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2013寧夏經濟發展

2013寧夏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14 20:25:35

Ⅰ 高中政治 寧夏經濟發展成就取得有哪些政治意義

可以看到全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事業長足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一)堅持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寧夏經濟繁榮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不可能有祖國的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的基本制度,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寧夏60年的發展歷史昭示了這一鐵的真理。沒有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就沒有寧夏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就不可能有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繁榮的大好局面,也沒有寧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更不可能有寧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提高。堅持和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寧夏各族人民團結進步的政治基礎。在新世紀、新階段,要實現寧夏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要戰勝當前經濟危機和未來前進道路的各種艱難險阻,必須始終堅持和依靠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萬眾一心,同心同德,推進寧夏小康社會的實現,才能實現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生態文明、山川秀美、社會和諧的美好目標。
(二)堅持把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同寧夏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不斷開創寧夏各項事業的新局面
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行動指南,也是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基本保證。寧夏經濟社會建設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結合寧夏自然、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的。寧夏地處祖國西北內陸,既有與全國相同的共性,又在自然、經濟、文化、歷史、民族、宗教等方面有明顯的不同,有自身的區情特點。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寧夏黨委和政府在堅持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前提下,認真貫徹落實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立足於寧夏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較低層次這個最大的實際,制定符合寧夏實際的目標任務、發展重點、政策措施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充分發揮了能源、農業和旅遊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能源、化工、原材料等產業,加大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開發建設的力度,有力地推動了全區經濟增長。
(三)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才能突破各種發展的障礙和阻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60年發展的歷史事實充分證明,只要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大膽創新,敢於突破一切束縛生產力發展、禁錮人們思想觀念的陳規陋習,就能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凡是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就難以有大發展;凡是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就難以有所突破。改革開放初期,固原和賀蘭兩縣首先進行了土地承包到組的改革,兩縣的農業經濟就出現了活力和生機,率先在全區實現了糧食增產豐收。新世紀以來,寧夏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創新,在許多領域的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根據全區水資源短缺的現實,率先在全國實行水權轉換改革,大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的效率,推進了節水型社會的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針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積極推進葯品「三統一」改革,理順了葯品供貨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醫葯銷售領域的不正之風,葯品價格明顯降低,看病貴的問題有所緩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大膽推進代建制工作,進一步規范了招投標工作,有效杜絕了「三超現象」,提高了投資效率。針對南部山區計劃生育工作難度大的現實,經過探索提出了「以獎代罰」的工作思路,實施了「少生快富」工程,使南部山區人口逐步得到控制,這一經驗得到了國家計生委的肯定,並在全國推廣。面對近年來農民土地經營規模小、收益降低問題,平羅、永寧等縣農民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方式,自發地創立了「土地信用合作社」,在自願、合法的基礎上推行土地流轉,加快了土地規模化經營的進程,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這些創新和探索走在了全國前列,對於行業乃至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更加堅定改革開放信心,繼續深化綜合配套改革,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四)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推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狠抓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和諧因素依然存在,經濟建設中的「兩高一資」問題尚未解決,城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還在拉大,生態環境脆弱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轉,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擴大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威脅到社會的穩定。
經濟社會建設的經驗啟示我們,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科學發展觀不僅僅是指人與自然、資源的和諧,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二者不可偏廢,尤其社會的和諧,才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堅持五個統籌的原則,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把握發展規律,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轉變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破解發展難題、夯實發展基礎、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發展後勁,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五)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才能為經濟社會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一再證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才能保證經濟繁榮,社會事業發展;反之,社會動亂,民族分裂,必然導致經濟衰敗,社會事業倒退,民不聊生。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始終是社會發展的大局,是順利推進寧夏經濟社會建設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證。自治區成立以來,歷屆黨委、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對少數民族的扶持和幫助,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扎實苦幹,共同描繪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壯麗畫卷。昔日貧窮落後的寧夏已煥發出勃勃生機,呈現出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可喜局面。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大力實施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積極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促進民族團結,有效地維護政治社會穩定,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這是我們今天乃至未來必須長期堅持的可貴經驗。
(六)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革命與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讓各族群眾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是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的體現,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必然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利益,十分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的提高。60年來,寧夏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各族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從而增強了對改革開放的信心、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只要不忘全心全意為各族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維護好廣大人民利益作為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就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火熱的積極性和巨大的創造力,投身到經濟社會事業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才能為改革發展鋪平道路、凝聚力量。如果背離人民意願,置人民群眾的利益於不顧,就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也就會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持,甚至遭到人民群眾的反對。因此,要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堅持以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堅持與各族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堅決反對以權謀私的各種腐敗現象,密切聯系群眾,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讓各族群眾分享改革發展帶來的實惠,真正把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落到實處。

Ⅱ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自治區黨委根據本地

(1)文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經濟落後的小省區可以「辦大文化」,用版先進的、健權康的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文化產業本身也是重要的經濟部門,發展文化產業,可以直接促進經濟發展。

Ⅲ 在將來20年了,寧夏中衛的發展會是怎樣主要發展經濟是什麼

(一)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用5年到8年時間打造中衛工業區、中寧工業區、中衛能源化工基地三個千億元工業園區,不斷提高中小工業園區發展質量。著力培育新材料、精細化工與煤化工、天然氣化工、陶瓷工業、黑色和有色金屬深加工、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造紙八大工業基地。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電力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二)強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著力提升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畜牧養殖業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水利基礎設施,加快貧困地區發展,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加強生態移民工作、進一步加快扶貧開發步伐,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三)強力推進城鎮化進程。著力打造宜居宜業最具特色美城市,大力發展房地產業,加快中寧縣城和海原城區建設步伐,加快小城鎮建設。 (四)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打造旅遊品牌;加快發展商貿流通和新型服務業。 (五)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快建設重點生態工程和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切實加強節能降耗。 (六)強力構築立體交通網路。進一步加強鐵路、公路、民航等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打造西部交通樞紐城市。 (七)統籌發展社會事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繁榮文化體育事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 (八)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努力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防災減災,加強安全生產,加強社會管理,打牢社會進步基礎,保持中衛和諧穩定。 (九)積極推進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 (十)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民生保障體制改革,協調推進城鄉綜合改革,穩妥推進社會服務改革,加快推進醫葯衛生體制,完善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十二五」發展目標: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0億元,年均增長14.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9000元,年均增長14.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6.8億元,年均增長1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5年累計達到1774億元,年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8億元,年均增長16%。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4.3:51.4:34.3。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例調整為40:35:25。城鎮集聚功能不斷增強,城鎮化率提高到50%。優勢特色農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600元,年均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00元,年均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不斷下降,城鄉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實現應保盡保,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8%。以內,人口總量控制在125萬人以內。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7.5%,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二五」期間,全面完成自治區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取得新進展。、2010-2020年遠景目標 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基本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通過一個時期的努力,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到2020年,實現如下目標: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0億元,10年平均增長1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400元,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90%; ———全市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1.8億元,年均增長11.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0億元,年均增長12.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00元,年均增長6.2%;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年均增長7.2%; ———人口總量控制在125萬人之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1‰之內。 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為目標,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培育壯大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和優勢企業群體,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到2010年,培育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100家,過1000萬元的工業企業50家,過億元的工業企業20家,過10億元的工業企業5家,過50億元的工業企業1家,全市現價工業總產值達到170億元,年均增長25%,工業增加值達到45億元,年均增長20%,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4.6%。 一、造紙及紙製品加工業 主要布局在美利造紙工業園區北區,重點抓好美利紙業林紙一體化項目,盡快完成30萬噸塗布白卡紙、10萬噸楊木化機漿和配套2×50MW熱電站等林紙一體化一期工程項目,啟動實施二期工程項目,研發生產高檔新聞、裝飾用紙;抓好造紙廢水廢渣的綜合利用,實現造紙工業用水良性循環,發展循環經濟。到2010年,形成100萬畝速生林、100萬噸造紙和60萬噸紙漿生產能力,現價產值達到50億元以上,跨入我國造紙十強行列。同時,帶動紙製品深加工和高檔印刷包裝等行業快速發展,形成產業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冶金化工業 主要布局在美利造紙工業園區南區、中寧石空工業園區和寧新工業園區,依託秦毅集團、明巨化工公司等大型骨幹企業,重點發展電解鋁及鋁型材加工,金屬鎂及鎂合金、硅鐵合金、硅錳合金等新型材料,電石、聚氯乙烯及深加工產品,燒鹼及其深加工產品,大力發展冶金化工業下游產品,拉長產業鏈條,提高冶金化工業整體水平。到2010年,形成100萬噸電石、100萬噸生鐵及鑄造加工產品、20萬噸電解鋁、100萬噸其它冶金化工產品的生產能力,現價產值達到50億元以上。 三、釀酒、飲料製造及農副產品加工業 主要布局在城區和中寧縣城市工業功能區內,依託「寧夏紅」集團公司,香山中寧枸杞製品公司、贏嘉公司、恆興果汁公司等大型企業集團,積極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重點發展枸杞酒、枸杞飲料、枸杞口服液等枸杞深加工產品,發展玉米澱粉、清真牛羊肉、乳製品系列、濃縮果汁、紅棗保健品系列、脫水蔬菜等深加工產品,抓好產品綠色環保認證,標准化管理,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到2010年農副產品深加工現價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 四、建築建材業 主要分布在中寧寧新工業園區和中衛城區的鎮羅、常樂、迎水鎮,依託賽馬水泥集團中寧分公司,中寧瀛海集團公司,城區華泰鑫水泥集團公司、科豪陶瓷有限公司、新亞陶瓷有限公司等大型骨幹企業,重點發展高標號專用水泥及水泥製品,高等級石膏系列產品,高抗壓輕型牆體材料,內外牆地磚,集中培育優勢骨幹企業和拳頭產品,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到2010年,形成1億平方米陶瓷製品,400萬噸水泥,1000萬平方米石膏板及系列製品,現價產值達到20億元以上。 五、機械製造和其他製造業 主要分布在城區工業功能區,依託大河機床有限公司,實施數控珩磨機床國產化項目,重點發展珩磨機床系列、加工中心系列、柱立式鑽床系列、專用組合機床等高科技產品。發展農機具、旅遊產品、地毯加工等投資少,見效快,環境污染少,吸納勞動力容量大的中小企業。到2010年,製造業現價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 六、能源電力工業 主要布局在城區沙坡頭和中寧石空鎮,依託沙坡頭水利發電公司和寧夏發電集團中寧分公司,加快建設美利紙業、秦毅集團等企業自備電廠,充分利用本地區的風能和日照時間長的優勢,積極發展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到2010年,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0萬KW,年發電量達到60億度,現價產值達到15億元。加強電網建設,加大城市電網的配套和改造力度,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提高供電質量,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麻煩採納,謝謝!

Ⅳ 寧夏的經濟發展會有前途嗎

學個 手藝啊 你去哪 都有前途 比如 學個 餐飲啊

Ⅳ 寧夏的經濟概況

201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實現生產總值2565.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2.98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264.96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1077.12億元,增長7.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39420元,增長8.6%。
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由2012年的8.5:49.5:42.0調整為2013年的8.7:49.3:42.0。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由2012年的4.5%、61.8%和33.7%轉變為2013年的3.8%、66.6%和29.6%。
2014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2750億元,增長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9.8億元,增長10.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01億元,增長1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3.2億元,增長10.3%。城鎮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3285元和841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4.02%。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9%。 寧夏2013年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30.00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種植業產值269.00億元,增長4.3%;林業產值9.84億元,增長0.7%;畜牧業產值120.01億元,增長3.8%;漁業產值13.22億元,增長17.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93億元,增長9.6%。
2013年糧食播種面積1202.40萬畝,比上年減少3.2%;糧食總產量373.40萬噸,減少0.4%,實現連續十年豐收。油料播種面積125.79萬畝,減少5.1%。蔬菜播種面積173.04萬畝,增長3.4%。
2013年末全區育苗面積52.70萬畝,比上年增長24.1%。
2013年末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801.98萬千瓦,機耕、機播和機收面積分別達到1338.66萬畝、1068.05萬畝和805.65萬畝。 50年來,寧夏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電力、石化、機械、冶金、建材、醫葯等為主體,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體系。能源工業已具備一定基礎。有大中型煤礦4座,年生產能力1800萬噸,寧夏人均擁有煤炭產量2.6噸,居中國第3位。有大中型發電廠5座,裝機容量223萬千瓦,人均佔有發電量居中國第2位。
電解鋁、鐵合金、碳素製品、碳化硅、電石、金屬鎂、水泥等產品的生產已初具規模。青銅峽鋁廠年產電解鋁10.6萬噸。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生產的鉭、鈮、鈹製品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三,是中國的高科技產品。
2013年寧夏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944.50億元,比上年增長12.0%。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907.22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118.80億元,增長15.2%;重工業增加值788.43億元,增長12.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10.2%,集體企業增長21.1%,股份制企業增長1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4.3%,國有控股企業增長5.2%,私營企業增長21.6%。非公有制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59.9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14個工業部門中除煙草外,其他都保持增長態勢。其中,冶金工業增長51.3%,紡織工業增長24.1%,建材工業增長19.3%,醫葯工業增長14.5%,石油石化工業增長14.3%,五大部門工業共實現工業增加值288.5億元。六大高耗能行業實現增加值503.0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在統計的147種工業產品中,有83種保持增長,佔比為56.5%。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7%。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74.49億元,比上年增長12.6%;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139.11億元,比上年增長29.5%。
2013年具有資質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556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64.66億元,比上年增長20.9%。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23.74萬元/人,同比減少1.37萬元/人。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665.9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4.9%;房屋竣工面積1927.79萬平方米,增長26.2%。 2013年寧夏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5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9%。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60.49億元,增長12.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0.02億元,增長12.0%。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521.51億元,增長12.8%;餐飲收入額89.00億元,增長10.2%。
寧夏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增長11.0%,日用品類增長9.9%,中西葯品類增長31.5%,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增長33.0%,金銀珠寶類增長33.2%,化妝品類增長17.5%,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54.7%,汽車類增長5.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5.8%。
2013年寧夏全區一般貿易出口額24.97億美元,增長53.7%,加工貿易實現出口額697萬美元,下降56.9%。機電產品出口6.07億美元,增長1.4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18億美元,下降1.2%。羊絨衫出口增長39.4%,鉭鈮鈹及製品出口下降9.6%,機床及鑄件出口增長8.7%,羊絨紗線出口增長78.9%。

Ⅵ 寧夏作為首批內陸經濟特區,發展面臨的狀況是什麼

寧夏最大的優勢是回族自治區,伊斯蘭人民比較多,而這給寧夏和中東地區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優勢,寧夏的阿語人才也很多......

Ⅶ 為什麼寧夏這個地方經濟發展並不發達,可以說是落後,但消費水平卻那麼高呢

其實銀川地方經濟發展並不落後。
最近銀川又申請了全國最適宜居住城市。。

Ⅷ 寧夏經濟如何走出困境──當前經濟形勢分析與發展

一、基本面:數據頻現積極信號

外部需求疲軟、人口紅利減少、落後產能淘汰……這些無一不是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來源。但是,如果僅僅以此來定義中國經濟,則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透露,當前我國經濟增速平穩、就業形勢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溫和、貿易順差保持較大規模。具體看,今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與一季度基本持平;貨物貿易順差達13319億元,為去年同期的3倍。

在主要指標呈現回暖跡象的同時,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成為亮點。數據顯示,1—5月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1.3%,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其中,高耗能行業投資佔比下降,而服務業投資佔比繼續提升。與此同時,民間投資增長、PMI連續4個月小幅擴張、部分傳統行業盈利出現回升等也都是不容忽視的積極信號。

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楊松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中國經濟今年以來實際的表現其實要好於年初各界的預期。「這樣的表現,一方面源於中國經濟自身所具有巨大的潛力和韌性,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政府及時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及穩增長政策。」

二、政策面:求新謀變屢出實招

韌性不小,潛力巨大。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在這些略顯嚴肅的政策公文中,不難找出「眾創」、「大數據」、「跨境電商」等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關鍵詞」。這正是6月中旬以來國務院各項求新謀變行動的縮影。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在評價國務院推動「互聯網+」的新政時認為,11個具體計劃行動中涉及諸如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實際上是把「互聯網+」和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在了一起,這就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這些著眼於新經濟的政策,不僅有利於進一步緩解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刺激經濟增長,同時也基於對新技術、新業態發展方向的把握做出了長期規劃,從而為我們挖掘經濟潛力、釋放深層活力奠定了基礎。」

Ⅸ 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振奮精神,集中智慧,凝聚力量,為促進全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

國慶節抄詩歌
祖國啊,我為襲你自豪
當巍峨的華表,
讓挺拔的身軀披上曙光,
當雄偉的天安門,
讓風雲迎來東升的太陽.
歷史的耳畔,
傳來了禮炮的隆隆回響,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響,
是中國滄桑巨變的回響.
一位巨人俯瞰著世界,
洪亮的聲音,
全世界都聽到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當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那勝利的旗幟,
在朗朗的空中迎風飄揚,
人民揚起了頭顱,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這歷史凝聚了宏偉,
盡情地塗染十月的陽光,
這氣勢慷慨激昂,
築起了一座豐碑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輝煌的紀元,
用蒼勁的大手,
抒寫了新中國燦爛的篇章,
人民自豪地指點江山.
苦難的母親,
擦去滿眼的淚花,
露出內心的喜悅由衷地歡暢,
祖國豪邁地走向了繁榮富強.
謳歌我們的歷史,
有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
迸發出生命的光芒.
謳歌我們的歷史,
有四大發明的榮耀,
播撒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
謳歌我們的歷史,
有老子孔子的聖明,
幾千年文明的聖火把我們照亮.

Ⅹ 如何利用紅色革命精神促進寧夏經濟發展

歷史步入近代以後,中國被列強欺凌,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及革命派都對中國的出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但他們都先後失敗了。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迅速傳入中國。以李大釗、陳獨秀為首的早期革命者在俄國的幫助下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始了救亡圖存與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探索。
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之下,以王維舟為首的一批熱血青年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之後回到家鄉達州,他們積極地開展了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宣傳。在他們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1927年8月達州成立了第一個黨組織即中共大竹縣特別支部。黨的支部成立後,他們除了引進了《新青年》《共產黨》《先驅》等刊物外,還在家鄉辦起了《晨光》《人格》《大竹青年》等進步刊物宣傳革命思想。
1929年,王維舟等人領導了固軍壩起義並成立「川東第一路游擊軍」。土地革命時期,我黨在大竹創建了楊通蘇維埃,並領導發動了「虎南暴動」,建立了虎南遊擊根據地。王維舟在開江縣建立中共廣福特支委員會,創建了有1 000多人參加的「川東游擊軍廣福支隊」。1931年重建的川東游擊軍,牽制了劉存厚、劉湘兩個師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紅四方面軍主力作戰。1932年年底,紅四方面軍開創了以通(江)南(江)巴(中)為中心的川陝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意義和作用,認為它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區域」,是「揚子江南北兩岸和中國南北兩部間蘇維埃革命發展的橋梁」[1]。1933年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的統一指揮下,「從2―6月,歷時4個月的作戰,共斃敵1.4萬餘人,俘敵近萬人,粉碎了田頌堯的『三路圍攻』。」[2] 1933年8―10月,徐向前又接連指揮了三個戰役。三次戰役使川陝根據地擴大到42 000多平方公里。西抵嘉陵江,東至萬源、城口,南達營山、渠縣及開江、開縣。紅軍擴大到8萬餘人。川陝根據地成為全國第二塊最大的紅色區域。1934年,在徐向前的領導下取得了「反六路圍攻」特別是萬源保衛戰的偉大勝利。我軍在東、西兩線共殲敵8萬多人,繳槍3萬多支,炮百餘門。後來徐向前元帥在《歷史的回顧》中說:「反六路圍攻,是我們在四川打得最艱苦的一個戰役。在紅四方面軍的歷史上,也可以說是戰役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久,戰果輝煌的一個戰役。」萬源保衛戰的勝利是紅四方面軍反「六路圍攻」的重大轉折,是紅軍由防禦轉為進攻的起點。它「嚴重打擊了四川軍閥的反動勢力,鍛煉了紅軍和川邊廣大人民,恢復並擴大了蘇區,取得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創建以來最為輝煌的勝利」[1]。萬源保衛戰展示了軍民團結的強大力量,可以說反「六路圍攻」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萬源保衛戰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反「圍剿」的斗爭,形成了與中央根據地互相呼應的有利格局,為中央紅軍入川減輕了壓力。抗日戰爭時期,「從1937―1945年的八年時間里,達州各地共有179 102人參軍,在前線陣亡53 774人。在後方,達州人民積極出工出力支援抗戰,全市先後共出動48 750餘名勞工修築漢渝公路、梁山機場,在修建過程中因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至少有1 135人,傷者無數。」[3]解放戰爭時期,達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動了「大竹蘇家溝戰斗」「虎南二月暴動」「渠縣龍潭起義」「華鎣山聯合大起義」,涌現出了諸如唐虛谷、陳堯楷、鄧興豐等無數革命烈士,達州人民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二、發揚革命老區精神,促進達州經濟社會發展
由於戰爭的破壞,建國之初,革命老區經濟千瘡百孔。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關懷和正確領導下,革命老區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由於老區地處邊遠的深山和少數民族地區,地形復雜,高山險阻,交通、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薄弱,信息不暢,教育、衛生、文化投入不足,造成了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的問題,這使革命老區的建設和發展,面臨著許多新的困難和挑戰。如何克服老區的這些不利因素,加快老區的發展,力爭老區人民與全國其他發達地區的人民一起在建黨一百周年之時同步邁入小康社會,這是擺在我黨面前的一道難題,更是擺在老區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加快老區經濟發展,讓老區人民擺脫貧困,早日建成小康社會,當下筆者認為應該採取以下措施。
(一)中央、省市要繼續加大對老區財政扶持力度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進入快車道,2010年中國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老區經濟社會和我國發達地區相比仍然處於相對落後狀態。近些年,老區的貧困狀況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2012年3月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時,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曾指出,財政部將加大對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國家在「十五」期間,對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採取了財政傾斜政策,以以工代賑的形式投資近80億元,用於老區的農田水利建設、公路交通建設、小流域治理等與民生緊密聯系的社會建設方面並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實踐證明,黨中央只有加大對老區人民的財政投資與政策傾斜力度,才會加速老區各項社會事業的前進步伐。除中央外,各級政府也應該加大對老區的扶持力度,重視老區的經濟發展。在這方面,廣東省的經驗值得學習。廣東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支持省內老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投入,重點解決民生熱點問題。經過近些年的發展,老區已經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達州作為四川東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四川省也要充分利用達州地區豐富的農業、工業、交通、礦產資源,加大達州的開發,在對外招商引資時,更多地傾向於達州市,以便又快又好地加快老區發展,增加人民的福祉。 對老區的扶持不能做表面文章,要重視建立國家、省市部門對老區建設的政策保障機制,做到關心老區常態化、制度化。老區發展了,才能保障我國各族人民同步邁入小康。從國家到省市對老區的關心將會給老區人民建設家園以極大的信心和勇氣,它也是老區人民自力更生的一個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國家要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的人才扶持力度
現代社會發展,人才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老區人民由於貧窮落後,無法吸引更多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到此創業。這也是制約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瓶頸。對這個問題,國家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中組部、團中央從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省市選派「博士服務團」,到四川、西藏、新疆、貴州等地支援服務。自1999年以來,國家派出的十多批博士志願者服務團為西部地區引進1 447個項目,資金3 642億元,撰寫調研報告2 086篇。此外,他們還舉辦了各種講座,為欠發達地區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各種人才,有效地緩解了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匱乏狀況。博士服務團受到了西部地區各級政府和人民的普遍歡迎。
除了國家對老區的人才支持力度外,老區的各級政府也必須牢牢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在人才引進方面捨得投入。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實施人才創業的幫扶工程。通過人才創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老區人民的就業崗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各級政府要加大老區現有人力資源的開發,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尤其需要培養當地土生土長的,用得著、留得住的科技人才。讓這些科技人才和當地人民建立幫扶平台,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更好地促進老區致富發展。
老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小學、初中教育要常抓不懈。特別是在當下,大學生擇業困難,在「讀書無用」錯誤觀點的誤導下,很多家長不重視教育,導致適齡兒童輟學的現象比較嚴重。對此,各級政府部門要引起高度重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目前我國專門領域的職業技術人才短缺,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貫徹職業教育法的精神,通過職業專門學校為地方培養更多的專門人才。利用職業學校的師資力量,加大對農民務工人員的培訓力度,力爭使每個人根據各自發展的實際情況掌握一至二門實用技術,提高自身素質及勞動技術含量,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作為地方大學,政府要充分地促進其發展,發揮大學資政育人、服務地方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地方發展需要的緊缺人才。創造高層次人才研發、創業的優質環境,做到對人才引得進、留得下,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
(三)大力發展紅色生態旅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紅軍長征期間在四川的時間較長,在達州這片土地上更是留下了深深的足跡,據有關學者研究,目前達州保存有影響的革命遺址遺跡600餘處。每一處遺跡都有著感人的故事,鐫刻著軍民的魚水深情和紅軍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英雄事跡。這些豐富的資源是新時期國家大力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素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達州旅遊事業的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新時期鼓舞達州500多萬人民艱苦創業的典型教材。
當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已走進人們的生活當中。尤其是近些年,旅遊業發展在第三產業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達州作為革命老區,人文歷史資源極為豐富,這為老區的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帶動各地經濟發展幾乎成為各部門發展經濟的一個共識。達州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還有很多不為眾人所知,可以說很多的紅色遺跡「養在深閨」。這些紅色文化所蘊含的革命思想、先烈們艱苦創業的精神應當為更多的人所了解,化為鼓舞老區人民新形勢下艱苦奮斗的不竭動力。
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可以為老區人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旅遊業的發展不僅能夠很好地解決老區人民的就業問題,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老區人民的精神面貌。吸引大批外出務工勞動者返鄉就業,降低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比例,提升居民歸屬感和幸福感。」[4]通過紅色旅遊,還可以帶動人們勤勞致富的信心,增強自我擺脫貧困的主動性。
在開發紅色旅遊的同時,還可以利用南方自然環境的優美,高森林覆蓋率的特點,大力發展綠色生態旅遊,做到紅色、綠色相結合,「開展以紅色旅遊為核心,以生態旅遊、農業休閑旅遊、地質風光游、客家風情游為輔的旅遊活動模式,把紅色旅遊與觀光旅遊有機結合起來。」[5]既讓遊人在紅色旅遊中陶冶情操,又能在綠色生態的環境中放鬆工作中的身心疲憊,尋找一片精神休憩的家園。在開發紅色旅遊的時候,要統籌全局,加強區域開發、連片開發,打造一些精品旅遊路線。
但是,必須要注意在發展紅色旅遊的過程中要吸取其他地區發展旅遊導致的環境破壞問題,走出一條與革命老區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路子。「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增強老區人民對旅遊資源保護意識。」[6]
(四)更新觀念,創新老區精神
老區經濟、社會、教育等方面發展滯後,受惡劣的地理環境及脆弱的生態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賴思想,這樣的思想是一定要克服的。外因固然重要,但內因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因此,老區人民更要轉變觀念,充分發揮戰爭年代勇往直前、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提高思想認識,增強新形勢下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斷更新觀念、銳意創新,克服困難,實現革命老區的可持續發展。
老區要發揮地方特色資源優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一是立足資源,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老區大多位於山區和半山區,在現有的基礎上發展生態農業是最佳的產業選擇。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產品,加快建設一批有規模、有品牌、標准化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發展符合條件的老區建設國家商品糧基地,開發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項目。達州作為四川的農業大市,物產豐富,境內出產的優質黃花、香椿以及富硒茶、油橄欖都是無公害產品。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要加強農業、工業相結合的產業鏈意識,在發展原生態農業的同時,形成一批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加工基地,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帶動農業人口增產增收。二是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達州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的含量豐富的煤炭資源、天然氣資源、鐵礦、錳礦等礦產資源,都為達州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後發趕超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但是作為後發趕超地區,在開發這些礦產資源的時候,必須注意合理開采,更多的是利用這些資源發展一些循環經濟,加大對產品產業鏈開發的科技含量,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的路子,杜絕因礦產開發所帶來的對當地環境的破壞。 (五)加大革命老區的對外宣傳與合作
由於交通、地理條件的限制,更由於在當下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更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於經濟方面,文化精神被很多人忽視。目前,對革命老區,除了老區人民和從事黨史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外,缺乏更多的人去關注它,關注老區人民的生活、社會經濟發展。在愛國主義傳統教育中,雖然很多的革命老區紀念地被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是由於地理位置偏僻,到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外地受教育者較少。要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革命老區就要加大宣傳力度。這種宣傳可以通過各種新聞媒介,例如電視、報紙、電視劇作品、網路等手段。重視一些全國性的關於革命老區發展的組織機構的扶持與宣傳,前面提到的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他們在宣傳老區,支持老區發展方面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各革命老區要和老促會積極聯絡,爭取國家更多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和老區促進會一起宣傳自我,打造自我,創新自我。一些學術性的革命老區團體,他們除了研究老區革命紅色文化外,還承擔了探討老區發展的重任,例如全國革命老區高校舉辦的每年一屆的聯席會議,對老區經濟、社會、教育等發展提出了很多可行可參、加速老區發展的寶貴意見。通過革命老區高校聯席會議,各高校不僅交流自我發展的成功經驗,而且也分享與學習兄弟高校發展的優秀成果,更主要的是通過彼此的交流與接觸增加了各老區發展之間的深刻了解,加強了東西部革命老區,南北革命老區的合作,這也是老區發展所必須的。達州的紅色資源極為豐富,近些年加大了對外宣傳的力度,四川文理學院成立了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中心不斷推出研究力作及發表一些學術性的文章,對宣傳達州革命紅色老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使得對四川革命老區的宣傳上了一個新的高度。2014年,在萬源保衛戰勝利八十周年之際,四川革命老區發展中心承辦的革命老區振興暨紀念萬源保衛戰勝利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讓更多的專家學者了解了達州、走進達州、宣傳達州、弘揚長征精神,意義深遠。同時對於革命老區的進一步研究也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老區建設是新時期一項龐大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既是國計,又是民生;既要滿足國家戰略的需要,又要滿足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期盼。實踐經驗證明,要加(下轉68頁)(上接43頁)快老區建設發展,必須既要發揮國家力量在老區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動員民間力量和個人力量。在新時期、新機遇面前,達州百萬人民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發展契機,充分利用、爭取各項優惠政策,努力發揚革命戰爭年代不畏艱險、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爭取和全國人民一起邁入文明、富裕、和諧的小康社會。這片紅色的土地必將在新時期散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與2013寧夏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