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兩個概念,三期疊加指什麼
你好,新常態是指經歷一段不正常狀態以後重新回到正常狀態,我國經濟現在就處於內新常態,換言之就容是重新趨於正常的經濟發展態勢。至於三期疊加,也是我國經濟運行的一大特徵,顧名思義,三期疊加就是經濟發展同時進入三種時期,第一,是經濟發展速度換擋期,也就是經濟發展速度變化的時期,這是因為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簡單理解就是經濟發展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或者低速,到一定時期要換擋。第二,是結構調整陣痛期,也就是我過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這勢必會扯動整個經濟行業,不可能一蹴而就,勢必會引起經濟發展的陣痛。第三,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通俗的講吧,就是以前的一些政策對經濟產生的後續影響不斷累計,到現在需要時間來化解這些積壓的矛盾,即消化期。希望能幫到你。
⑵ 中國經濟新常態中 經濟發展的三期疊加是指
中國經濟新常復態中,制經濟發展的三期疊加是指:增長速度換檔期,是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結構調整陣痛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選擇;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
三期疊加:增長速度換擋期,是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結構調整陣痛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選擇;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
(2)經濟發展的3個新常態擴展閱讀:
我國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的特定階段,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既要保持戰略定力,持之以恆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又要樹立危機應對和風險管控意識,及時發現和果斷處理可能發生的各類矛盾和風險。
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真正把功夫下在鞏固基礎、增強底氣上,把發展實體經濟和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作為制定和實施經濟政策的出發點。
⑶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版調整存量、做優權增量並舉。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趨勢加快。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別是2013年後消費貢獻率增幅明顯,由2013年的50%增長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網上購物、定製消費等方式廣泛發展,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消費升級逐步展開,新的商業機會不斷涌現。
(3)經濟發展的3個新常態擴展閱讀:
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後者又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從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產業、產品、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管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深入。
⑷ 經濟新常態要把握好哪三個關鍵點
主要應該把握以下幾個關鍵點:
一是以創新促進發展。我國經濟的新常態,必須以創新的理念,引導發展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轉變,促使進行全方位的改革,重塑發展新動力,為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做出積極的貢獻。
二是正確認識當前形式。2014年對於我國經濟有著特殊的意義。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態,辯證的看待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備下一步研判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經濟進入新常態,重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不激進、冒進,避免簡單粗放的通過擴大規模來追求缺乏質量的高速增長,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兼顧的增長,追求經濟發展合理、和諧發展的新趨勢。
四是發揮好新常態經濟的優勢。我國的新常態經濟,具有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的特性。這就要求我們針對形勢的變化,在堅持穩中求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前提下,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強化風險防控,加強民生保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五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攻堅克難。把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作為新常態經濟發展的政策執行標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承擔起決定性作用,進而激發出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同時,通過金融領域的改革,緩解創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攻克各種難關。
六是強化風險風控。一方面要加強地方債務管理。保證地方政府依法舉債,依法還債,實行規模控制;將地方債務收支分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保證債務環境公開透明;嚴格限制地方債的用途,提高地方債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確保就業穩定。建立更加有效的就業監測和信息發布體系,動態掌握就業情況;強化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讓勤者有其業,人盡其才;完善企業破產保護等相關政策,降低企業破產可能帶來的局部失業壓力。
總之,經濟的「新常態」,意味著必須摒棄過去「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探索「精耕細作」的發展路徑。在這條銳意進取的路上,唯有以全面深化改革之策,才能讓經濟這艘巨輪躲過驚濤駭浪,始終行進在國家復興的偉大航線上。
⑸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哪幾個特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闡述了新常態的九大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2014年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2014年以後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2014以後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2014以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⑹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
答案:abd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
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
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6)經濟發展的3個新常態擴展閱讀:
經濟的最大特點是速度「下台階」、效益「上台階」;經濟新常態下明顯特徵是「增長動力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具體特徵體現在: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3、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經濟轉型中的四大陣痛決定了中國正面臨著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面臨四大陣痛:
1、鋼鐵、水泥、造船電解鋁等製造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製造業要「去產能化」;
2、中國地方政府負債率較高,金融要「去杠桿化」;
3、房地產調整陣痛;
4、環境的要求,環境要「去污染化」。
⑺ 什麼是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要把握好哪三個關鍵點
新常態經濟是與GDP導向的舊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新常態經濟用發展促進增長、用社會全面發展揚棄GDP增長,用價值機製取代價格機製作為市場的核心機制,把改革開放的目標定位於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不是不可持續增長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新常態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以新常態經濟為經濟形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新常態經濟學為理論形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是中國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新常態經濟是經濟學範式轉換。新常態經濟是以一般均衡論為基礎、價格經濟學為核心、線性抽象為方法的政治經濟學範式向對稱平衡論為基礎、價值經濟學為核心、復雜系統論為方法的科學經濟學——對稱經濟學範式轉換。
新常態經濟是經濟發展模式轉軌。新常態經濟是以金錢為中心、價格為核心機制、GDP增長為導向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向以人民幸福為中心、價值為核心機制、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共有制為基礎、政府宏觀調控常態化法制完善市場規范充分自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轉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中,政府宏觀調控的主導作用與民間市場的基礎作用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