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業四大貢獻中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是什麼
水稻原產中國,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結子實即稻穀,稻穀(粒)去殼後稱大米、香米、稻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有米飯、米粥、米餅、米糕,米酒等。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稻稈,可以作為飼料。我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屬於直接經濟作物。還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類的主食。
⑵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是什麼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如果將國民經濟比作一座高樓大廈,那麼農業就是這座大廈的基石。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農業問題主要是糧食問題。解決12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一個國家如果吃飯問題要依靠別的國家來解決,那麼這個國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碼的基礎,在國際競爭中就會受制於人,聽人擺布。
(2)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一條普遍性的經濟規律。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條規律都是普遍適用的。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不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變。直到有一天,科技的進步使得人類能在工業生產中把石頭、泥沙、水加工成麵包、牛奶等食物,農業基礎地位才會動搖。
(3)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由我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的。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表現在: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均比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差(1998年發生在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澇災害以及華北的旱災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國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於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農業資源人均佔有量在世界上屬於低水平,這極大地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4)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總結。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呈現出這樣一個規律性現象:農業發展順利,增長速度快,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就快;反之,農業生產出現倒退,就會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損害。
(5)總之,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基礎地位。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繫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也是關繫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地位的大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⑶ 農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根據庫茲涅茨(1964)的分析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部門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有四個方面的貢獻。
1產品貢獻。非農業部門的擴大以農業發展為前提農業不僅要為非農業部門的就業人員提供食物而且還要為某些製造業如紡織提供原材料。前者可稱之為農業部門的食品貢獻後者可稱為原料貢獻合稱為農業的產品貢獻。
2市場貢獻。農民購買服裝、傢具、日用品及建築材料等消費品和化肥、農葯、農機及其他農業投入品擴大了對工業品的需求刺激了工業生產的擴張。這樣農民作為工業品的需求者對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面農業的市場貢獻還應包括出售給非農業部門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庫茲涅茨稱前者為「生產過程的市場化」後者為「農業凈產品的市場化」。
3要素貢獻。農業的產品貢獻來源於農業生產農業的市場貢獻來源於農業和其他部門的交換農業的要素貢獻則來源於農業資源向其他部門的轉移。按資源的種類農業的要素貢獻又可細分為資本貢獻和勞動貢獻。4外匯貢獻。在工業化進程中外匯短缺是一個長期問題。在這方面農產品的出口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獲得十分寶貴的外匯。特別是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由於工業很不發達農產品和其他初級產品的出口可以說是許多國家獲得外匯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來源。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外匯貢獻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下降但可以認為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農業的外匯貢獻仍是不可忽視的
⑷ 農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哪些
我國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及農業現代化進程為背景,以農機服務產業化理論和農業機械化工程理論為指導,在進一步證明分工專業化的農機服務對促進農業經濟持續增長有較大貢獻的基礎上,運用有無法,量化農機分工專業化以及組織制度創新對農業增長的貢獻
⑸ 農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1、為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糧食和農副產品等基本生活資料;
2、為工內業的發展提供大量豐富的容原料;
3、農業的發展為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4、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最廣闊的市場;
5、農業是經濟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
6、農業為對外貿易提供了大量出口產品。
⑹ 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那些貢獻
最基本的:基礎作用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基礎地位,我國農業的發展為其他部門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
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國農業要保證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農業為工業提供原料,農產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農村是工業品的重要市場;農業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為發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其次,現實生活中,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繫到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繫到本世紀末能否達到小康水平和社會穩定.因為,生活水平達到小康,很重要的是這80%的人口能不能達到,中國穩定不穩定,也看這80%穩定不穩定.最後,我國農業生產相對落後,已成為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如果得不到加強,它將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因而,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建設,社會穩定的基礎,並最終決定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是能否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
⑺ 農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最基本的:基礎抄作用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基礎地位,我國農業的發展為其他部門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
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國農業要保證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農業為工業提供原料,農產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農村是工業品的重要市場;農業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為發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其次,現實生活中,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繫到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繫到本世紀末能否達到小康水平和社會穩定.因為,生活水平達到小康,很重要的是這80%的人口能不能達到,中國穩定不穩定,也看這80%穩定不穩定.最後,我國農業生產相對落後,已成為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如果得不到加強,它將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因而,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建設,社會穩定的基礎,並最終決定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是能否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
⑻ 農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如果將國民經濟比作一座高樓大廈,那麼農業就是這座大廈的基石。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本地位和作用是: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是生存的基礎;農業是其他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進步的保障。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農業問題主要是糧食問題。解決人口的吃飯問題,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力更生的基礎。
手裡拿著糧食,心裡不慌;「沒有農民不穩定,沒有糧食是亂的」。如果一個國家依靠其他國家來解決它的糧食問題,它的自力更生將失去其最低限度的基礎。
(8)簡述農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擴展閱讀:
農業的功能與生產力:
農業生產作為一個經濟過程,既要追求高產,還必須強調效率,要計量產出產品數量與消耗資源數量,以及二者之間的產投比,包括農業系統輸出產品的總量與輸入資源總量之間的比值,也包括初級生產與次級生產的每一子系統的生產產品與其消費資源量之比。
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種植業即狹義農業。
實質上是一系列的生態效率與功能問題。提高農業系統生產力不能追求提高某一部門的效率,也不是簡單地同等地提高各部門的效率,而應在提高農業內部每一部門效率的基礎上,求得各部門之間的科學銜接,密切配合,構成合理的運轉體系,才能取得整個系統總體的最佳轉化效率。
⑼ 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部門,是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的部門。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生產的產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品最主要來源,是工業生產所需原料的重要來源。
⑽ 農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發展農業可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進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版農業穩定發展了,權農民生活穩定了也將使各行各業全面地,均衡協調地,科學合理地,和諧持久地飛速向前發展。
只有這樣,中國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待遇才能更好更快的提升。只有全體人民都富裕了,黨和國家的收入才會更多,這樣祖國的各項公共開支才會更加有保證,各項制度才會更加完善和更加健全,全體人民的日子和生活才會越過越好和越過越幸福。
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有利於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於引進工業技術成果,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增強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有利於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