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自然保護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自然保護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1-13 23:39:54

⑴ 生態保護發展區 怎麼看 怎樣建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上的進一步深化。構建生態文明,最基本的正如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因此,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框架。實現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轉變是當前構建生態文明的主要抓手。結合甘肅省情,自然條件嚴酷,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是最基本的省情。自然條件嚴酷是省情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徵。甘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要的就是修復、改變嚴酷的生態環境。而修復、改變嚴酷的生態環境,最基本的抓手就是要保護、建設和管理好全省的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與生態環境關聯最緊密,是構建生態文明的基礎和載體,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生態良好、構建生態文明中的作用極大。在甘肅脫離了自然保護區搞生態文明建設就脫離了甘肅實際。

當前,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就林業行業來說,最基本的就是圍繞構建生態文明,做好全省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工作。自然保護區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都要以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來衡量,並在這個新的起點上來查找不符合、不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觀念和做法。要認真分析,准確把握當前自然保護區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出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適合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和舉措,從而實現自然保護區又好又快發展。

甘肅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經過幾十年,特別是近十年的發展,數量上已基本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該保護的森林、濕地、珍稀野生動植物等自然生態類型和生物多樣性均得到了保護。已建成自然保護區49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6處、縣級1處。按類型劃分,有森林生態類型24處,野生動物類型8處,濕地類型9處,荒漠類型8處。保護區總面積963萬公頃,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22.21%。在全國自然保護區建設中處於領先位置。但是,質量的提升卻相對滯後,沒有做到又好又快。保護區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主要表現在體制、管理、經費、基礎建設等方面。歸納起來可概括為「三級六類」。「三級」是從體制、管理、經費和基礎設施等四個指標劃分。一級保護區是建區比較早,管理體制比較順,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好,經費有保障,有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國、全省有一定影響力的保護區。二級保護區是管理體制剛理順,工作剛上路,經費逐步落實,基礎設施正在建,發展勢頭迅猛。三級保護區是管理體制未理順,基礎設施跟不上,保護手段軟弱,工作難度大。「六類」是按人、財、物的管理為劃分標准。第一類:人歸省管,財歸國家管。第二類:財歸省管,領導班子委託市(州)管。第三類:保護區機關人、財、物、業務工作均由省管,場(站)人、財、物由相關縣管。第四類:屬國家級保護區,隸屬縣(區),科級建制,人、財、物由縣管。第五類:屬國家級保護區,由相關單位代管。第六類:管理體制比較順,人、財、物及全部業務都由省管。

以上現狀表明,當前我省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和經費供給多樣化,規范管理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一。特別是無力顧及保護區人的發展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突出。要解決好這些與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生態文明不相適應、不相符合的矛盾和問題,實現全省林業系統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又好又快發展,就要把握堅持好「四個原則」,落實好「一綱五目」,處理好「三大關系」的工作重點。

堅持好「四個原則」。就是要依法保護、嚴格管理、科學利用、有序開發。四個原則相互依存,互相聯系,不可偏廢。只有依法保護,才能嚴格管理。保護不是管死,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樹立正確的保護與發展觀,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科學利用,就是要合理利用資源,節約資源能源。開發必須有序、有償、有限,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落實好「一綱五目」。即:保護是「綱」。科研、產業、基礎建設、體制機制、執法是「目」。保護區設立的目的是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不能丟了這個宗旨。因此,保護是綱,是自然保護區的生命線,是根本之所在。在堅持這個「綱」不動搖、不改變的前提下,綱舉目張,切實推動保護區其它各項事業的發展。一是要強化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改善科研條件,有計劃地組織科考,開展符合自身特點的科學研究。通過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來提升保護區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升保護區知名度。一個保護區不能沒有科研。二是要充分發揮各保護區特色優勢,科學合理開發保護區資源,形成特色優勢產業,積極開展各種有利於保護區發展的經營性生產活動,增強保護區的自我造血功能。三是要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花好錢,辦好事,把國家對保護區基本建設投入優先保證辦公、業務、科研、宣教、交通、通訊及各基層保護站等基本功能需要的基礎設施,為保護區管理提供良好的硬體環境。四是要上下聯動,採取有效措施,逐步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健全高效順暢的管理機制,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業務培訓,充分調動社會各種力量積極支持和參與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五是要加快保護區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切實做到大膽執法、文明執法、規范執法,有力打擊各種破壞保護區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

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處理好保護區與當地政府的關系。主要是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保護與發展是保護區管理中的一對永恆矛盾。設立保護區的宗旨決定了其保護為先,是綱。國家級保護區管理體製法律規定由省上和中央管理,難免與地方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就我省而言,凡是建立了保護區的地方,往往是環境優美,經濟發展落後,林區人民生活貧困,由於保護生態環境,限制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有的保護區把集體林也劃入保護區范圍,使林農失去了一部分生產資料。從保護區區情出發,保護區要在切實依法嚴格保護好保護對象生境的前提下,盡可能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除核心區、緩沖區以外的實驗區要放活,對關系民生的重大開發項目,必須在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進行開發的,要按照有關規定程序,先行調整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區,修改界線,再進行開發。二是與林農的關系。主要是保護與林農生產生活的關系。不考慮林農的衣、食、住、行,難以搞好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管理。保護區要扶持社區林農參與保護,發展環保產業,提高社區林農的生活水平,降低林農直接利用自然資源的程度,緩和保護與林農生存的矛盾,使林農群眾從對自然保護區的可能破壞者、對立面,變成共同管理者、保護人,建立長效保護機制。由此,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和管理部門要緊緊依靠當地政府和群眾,對居住在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的林農有計劃地安排生態移民。不斷擴展社區工作發展空間,爭取一定的社區發展資金,培養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幫助群眾脫貧,構建改善群眾生活、增加群眾收入的社區共建共管機制。使群眾在保護中得到實惠,從而緩解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增強保護工作的積極性。三是處理好與職工群眾的關系。幹部群眾是保護區管理工作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大部分保護區處於邊遠艱苦地區,環境惡劣,留不住人才。保護區機構領導層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時時處處為職工謀福利,通過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充分調動他們投入保護區管理與建設的熱情。對管理體制條塊結合的保護區,更是要把與基層場站職工群眾的關系處理好,多理解,多鼓勵,人性化管人,制度化管事,獎懲分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投入保護區事業。

⑵ 針對我國江南地區的丘陵地形、土質等實際情況,應如何處理好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從你的提問可知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這的確是真實的現狀。根據以錢為綱的國策,保護環境的大前提就是不能阻礙經濟發展,否則一切環境保護政策都是紙老虎。所以首先要確定一個原則,那就是雙贏。字數受限…

⑶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何看待本地的環境保護現狀

全球3%的水資源支持了80億人口,而且分布不均勻。未來,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將愈來愈嚴重。面對水——我們中國領導人曾經說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沒有幾代「煙」的功夫,隨著國民經濟的飛躍式發展,水污染的嚴重性也隨之達到了人民未成預料的地步;環境問題彰顯出對未來生存——子孫後代的環境被我們這一代人所掠奪式的破壞,我們將要面臨的、已經面臨的思考;很快,中國領導人曾經所講的話,也神話般地破滅了,後人將抨擊指罪。
2010年,我們所看到的,不下雨就乾旱,一下雨就水災;我們縮手無策,干與天公試比高?誰能!我們正在接受老天的懲罰。大自然10000年形成的水系,被人們50年就破壞了,後患無窮。
人們奢侈的生活,昆明湖、太湖藍藻的爆發,印證了「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富人的罪過、貧民的遭殃,錢堆起來了,......大家都喝礦泉水。我們小時候喝河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環境保護,污水治理,人類為錢所破壞的,還是要花錢去把它解決好。「不能說環保就是多花錢、通過增加成本保持可持續性,還要用創新的力量,保證企業賺錢,同時減少資源的損耗,為市場和消費者帶來更大利益。」
「淡水資源的缺乏、人口的增長,以及對更多更清潔水的消費需求的增大,都促進了凈化技術的持續發展,」這種技術需求逐步增大,同時我們也看到它在海水淡化方面的增長潛力可以讓乾旱貧瘠而又沿海的地區獲得可持續發展。污水處理專業,大有前途。
尤其是化工領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0」排放,地下的、地面的、空中的,問題都要解決。小夥子要學習,努力吧,為社會做貢獻吧!人們期待著你們。
我的環境保護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效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安全生產事故頻次,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確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制定並執行環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我國民生工程的關注點。
中國化工業價值鏈的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顯赫的地位,但是,環境污染問題,在化工領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業存在的問題,是不可懈怠和輕視的;改善化工安全生產和化學品安全管理體系,增強企業安全防患意識,提升環保部門的環境管理水平,從而更好地採取治理和應對突發環境事故,是當前急不可待的任務。
我們能夠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和企業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提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地區區域性經濟發展中,已經注意到了本位主義和犧牲環境為代價所帶來的最終惡果,國家環保總局(現環保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開展的清潔生產運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示範項目,以促進中小型企業的認知和意識,足有收效。
安全地生產、清潔地生產,企業的獲益包括:提高安全生產、環保能力,降低事故、員工受傷和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以及改善與加強當地社區、工業、價值鏈、買方市場的綜合效益,相關經驗將作為成功案例,為中國企業的環保工作,提供寶貴經驗。
國際勞工組織估計,1.6億人在受到包括環境問題在內的各種影響,每年約有230萬男子和婦女與工作有關,包括近36萬死亡事故,估計有195萬宗與工作有關的疾病的疾病死亡。對於生病的工人的保護,疾病和損傷引起的就業 -不僅是勞工權利,而且是一項基本人權。
對於中國,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而不危及後代人的利益,政府,地方政府和業界應制定和實施更加嚴厲的安全生產、清潔生產、高效利用自然資源等法規和政策,以減少對中國本土、人類環境的污染。
我建議,國家對環境保護問題,包括環境污染的防治與控制、自然生態保護、核安全監管、環境安全保護等,政策應當先行。對於以省級主要領導執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也應當充分利用經濟杠桿策略,過去比較注重經濟份額的考量,以「政績」應迅速轉為對國家法規和政策執行力的考量,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過程。

⑷ 我國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及應堅持哪些原則

生態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到生態環境優良優美、空氣質量最高的地方去旅遊,而這樣的地區卻非自然保護區莫屬。所以要開發生態旅遊,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勢。那麼保護區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學的開發生態旅遊?保護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生態旅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包括社會的需求和國際趨勢。現在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1 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趨勢。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歸自然,並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託的復合觀景、度假休閑及專項旅遊,使世界的生態旅遊產業市場需求不斷轉型升級,以森林旅遊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遊業已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遊客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成為旅遊業發展最快的部分,如肯亞,尚比亞,台灣,不丹,日本等。但是,與熱潮澎湃的大眾旅遊相比,我省的自然保護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卻幾乎依然保持「靜養深閨」的狀態。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森林旅遊以其良好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已成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陽產業」。

2 生態旅遊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經濟效益。

1982年9月,我國建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始起步。到上世紀末,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已達953處,經營總面積8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85%,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06處。1994至1998年,森林公園接待遊客年均增長率為15%以上,年均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占同期國內旅遊總人數的10%以上,全國森林公園接待遊客總數達3.5億人次,森林公園直接收入2.6億多元,社會綜合旅遊收入超過150億元,有近12萬農民依託森林公園,通過從事森林生態旅遊業走上了脫貧的道路。1999年,全國森林公園直接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就我省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言,它的發展歷經從原來依靠砍伐森林資源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轉向利用水資源開發小水電的進展模式,如今已經開始以科學的發展觀,持續有效利用森林資源走上生態旅遊的科學發展模式,使社區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生活。所以對更高層的國家管理機構而言,開發生態旅遊是使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科學之道。

3 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是引用自己的自然優勢。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類等昆蟲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地方,因為它有酷熱和寒冷,潮濕和乾旱,石灰岩與茂密的森林,低窪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變的植物群落與分明的季節變化,使得這里的自然資源多樣性豐富多彩。

3.1 自然資源。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夏半年受副亞熱帶高壓的影響,其西緣偏南汽流給雨區輸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隨著雨季的到來生長加快;南緣則是熱帶輻合區和台風活動的雨帶,山區在副高壓的控制下,雨季結束後即轉為旱季。地質地貌幾經造山運動的影響,以及流水、風力等各種外力作用,形成多樣性的地貌,地勢陡峻,丘陵豐富,嶺谷排列有序;由於地形豐富多樣性,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組合,雨量充沛,動物植物種類多樣性,林種豐富。

3.2動物資源。 保護區境內物種資源豐富,是難得的物種基因庫。據初步調查統計,該區現已發現脊椎動物5綱33目77科449種,其中魚綱5目14科43種;兩棲綱2目7科34種;爬行綱3目10科76種;鳥綱15目21科211種;哺乳綱8目25科8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2種(華南虎、豹、黃腹角雉等9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熊、藏酋猴、水獺、鴛鴦、穿山甲、白鷳等5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自然保護區內449種陸生脊椎動物的13.81%。另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共257種,占保護區內陸生脊椎動物總物種數的57.24%。廣布種76種, 佔16.93%。還有更豐富的昆蟲資源。

3.3植物資源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尖闊混交林,灌叢與草地交疊,森林覆蓋率為73%,活立木蓄積量為6100萬m3。保護區植物種類組成較豐富,植被外貌終年常綠,群落結構多樣性,藤本植物較多。有維管束植物1333種(含珍稀瀕危植物2種和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0種),隸屬於290科1031屬。其中,以熱帶、亞熱帶植物種為主,佔56%,世界廣布種佔19%,熱帶種佔18%,溫帶種佔7%。植被的植物種類組成以殼斗科、樟科、木蘭科、杜英科、金縷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礬科和杜鵑花科為主,大多數是當地發生發展起來的華南植物區系,是特有科屬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規劃。

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不能人雲亦雲,因為全省各個保護區的資源大同少異,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那絕對不能把遊客從千里之外吸引過來,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山區的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競爭壓力更大。所以,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產品,讓旅遊消費者在休養度假、享受高質量的空氣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同時,使人們能夠看得到和聽得到野生動物資源的實物聲音,使他們從感官上獲得自然中的產品,有所收獲。所以,自然保護區在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到一些實在的、看得到、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態產品。

4.1觀賞動物資源的引進與保護。觀嘗動物資源絕對不象動物園中的那樣,動物被長期關閉在一個狹窄的場所中;保護區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動物資源引到遊客觀察的視野范圍內,讓遊客用望遠鏡就能觀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那種親臨的「快感」體會不言而喻。但是,這是一個長期而有科學的計劃,是一個系統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歸與放生。短尾猴是靈長類動物,是人類喜歡的野生動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區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懼怕人類?看過《獵人和狼》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獵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飼養,狼崽與獵人共處一家,後來飼養長大的狼把親狼帶回家,獵人與狼互不相擾,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為好友。這說明動物與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區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須講究科學與方法,在目標景區附近插種各種各樣的「果類」植物,營造一個靈長類動物喜歡的棲息環境,但應盡量避免破壞原生態,與此同時,利用同類的聽覺和嗅覺與繁殖的季節性將人工飼養馴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鳥類的引歸與放歸。雉科鳥類的引歸相對簡單一些,飼養與繁殖、人工孵化與研究同時進行,科學研究與雉科鳥類資源的引進同步進行,人工孵化也可以開發成為旅遊科教宣傳項目的一個內容。利用雉科鳥類繁殖快、數量多與成活率高的特點,將一定繁殖數量的雉科鳥類放歸大自然,這樣不但在給保護區增加鳥類資源,同時,也會引來更多的鳥類和食肉動物資源,增加生態旅遊的可觀性。

4.1.3觀賞昆蟲的引歸與保護。蝴蝶愛花蟲子愛草,我們可以利用「蝴蝶效應」種花引蝶,當然必須種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鳳蝶,碧鳳蝶,青斑蝶,青鳳蝶,獒夾蝶等昆蟲喜歡的植物,給昆蟲種類營造一個「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態,遊客在欣賞「奇花異草」的同時,也能欣賞到色彩斑瀾的蝴蝶,給遊客一種容入自然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才是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產品和特色。

4.1.4放生項目的開發引用。放生項目的開發是尖對飼養動物的繁殖而言的,當繁殖到一定數量後,進行一次放生宣傳,讓繁殖成功的動物「生於斯,放於斯,回歸大自然」,同時讓所有「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參與到放生行動中去,增加收入,增強宣傳,寄教於樂,多重目標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4.2野生珍貴植物資源的馴化與展示。遊客自遠方來,能夠進到保護區已經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讓他們爬山到某一個山頭上去觀賞各種珍稀珍貴的植物,這樣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規劃時要適度考慮將一些珍稀珍貴植物種子或引種馴化,在景區中培育研究和馴化展示。

4.3社區景觀與人紋。在保護區范圍內有一部分屬石灰岩地區,岩石構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雲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動的水質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流動性使不同濃度的飽和水溶液相混合產生混合溶蝕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許多的裂隙、溶溝,甚至落水洞、溶蝕漏斗、溶蝕窪地等。保護區中有一個洞穴,深約200米,在洞中沿途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時,使水中CO2含量減少,造成碳酸鈣的重新沉積,使洞穴中寬廣的地方沉積景觀豐富。由於大氣降水的大部分都從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這個地區地下水十分豐富,而地表水相對較少,所以,保護區中水庫成為養一方人的飲水資源,成為社區自覺保護的水資源;還有風水林和流傳著一人一天耕種10塊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的建設。 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設計應由保護區專業人員參與設計與確定。功能分區及設計構思 分為三大功能區塊:沿水庫環線區,登山觀賞區、動物觀賞景區。

4.4.1郊遊徑:在現有道路基礎上設立,一條環繞水庫的鵝卵石環道,寬度為2米,總長3.5公里,主要是供遊人步行使用,同時設計一些錘釣小屋。

4.4.2健行徑:在主環路外圍形成一條游覽路,鼓勵遊人進行各種健身活動,路面寬為2米,總長8公里,材料可採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徑:在健行徑的外圍設登山徑,總長10公里,依山勢而曲折變化,適合登山愛好者。在以上三條主要環道之間,依據人的步行習慣及功能分塊要求,形成許多步行小徑,路面可為砂土,碎石等。

4.4.4停車場:在主入口處,設置停車場,遊人僅可步行游覽,簡化交通及安全性。

5 開發生態旅遊要遵守的原則。

保護區的功能與職績是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所以很多自然保護區犧牲了發展的機會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得很好,但是,這是一個片面性的不發展的極端認識。所以,自然保護區和它的社區要持續有效的發展,開展生態旅遊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為此,開發生態旅遊是以不破壞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首要條件,同時還要對當地的生態具有保護作用。成功的生態旅遊開發要保護好三個主要對象,一是資源環境的保護,二是社會文化的保護,三是經濟利益的保護,這三個內容對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為了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開發生態旅遊應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5.1承載力控制原則。在對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守生態規律,遵循生態容量的基本規律,精心測算最佳遊人數量,線路和關口的遊客容量。

5.2自然環保原則。生態旅遊不同於大眾旅遊,生態旅遊主要是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貴在自然,貴在原始,應盡可能減少人為景觀,避免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壞,規劃設計要簡朴、實用、方便,外觀要與自然環境容為一體。

5.3社區參與原則。開發生態旅遊,環境效益是根本,社會效益是最終目標,經濟效益是直接動力,只有社區的地方經濟發展了,社區的農民才會自覺主動地保護生態旅遊環境的保護。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的過程中,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去,這樣即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讓當地農民從生態旅遊的發展中受益,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直接緩解他們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壓力。

5.4環保教育原則。生態旅遊與傳統的大眾旅遊不同,除了享受豐富的森林資源,它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環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中設計一些啟示遊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5.5加強旅遊規劃管理原則。生態旅遊資源是一種極為珍貴稀缺的資源,保護區應當認識到生態旅遊資源的價值,對生態旅遊要有科學的規劃管理,使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得到持續有效的利用和保護。

5.6清潔生產原則。在實際動作設計過程中,盡量不向環境中排放廢物,把旅遊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盡量使用如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

5.7利潤回投原則。為了使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得到持續有效的落實,在生態旅遊經營中也要求把旅遊經營所得經濟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環境保護中,使旅遊資源得持續的保護與利用。

5.8專業人員的培訓原則。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保護與利用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多知識廣,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保護性開發意識,有很強的保護素質和保護知識,與大眾旅遊的服務培訓不同,從事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

⑸ 分析過度放牧與生態環境惡化的關系

隨著放牧強度的增加,土壤表層的含水量逐漸降低,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三江源地區是全球生態最敏感、最脆弱的地區,由於氣候變暖和無序開發,近幾十年來,冰川、雪山逐年萎縮,眾多江河、湖泊和濕地縮小、乾涸,荒漠化和草地退化問題日益突出……

當地政府大力推行「退牧還草」,並給予配合政策的牧民每人每年2100元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在此政策激勵下,大部分農牧民放棄了放牧,搬到縣城居住,改做小生意。

一部分人的收入雖然略有減小,但他們並不後悔:「退牧還草以後,這里的生態好多了,天更藍了,草更綠了,水更清了;而且,在縣城生活,小孩子上學和看病也很方便。」

(5)自然保護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擴展閱讀:

三江源保護的重要途徑是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措施,自然保護區事業作為一項世界性的新興事業,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

自然保護區的數量、類型、面積和管理現狀,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自然保護事業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標志。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不僅是區域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21世紀整個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國家林業局和青海省積極響應江澤民總書記「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偉大號召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一個重要舉措。正是在各種時機和條件均已成熟的情況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正式宣布成立的。

在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雪豹、棕熊、狼等昔日難得一見的美麗生靈因生存環境日趨好轉而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由於種群數量和食物鏈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它們的「肇事率」也隨之增加,這讓牧民們在欣喜之餘開始感到煩惱。

⑹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對當地產生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方面的作用有哪些

植物較多!!動物其次!大部分是珍惜物種!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版為熱權帶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動植物。
保護區屬熱帶濕潤氣候,全區低山連綿、河流縱橫、四季常青,是中國除海南省外熱帶原始林保存最好的地區,以「動植物王國」聞名中外
。已鑒定的高等植物約389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望天樹、桫欏、野生稻、板狀根等53種;
陸生脊椎動物有620種, 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綠孔雀、黑長臂猿、亞洲象等24種。本區的特有植物有細蕊木蓮等30種,特有動物有雙帶魚螈等7種。

⑺ 如果本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發生了矛盾,應該怎樣解決

以保護文物為先,文物的價值是潛在的,也是巨大的,只要是時機適當,文物展現的價值一定比社會的經濟發展大,影響更深遠!!現在的文物還沒有得到它的發展時機,所以給人看作是毫無價值的垃圾,真可惜!!

⑻ (高一生物題)動植物與人類有哪些關系我們應如何保護野生動物植物資源

食物鏈關系,人類處於頂端,沒有植物,動物和人就無法生存,而植物有需要動物和人來傳播種子,環環相扣,一個出現差錯會使生態失衡,引發大面積滅絕.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動植物.

可以為人們提供食物
植物可以為人們提供建築材料
植物可以美化環境
植物可以凈化空氣
植物可以防風擋沙
生物對於維持生態平衡有重要的意義
生物可以作為中葯材的原料

保護瀕危動物是一項耗資巨大而又十分艱巨的工作,需要採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和輿論的綜合手段來完成.具體到有關措施和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自然保護區
保護瀕危動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護其棲息地,而保護棲息地的主要途徑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僅可以保護瀕危動物及其棲息地,而且還可以使其他種類的野生動植物得到很好的保護.我國已建立了數百處瀕危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使相當一部分瀕危動物得到切實保護,野驢、野牛、亞洲象、白唇鹿、羚牛、馬鹿、金絲猴、大鴇等的數量,已有明顯增加.
二、開展馴養繁殖
馴養繁殖,是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瀕危動物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發展人工繁殖種群,既可防止或延緩有關物種的滅絕,又可滿足人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減少對野生種群的獵捕壓力,還可為實施再引進工程提供種源,重建或壯大有關物種的野生種群.
改革開放以前,動物園系統是我國馴 養繁殖瀕危動物的主體,但其目的主要在於展覽.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和地方建立了不少瀕危動物繁育、救護中心,專門從事瀕危動物的馴養繁殖和救護工作.如國家為拯救大熊貓、朱huan、揚子鱷、東北虎等極度瀕危動物,投資設立了多處繁殖研究中心; 為實施野馬、麋鹿再引進工程,建立了多處人工繁殖基地;為保護、發展瀕危動物資源,成立了多處綜合性的瀕危動物馴養繁殖中心.各地為救護瀕危動物,也相繼建立或指定了一個或多個瀕危動物救護中心,這些救護中心的職能之一就是馴養繁殖瀕危動物.有關部門、單位或個人為生產建設需要,還建立了大量的養鹿場、養熊場、養猴場、養蛇場、龜鱉場、養鳥場、養麝場等,用於生產實驗動物或者野生動物及其產品.
三、實施再引進工程,發展和壯大野生種群
再引進工程是保護、壯大極度瀕危動物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所謂的再引進,就是在某個物種曾經分布但現已滅絕的地區,再引入該物種的活體用於建立新的種群;或者是向某物種現存的極小的野生種群補充新的活體,以充實該野生種群並促進其發展壯大,後者又稱再充實.我國已成功地實施拯救麋鹿的再引進工程,正在著手實施野馬、賽加羚羊的再引進工程.另外,我國正在計劃實施的華南虎拯救工程、以及正在研究開展的野生揚子鱷保護管理工程,均屬於再充實類型的再引進.從某種角度講,在原產地放生被沒收的物種,如獵隼、緬甸陸龜、穿山甲、蟒蛇、獼猴等,也屬於野生種群再充實活動.
四、開展資源監測和科學研究
開展資源監測和科學研究,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瀕危動物的必要步驟.通過資源監測,可以了解瀕危動物野生種群數量的消長和分布區的變遷,為國家制定有關保護管理利用政策提供科學依據.現在,有關部門正在著手研究建立全國性的資源監測體系.
開展瀕危動物的生物學研究,有利於了解瀕危動物的致危因素,研究解決瀕危動物的救護問題.近些年來,國家已先後設立了3所瀕危動物研究所,並在東北林業大學設立了野生動物資源管理學院,專門承擔瀕危動物研究或瀕危動物研究人員培養工作.另外,我國的許多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以及瀕危動物繁育中心,也承擔了瀕危動物的研究工作.
五、提高法律保護地位,加大執法力度,禁止或限制商業性開發利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瀕危動物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保護管理的難度也會不斷加大,必須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規范瀕危動物保護管理和經營利用行為.對於那些目前尚未瀕危但開發利用強度很高的一般保護動物,需要將其列為重點保護動物,限制對其野外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對於那些市場需求較大、經濟價值較高的瀕危動物,需要適當地提高其保護級別,禁止或限制開發利用野外資源,鼓勵開展馴養繁殖活動;對於瀕危程度較高的種類,需要國家和社會扶持開展馴養繁殖活動,禁止對野外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有關經營利用活動僅限於人工繁殖的後代.目前,國家和有關省區正在調整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物種步入重點保護的行列.
六、開展國際合作,引進資金及先進的經驗、技術和設備
瀕危動物是全世界的共同財產,其保護管理更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瀕危動物保護管理資金嚴重不足,技術、設備和保護管理方法還很落後,需要從發達國家引進資金技術和設備,需要向有關國家學習先進經驗.在一定范圍內,離開了國際合作,有些保護管理和科研工作就難以開展,有些種類的瀕危動物就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保護.

⑼ 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類的發展史,是一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
隨著近代大工業的發展,人類對於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手段日益發達,規模空前擴大。這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是過分的不適當的開發利用卻與自然界的和諧形成了空前的矛盾。
尤其在我們中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且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生態脆弱,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經濟高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與日俱增。
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尊重經濟規律,更要加倍的尊重自然規律。因此,在現階段我們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一種可持續的發展觀。我們在滿足人的需要的同時,也要維護自然的平衡;在關注人類當前利益的同時,更要關注人類未來的利益。
科學的發展要求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做到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努力建設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環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
為了做到科學發展,我們需要在農村、城市,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做到合理開發與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首先,在國家重點保護的自然保護區,比如三江源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內,我們應該以生態建設和保護為主,人類的生產生活要服從生態保護的大原則。在大面積的自然保護區內,我們又可以劃分區域:核心區,即生態核心區域。在這個范圍之內,嚴禁耕地,嚴禁放牧,不準興建廠房,使自然環境不受人類活動的干擾。保護區,在這個范圍內,只允許少量的放牧,不允許耕地。一般區,可以有耕地,但是仍然不可以發展工業。通過這樣的立法保護,並且嚴格執行,可以使自然保護區內的環境保持完好。
其次,在廣大的農村,也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比如水資源,興建農田水利,為人類生產服務。要珍惜土地資源,保護耕地。要發展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為人類生活服務。
第三,在城市,人類似乎與自然離得比較遠,每天面對的是鋼筋水泥。其實,在城市人與自然的關系尤為重要。因為,在現代,隨著生產方式工業的發展,人類利用與改造自然的活動主要是在城市裡進行。因此,在城市裡,我們要大力提倡工業的節能減排,通過技術改造,生產流程改善,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另外,還要提倡建築環保,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第四,在生活方面,我們要提倡低碳生活,綠色生活。在生活的點滴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我們可以選用環保省電的電器,減少電器的使用時間;可以盡量公交出行,減少小轎車的使用量;可以節約每一粒糧食等等,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永恆而且關乎命運的重要話題,我們要不斷加深對人與自然相處地認識,不斷探索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相處的方式,每個人都要為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做出自己的努力。

閱讀全文

與自然保護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