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14 21:07:33

㈠ 造成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原因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造成中國人口老齡復化加速的原因是多制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的較低生育率。為了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減輕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壓力,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會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是經濟的快速增長、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醫療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類在健康和長壽方面已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人口壽命大大延長。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在全社會人口中,年輕人口比重的進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對的提高,最終表現為全社會人口中老年人口過快增長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提前到來。

㈡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會帶來哪些影響

造成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原因是計劃生育造成的出生人口減少,而負擔人口比回例上升、人口老答齡化會掣肘經濟的發展,如勞動人口的減少,社會負擔加重,職業構成不合理。
未富先老是我國區別去西方國家與日本等發達國家老齡化的典型特徵。發達國家的老齡化是在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發生的,公民生活有強大的社會貯備財富為保證,而我國目前明顯不具備這類國家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而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供需的改變,註定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將不具備與印度或東南亞國家的工資優勢。所以我國亟需改變經濟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型。
說到底,就是我們社會和家庭的養老負擔增重了。生活條件和飲食營養越來越好,老人死的就越來越晚,老人就越來越多,贍養老人的負擔就越來越重。六七十歲的老人伺候八九十歲的老人非常普遍。

㈢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中國人口老齡化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增量減少與高速經濟增長,共同導致普通版勞動力的短權缺從而工資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反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的相對弱化。這意味著產業結構必須要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升級。另一方面,在人均收入剛剛跨入中等偏上水平的發展階段上,中國在物質資本豐裕程度上尚不具有明顯的優勢,在勞動力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上也存在著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上也不具有比較優勢。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中國未富先老的人口轉變特徵對經濟增長的潛在不利影響理解為:第一,過早地失去趕超發達國家的後發優勢;第二,失去了對仍具有人口紅利的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優勢;第三,尚未獲得發達國家所應具有的技術創新優勢。因此,無論是面對高收入國家還是低收入國家,中國原有的競爭優勢都在減弱,這無疑加劇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經濟領域,給家庭和社會也帶來了沖擊。

㈣ 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消極的影響
1.贍養老人的費用在中國一般是由國家·企業·個人共同承回擔的,如果老齡答化嚴重,會增加社會的負擔。甚至使經濟放緩。
2.會使我國勞動力缺乏,社會也會同樣缺少活力
積極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會促進一些醫療等一些和老人有關的行業的發展,從這個角度看,會刺激經濟的發展

㈤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社會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不僅是老年人自身的問題,它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諸多方面,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1.社會負擔加重

老年人口負擔系數(60歲以上人口/15~59歲人口的比例)1999年為1:8.2,2000年為1:6,據聯合國統計預測,2030年為1:2.2,即2個勞動人口就要供養1個老年人。另外,國家支付退休金也逐年增加。

2.社會文化福利事業的發展與人口老齡化不適應

國家在經濟不發達的基礎上,社會福利及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遠遠不能滿足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需求。

3.家庭養老功能減弱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家庭少子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日趨削弱,養老負擔越來越多地依賴於社會,能否解決好老年人口問題關繫到整個社會的發展與穩定。

4.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生活服務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發病率高、生活不能自理的比重高,老年病又多為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精神障礙等慢性病,花費大,消耗衛生資源多。對國家社會和家庭構成極大的負擔,醫療保健護理系統首當其沖地迎接了挑戰。預計不久的將來,醫務人員約有一半的時間用於老年人的醫療、護理、康復及照顧上。

為了適應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目前,許多國家或地區都在積極探索和制定相應的對策,全社會都在為老年事業積極地努力。

㈥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會帶來哪些影響

(一)消費結構面臨轉變 老年人口的增加,對消費總的影響不大,但會引起消費結構的變化。老年人的消費支出,用於醫療方面的會大幅度上升。同時,旅遊、老年服務消費、休閑等相應服務業的消費需求將加大,大量資金轉向老年人消費,將直接導致從事生產方面的投資相對下降,經濟增長的速度比將放慢。 (二)科技創新遭遇淺灘 老年人口的增加,會降低整個社會吸收新知識和新觀念的速度,導致技術創新能力下降,從而誘發採取貿易措施來保護國內勞動力市場,削弱了技術進步和靈活勞動力市場對長期增長的貢獻作用。從科技方面來講,目前提倡的創新型社會,中青年的創新能力較老年人要強,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正是勞動力人口中中青年比例下降。這非常不利於我國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中的技術創新。 (三)勞動力比例下降 人口老齡化發展會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相對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及其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勞動年齡人口決定勞動力供給,而勞動力供給又是影響勞動生產率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動年齡人口的相對縮減意味著可就業人口的減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條件下,勞動力資源不足就可能導致部分生產資料和設備的閑置,影響社會生產活動的正常運轉,從而影響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這從歐洲發達國家就可以看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正成為制約歐洲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原因就是由於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結構老齡化所造成的。 (四)養老、醫療保障壓力加大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透露,在退休人員以每年6%的速度遞增的情況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正以每年1000億元的規模增加。與此同時,目前我國80%以上的勞動者基本沒有養老保險。據統計,1980年在職職工與退休人員的供養比是13:1,而到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變到3:1,預計到2020年,領取養老金的退休者將超過l億人,屆時撫養比例將達到2.5:1。老年人群是醫療衛生資源的主要消費對象。據衛生部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傷殘率是全部人口傷殘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衛生資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衛生資源的1.9倍,可是我國衛生醫療事業的發展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老年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尤為突出。

㈦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在帶來一定的人口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經濟上的問題。這首先就表現在人口老齡化深刻影響了勞動力的年齡結構。人口老齡化可能導致年輕勞動力的供給不足,同時社會又有大量的老年人需要供養,提高了勞動力成本。但我國人口老齡化也帶來「人口紅利」,有利於經濟的快速發展。 1、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將導致勞動力不足 人口老齡化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勞動力的供給方面。勞動力的供給一般是由總人口中處於勞動年齡人口的多少來決定的。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及其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從總體來說,人口老齡化發展會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相對下降。在人口老齡化化的初期階段,由於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較大,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較小,甚至小於少年兒童人口比重的幅度,那裡就會出現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不是下降而是上升的現象。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大於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時,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就會立即下降。 勞動年齡人口的相對縮減就意味著可就業人口的減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條件下,勞動力資源不足就可能導致部分生產資料和技術設備的,影響社會生產活動的正常運轉,影響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在歐洲等發達國家表現比較明顯,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成為制約他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正是由於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所造成的。 對於中國,根據聯合國人口署的資料,15到59歲的勞動人口,從1950年到2015年呈增長趨勢,中國15到64歲的勞動人口,到2015年達到10億左右的高峰後逐漸下降,2050年降為8.45億。勞動人口比重則從2005年的71%下降到2050年的60.7%。勞動人口的比重從1950年開始1970年呈下降趨勢,這是由於當時中國的生育高峰造成的,少年兒童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而老年人口的比例則變化不大。從1970年到2010年將近40年的時間里,老年人口的比例則呈增長趨勢,從56%提高到72.2%。此後,老年人口的比例則呈不斷的下降趨勢,從2015年的71.9%直到2050年的60.7%。 由於在現階段中國的勞動力資源還很豐富,目前我國的勞動力資源還十分豐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2015年前)中國面對的將是勞動力過剩而不是勞動力不足。但是從2015年開始,隨著勞動力數量的下降,當達到一定程度後必然會影響勞動生產率,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 2、撫養比的上升將導致中國勞動力成本加大 撫養比又稱撫養系數,指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一般以百分數表示。它表明,從整個社會來看,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多少非勞動年齡人口。常用的撫養比指標有:總人口撫養比(簡稱總撫養比)、少兒人口撫養比(簡稱少兒撫養比)、老年人口撫養比(簡稱老年撫養比)。在我國,一般以15歲到64歲為勞動年齡人口,14歲及以下和65歲及以上為被撫養人口。撫養比指標反映不同人口群體之間的撫養關系,實際上也反映了人口老齡化的程度。 人口老齡化發展所帶來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必然導致老年撫養比和總撫養比的上升。中國的老年撫養比變化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1950年(7.26)到1970年(7.68)經過短暫的增長後開始了平穩的下降。然後從1970年(7.68)開始,老年撫養比開始了不斷上升的階段,直到2050年的38.88%,此時勞動年齡人口與老年人口之比還不到3:1。即平均三個勞動年齡人口要養活一個老人。 由於少年撫養比的不斷上升,從1950年到1965年,總撫養比呈強烈的增長趨勢,1965年達到80.51%。此後,隨著生育率的降低,少年撫養比急劇下降,總撫養比呈下降趨勢,從1970年的78.57%下降到2010年的39.47%,達到最低谷。從2015年到2050年,總撫養比則從40.33%猛增至65.40%,不但超過了印度、印尼、巴西、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的水平,而且超過了世界的平均水平,也超過了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水平。100個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65個非勞動人口,不但會使社會負擔很重,還會大大提高勞動力成本,降低產品的競爭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 從微觀層面上看,當我國獨生子女父母進入老年後,家庭的代際撫養比就會出現大幅度提高。未來我國家庭現階段的普遍模式是4:2:1,一個成年孩子將負擔6個長輩。雖然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行有助於緩解家庭負擔,但這一模式的高家庭撫養比仍將影響年輕勞動力的收入支出。因此,未來我國將面臨老年人社會撫養比和家庭撫養比的雙重挑戰。 3、老齡化過程中的 「人口紅利」時期 老齡化雖然對勞動力產生長期不利影響,但也帶來了某些有利影響,一個廣為人知的好處就是「人口紅利」。「人口紅利」學說的核心思想認為,生育率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同時,也使少兒撫養比例迅速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中國目前以及今後15年左右將處於「人口紅利」黃金時期。 在「人口紅利」時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是勞動力價格保持在較低水平,投資的收益率較高。而勞動力年齡結構較小,勞動者為養老而進行儲蓄又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壓低了利息水平,這兩者都有利於促進投資的增長。眾多的勞動人口產生了大規模的市場,促進了分工的進一步細化,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因此,「人口紅利」時期的經濟將呈現出投資活躍,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局面。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韓國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無一不受利於「人口紅利」。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紅利」期不會長期持續,一般只有15-20年,而之後老齡化的不利影響將開始加劇。因此,應該充分利用「人口紅利」,加速經濟發展。

㈧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消費結構面臨轉變
老年人口的增加,對消費總的影響不大,但會引起消費結構的變化。老年人的消費支出,用於醫療方面的會大幅度上升。同時,旅遊、老年服務消費、休閑等相應服務業的消費需求將加大,大量資金轉向老年人消費,將直接導致從事生產方面的投資相對下降,經濟增長的速度比將放慢。
(二)科技創新遭遇淺灘
老年人口的增加,會降低整個社會吸收新知識和新觀念的速度,導致技術創新能力下降,從而誘發採取貿易措施來保護國內勞動力市場,削弱了技術進步和靈活勞動力市場對長期增長的貢獻作用。從科技方面來講,目前提倡的創新型社會,中青年的創新能力較老年人要強,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正是勞動力人口中中青年比例下降。這非常不利於我國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中的技術創新。
(三)勞動力比例下降
人口老齡化發展會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相對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及其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勞動年齡人口決定勞動力供給,而勞動力供給又是影響勞動生產率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動年齡人口的相對縮減意味著可就業人口的減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條件下,勞動力資源不足就可能導致部分生產資料和設備的閑置,影響社會生產活動的正常運轉,從而影響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這從歐洲發達國家就可以看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正成為制約歐洲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原因就是由於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結構老齡化所造成的。
(四)養老、醫療保障壓力加大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透露,在退休人員以每年6%的速度遞增的情況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正以每年1000億元的規模增加。與此同時,目前我國80%以上的勞動者基本沒有養老保險。據統計,1980年在職職工與退休人員的供養比是13:1,而到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變到3:1,預計到2020年,領取養老金的退休者將超過l億人,屆時撫養比例將達到2.5:1。老年人群是醫療衛生資源的主要消費對象。據衛生部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傷殘率是全部人口傷殘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衛生資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衛生資源的1.9倍,可是我國衛生醫療事業的發展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老年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尤為突出。

閱讀全文

與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