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西部沒有出海口是否嚴重製約西部城市的經濟發展
1、重慶:直轄市,是西部的最大的城市,西部政治經濟中心。從發展的趨勢來看,隨著渝懷、蘭渝鐵路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必將成為西部通往中南地區交通樞紐。理當第一2、成都:西南重鎮,地區中心城市、地處西南交通要道,城市規模和經濟水平較好。和重慶相比,在發揮區域作用方面稍欠,排在第二合適。3、西安:西北最大城市,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城市建設不錯,比成都名氣大。但歷史包袱沉重,在歷史與發展之間定位不準,發展的最大障礙是水的問題。只好屈居第三。4、蘭州:西北經濟重鎮,甘寧青區域中心城市,是內地與新疆、青藏的交通樞紐,地處歐亞大陸橋的咽喉地帶,石油化學工業發達,戰略作用較強,發展前景看好。5、昆明:西部著名旅遊城市,實業經濟不足,地處邊陲,輻射帶動作用稍欠。6、烏魯木齊:城市建設較好。孤懸邊陲,沒有輻射帶動作用。城市的政治作用大於經濟作用,民族政策及歐亞大陸橋的開通使其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7、貴陽:是西部環境最好的城市,氣候與大氣質量均屬於上乘,屬於最適合居住的城市。能源工業發達,但交通、經濟基礎薄弱,地理位置影響發展。8、南寧:城市環境非常優美。但工業交通不如柳州,旅遊資源不如桂林,處境相對尷尬。能搭上西部開發的車,會有一定的發展潛力。9、呼和浩特:城市有一定的規模,經濟以毛紡織業為主。環境是影響發展的主要因素。10、西寧:傳統的機械製造工業發達,人口缺少和高原氣候限制了發展,但旅遊產業和民族政策使其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11、銀川:地處河套平原,民族政策的扶持使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良好。城市規模偏小及環境問題影響發展。12、拉薩:新興旅遊城市,經濟是次要的,穩定壓倒一切。民族政策的扶持和青藏鐵路的開通,將帶動其發展。版主記得採納答案哦,謝謝
② 中國西部最具有發展的城市是哪個
1、重慶:直轄市,是西部的最大的城市,西部政治經濟中心。從發展的趨勢來看,隨著渝懷、蘭渝鐵路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必將成為西部通往中南地區交通樞紐。理當第一
2、成都:西南重鎮,地區中心城市、地處西南交通要道,城市規模和經濟水平較好。和重慶相比,在發揮區域作用方面稍欠,排在第二合適。
3、西安:西北最大城市,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城市建設不錯,比成都名氣大。但歷史包袱沉重,在歷史與發展之間定位不準,發展的最大障礙是水的問題。只好屈居第三。
4、蘭州:西北經濟重鎮,甘寧青區域中心城市,是內地與新疆、青藏的交通樞紐,地處歐亞大陸橋的咽喉地帶,石油化學工業發達,戰略作用較強,發展前景看好。
5、昆明:西部著名旅遊城市,實業經濟不足,地處邊陲,輻射帶動作用稍欠。
6、烏魯木齊:城市建設較好。孤懸邊陲,沒有輻射帶動作用。城市的政治作用大於經濟作用,民族政策及歐亞大陸橋的開通使其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
7、貴陽:是西部環境最好的城市,氣候與大氣質量均屬於上乘,屬於最適合居住的城市。能源工業發達,但交通、經濟基礎薄弱,地理位置影響發展。
8、南寧:城市環境非常優美。但工業交通不如柳州,旅遊資源不如桂林,處境相對尷尬。能搭上西部開發的車,會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9、呼和浩特:城市有一定的規模,經濟以毛紡織業為主。環境是影響發展的主要因素。
10、西寧:傳統的機械製造工業發達,人口缺少和高原氣候限制了發展,但旅遊產業和民族政策使其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11、銀川:地處河套平原,民族政策的扶持使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良好。城市規模偏小及環境問題影響發展。
12、拉薩:新興旅遊城市,經濟是次要的,穩定壓倒一切。民族政策的扶持和青藏鐵路的開通,將帶動其發展。
版主記得採納答案哦,謝謝
③ 中國西部經濟水平發展的怎麼樣
總體來說,西部來地區目前還是明自顯落後於中部以及東部地區,主要以輕工業,農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為主。人民生活水平處於基本溫飽現象。由於礦產資源長期被國家掠奪到東部發達地區這將導致西部地區目前並在一定時期內緩慢發展
④ 中國西部環境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影響大嘞,西藏藏葯純天然無污染,西部環境受到污染葯材葯效變差,葯價必然下跌,股市跟著跌。而且中國西部是東部河留上游,西部受污染,可想而知東部也好不到哪去,生產水減少,水價上漲,對人民利益無益。
⑤ 中國西部有哪些重點經濟區,發展核心在哪
中國西部主要有關天、成渝、江漢三大經濟區。
關天經濟區的范圍包括陝西省關中平原及甘肅省天水市,是中國西部發達的城市群和產業集聚帶;成渝經濟區涵蓋四川15個市和重慶31個區縣,是西部產業最為集中的區域;江漢經濟區坐落於江漢平原,是西部重要的經濟區。
三大經濟區的核心樞紐是漢中市。漢中地處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是「西三角」經濟區的幾何中心以及連接關天、成渝、江漢三大經濟圈的樞紐城市,區域位置得天獨厚。漢中·興漢新區位於漢中市區以北,坐擁區域發展無限利好,通過打造城市九大產業集群,未來將成為中國西部龍頭的經濟發展引擎。
⑥ 中國西部經濟研究會
第十二屆東西合作交流洽談會第十二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省際經濟合作交流大會2008年04月07日星期一21:25第十二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由國家發改委、中國貿促會、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國務院台灣事務公室、環境保護部、28個省區市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主;支持單位為商務部;協單位是6個港澳地區商協會組織、5個全國性協會與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本屆西洽會由陝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承,執行主席單位是青海省人民政府。2008年4月6日,由北京、天津、山東、河北、四川、青海、甘肅、陝西代表團聯合主,由陝西省商務廳、陝西省經濟技術合作局等單位承,由陝西省秦商研究會、全國26個駐陝事處和駐陝商會及陝西在外商會協的第十二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省際經濟合作交流大會在西安人民大廈隆重舉行。大會由陝西省商務廳副廳長、省經濟技術合作局局長姚超英主持,陝西省副省長景俊海出席大會並致辭。西洽會八省市首次聯合舉省際經濟合作交流大會,旨在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進一步推進八省市之間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經濟合作,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機制,實現優勢互補,互利雙贏,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八個省市當中,北京、天津、山東、河北地處環渤海區域,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現已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電子、汽車、機械製造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和各具特色的產業帶。四川、青海、甘肅和陝西地處西部,礦產、文化、人力、旅遊等資源豐富,產業發展基礎較好,正處於經濟發展的快速上升階段。八省市互補性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加之經濟社會領域的內在聯系日益緊密,進一步拓展經濟合作不僅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在新形勢下,加強八省市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對促進八省市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八省市有關部門在會上交流了自身發展和促進省際交流合作的寶貴經驗,加深了解,增進友誼,共謀發展,推動八省市經濟合作在上新台階。省際經濟合作越來越成為推動各省市對外開放和所在省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陝西省政府為加快建設西部強省步伐,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擴大省際經濟合作與交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建設區域經濟圈和經濟帶的構想為契機,建立以項目為核心、以企業為載體、以市場為依託、以政府為紐帶的省際合作運作體系;堅持大區域謀劃、大產業構建、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大市場運作,加強與京、津、魯、冀、川、甘、青兄弟省市之間的經濟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推進省際間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的交流。近年來,省際經濟合作對陝西省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明顯。僅2007年,外省區市在陝投資簽約合同項目1239個,投資領域涉及礦產、裝備製造、電子、房地產、醫葯、商業零售業等,到位資金高達646.93億元,同比增長53%。全國31個省區市的投資不斷為陝西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這次參會省內外30多家商協會,省外企業480家,省內企業320家。參會企業超過800家。通過前期的精心撮合和充分交流,會上包括兗礦榆林煤間接液化項目在內的40個項目簽約,總金額近250.76億元人民幣。
⑦ 從經濟學角度認識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和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
這個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第一,中國共產黨的本質是消滅剝削消滅壓迫,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東部沿海城市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由於區域和歷史的優越性加上政策的鼓勵與扶持,那些地區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生產力有顯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等等。中西部地區由於交通通信基礎建設思想等滯後,嚴重製約了改地域的經濟和生產力發展提高。第二,中西部有特殊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一般是農牧業和礦產開掘,生產來的是初級產品,其商品附加值很低就沒有什麼經濟效益了,很難讓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第三,在機械化,自能化程度上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有嚴重差異,東部地區實現了機械化用於工廠生產工程施工等等而中西部地區絕大多數是靠天吃飯,男耕女作的狀態。
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的意義:1,有利於其將自然資源轉化成經濟優勢,提高當地區人民的收入也水平,為拉動內需添磚加瓦。2,有利於提高優化我國的整體結構,增加經濟實力。3,有利於承接東部沿海的產業轉移,增強我國政府和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4,有利於社會實現小康,靠內需這輛馬車來帶動經濟的全面發展升級,這樣減少經濟發展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有利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5,在政治上,中西部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增強區域之間的聯系和各民族之間的大融合。
⑧ 聞名的絲綢之路經過的是大部分中國西部地區,為什麼中國的經濟發展東部遠遠好於西部
絲綢之路不是一片區域,而是一條線路,而且絲綢之路說經過的中國西部有好大一內部分是在氣候較好的,容也就是說現在在中國西部比較發達的區域了,基本上是可以灌溉農業的。可以看到在古絲綢之路上一線的經濟是發達的,當然是比東部差了。不要把西部地區當成絲綢之路的線路。
一條運輸線路的收益方有3,即兩個點和沿線,就絲綢之路來說,大規模的長途運輸對沿線的經濟發展是有限的,大多是服務業,而對於絲綢之路的兩點則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商業和製造業的問題了。不要把絲綢之路分開來看,點線結合。
⑨ 未來中國中西部經濟能超過東部嗎
中國實施的對外開放政策是從東部沿海開始的,為發展經濟,中國中央政府提出了「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的戰略,並於1984年將東部沿海地區的大連、天津、上海、溫州、廣州等14個城市定為開放城市,實行與內陸不同的優惠政策,吸引外來投資。
這一政策被後來30多年的中國經濟增長證明是正確的,東部沿海地區得到了長足發展,形成了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個經濟圈,成為帶動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核心區。2008年,東部地區GDP佔全國54.3%,比1978年上升了10.9個百分點。
在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中,中國還出現了天津、上海、廣州、深圳等許多國際化大都市,給中國社會以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帶來極大改變。
隨著東部地區的發展,中西部地區明顯落後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差距越來越大。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湧入東部沿海地區。貧富差距也導致在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等一些方面發生不公平的現象,導致了更多社會矛盾的產生。
為改變這種狀況,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相繼作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這些政策使得中西部地區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快速向東部地區接近。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數據,在2006年到2010年的5年期間,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持續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年間西部地區地方生產總值平均增速為13.9%,比全國平均增速高0.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的地方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逐年提高,5年間其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7.11%、17.33%、17.58%、18.14%、18.33%、18.68%。
「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快,波動幅度較小,穩定性好,宏觀經濟運行的潛在風險相對較小,保持了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態勢。」《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11》對2006年到2010年間的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這樣的高評價。
就在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東部地區的經濟卻因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遇到了麻煩,或者說是遭到了打擊。
由於東部地區從一開始採取的就是嚴重依賴以出口初步加工產品為經濟增長的模式,除國際需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外,其產品高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以低廉的價格為賺取利潤的模式。這樣一旦產品製造環節中成本增加,如人工、材料等費用增加,或者國際經濟形勢嚴峻,產品需求量飽和或減少時,都會給東部地區的經濟帶來沖擊。
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得中國出口大幅下滑,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此外為抗擊金融危機,美國採取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國出台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這使得國際國內貨幣流動出現嚴重過剩,造成了通貨膨脹。不僅帶動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推升了勞動力成本,加上東部地區已經沒有了更多可利用的工業用地,於是,最近兩年東部沿海地區出現的「用工荒」、「用電荒」、「用地荒」不斷加劇。
這些原因,使得中國東部地區GDP增速放緩,在2009年甚至出現大幅回落。從2009年上半年起,西部地區GDP增速開始普遍超過東部地區。
⑩ 中國西部為什麼沒東部發展的快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歷數各個朝代的東西部關系發現,一直
到唐朝安史之亂以前,東西部之間的差距都不大,從秦至唐前期,西部甚至是中國的經濟和政治中心。那時的西部,地肥水美,草木茂盛,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然而由於過度開發,森林減少,草場退化,土地沙化,地力下降,災害增多,漸漸地淪為生態性貧困,喪失了經濟中心的地位。至清朝,曾推行「湖廣填四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使四川經濟一度繁榮,隨後又因開發過度而使農業生態出現結構性惡化。從這一簡單回顧中,我們大體可以有兩個印象。一是,由於西部生態平衡較為脆弱,所能承載的人口和農業經濟活動有一定限度,超出這個限度進行開發甚至會造成西部不可逆轉地貧困化。 二是, 完全利用市場機制(如「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就是其中一例)開發西部很容易越出生態限度,因為市場機制下人們所追逐的是個人短期經濟效益,而對群體性的長期生態後果則缺乏預見和控制。
解放後,中國開始出現現代工業,也就開始探索西部的工業經濟承載極限。六十年代的三線建設使西部的工業得到長足進展,國防高技術工業基地遍布西北和西南各省,有力地帶動了地方工業的發展,使東西部的工業經濟差距得以縮小,而農業經濟的差距則依然如故。由於國防工業對資源和環境的要求不高,因此我們沒有探索到西部工業經濟的極限。但是在若干煤礦、鋁礦、鐵礦等資源開發區,我們也已經感受到了工業資源經濟對環境的嚴重污染,最典型的可能是六盤水地區。如果將高附加值工業從西部移出,而使西部成為主要的資源工業區,可以預料,西部生態對工業的容納也是有限度的。西部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源頭,如果西部發生嚴重的工業污染,則對於東部經濟也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重慶及長江中上游的中小城市已經對長江水質產生了嚴重污染。如果西部的資源型高污染工業得以大規模發展,很難設想西部的開發能持續多久,甚至中國的開發能持續多久。因此,六七十年代在西部發展技術密集型企業基本上是成功的。
此後就是改革開放20年。在總設計師的藍圖中,這20年就應該是西部服從東部發展的大局,因此西部拉開與東部的差距就是一個有意識的行為。事實上恐怕這既是有意識的,又是無意識的。因為,只要採取市場導向,只要採取開放導向,則東部沿海自然會成為工業和商業的中心。因為,東部有海上運輸與歐洲北美交通的優勢,有與港澳日韓台及東南亞毗鄰的優勢,又有經商傳統,很容易成為全國經濟的中心。如果加上政策優勢,比如在沿海設立特區,給沿海地區地稅收和引進外資方面的優惠政策等,那麼這個過程更容易大大加速。市場競爭的結果在國際間會形成中心—外圍格局,在國內地區間同樣會形成中心—外圍格局。中心輸出高附加價值產品,外圍則輸出資源性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九十年代初起,西部就開始有人看清初這個問題,認為西部與東部存在著不平等交換,東部向西部高價輸出製成品,而西部則提供廉價的能源和原材料。由於東部企業的技術和資本優勢,西部很難在製造業上與東部競爭。這種局面似乎還在加速發展。所謂「孔雀東南飛」,其實是西部技術和人才資源的流失,由此所造成的是東部更加發達、而西部更加落後的惡性循環。也就是說,市場機制內在地會拉開東西部之間的差距,東部的發達必然以西部的落後為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