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建設發展辦工作例會記錄

經濟建設發展辦工作例會記錄

發布時間:2021-01-14 15:29:34

①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在那次會議上提出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

② 求《建設中原經濟區高層研討會》的會議紀要

這個也算不上機密文件,目前河南官方正在全國甚至全球華人范圍內搞大型的關於構建中原經濟區的建言建策活動,很顯然是集思廣益,共同探討如何構建和發展中原經濟區。
下面我收集到的《建設中原經濟區高層研討會》的會議內容,應該也是摘要性質的,希望對樓主有益。
建設中原經濟區高層研討會摘要
中原經濟區可在經濟轉型中闖出新路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張卓元
河南人口多、市場大、農業基礎好、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現在要求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發展的願望很強烈。對此我完全贊成。
建設中原經濟區,要在謀求經濟轉型中加快發展步伐。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從注重數量到注重效益轉變,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好」字當頭的可持續發展。在這種大環境下,我想中原經濟區和河南省可以在中國經濟轉型中闖出一條新的路子來加快發展。
經濟轉型意味著中國經濟要逐步進入中高水平階段。轉為中高速增長,首先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結構的需要,因為原來的粗放生產已經難以持續;大量的滿足外需,大量出口,這樣的增長方式現在已經越來越難走。轉入中高速增長,也是中國經濟軟著陸的需要,因為外需的壓力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不能因為追求短期高速增長,過分損害我們長遠發展。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深化以政府轉型和財政轉型為重點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必須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別是政府轉型,如果政府不轉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不可能的。今後在經濟轉型中,我個人認為應當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要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在這個轉變中,財政的轉型很重要,即財政要從經濟建設性財政向公共服務性財政轉型。從中央到地方,財政支出應主要用於公共事務,而不是用於經濟建設。其中用於經濟建設的,應該主要用於三農,比如興修水利、改良品種、推廣農業先進技術等。財政應增加公共服務支出,包括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等,可以有效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水平,提高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
把更多資源集聚到中原經濟區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原所長李京文
加強區域經濟建設,是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世界各地通過資金、技術、物資流動,使得各個國家、地區經濟高度融合,大大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創造了更多物質財富。所以,發展經濟區對各國、各地區都很重要。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地區之間差距日益明顯。處理好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始終是黨和政府關注的大問題。建設中原經濟區,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把更多資源集聚到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經濟區的建設,也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為了保證中原經濟區又好又快建設起來,我建議要抓好三件事情:
第一是進一步做好規劃。現在河南已經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並形成了初步成果。我建議要在更多吸收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規劃,進一步全面系統規劃,使中原經濟區建設能夠按照規劃一步步向前推進。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定要把交通和信息網路建設的規劃放在前面。
第二,抓好中原經濟區建設,要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既要發揮市場經濟對資源的配置主體作用,又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把中原經濟區建設納入政府的規劃,使中原經濟區建設有步驟地向前推進。
第三,更多依靠科技進步。要建設好區域創新網路,使經濟區成為一個穩定的合作體系,實現企業協同發展;建設一個產品交換的穩定渠道,提高經濟區的效率和環境。
總的來講,中原經濟區建設大有希望。中原經濟區有很好的文化底蘊,又有很好的經濟基礎、資源基礎。希望河南省和相關地區能夠更加主動地開展中原經濟區建設。
尊重客觀規律 持續加快發展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周叔蓮
為了進一步完善中原經濟區的規劃綱要,我提幾點建議:第一,把建設新農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河南是糧食大省,構建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中也講到要建設全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區,所以要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尤其要突出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不能完全依賴城鎮化,城鎮化是前提,是條件,是必要性,但是,還要建設新農村,建設新農村也是實現工業化、實現城市化的條件。
第二,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經濟結構內涵是什麼?改革以前我們只是把它看成是生產關系,後來認識到既包括生產關系,也包括生產力。但是現在有一種比較重視生產力而忽視生產關系的現象,其實生產關系是經濟結構的重要內容,也是調整經濟結構和發展生產力的前提條件。
比如深化企業改革,中原經濟區建設存在哪些困難,如何解決這些困難,如何深化改革,規劃中這些方面應該給人以更深的印象。國家經濟保持繁榮和活力主要取決於制度,現在我國制度,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還存在著不足,所以建設中原經濟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第三,要研究和正確處理發展好和發展快的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發展先是提出要「多快好省」,後來提出要「又快又好」,再後來又提出要「又好又快」,現在是提出要「持續較快」。根據我國當前的情況,我主張發展寧可慢一些,但要好,首先要好。
規劃中還應該充分考慮到資源、環境、居民消費、居民收入等方面的情況,應該認真仔細加以研究。我們現在對發展規律還缺乏深刻認識,要進一步研究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才能實現中原經濟區戰略規劃中提出的目標。
中原經濟區要實現合作共贏
中國社科院名譽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顧問陳棟生
河南在規劃中原經濟區時提出,要走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產為代價、「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非常切合實際。
農業現代化對於河南來說太重要了。舉個例子,台灣的大米賣到內地,要18元一公斤,因為大米的品質好,是所謂的「安全大米」。如果我們黃淮四市出產的大米都能達到那樣的品質,農民很快就富裕了。再舉一個例子,30多年前,中國是「南糧北調」,就是北方吃南方的糧食;隨著南方地區工業的發展,早已變成了「北糧南調」,河南已經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建設中原經濟區關繫到中原振興的實現,中原振興關繫到國家區域整體協調目標的實現。中部興,中國興,中華興。
在這里,我想對如何構建中原經濟區提幾點建議:
第一,就是要轉彎子。經濟區的運行和行政區的運行完全不一樣。在省內,下級對上級就是服從;而對省外地區,只能是溝通協商,合作共贏。從政府層面看,長三角和泛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他們的經驗是三級運作。第一級是決策層,每年召開一次由黨政一把手參加的聯席會議;第二層是協調層,由常務副省長一級構成;再是執行層,執行層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辦公室,一個是發改委。中原經濟區的構建,也會碰到一個協調的問題,所以我建議要充分用好淮海經濟區、中原協作經濟區等現有的經濟協作組織。
第二,要堅持政府搭台,多個市場主體唱戲,商會、協會等各種社會組織廣泛參與。
第三,要確立「五位一體」的目標,就是要實現規劃同盟、市場同體、交通一體、污染治理協作、生態環境共建。河南一定要兩手抓,既抓增長極的培育壯大,又抓縣域經濟的發展;既要發揮鄭州的輻射帶動,也要歡迎武漢、西安等大城市輻射帶動信陽、三門峽等市的發展。
中原經濟區建設對區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
中原經濟區是內外需的一個交匯點,它具有內外需兼顧增長模式的特點。如果說沿海很多省份,過去加快發展在一定程度是靠外需拉動,那麼中原經濟區則有內外需兼備的特徵。此外,中原經濟區是沿海產業向內陸擴散的轉換點,是一個樞紐,一個帶動各方的發動引擎。因此,在我國下一步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上,中原經濟區應該有重要的位置,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原經濟區是我國農業主產區,在探索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方面,同樣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怎樣保護好18億畝耕地,怎樣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怎樣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這些問題都將變得越來越突出和重要。所以說,中原經濟區如果能夠在這個領域探索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產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道路,對全國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中原經濟區是內陸地區重要的經濟板塊,而且經濟份額在這兩年還有所上升,對完善全國區域發展格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個板塊是一個人口比較密集的板塊,也是一個產業比較綜合的板塊,又是連接東南西北的一個板塊。所以在區域協調發展當中,在我們國家下一步實施區域總體協調發展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原經濟區的建設,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謀劃,希望能夠進一步明確下一步發展的戰略重點。中原經濟區最具特色的一個特點,就是承東啟西,貫通南北,就在樞紐地位、物流設施等方面。特別是在全國高速鐵路網的建設中,怎樣納入高速鐵路網的體系當中,使河南在下一步全國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中提升地位,賦予樞紐以新的內涵,這對中原經濟區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建中原經濟區要打破土地瓶頸制約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樊綱
我很贊同中原經濟區這個概念,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我覺得這是件很重要的事。下面,講幾點想法。
一是我非常贊成河南農業和其他產業共同發展。在中國,農業仍然是個大事,所以農業一定不能少,但是又要城市化,關鍵問題是土地問題。有幾個方面要予以重視,第一,我比較贊成大城市的提法,要盡可能實現集約式發展,建幾個大城市,以大城市帶動中等城市為主,不遍地開花。然後幾個大城市構成一個大的群體,土地高度集約。在河南這么多平原土地,也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從利用效率上打破土地瓶頸制約。
第二是城鄉統籌、土地整合。重點是宅基地,農民進城後宅基地怎麼進城,這是一個大文章。河南是一個以平原為主的省份,應考慮怎麼把宅基地先整合出來。這個文章如果要做好,可能會突破土地制約這一瓶頸。
另外,我非常贊成十大產業體系。現在全世界三四十億人在爭就業,我們不可輕易拋棄任何產業。我建議再加幾個並舉,比如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並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並舉,把現在很多人看不起的東西和新的東西並舉,我們國家才能發展,社會才能和諧,窮人和低收入階層才能就業。
第三我們要實現城市化,要工業化,關鍵是怎麼解決好進城農民的安居樂業問題。下一階段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市民化問題,市民化過程中,涉及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問題。我建議,要吸取中國改革以來的成功經驗,實行雙軌制,就是淡化戶籍制,強化常住人口。原來的戶籍保持原有的公共服務,新增的財政資源向新進城農民傾斜。先提供教育,然後提供低水平的醫保,再提供低水平的社保,漸進實現農民市民化和市民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這樣更多農民就可以更快穩定下來,能夠真正進城。
重新塑造河南經濟地理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
涉及到中原經濟區的概念,第一個關鍵詞還是腹地。包括三個含義,它是地理腹地、戰略腹地,現在看來,更應該強調的還是經濟腹地。這次國家主體功能區的規劃,明確提出了所謂「兩橫三縱」,而由於它前面第一個屬性是屬於腹地,又在中部,因此就成為這「兩橫三縱」中「兩橫兩縱」的地方。我們應該進一步挖掘這個思想,以便使規劃綱要與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相一致。
河南是人大口省,「大」本身就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它將成為內需的一個大市場;此外,從人口地理分布的角度來看,河南本身就是中國的人口地域重心,與之相關的就是它將是全國重要的新興特大城市群。
河南在中國農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現代製造業基地,發展非常快。從生態角度看,沒有一個省像河南可以跨越四個流域,因此我把它界定為是生態腹地。河南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全國文化做出了貢獻,是當仁不讓的主力軍。
從全國的視角來看,建立中原經濟區有著戰略意義。從全世界來看,世界在重新塑造經濟地理;從全國來看,全國正在塑造新的經濟地理;從河南來看,中原經濟區的建立就是要重新塑造河南經濟地理。
從塑造經濟地理的角度來看,如何建立中原經濟區,一個是縮短距離,它強調的是與外部經濟一體化,這既包括交通距離,更包括所謂非物理的距離,就是你能不能使人口流動、要素流動。第二,提高人口密度,進而提高生產要素密集和經濟密集。第三個就是公共服務區,實際是更加強調內部一體化,從而解決城鄉差距和內部的差距。第四是創新,就是通過現在全國以及河南的主題功能區重新劃分,進而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提供生態服務,實現生態價值,保障生態安全,從而解決資源約束和生態環境約束。
中原經濟區建設要有文化支撐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平
中原經濟區建設提出五大發展目標,十大支撐體系,都是非常好的。從國家這個角度來講,首先要保持糧食安全,沒有糧食安全,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就沒有支撐點。所以,中原經濟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動搖。
現代化過程其實也是個工業化過程。對工業化過程大家可能有誤區,認為工業化的過程就是農業地位不重要了。事實上,工業現代化過程只是現代化過程的代名詞,其中有很多指標體系,包括農業現代化,包括新的產業體系形成。我們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那麼中原經濟區要把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推動「三化」協調發展,特別是用工業化來引領「三化」的發展。這可能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一個核心和根本性的東西。
關於中原經濟區建設和環境保護問題,其實是一個相互協調齊頭並進的問題。近年來,中原地區已經把環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已經過了環境惡化的拐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更加註重環保效益,中原經濟區已經具備了很好的優勢。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怎樣把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等整合發展,放在更高的位置上,成為中原經濟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經濟區產業體系的發展、調整和升級。
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弘揚中華文明的主陣地。中原的每一個城市都有著古老的文明。中原經濟區發展過程中,要善於提取中華文明最先進的要素,梳理中華文明最精華的因子,然後加以提煉和弘揚。中原經濟區建設不僅要打造一個社會圈,還要打造一個城市圈、一個經濟圈和一個文化圈,實現城市經濟、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協調發展。

註:還有不少內容,你可以在商都網、大河網上查詢!因篇幅有限,只能寫這些會議摘要!
請參考:
建設中原經濟區高層研討會 http://news.dahe.cn/2010/1565/100473296/
建設中原經濟區高層研討會摘要 中原崛起正當時
http://news.shang.com/101/20100920/101304_7_50760.shtml

③ 黨的歷史上哪些會議涉及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黨的三次工作中心轉移:
八七會議,工作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
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十一屆三中全會,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

④ 黨在哪次會議以來,實現全當的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轉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⑤ 會議紀要範文

1 、「關於開展爭當敬業的電建精英主題」活動。結合「世博會與上海新一輪發展」大討論活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培育城市精神,爭當敬業的電建精英」大討論;二是「發揚誠信精神,建設用戶滿意工程」;三是「發揚敬業精神,推進職工素質工程」。
2 、黨員民主評議工作。要求 5 月 30 日以前結束。 7 月 1 日評比優秀黨員,每個支部推薦一名。
3 、黨員發展工作。二季度要發展的黨員,要求 6 月 10 日以前完成。
4 、積極分子培訓工作。
5 、根據市工業黨委的要求開展「組織生活創新實例」活動。
6 、公司控制管理費用,今後各項目購買辦公用品、生活用品、發生業務招待費都必需先向辦公室提出書面申請、經批准後方可使用,緊急情況可採用電話申請的辦法。
7 、項目承包方案的討論,各部室 5 月 16 日前交出討論意見。
8 、 6 月份群防群治月,公司將到各施工點開展檢查,要求各項目做好自查。
9 、 6 月下旬將組織一次紀檢講座,請各部門安排出席。 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會議紀要模板,之所以這里的會議紀要模板比較全,其他地方的會議紀要模板網,可能不如這里的會議紀要模板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會議紀要模板,原因是會議紀要模板很容易找的,而且會議紀要模板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會議紀要模板,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會議紀要模板,之所以這里的會議紀要模板比較全,其他地方的會議紀要模板網,可能不如這里的會議紀要模板全面

⑥ 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是黨的哪一次回憶決定的這次會議召開的時間是那一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內會主義容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我國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⑦ 我黨最早提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是在( )會議上。

C 十一屆三中全會

黨的三次工作中心轉移:
八七會議,工作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
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十一屆三中全會,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

閱讀全文

與經濟建設發展辦工作例會記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