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美國教育科技經濟發展

美國教育科技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13 19:43:56

⑴ 1、美國的科技實力到底有多強2、美國的教育實力到底有多強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仍然難逃信心危機的歷史怪圈。1957年當前蘇聯把地球衛星送進太空時,美國人覺得天就快塌了。1980年代,當日本的各種電器大量涌進美國市場時,美國人又如臨大敵。20多年後的今天,美國人對自己的科技實力又產生了懷疑,因為其經濟增長率落在了芬蘭的後面。

盡管如此,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美國在知識產權和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領先優勢是巨大的,美國仍然是當之無愧的NO.1。眾多的知名學者、專利發明、各類影響巨大的學術論文,以及諾貝爾獎得主,都從側面證明著美國的實力。其中最根本的,還有美國科學界的自由的文化氛圍,這也是推動著美國經濟前進的動力之一,並且為發明創造和改革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科技創造的實質是一種主動、自發的行為。一個社會的創造力與自由的文化氛圍息息相關,而美國社會正是追求著為人們的思想交流提供一個無障礙、限制最少的平台。在這里,各個民族與各種文化的融合創造出的不僅僅是美食和音樂,還有偉大的科學技術和科學家們。

在這樣的氛圍下,匈牙利人創辦了英特爾,俄羅斯人創造了Google,中國人帶來了雅虎。科學界寬松自由的文化特質為美國的科技生產力、科技創新能力提供了智力保障。

目前,有人擔心布希政府削減研發預算對國家實力的影響。然而,前蘇聯、日本,以及很多其他國家的失誤正是由於過分相信科技創新必須要依靠政府作出全面的計劃、提供充裕的資金,才能得到發展。本文源自21世紀網,文章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6-2-13/27550.html
美國教育的在哪些地方真正是有價值的?我有幾個非主流的觀點供大家參考:(我想強調下以下幾點不是美國人特意設計出來的教育方式,而是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中自然存在的,甚至連美國人自己都沒意識到)

第一,信息量龐大:美國小孩所處的信息環境比我們國內的小孩來得好很多。美國各種前沿的信息資源非常多,不論是電視、電影、互聯網、書店、圖書館。好奇心和上進心強烈的小孩就不斷受各種最新信息帶來的視覺和內容刺激,因此想法和點子就很多。記得當時我有一個初三的學弟,曾和我大談微軟如何通過授權建造自己的軟體帝國。美國人的邏輯可能是這樣的:不一定每個小孩都需要出類拔萃,但只要其中一個小孩是Steve Jobs 或者Mark Zuckerberg,美國人就能改變世界。

第二,與社會接軌早:美國小孩很早就通過打工、義工進入社會,與社會接觸。初中和高中的設置的一些課程,比如修車、理財、電視製作,也直接與社會接軌。並且,在中學學校里,大家就像生活在一個外面真正社會的雛形中。在學校同學之間、老師眼中最好的學生並不是學習最成功的。成功的學生首先要有personal charisma(個人魅力),他(她)能和周圍的同學相處很好,能感召和影響身邊的人。Your peer like you as a person first, then admire your academic smartness. (大家要先喜歡你這個人,接下來才會去佩服你學習成績的優異)

第三,全球化的視野:很多美國高中生常常打起一個旅行包自己一個人去世界各國走走,不斷給自己注入一些新鮮的東西,不斷獲得新的視野。在美國,即使家庭條件一般的小孩也會自己上旅行網站,一個人定出又好又經濟的旅遊計劃。

第四,品質教育(Courtesy Ecation ):在美國學校的不同場合,有各種細節會引導你要講究誠信,要時時為他人著想。在學校里,一些穿著打扮很痞氣的「問題學生」,在進門時也會順手扶一下門,讓後面的人都好進。另外一件小事我印象很深。有一回自習課,我想上廁所,對值班老師說「Can I go to the bathroom?」。(我能去廁所嗎?)她答到「Off course you can do it.」(你當然懂得怎麼去廁所)---她其實是在善意地提醒我要用更禮貌的說法:「May I go and use the bathroom?」(請問我是否可以去下廁所?)

第五,領導他人的能力:在和美國同學一起玩時,我觀察到他們講話都很開朗的樣子,有時候愛大喊大叫,很有表演意識, 但是他們能做到嘩眾卻不"取寵",一切都很自然。而且我的美國同學在組織集體活動中的確很有招數,總能把活動氣氛搞得很好,調動起所有參與者的情緒。與美國學生在一起,我就常常感覺自己被這些同齡人的朝氣所感染,「乖乖」地聽他們講話,跟著他們去玩,跟著他們樂。實際上,這不知不覺間,我們中國小孩與外國小孩在領導能力上就不斷拉開距離。他們也許在智商並不比你高,但今天在學校課外活動中是他們帶著你樂,明天在工作崗位上就是管理你。我們要從這個緯度找到我們跟外國小孩的差距,而不是總覺得那些外國同學很傻,只知道玩,學習上根本不用功。

再回到前面facebook和iPod的那個問題,為什麼美國創新能力很強?為什麼奧巴馬很自豪地稱美國是「the nation only bound by the boundary of our imagination」(一個僅被自己想像力的邊際限制的國家)我想可能根源於美國是個移民大國,他做任何事情其實都是匯集全世界各種族聰明才智的集體力量。而美國人在自己教育中主要培養自己的大局觀和領導力,然後自己在上面管理這些全球聰明才智。美國人的教育投資回報率高。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1-03/10/c_121173099.htm

⑵ 美國20世紀以來科學教育改革的歷程對我有什麼啟發

世紀之交,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拉開了序幕,經過國家實驗區和部分省級實驗區的實驗,今年秋季新課程將在全國許多地區大面積實施。其中,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小學原先的「自然」改為「科學」,從三年級起開設;初中階段既保留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分科科學課程,也新設了名為「科學(7~9年級)」的綜合性科學課程。我國這次科學課程改革不同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的課程改革,那時,我國中小學科學課程改革與國際科學課程改革是不同步的,因為我們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耽誤,直到第一次國際科學課程改革浪潮退去以後,在70年代末期我國才開始借鑒和吸收60年代國際科學課程現代化的經驗,著手編寫改革開放以後新的中小學科學教材。而當前我國的基礎科學課程改革,基本上與國際科學教育改革同步,也就是說我國的科學課程改革是在國際科學教育新一輪改革的背景下展開的,是國際科學教育改革浪潮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二戰」以後國際基礎科學教育經歷了兩次大改革。第一次科學教育改革肇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持續了大約十多年,至70年代初期才告結束。1957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後,引發了美國戰後大規模的科學教育改革,其主要特徵是科學課程現代化。所謂科學課程現代化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更新中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使其反映20世紀上半葉以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新的科學理論知識進入中小學科學教材,如原子物理、激光、DNA等內容都是在這次科學課程改革中進入中學教材的。二是在科學課程的設計、開發和實施方面,以布魯納提出的學科結構課程理論為指導,強調科學課程的學科結構化、理論化和發現教學法。科學探究(或探究性科學教學)就是在布魯納提倡的「發現教學法」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隨後,這次科學課程改革運動蔓延到其他許多國家,形成了「二戰」後第一次國際基礎科學教育改革的浪潮。當時我國正處在「文化大革命」中,自己關起門來搞「教育革命」,致使包括科學教育在內的整個教育發生了一次大倒退。而1978年改革開放後我國的科學課程改革則是一次遲到的補課。
但是,第一次國際科學課程改革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甚至被認為是「失敗」的。因為,就美國而言,20世紀70年代中期教育改革出現了「鍾擺」現象,興起了「返回基礎」運動。70年代中期美國的一項評估研究發現,新的科學教材使用的范圍並不廣泛,科學教學的質量不但沒有像預期的那樣提高,反而降低了,甚至出現了大批新增的功能性文盲或科盲。因而,到了1983年,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提出了一份令人驚訝的報告——《國家處在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然而,客觀地看,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基礎科學課程改革不能說是完全失敗的。首先,經過這次科學教育改革,科學課程和教學吸收了此前進步教育時期「活動課程」的諸多積極因素,改造了傳統的學科課程(加入了學科結構和科學探究的成分),因而在60年代以後出現了「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熔於一爐的新型科學學科課程。從此,西方獨立的「活動課程」銷聲匿跡了,而注重既動手又動腦(hands-onandminds-on)的新型科學學科課程取而代之,消除了「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二元」對立的局面。
其次,新的科學課程固然難度大、理論性強,不僅使許多科學教師感到難教,也使大多數學生感到難學,從而失去科學學習的興趣,但畢竟培養了一大批天才學生,一批科學英才,使美國科學技術人才短缺的局面有所緩解,這是今日美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仍然遙遙領先於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實際上,第一次基礎科學課程改革可以說只達到了一個目標,即為對付前蘇聯的挑戰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提高了美國科學技術水平。但是,普及科學教育和提高廣大青少年科學技術素養的目標卻沒有實現。這後一個目標,正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跨世紀的第二次科學教育改革——「2061計劃」——所要繼續完成的既定戰略目標。

第二次科學教育改革的標志是1985年啟動的、歷經四年深入研究而在1989年公布的科學教育改革的總藍圖「2061計劃」的第一個報告——《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它發出了「普及科學」(ScienceforAll)的號召,旨在提高全體美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這份標志著美國科學教育改革進入實質性階段的重要報告及其五個分科報告發表後,美國科學促進會和國家研究理事會又分別於1993年和1996年先後出台了《科學素養的基準》和《國家科學教育標准》。這些重要的科學教育改革文獻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科學教育改革,已經並將繼續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從而推動了第二次國際基礎科學教育改革浪潮的到來。總的來看,美國新一輪科學教育改革在有些方面與第一次科學教育改革具有相似的地方,但在許多方面又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若干主要特點:
(一)美國科學教育改革源自美國人深刻的危機意識,由此而產生了改革科學教育的堅強決心
美國人的教育危機意識在第一次基礎科學教育改革時就充分表現出來。1957年前蘇聯的衛星上天使美國人惶恐不安,深感他們在科學技術上的落後構成了對其國防安全的威脅,因而在1958年頒布了旨在促進基礎科學教育課程現代化的《國防教育法》。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人再次發現,他們在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受到日本、德國等「二戰」後重新崛起的經濟大國的嚴峻挑戰,加上在國際性學生科學學業成就評價中美國學生成績落後,使他們的危機意識進一步增強。為了在21世紀的國際經濟和軍事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美國於1985年發起了跨世紀的、全面改革基礎科學教育的「2061計劃」。
(二)注重科學教育研究對科學教育改革的指導作用
如上所述,1985年美國科學促進會召集了30多名科學家、科學教育專家和各學科的大學教授組成《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報告調研組,他們花了4年時間深入研究,提出報告初稿後又經過數百名專家的論證和修改,最終提出了令人滿意的第一份科學教育改革總藍圖。再如,1991年開始研製的《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也花了4年多的時間,「先後參與其事的專家、學者及其他方面的人士數以萬計」。
美國之所以能夠出台影響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文獻,與其重視科學教育研究分不開。自20世紀60年代第一次科學教育改革以來,許多研究性大學紛紛設立科學教育學系或科學教育研究機構,培養了大批科學教育研究人才。據1996年美國《科學教學研究雜志》上一篇論文提供的統計數字,當時國際科學教育界被引用次數最多的53位科學教育專家中,澳大利亞有6人,以色列有5人,加拿大有1人,紐西蘭有1人,瑞士有1人,其餘39位全都是美國人。這表明,美國科學教育改革確實有實力強大的科學教育研究的支持。
(三)科學教育改革還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尤其是科學界和企業界的大力支持
美國這次科學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不僅涉及到科學課程與教學改革,還在科學教師教育方面、科學學業考試與評價方面、甚至科學教育系統方面都有一系列的改革。這樣大規模、全方位的科學教育改革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要求全社會的參與。與20世紀60年代第一次科學教育改革一樣,美國科學家積極投身於科學教育改革。如《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制訂組的30多名成員中不僅有科學教育專家,還有許多著名的數學家、科學家、大學科學教授、系主任、校長、科學史學家、經濟學家、教育行政官員、私人基金會的主席、甚至一些已經退休的著名教授。
在科學教育改革的實施過程中,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支持科學教育改革是當前美國科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支持科學教育改革的社會力量是具有豐富科學資源的研究單位和機構,如大學、企業里的研究所和博物館,等等。第一種模式是建立夥伴結對關系,即來自企業、政府部門的實驗室或大學里的科學家與中小學科學教師建立起經常性的聯系。如在暑假期間安排教師到科學家實驗室參與科學研究工作。此外,也可以請科學家到學校給學生講演,或讓學生到科學家的實驗室參觀。科學家與中小學教師之間這種夥伴式平等關系的建立,促進了教師的發展,促進了學校科學教育與科學實踐的聯系,促進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同時,這種夥伴結對的關系還使科學家有機會參與到科學教育課程改革中來。
另一種模式是企業里的科學家被「借到」一個學區或一個負責改進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組織。例如,在亞特蘭大,東南少數民族工程公司經常從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借用一個科學家,為期兩年,幫助設計與進行一項旨在使中學生對大學教育和專業工作感興趣的項目。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有100多名IBM的科學家參與了改進中小學科學教育的此類項目。其他機構也有類似的計劃。如美國一些海軍基地讓一些退休軍官到中小學任教。
第三種模式是科學博物館改變它們展出的內容以適應公立學校科學教育改革的需要。動物園和植物園也與學校緊密合作,利用它們所擁有的特殊資源開展一些革新活動,促進學校的科學教育改革。此外,一些大學校長,如耶魯大學和許多其他大學校長鼓勵它們的理科教授積極參與中小學的科學教育改革。
上述社會力量支持學校改革的種種項目,促使美國中小學的科學教育發生了一些積極的變化。首先學校科學課程的內容得到更新,科學課程因為與科學研究的聯系而更加豐富。其次,由於企業里的科學研究面向實際,它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看到了他們在學校學習的科學知識的實際用途和重要意義。再次,它們使人們認識到,科學教育中的問題是既復雜又重要的,改進科學教育的責任和資源應該由所有的人來承擔。最後,社會力量支持學校科學教育改革,特別是他們與科學家的聯系與合作,極大地提高了中小學科學教師的積極性。
(四)科學課程改革具有系統性和配套措施
美國這次科學課程改革系統性強,配套措施到位,表現在:(1)從幼兒園到12年級,科學課程內容標准統籌規劃,分K-4年級(K代表幼兒園)、5-8年級和9-12年級三個階段,循序漸進,環環相扣。(2)基礎科學課程與教學改革和教師教育改革同步進行,如在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里,中小學科學課程開發及教學改革與新教師的培養及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是緊密結合的。這就避免了20世紀60年代科學教育改革中只注重科學課程開發而忽視科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不足。(3)科學課程與教學改革、評價改革也是配套的。評價注重教師的參與,注重改進課堂教學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等等。(4)為了使科學教育改革發揮最大效益,《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中還建立了科學教育系統標准,使科學教育政策、機構、協會和組織之間更加協調。
從科學課程政策層面來看,這次美國科學教育課程改革有兩個大項目。一個是2061計劃,另一個就是「范圍、順序與協調」計劃(Scope,SequenceandCoordination,簡稱SS&C)。前者是美國科學基金會及一些私人基金會資助並由美國促進科學協會主持的一個改革科學教育的項目,後者是由全國科學教師協會發起、由其會長比爾(BillAldridge)提出的改革計劃。這兩個項目都旨在對美國科學教育進行徹底的改革。兩者之間有相通的地方,如「范圍、順序與協調」改革計劃採用了2061計劃的主要報告《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1989)中關於科學教育改革的建議。以加州為例,從1989-1990學年開始,加州最初有100所中學獲得參加「范圍、順序與協調」項目的經費資助。這個改革項目旨在改革整個中學階段(7至12年級)的科學教育,尤其是改革中學的科學課程。其目標是用一種新的科學課程代替以往的「夾層蛋糕課程」。所謂「夾層蛋糕課程」,是指19世紀末期「十人委員會」確立的科學課程的基本框架,即9至12年級的高中階段,9年級學生學習自然地理(20世紀初期以後一種綜合性的「普通科學」代替了自然地理)、10年級學生學習生物、11年級學生學習化學、12年級學生學習物理。新的科學課程首先要突破這種「夾層蛋糕課程」的模式,建立一種范圍明確、順序合理和協調一致的科學課程,讓每個中學生每年都學習每一門科學。
「范圍、順序與協調」課程與以往「夾層蛋糕課程」相比有四點不同之處:第一,9至12年級學生每年都要學習生物、化學、物理和地學。第二,從課程內容上看,低年級學習具體的、描述性的科學知識,高年級才學習理論性的與抽象的課題。第三,每一門科學課程都強調學生所學的科學知識能夠實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第四,生物、化學、物理和地學各門學科要協調一致,加強它們之間的整合。
(五)科學教學改革高度重視科學探究和科學教育的普及
在科學教學改革方面,美國中小學一是強調以科學探究為中心,二是解決科學教育的普及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是上次科學教育改革已經提出但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
首先,談科學探究問題。這里所說的科學探究不是指科學家的科學探究,而是指學校科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所進行的探究式教學。如前所述,20世紀60年代科學教育改革中所流行的科學探究是以發現教學法為具體形態的,而80年代中期以來新一輪科學教育改革不再倡導發現教學法了,但是,科學探究不僅仍然被保留下來,而且成為基礎科學課程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說,科學探究不僅是科學學習和科學教學的重要學習方式,而且構成基礎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例如,在《國家科學教育標准》的第六章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內容標准里,每個階段頭一項內容標准都是「作為探究的科學」。
但是,當前美國科學教育改革中所重視的科學探究與上次科學教育改革所倡導的科學探究或發現教學法已不可同日而語。20世紀60年代注重科學探究,但其背後隱含的卻是歸納主義或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認識論觀點。當時中小學科學教學中流行的一句口號是「我做了,於是我就領會」(Ido,andIunderstand),這種片面強調兒童動手「做科學」觀點,後來遭到建構主義科學教育家的批判。迪瑞福(Driver)在探討這一問題時認為,在科學課堂上,很多情況下學生不是「我做了,於是我就領會」,而是「我做過,卻變得更加迷茫」[5](p.9)。20世紀自80年代以來,由於新的科學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已成為科學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論,在中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中,探究式教學已經不僅限於兒童「動手做」的探究活動或實驗,而是基於學生自己已有的「潛概念」、「錯念」或「認知框架」的基礎上對科學概念的探索,因此,當前美國中小學科學教學中首先關注的不是科學活動或科學知識結構本身,而是「兒童自己的科學」(「children』sscience」)。在建構式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要採用「概念圖」(conceptmaps)等診斷性評價手段了解兒童在日常生活和語言交往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科學有關的個人觀念及認知框架,引出兒童自己的觀念,以此作為科學探究活動的出發點。建構主義理論之所以主張這樣做,是因為科學探究或科學學習不能假定兒童在學習科學時頭腦是「空」著的,學生能否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理解鑲嵌於其中的科學概念或理論,首先是與其頭腦中已有的相關觀念和經驗緊密相聯系,或者說,學生已有的觀念(不論是否正確)和認知框架是他們接受和理解科學概念和知識的堅實基礎,並由此通過主動探究和學習發生一個「理智上的飛躍」,從而在他們自己原有觀念的基礎上,真正理解和接受科學界公認的概念。這就把以往教育學理論中由已知到未知的認識規律向前推進了一步:這里的「已知」不僅指學習一個科學課題之前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更重要的是指兒童在學習某一科學概念時其頭腦中已經存在的相關觀念、經驗和認知圖式。同時,這一重要的理論觀點也為科學教育工作者在開發科學課程、編寫科學教材、進行科學教學和評價時研究學生(他們的觀念、興趣和動機等)提供了更為充分的理論依據。
其次,就普及科學而言,美國這次改革強調科學教育要面向所有學生,「不論他們是什麼年齡和性別,有什麼文化或族裔背景,有什麼殘疾,也不論他們在科學上有什麼抱負,有什麼興趣,有什麼動力」 。其最終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

反觀我國的科學教育改革,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科學教育研究的學術支持。我國從清朝末年至今學校科學教育實踐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發展,但科學教育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卻至今尚未形成。全國無一所大學建立科學教育系,正式設立科學教育研究機構的也沒有幾個,在教育學一級學科下面沒有設立科學教育學二級學科,因此也就沒有自己的科學教育研究隊伍和科學教育學術刊物。這種在科學教育研究方面的落後狀況,不能不引起政府有關部門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在國際上,科學教育學這個學科或研究領域,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在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科學教育改革的需要先後建立起來了,許多大學建立科學教育中心,如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愛荷華大學都有科學教育研究機構,它們不僅培養科學教師,也培養了一批科學教育的博士、博士後從事深入的科學教育研究。他們每年召開科學教育年會,出版了《科學教育》(1916年創刊)、《科學教學研究雜志》(1963年創刊)等著名學術刊物。又如在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英王學院、里茲大學、利物浦大學等都有強大的科學教育研究隊伍,他們為英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科學教育改革提供了充分的學術支持。英國從20世紀60年代科學教育改革時起,大學教育學院開始有科學教育教授,創辦了有國際影響的科學教育學術雜志,如《科學教育研究》(里茲大學1972年創刊)、《國際科學教育雜志》(1979年創刊)和《科學與技術教育雜志》(1983年創刊)。其他國家,如以色列、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國家的大學都建立了較強的科學教育研究隊伍和學術刊物,既進行科學教育人才培養,也進行科學教育學術研究。
從我國這次科學課程改革的情況來看,科學教育研究人才不足的情況已經相當明顯。無論是科學課程標準的研製,還是科學教材的編寫,我國都沒有充足的科學教育研究人員參與其事(順便說一句,科學家和大學理科教授參與的也還不多)。原因很簡單,我國至今還沒有給予科學教育獨立的學科地位,科學教育人才的培養和研究隊伍的形成都受到很大的制約。我們認為,科學教育改革不是畢其功於一役的事,而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再次進行的事,甚至是持續不斷要進行改革的事。不重視科學教育研究對國家科學教育改革將是極其不利的。
因此,我們呼籲國家有關部門和有識之士,在國家科學教育政策上重視基礎科學教育研究,關注科學教育學科和研究基地的建設,加強科學教育研究人才與科學教師的培養。這不僅有利於今後我國的基礎科學教育改革與發展,更是國家利益和國家發展的需要以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⑶ 美國為什麼科技發達厲害!

1
美國地理條件非常的優越,兩個大洋使得他不大可能被外來力量騷擾,打斷自己的發展進程.不像其他國家那樣容易被中斷.
2
他的政治制度,三權分立使得他可以以高的效率來發展自己的國力.
3
他的文化非常的優秀,因為他直接繼承歐洲文藝復興的優秀果實,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青出於藍的優秀的開放性文化,並有一大批優秀的高等學府,能培養出數量龐大,意識先進,努力奮斗的活躍在各個行業的精英階層.在加上其對外卓越的宣傳,使得全球頂尖的人才都願意來美國發展,讓其能用全世界的人才為自己服務.
4
其歷代領導人的發展策略有非常緊密的連續性,使得其可以充分而高效的經略自己的對外戰略,在加上其繼承了英國非常優秀高明的對外戰略和政策,所以其能在國際大棋局中獲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由於以上諸多原因的影響,加上90多年長期的國內發展和對外非武力的經略和滲透,以及二戰後世界諸多強國國立衰弱,世界許多地方出現力量真空,美國的及時高效的介入才使得其科技,經濟等方面一直處於世界最前列.
5.美國在2戰後通過各種手段(包括陰暗手段)獲得大量科學技術人才.

⑷ 科技第一,經濟第一,軍事第一,教育第一,綜合能力第一。美國為什麼這么強啊!

誰說的!美國自從金融危機後也開始一蹶不振了,別看錶面上風光實際上背後開銷非常大!說實話美國確實強短短的兩三百年就發展成這幅模樣我挺佩服的!

⑸ 美國的科技和教育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19世紀初,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一貫認為,科學技術開支是對國家未來的投資,並以此為准則制定科技政策。美國科技政策一向重視國防研究與基礎研究,前者主要是為了維持軍事上的優勢,而後者則基於基礎研究乃是國家長期發展之本的考慮。

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包括飛機、電燈泡與電話。

⑹ 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教育科技文化情況是怎樣的

德州是美國極具復文化特色的地方制,這里洋溢著美國傳統的西部牛仔文化氣息。同時這里也算美國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口和經濟總量排名美國第二。德州有一個別名叫「孤星州」,是為了紀念當年德州從墨西哥政府獨立出來。

近幾年來,德州經濟發展的很快,全美國發展最快的城市德州就佔了三個:奧斯汀,達拉斯和休斯敦。原因是在德州的生活成本相對不高,而且資源很豐富,其低稅政策吸引了很多加州紐約的大公司和高素質人才遷往德州工作與生活。達拉斯地區由於其氣候和地理優勢成為近年來世界500強公司熱門遷移之地。像是AT&T、德州儀器(TI)、豐田北美、中興,華為等鼎鼎大名的電信廠商,其總部或北美總部都在達拉斯。

德州也是一個教育資源很豐富的地方,擁有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全美49名),萊斯大學(全美14名),南衛理公會大學(全美59名),德州農工大學(全美69名)等等世界知名的大學。

對美國德州教育還有疑惑?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一次游學!我們也會問您答疑解惑。

⑺ 總結美國的經濟,科技,生活,教育

美國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自從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交通運輸:有「世界的十字路口」美譽的紐約時報廣場美國擁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運輸網路,運輸工具和手段多種多樣。2000至2003年產值分別為3137億、3061億、3104億及3178億美元。與運輸業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約佔美經濟總量的3%,吸納了1/8的就業。相較起於其他西方國家,由於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了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路的設計。為了連結廣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根據2004年的數據,美國的公路總長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大城市裡也有建設公共交通的系統,紐約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載客量最為沉重的捷運網路之一。而區域鐵路和公共汽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都成為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較為薄弱,人們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車。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路,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國的鐵路貨運系統是世界最繁忙和先進的,且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美國鐵路的客運並不如西歐和日本那般發達,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國國土的遼闊;若要到達數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飛機會比搭乘鐵路還要省時。美國政府的分析便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空中運輸是長途旅行的更好選擇。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於美國;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港和長堤港,以及紐約港,它們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區(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倫湖、安大略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路廣泛連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個連接五大湖與大西洋的伊利運河(Erie Canal)則促成了美國中西部的快速農業和工業發展,並使得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科學技術: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首次登月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一貫認為,科學技術開支是對國家未來的投資,並以此為准則制定科技政策。美國科技政策一向重視國防研究與基礎研究,前者主要是為了維持軍事上的優勢,而後者則基於基礎研究乃是國家長期發展之本的考慮。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與電話。美國還在20世紀策劃了著名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最早研製出原子彈,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戰開始後,美國最先在太空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競賽中領跑,從而導致了火箭技術、武器研究、材料科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重大進步,1969年7月,當尼爾·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11號飛船中走出,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時,標志著競賽達到巔峰。美國為計算機與網路發展史上貢獻極大,包括二戰中發明的計算機、初期的軍事化應用,到今日個人電腦發展與革新,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是網路技術的先驅。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大量的諾貝爾獎,尤其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美國國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並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癒研究進入重要階段。航空和太空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一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⑻ 美國為什麼科技發達厲害!

1
美國地理條件非常的優越,兩個大洋使得他不大可能被外來力量騷擾,打斷自己的回發展進程.不像其他國答家那樣容易被中斷.
2
他的政治制度,三權分立使得他可以以高的效率來發展自己的國力.
3
他的文化非常的優秀,因為他直接繼承歐洲文藝復興的優秀果實,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青出於藍的優秀的開放性文化,並有一大批優秀的高等學府,能培養出數量龐大,意識先進,努力奮斗的活躍在各個行業的精英階層.在加上其對外卓越的宣傳,使得全球頂尖的人才都願意來美國發展,讓其能用全世界的人才為自己服務.
4
其歷代領導人的發展策略有非常緊密的連續性,使得其可以充分而高效的經略自己的對外戰略,在加上其繼承了英國非常優秀高明的對外戰略和政策,所以其能在國際大棋局中獲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由於以上諸多原因的影響,加上90多年長期的國內發展和對外非武力的經略和滲透,以及二戰後世界諸多強國國立衰弱,世界許多地方出現力量真空,美國的及時高效的介入才使得其科技,經濟等方面一直處於世界最前列.
5.美國在2戰後通過各種手段(包括陰暗手段)獲得大量科學技術人才.

⑼ 美國,在科技,教育,經濟,軍事,醫療,體育等幾個方面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嗎

可以這樣說,美國在科技,教育,軍事,醫療,體育等等諸多當面都是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的,即使近幾年收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俗話說的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當今世界美國的經濟實力還是穩居第一把交椅。

⑽ 美國的科技實力和教育實力到底有多強

當今美國一超獨大,超強的綜合實力,任何一個對手在它面前都顯得那麼的可憐與弱小。下面用數據來說明美國在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實力。

一、美國科技實力
1、美國在最關鍵的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至少領先歐洲5年,領先日本10年。
2、美國在研發方面的支出為約300億美元,佔全球研發總額的40%,幾乎與緊隨其後的7個最富裕國家的研發支出總額一樣多。
3、在 20 個科技領域中,美國在10個領域內領先世界各國。
4、諾貝爾獎是衡量科學成就與質量的重要指標。在過去
50
多年中,美國在這一指標上占絕對領先地位。2004年,在瑞典皇家科學院今年評選出的諾貝爾科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獎和化學獎)中,有8名科學家獲得了這一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科學大獎,其中6名為美國人。
5、美國網路了世界各地最優秀的,最精華的基礎研究人才。

二、美國教育實力
1、美國有2300多所四年制、授學位的學院和大學,此外還有1800多所兩年制學院,叫做"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s"),二者之和為4100所,是英國(228所)的18倍,德國(368所)的11倍,法國(545所)的7.5倍,日本(709所)的6倍。
2、全球大學綜合實力前10名:1哈佛大學美國 、2劍橋大學 、3斯坦福大學 、4加州大學、5麻省理工學院、6加州理工學院 、7哥倫比亞大學 、8普林斯頓大學 、9芝加哥大學 、10牛津大學的排行榜中,美國占據了8位。

對比中國與美國在科技實力方面的差距:

先讓我們來看看中美兩國的綜合科技和創新能力的差距,下面這張圖是中國和美國在33個工業領域的科技實力雷達圖,圖片將這33個涵蓋主要工業生產的領域分為科學研究型、工程技術型、客戶中心型和效率驅動型四個大類,圖片中紅色三角形為美國,藍色菱形為中國。

從圖片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國在家用電器、建材、鐵路和高鐵技術等少數領域領先美國,但在其他20多項技術領域都遠遠差於美國,特別是前沿行業中的商業航空器、半導體、生物機器、特種化工和系統軟體等核心技術領域,和美國差距在20至30年左右。

2015年,在全世界100個熱點科學研究前沿和49個新興研究前沿領域中,美國在143個前沿領域都有核心論文入選,且在108個前沿的核心論文數都排名第一,中國在16個前沿的核心論文數為第一名,除了在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中國的貢獻度超過美國之外,世界科學研究的前沿突破基本上有8成來自美國,這就是科學研究實力的差距。

據悉,在世界500強科學研究機構2015年年度排名中,美國共佔有198家大學和研究機構進入,其中前十名的研究機構中就有9所來自美國,美國的科學研究實力有多強呢?我們以哈勃太空望遠鏡為例子,眾所周知,日本以高品質數碼相機技術著稱,但實際上世界高端光學強國第一名一直都是美國,而不是日本。

閱讀全文

與美國教育科技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