裝機互為備用,提高供電質量,優化電力資源配置;三是加強區域內主幹電網建設;四是同步建設電網二次系統。
積極發展水電:水電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水能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根據西部大開發和電源結構調整的需要,優先安排調節性能好、水能指標優越的大中型水電站和流域綜合開發項目的建設;在電網供電能力不足的地區,因地制宜開發小型水電站;在水能資源缺乏、電網調峰困難的地區安排一些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
優化火電結構:根據我國以煤為主的電力結構特點,「十五」期間要高度重視火電結構調整工作。首先有計劃按步驟地關停超過經濟壽命的小火電,提高大機組的比重。第二,推進超臨界國產化、潔凈煤發電示範工程建設,以促進電力產業技術升級;第三,對已運行的燃煤機組逐步安裝環保設施,減少對大氣的污染;第四,在有條件的地區,根據天然氣資源的開發進展,適當建設天然氣發電項目;第五,在缺水地區,研究啟動大型空冷機組試點工程。
適當發展核電、加快核電國產化:充分利用我國已經形成的核電設計、製造、建設和運營能力,以我為主、中外合作,以有競爭力的電價為目標,實現核電國產化。同時,積極支持我國自行開發新一代核電站工作,為「十一五」及以後核電的發展奠定基礎。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新能源開發當作實施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在資源條件好、具備並網條件的地區,發展大型並網風力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同時,以「乘風計劃」為龍頭,通過多種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努力實現風電設備國產化並形成產業。
繼續加快農村能源商品化進程,在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大力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風柴蓄獨立供電系統和生物質能轉化、地熱、小水電、薪炭林等。
能效:「十五」期間,要在繼續堅持合理使用資源的同時,把工作重點放到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效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來。要不斷完善節能提效法規體系建設,加強執法監督;制定能效標准和規范,強制淘汰高耗低效產品,大力推廣高效節能產品;重點抓好高耗能產業和產品的節能工作,系統更新落後的高耗能裝備。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把節約石油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採取各種措施,抑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費。
(二)「十五」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及2010年遠景設想
1、「十五」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
在能源總量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前提下,能源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能源效率、效益進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能源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能源設計、裝備製造、建設和運營體系;中西部能源開發取得明顯進展。
預計到2005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量達到13.2億噸標准煤,比2000年增加2.28億噸標准煤。其中煤炭11.7億噸,增加約1.72億噸,年均增長3.23%;石油1.65億噸,與2000年基本持平;天然氣500億立方米,增加230億立方米,年均增長13.19%;水電3558億千瓦時,增加1158億千瓦時,年均增長8.38%;核電等600億千瓦時,增加436億千瓦時,年均增長29.67%。
到2005年,全國發電裝機達到3.7億千瓦、年發電量17300億千瓦時,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2%和5.08%。
能源結構 2005年與2000年相比,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下降3.88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等清潔能源比例達到17.88%,提高約5.6個百分點。
煤炭結構 到2005年全國原煤入選率達到50%,比2000年預計提高20個百分點。
石油天然氣結構 到2005年,力爭使石油儲采比穩中有升;天然氣市場開發取得顯著進展,使上游生產和輸送能力基本上得到發揮。
電力結構 發輸配比例趨於合理,農網、城網的建設與改造基本完成,跨區送電以及區域電網互聯取得明顯進展。在發電環節,水電、氣電、核電和潔凈煤發電等清潔電力在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31%,比「九五」末提高5個百分點。火電裝機中,完成對超期服役,特別是單機容量5萬千瓦及以下凝汽常規燃煤、燃油機組的關停工作,爭取「十五」期間完成1420萬千瓦的關停目標,使3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機組占總裝機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38%,提高到「十五」末的50%左右,使每千瓦時供電煤耗從2000年的394克標准煤,減少到2005年的380克標准煤。
能源效率、效益 到2005年全國能源效率達到 36%,比1997年提高4個百分點。「十五」期間,單位產值能耗下降15—17%,總節能量3.0—3.4億噸標准煤,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以碳計算)1.5億噸左右。
體制改革 到2005年,電力工業在「政企分開」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國家監管」體制;煤炭、石油天然氣企業基本完成向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主要特徵的現代企業制度的過渡。
中西部開發 「十五」期間要結合西部大開發的總體布署,制定西部能源發展專項規劃。力爭在「西部油氣基地」和「西部電力基地」建設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同時,結合資源條件,通過大力發展小水電、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基本解決偏遠貧困農村無電鄉鎮用電問題。
㈢ 煤炭批發經營屬於什麼行業按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代碼 (GB/T4754-2002)
煤炭批發經營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屬於批發和零售行業,行業分類:煤炭及製品批發 ;行業代碼5161。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代碼 (GB/T4754-2002)已經廢止。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准目前最新版是2017年修訂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准於1984年首次發布,分別於1994年和2002年進行修訂,2011年第三次修訂,2017年第四次修訂。該標准(GB/T4754-2017)由國家統計局起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布,並將於2017年10月1日實施。
(3)煤炭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擴展閱讀:
3.1 劃分行業的原則
本標准採用經濟活動的同質性原則劃分國民經濟行業。即每一個行業類別按照同一種經濟活動的性質劃分,而不是依據編制、會計制度或部門管理等劃分。
3.2 行業分類的基本單位
根據聯合國《所有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ISIC Rev. 4),本標准主要以產業活動單位和法人單位作為劃分行業的單位。採用產業活動單位劃分行業,適合生產統計和其他不以資產負債、財務狀況為對象的統計調查;採用法人單位劃分行業,適合以資產負債、財務狀況為對象的統計調查。
在以法人單位劃分行業時,應將由多法人組成的企業集團、集團公司等聯合性企業中的每個法人單位區分開,按單個法人單位劃分行業。
3.3 確定單位行業歸屬的原則
本標准按照單位的主要經濟活動確定其行業性質。當單位從事一種經濟活動時,則按照該經濟活動確定單位的行業;當單位從事兩種以上的經濟活動時,則按照主要活動確定單位的行業。
編碼方法和代碼結構
4.1 本標准採用線分類法和分層次編碼方法,將國民經濟行業劃分為門類、大類、中類和小類四級。代碼由一位拉丁字母和四位阿拉伯數字組成。
門類代碼用一位拉丁字母表示,即用字母A、B、C……依次代表不同門類;大類代碼用兩位阿拉伯數字表示,打破門類界限,從01開始按順序編碼;中類代碼用三位阿拉伯數字表示,前兩位為大類代碼,第三位為中類順序代碼;小類代碼用四位阿拉伯數字表示,前三位為中類代碼,第四位為小類順序代碼。
4.2 本標準的中類和小類,根據需要設立帶有「其他」字樣的收容項。為了便於識別,原則上規定收容項的代碼尾數為「9」。
4.3 當本標准大類、中類不再細分時,代碼補「0」直至第四位。
㈣ 中國電力行業中,五大發電集團、四小豪門、兩大電網公司都是哪些企業
1、五復大發電集團指中國華能集團制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2、四小豪門指四小豪門:國投電力公司、國華電力公司、華潤電力公司、中廣核集團有限公司
3、兩大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4)煤炭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擴展閱讀:
1、五大發電集團都堅持以電為主,積極發展電力上下游產業,形成合理的相輔相成的產業鏈條,以服務於公司的發展戰略。
2、華能集團提出了「以電為核心、煤為基礎、電煤路港運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戰略;華電集團提出了「堅持電為核心,上下延伸,內外並舉,大力發展電力、煤炭、金融、電力工程技術、境外產業」;中電投集團堅持「以電為核心,煤為基礎,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戰略。
㈤ 疫情過後煤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運行有什麼影響
煤炭是賦存於地下的非再生性化石能源資源,素有「工業糧食」之稱。其重要地位:一是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佔有主體地位。我國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消費結構...
㈥ 求教高手請幫忙翻譯一下, 我國是一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煤炭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
這個翻譯還是次抄要的襲。我覺得對於煤炭行業的現狀你有個點沒有說到。那就是煤炭主要用於發電。自從美國成功應用頁岩氣開采技術之後美國的大量地表優質煤不需要用來發電,於是大量出口。中國本土的小煤窯產的劣質煤市場馬上就不行了。
同時前段時間新聞里剛說了中國也研發出了頁岩氣開採的技術,所以煤的市場只能從原來發電的大頭轉為煤氣化液化一些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這種轉化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整個市場肯定是疲軟的。
㈦ 重工業包括哪些行業
重工業包括採掘採伐業、原材料工業和加工製造業等三個行業。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玻璃纖維原料、鋸材及人造板工業等工業。
3.加工工業也稱製造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電子工業、化肥、金屬結構、水泥製品、其他建築材料製造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7)煤炭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擴展閱讀
重工業的行業背景
重工業包括鋼鐵工業、冶金工業、機械、能源(電力、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學、材料等工業,可以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工業本身)提供原材料、動力、技術裝備等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1.從社會消費的角度來看,國內生產的輕工業消費品等明顯過剩,而以重工業為基礎的消費需求,比如家用轎車等則還剛處於起步的階段上。
2.從投資需求的角度來看,眾多的輕工業部門顯然已經處於飽和狀態,只有啟動大型的重工業項目投資,才能對投資總需求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
3.迅速增長的機電產品出口仍是偏向於勞動密集度高產品,也可能會較快地出現市場飽和的局面。中國的經濟發展要突破有效需求不足的瓶頸,加快重工業化的步伐勢在必行。
㈧ 礦業開發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與保障能力分析
摘要:我省是礦業大省,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礦產資源的開發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為提高我省礦產資源的支撐與保障能力,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應加大礦產資源的勘查力度,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深化資源整合工作,加大政府調控力度,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依靠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建立我省礦業循環經濟模式,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關鍵詞:礦業;礦產資源開發;支撐與保障能力
礦產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極大推動著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據統計,工業原料的80%以上來自礦產資源,90%以上的能源也來自礦產資源。礦產資源通過形態或能量的轉化,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生產、生活需要。當今社會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三大熱點問題。在自然資源中,礦產資源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礦產資源的稀缺性、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其保證程度的突出地位。隨著我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中國實現經濟翻兩番。為實現這一宏偉的戰略目標,我省提出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並著手打造中原城市群,力促中部崛起。這樣的發展背景下,我們的礦產資源能否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礦產資源需求有多大?礦產資源能否保證國民經濟建設的持續快速增長?為提高我省礦產資源保障程度,更好地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加強礦業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與保障能力。
一、河南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保障能力分析
我省是礦產、礦業大省,礦業是我省支柱產業之一。礦產采選及礦產原料加工製品業在全省工業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河南處於「重工業化」階段,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逐漸加大,礦產資源對河南經濟的影響逐漸加大。我省人均佔有礦產資源水平比較低,資源保障和礦產資源儲備嚴重不足,礦業發展開始出現危機。由於多年的強力開發等原因,我省一些優勢礦產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持續支撐強度開始呈現下降趨勢,直接威脅能源、電力、鋼鐵、石化等支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河南省政府「十一五」期間培育提升支柱性產業中的「建設全國重要鋁工業基地為主的有色金屬工業」和「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為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學工業」兩個資源性產業發展形成制約。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瓶頸制約已經凸現,因此進一步加強我省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水平,對於建設節約型社會、保持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原崛起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河南省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分布廣泛,已發現礦種127種礦產(含亞種為157種)。截至2005年底,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73種(含亞礦種為81種),礦產地1021處。礦產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有鉬、鈦礦(金紅石礦物),居第2位的有耐火粘土,居第3位的有鎢,居第4至第10位的有鋁土礦、金、晶質石墨、飾面用大理岩、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石英岩、玻璃用脈石英、鈦礦(原生鈦鐵礦)、輕稀土、硫鐵礦、煤、石油、鐵、普通螢石、鹽礦等15種礦產。
煤炭、鋁土礦、黃金、鉬礦、耐火粘土、天然鹼等查明資源儲量較大,而且在礦產開發利用中佔有重要地位,為我省的優勢礦產;藍晶石、矽線石、紅柱石、珍珠岩、藍石棉等查明儲量大,品種與質量在國內比較少見,為我省的特色礦產。
河南省礦產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分布和礦種組合配套特點。中北部地區集中分布著煤炭、鋁(粘)土礦以及冶金、建材、化工類非金屬礦產組合,可綜合互補開發,形成配套的產業鏈;西南部有高鋁三石(藍晶石、矽線石、紅柱石)、石墨等,可形成配套的高級耐火材料資源基地;西部山區是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礦產集中區,可形成貴金屬和有色金屬資源及加工基地。
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對河南省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河南省現有的工業結構以初級加工業為主,原材料及加工業是其經濟發展的基礎。採掘業、原材料工業所佔比重高達60%左右,輕工業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佔70%以上。在工業的增長中,資源和原材料工業的拉動作用非常突出。2005年非金屬礦物製品增長176.77%,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6.52%,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41.85%,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73.20%,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93.28%,都超過全部工業當年17%的增長速度。6大行業新增利潤佔全省新增利潤的73.6%。這顯示出,河南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資源型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支撐。
河南工業企業100強中(2004年),資源型企業有31家,但銷售收入佔100強工業企業總收入的62.46%,利潤總額佔100強工業企業總利潤的76.15%,利稅總額佔100強工業企業總利稅的61.59%。由此可見,河南礦業經濟在河南國民經濟中具優勢地位,河南礦產資源對河南省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河南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河南省已開發利用86個礦種(固體礦產75種),目前主要開發利用的礦種有煤炭、石油、黃金、鋁土礦、石灰岩、耐火粘土、鐵、鉬、鉛、鋅、銅、銻及其他非金屬礦產,以此建立了強大的煤炭、石油、電力、有色、冶金、建材、化工工業,形成了平頂山、焦作、安陽、鶴壁、義馬、濮陽、舞鋼、靈寶、永城、澠池等一批以礦業為依託的資源型工業城市。
截至2005年底,河南省各種性質的礦山企業4549個。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礦山259個,其他經濟類型礦山(點)4290個,生產礦山(點)3234個,籌建礦山302個,關閉礦山38個,停產礦山975個。57.51萬人從事礦業生產。2005年,河南省生產煤炭1.88億噸、金礦石343.504萬噸、鋁土礦412.71萬噸、石灰岩6272.36萬噸、耐火粘土11.26萬噸、鐵礦367.19萬噸、鉬礦石814.68萬噸、鉛礦石30.71萬噸、鋅礦石24.84萬噸、銅礦石15.49萬噸、銻礦石1.69萬噸。
2005年,河南省進行了煤炭、鋁土礦資源整合,全省小煤礦由1569個減少到592個,鋁土礦從144個減少到52個。經過整合,提高了采礦業集約化程度,使河南省礦業開發逐步走上了安全、規范、有序的軌道:整合後全省百萬噸死亡率1.17,同比下降45%;全省煤炭、氧化鋁產量增長50%。
(二)礦產資源開發中存在問題
(1)資源保證程度下降。由於多年強力開發,部分礦產保有資源儲量明顯減少,儲采比降低,資源保證程度下降。黃金資源由於長期持續強力開發,已明顯出現資源不足的問題;氧化鋁生產能力的快速提升,遠遠超過了我省鋁土礦資源的承載力;煤炭資源已屬強力開發。礦產資源保證程度問題已成為我省礦業經濟及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產業集聚度仍然偏低。主要表現在礦山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礦山布局不盡合理,缺乏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規模小、產量低的小礦山大多採用最原始的采礦方法,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下,回採率普遍較低,這種小規模的無序開發既破壞了礦業生產和經營秩序,又浪費了資源,同時給礦產開發管理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不少小企業採用土法選冶,造成綜合回收率低、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
(3)礦產資源深加工利用程度低、產業鏈延伸度低。鋁工業為我省支柱產業之一,我省已形成相當大的氧化鋁、電解鋁生產規模,但目前尚無形成規模較大的高附加值鋁業精細加工工業;鉬礦是我省極具優勢的礦產資源,目前我省的鉬業主要是采選業,缺乏下游產品;信陽沸石、珍珠岩、膨潤土目前主要以銷售原礦為主,缺乏深加工產品;南陽藍晶石、紅柱石、矽線石的開發利用程度極低。
(4)礦山環境破壞較為嚴重。河南省是礦業大省,礦業開發在為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造成了對植被、岩土、水域及大氣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與破壞。許多礦山只顧生產,不顧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三廢」排放達標率、土地復墾率和生態恢復率低,使環境污染加劇。
四、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根據河南省「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規劃、河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及能源、交通、鋼鐵等相關工業發展專項規劃的目標預測,「十一五」期間,我省國民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預期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12%以上。「十一五」期間,河南省國民經濟發展對礦產品的需求總體上處於上升態勢。
河南省國民經濟發展對礦產品的需求主要反映在相關行業的生產對礦產品需求上,「十五」期間,我省主要礦產品產量(除石油外)及深加工行業的產品產量保持了穩步增長的態勢(圖1~圖8),根據我省「十一五」預期的經濟增長速度,這些行業依然保持強勁的勢頭。
圖1 2000~2005年河南省原煤產量變化圖
圖2 2000~2005年河南省天然氣產量變化圖
依據「十五」期間河南省主要礦產品及深加工行業的發展趨勢分析及河南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預測,2010年,河南省主要礦產品消費與工業需求為:煤炭2.1億噸,黃金32噸,鋁土礦1800萬噸,石灰岩15000萬噸,鐵礦石1600萬噸,鉬礦石800萬噸。其他礦產品需求量也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五、河南省主要礦產資源保證程度分析
「十五」期間,盡管國際經濟形勢起伏變化,在中國宏觀經濟穩定增長的背景下,河南省國民經濟發展也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其 GDP增長較快,增長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根據河南省統計局(2006)資料分析,河南省GDP增長的主要貢獻是第二產業的快速增長(圖9)。從圖9 可以看出,「十五」期間河南省的第二產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其增長率也明顯高於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的高增長率主要與主要礦產資源的採掘業及礦產品加工業「十五」期間的快速增長有關。有關資料預測,「十一五」期間河南省GDP仍將保持較高增長率,根據「十五」期間河南省GDP增長與工業相關性分析,兩者有密切的正相關性,而現階段河南省工業的增長主要是以消耗資源方式經濟增長。即礦業經濟的增長是支撐河南省經濟增長的基礎。因而,對礦業經濟佔有較大比重的河南省工業經濟來說,礦產資源的保障程度至關重要。要保證河南省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增長,必須保證其重要礦產資源的有效供應。
圖3 2000~2005年河南省發電量變化圖
圖4 2000~2005年河南省鐵礦石產量變化圖
圖5 2000~2005年河南省生鐵產量變化圖
圖6 2000~2005年河南省鋼產量變化圖
圖7 2000~2005年河南省10種有色金屬產量變化圖
圖8 2000~2005年河南省鋁產量變化圖
圖9「十五」期間河南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及工業、建築業增長變化對比圖
據河南省主要礦產資源的保有資源儲量(截至2005年)及經濟發展的需求,將煤炭、鋁土礦等主要礦種的保證程度分析於下:
煤炭:預測2010年煤炭消費與工業需求為2.1億噸,預測2010年煤炭生產能力為2億噸左右,供需基本平衡。截至2005年底,河南省煤炭保有資源儲量259.99億噸,保有年限在百年以上。河南省煤炭資源成礦條件較好,資源潛力大,在切實加強地質勘查、合理開發利用、原煤產量保持穩定和適度增長的情況下,煤炭資源可保證長期有效供給。
鋁土礦:2005年底保有資源儲量4.59億噸。預計「十一五」期間河南省氧化鋁生產達到855萬噸/年,按生產1噸氧化鋁消耗4噸鋁土礦資源儲量,則年消耗鋁土礦資源儲量3420萬噸;考慮到非鋁工業消耗,全省消耗鋁土礦資源儲量將達3600萬噸左右,則河南省2005年保有鋁土礦資源儲量能保障供應13年左右。資源總量預測我省鋁土礦遠景資源量約9.9億噸,通過進一步加大地質勘查力度、充分利用低品位鋁土礦及控制氧化鋁產能,我省鋁土礦保障年限可能有所增加。
黃金:2005年底,全省岩金資源儲量257.78噸,按2005年產量和資源利用率50%計算,年消耗資源儲量45噸左右,全省岩金資源儲量的可采年限為5年。近兩年全省黃金企業探礦每年可新增近30噸的資源儲量,全省年消耗已查明的資源儲量約15噸。據此推算,在全省黃金企業持續加強地質找礦和基本保證現有生產規模的前提下,河南省黃金資源還可保障8年左右。
鉬礦:2005年底,全省鉬礦資源儲量374.575萬噸,2005年河南省鉬礦(礦石量)生產能力為650萬噸/年,按2005年鉬精粉產量2.2萬噸和資源利用率85%計算,年消耗資源儲量25 882噸,則全省鉬礦資源儲量的可采年限為144年。根據近年來我省鉬礦探礦的工作進展和我省秦嶺造山帶的成礦地質條件分析,我省鉬礦仍有較大的資源潛力。
鐵礦:2005年,全省年產生鐵973萬噸(據河南統計年鑒),按生產1噸生鐵耗費1.6噸鐵礦石計算,年需消耗鐵礦礦石量約1600萬噸。而2005年全省共生產鐵礦礦石367.13萬噸,河南省鐵礦生產僅能滿足其鋼鐵工業生產需求的1/4,因此,鐵礦資源為我省比較短缺的礦產。截至2005年,我省雖然保有鐵礦資源儲量10.69億噸,但主要為貧礦,貧礦佔95%。實際上河南省目前開發利用的主要為富鐵礦,而貧礦由於受經濟效益的制約其開發規模受到很大限制,提高貧礦的選冶能力是保證河南省鐵礦供應能力的重要途徑。
六、提高礦業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的對策與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
《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綱要》已明確將「以建設全國重要鋁工業基地為主的有色金屬工業」、「以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為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學工業」等資源型產業列為我省今後重點培育壯大的五大支柱產業中的兩項。可以說,礦產資源能否可持續供應將直接關繫到我省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所以,必須確立科學、合理的礦產資源可持續供應戰略,進一步加強我省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從加強規劃入手,做好礦產資源規劃修編、地質勘查專項規劃及礦產資源開發保護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增強政府對礦產資源的宏觀調控能力。實行探礦權采礦權設置方案編制制度,嚴格實施煤炭國家礦區礦業權設置方案、全省探礦權設置方案,確保我省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供給,確保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供應,確保我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強地質工作,加大勘查工作投入
為緩解河南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資源緊張局面,應加大河南省地質勘查工作投入,解決河南省重要礦產資源後備基地不足的問題,提高河南省礦產資源的保障程度。按照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計劃綱要,河南省包括能源、有色、化工等在內的支柱工業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為確保這些工業的健康發展,必須有足夠的礦產資源物質基礎保障。因此,要重點加強對經濟建設急需的煤礦、富鋁土礦、金、銀、銅、鉛、鋅礦和部分重要非金屬等礦種的前期風險勘查評價和長期戰略儲備,確保河南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進一步深化資源整合工作
在近幾年我省煤炭、鋁土礦資源整合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煤炭、鋁土礦資源整合工作。通過總結煤炭、鋁土礦資源整合取得的成果與經驗,擴展資源整合的礦種范圍,尤其對我省開發程度較高的鉬礦、金礦、鐵礦、石灰岩、普通螢石、鹽礦、珍珠岩、天然鹼、鉛鋅礦等礦產進行全省或區域范圍的資源整合工作,提高礦產開發企業的產業集中度,提高礦產資源加工型企業對資源佔有度。
(四)加大政府調控力度,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機制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礦產資源管理,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作用的同時,制定相應的政策,引導現有各類礦山企業的聯合重組,實現礦產資源向優勢企業聚集,提高礦產資源的合理開采和有效利用率,提高開採的安全技術水平,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增強主要礦產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
全面實行礦權有償取得制度,停止一切以無償方式授予礦權的行為。凡國家有關部委已批準的礦山骨幹企業的後備資源地、規劃的接續礦區等,應依法繳納采礦權價款後方可辦理手續。
(五)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礦產資源開發監管體系,強化礦產資源集中統一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保護礦權人的合法權益,實現礦產資源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強化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的日常監管,檢查礦業權人義務履行情況、勘查設計方案、開發利用方案及儲量動態監測等實施情況,進一步完善年度檢查制度,逐步形成定期年度檢查、面上動態巡查、重點實地調查、舉報及時核查,任務明確、責任到人的監管責任體系,充分發揮礦產督察員和勘查督察員的作用,明確其監管的重點項目和重點礦山,實行任務到礦,責任到人。
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加大對小礦山超層越界和礦山安全的專項治理整頓,堅決打擊無證開采、亂采濫挖等破壞資源的違法行為,依法關閉超層越界、資源枯竭、生態破壞嚴重、安全隱患突出的不符合規劃的礦山,確保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根本好轉。
(六)依靠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以市場為導向,以礦山企業為主體,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研究及其開發與推廣應用,特別是加強對提高資源回採率和深加工綜合利用水平的研究,支持骨幹企業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示範工程。
(七)逐步建立我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建立我省礦業循環經濟模式
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忽視了自然資源的稀缺性以及資源的開發導致的環境質量下降、人類健康和財富的影響等因素,甚至用來維持環境質量的費用,也被當作國民收入、社會財富的增加來加以核算,而實際上這些費用只應當作為社會的維持成本。這些缺陷使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僅無法衡量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的經濟損失,相反還助長了追求高的GDP增長而破壞環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其結果必然危及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GDP數字里有相當一部分是靠犧牲後代的機會來獲得的。綠色GDP核算則既考慮到經濟的增長,同時還注意到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及其開發導致的環境影響。逐步建立我省礦業發展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圍繞煤炭、鋁土礦、非金屬等我省優勢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打造「煤炭開采——加工——綜合利用」、「鋁土礦開采——氧化鋁——電解鋁——鋁加工」、「非金屬礦產開發——加工——綜合利用」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煤電鋁一體化、煤化工、鹽化工和鹼化工等產業,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礦業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對我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㈨ 煤炭生產企業屬於國民經濟什麼行業
集采礦業、 能源業、 基礎原材料 業特徵於一體的行業。
㈩ 煤炭生產企業屬於國民經濟什麼行業
你好,根據前瞻網資訊引述:
621
能源批發業
包括經營石油及製品、煤炭及製品的專批發商業。屬具體包括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脂等批發,煤塊、粉煤、煤球、蜂窩煤、木炭、薪柴的批發等。
6211
石油及製品批發業
包括經營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脂等的批發商業。
6212
煤炭及製品批發業
包括經營煤塊、粉煤、煤球、蜂窩煤、木炭、薪柴的批發商業。
因此,樓主所問行業代碼為:6212。
更多資料可參考前瞻網的產業研究報告,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