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日本經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退的 是否一直衰退到現在
日本經濟是從90年代開始衰退的,是否一直衰退到現在不好下結論。
說日本經濟停滯是和它90年代以前的發展勢頭比。但這個標桿本身不是一個正常的狀態。
1.衰退背景:
80年代末的時候,日本的GDP超過英法德三個老牌發達國家(人口加起來比日本多)之和,東京證券市場交易量超過全歐洲總額,如果那時有500強排名日本企業也會比美國或歐洲都要多。直到90年代中期,由於日元的升值,日本的人均GDP成了僅次於瑞士的世界第二比美國要多20%。戰後第一次有國家達到了美國GDP總額的70%。但這並不是日本真正的實力,這裡面有一部分是80年代開始的泡沫經濟帶來的虛假繁榮,還有一部分是當時還留有「經濟動物」心態的日本人玩兒命干出來的。
2.衰退原因:
後來的「停滯」期一方面是在給之前的泡沫經濟破滅帶來的問題還債,大量壞帳導致的銀行和企業破產在90年代中期開始進入高峰,用了十年以上的時間,付出極大的代價才把爛攤子清理得差不多,剛要緩口氣又碰上了世界經濟危機。另一方面日本社會在向它應有的位置回歸,經濟暴發戶學習如何做一個發達國家。曾經是發達國家中最長的人均工作時間逐漸下降到了平均水平,GDP數字二十年來變化不大,但經濟結構更加健康,國民的生活品質還是有提高的。
3.數據分析:
如上圖可知日本經濟衰退,也只是在1998-1999年和2008-2009年這兩次金融危機期間受到了沖擊。所以日本經濟是否衰退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經濟衰退(Economic recession),指經濟出現停滯或負增長的時期。不同的國家對衰退有不同的定義,但美國以經濟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為衰退的定義被人們廣泛使用。而在宏觀經濟學上通常定義為「在一年中,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連續兩個或兩個以上季度出現下跌」。
『貳』 麻煩大家對比一下中日韓三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當今面臨的問題吧,謝謝
一、政治:①中國:多邊外交,特別是友好發展中國家,近期由於美國戰略擠壓,中俄日益走進,國際話語權不斷提升,當然國內方面,體制改革正進行(包括腐敗)
②韓國:在中美間找平衡,朝鮮問題
③日本:以日美同盟為基礎的外交,但一直想擺脫美國的束縛,成為正常國家(安培右傾不斷加劇)
二、經濟:①中國:世界第二,經濟改革也在進行,預計到2021年左右會超過美國
②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以來一直衰退,世界第三,但與中國差距不斷擴大,安倍經濟學前景不容樂觀
③韓國:當年四小龍之一,經濟依靠中國,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其第一大貿易夥伴。
三、文化:這個好像沒什麼好說的(中華文化圈)
四、軍事:①中國:軍事力量最強(三個國家中),核常兼備,解放軍230萬,新型導彈(網傳DF-41、DF-21D、DF-26C)飛機(殲10A、蘇27、蘇30、殲11等三代機批量列裝,殲10B等三代半也將服役,殲20、殲31等五代機正加緊試驗)艦艇(遼寧艦,聽說第一艘052D即將服役,核潛艇只有中國有)99A2坦克(唯一一種裝備激光武器的坦克)
②韓國:也有宙斯盾艦艇(3艘)、潛艇、大量F15、玄武3導彈、美製阿帕奇(三國中最弱),大量地面不低防禦朝鮮
③日本:自衛隊26萬左右,西普連、空挺團為精銳部隊,蒼龍級潛艇,金剛、愛宕級宙斯盾(6艘),10式坦克
五、面臨問題:日本不承認二戰歷史(包括慰安婦、靖國神社、南京大屠殺等等),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問題(肯定會建立的,時間的問題)
『叄』 二戰後日本經濟面臨哪些問題
1945年,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節節敗退,日本經濟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毀內滅性打擊:在工容業方面,由於空襲,原料不足和疏散工廠等造成日本的鋼鐵,煉鋁,石油,飛機,化學武器等生產急劇下降,已不再具備與美國抗衡的實力.糧食嚴重不足,海上供應線路斷絕,糧荒問題加劇,魚類供應銳減.絕大多數城市的居民皆因房屋毀於空襲而無家可歸,被動員和征調到軍需工廠勞動的工人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產.物資匱乏和大量的戰費開支,又加重了通貨膨脹.戰爭末期與侵華初期相比,日本中央銀行券的流通額增加了24倍以上,零售物價平均上漲一倍半,黑市物價平均上漲約29倍人民生活遭到了全國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於1945年8月14日接受了《波茨坦宣言》,向聯合國表示投降.於是戰爭經濟宣告結束,戰後經濟從此開始.
『肆』 針對目前安倍經濟學存在的問題,請談談未來安倍經濟學應該如何發展以從根本上重振日本經濟
對於重振日本經濟,我認為安倍會開發黃業,讓全日本的女人都學學,倉老師,小澤瑪麗雅,,出去掙全世界的錢
『伍』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
戰敗帶來的人們的悲觀情緒,
『陸』 中國目前經濟發展面臨著最大的問題是什麼相比較日本、美國等國家,我們有需要學習的地方
中國幾十年來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必須得到承認,但是所付出的高昂代價也是回極其沉重的,嚴重的破壞了環境答,瘋狂的採掘資源,無理的盤剝勞動力.這些給中國發展帶來紅利的因素,在今後的發展中完全沒有優勢了.
出現的這些問題主要是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所致,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實施方案,全是使用急功近利的手段,作為衡量政府政績的硬指標就是GDP,非常簡單明確.作為衡量個人價值得票准,就是看他掌握了多少錢.更為簡單明確,在這種價值取向指導下,必然出現的結果,官僚弄虛作假,貪污腐敗,損公肥私,全民缺乏公德意識,缺乏公信意識.
今後中國發展要向發達國家學習的東西太多.首先應該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洗面革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這很難,是改革的深水區,弄不好會溺水死人的.
『柒』 影響我國安全形勢的問題及成因與日本近代以來的軍國主義存在直接關系的是
影響我國安全形勢的問題及成因與日本近代以來的軍國主義存在直接關系的是經濟專環境因素等關系;
經濟環境作為屬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物價變動水平、金融、證券市場發育及完善程度等具體因素的總和。它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7)日本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擴展閱讀:
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主要由所有制、宏觀調控程度,經濟類型,企業組織形式等基本要素組成。一個國家處於何種經濟體制就必須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會計模式。故而,經濟體制的變革勢必導致會計的變革。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經濟發展水平越低,經濟業務和會計實務就越簡單,會計理論所要解釋的問題就少;反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經濟業務和會計實務就越復雜,會計理論所要解釋的問題就多。一般地講,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會計的認識就越科學,會計各方面的工作就越完善。
經濟環境因素指經濟與環境相互影響,和其他對經濟、環境造成影響的一些因素。包括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等因素。
『捌』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的經濟文化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幾十年內日本的政治經濟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國。執著於現實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8)日本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
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玖』 日本明治維新引進西方經濟存在的問題
明治維新 (19世紀來60-90年代日本的改革運源動) 編輯
同義詞 日本明治維新一般指明治維新(19世紀60-90年代日本的改革運動)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但日本的明治維新並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日本強大後,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拾』 日本經濟社會面臨著哪些嚴峻挑戰
日本經濟狀來態很正常,發達自國家都處於市場飽和,經濟低增長階段。不要以為經濟低增長不好,市場飽和後低速增長就是再正常不過的。
如果說有挑戰的話,日本現在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
再一個問題是日本將來新產業布局問題,未來日本將進入機器人生產時代,如何完成這種新的產業革命是日本要慎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