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周期對大豆的影響

經濟周期對大豆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13 18:29:15

⑴ 大豆期貨的政策影響

國家糧食局近日公布國家繼續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自治區內)實行玉米和大豆臨時收儲政容策。國家臨時存儲大豆掛牌收購價格為2.30元/斤。臨時大豆收購期限截至2013年4月30日。從收儲價格看,大豆2.3元/斤,折4600元/噸,較上年收儲價提高了約15%。此次敞開收購,保護農民利益和種植積極性。收儲對大商所豆一品種價格起到支持作用。

⑵ 影響大豆期貨價格的主要因素有

歷史上來看影響大豆價格走勢的主要因素包括,天氣因素特別是大豆生長時期的天氣,回全球經濟情答況,石油價格。

原油價格上漲帶動農資成本上升,比如化肥,農機用油成本提升,從而推高農產品價格;(2)原油替代品價格上漲:原油價格上漲,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作為替代品的工業需求上升,推動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2007--2008年的大豆上漲和大豆用於生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有關)

豬周期對大豆需求影響。當豬肉價格較高的時候,養殖戶可以承受較高的價格,當豬肉價格較低的時候,養殖戶對飼料價格的承受能力有限,同時豬肉價格下降的時候也容易促使養殖戶使用更多的豆粕替代品。

深度解析影響大豆漲跌的主要因素

⑶ 大豆生長周期有多長

大豆一般生長周期如下:
種植期:一般為6月份,在玉米種植及冬小麥收割之後。如果天氣變化使玉米種植受阻,農民就會選擇轉種大豆。這就會導致大豆價格下跌,大豆市場價格可能會出現波動。由於大豆生長周期較短,因此其種植期可持續至6月中旬,而且如果此後的天氣情況良好,大豆畝產不會降低。
發芽期:這一過程一般在大豆種籽吸收水分達到種籽重量的50%後開始,通常在種植後一至兩周內開始發芽,取決於土壤濕度、土壤溫度及種植深度情況。如果土壤濕度情況較差,就會嚴重影響種籽的發芽,農民就會等到有足夠的水分時才會種植,或者在乾燥的土壤上種植後再等待降雨後重新種植。
早期生長:在大豆發芽後25天左右,作物高度能達到6至8英寸。如果土壤濕度較低就會使大豆生長緩慢,並可能由於根系較淺影響作物吸收養分。在大豆發芽後,大豆秧苗要比玉米秧苗的生長力強,高溫天氣通常只會影響到大豆秧苗的上半部分生長。此階段大豆根系生長較快。出枝期:大豆長出0至6枝。一般是在發芽後40天左右,頂莖的芽體較為密集並開始形成花朵。這一階段大豆生長能夠補償大豆早期發芽或受到冰天氣影響所受到的影響。在發芽期(6月中旬至下旬)與開花期(7月中旬至下旬)之間大豆生長情況將決定大豆開花的數量,並最終決定大豆最後的產量。
開花期:在大豆發芽後45至50天左右。開花期一般持續大約30天,使大豆對短期天氣變化的敏感程度要低於玉米授粉期時受天氣變化影響的程度。開花期時大豆高度能達到17至22英寸,已達到成熟期高度的50%左右。
結英期:在大豆發芽後55至60天,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如果氣溫過高或在開花及結莢期出現旱情可能會使結莢數量減少、、每個豆莢的大豆數量減少或大豆重量減輕,從而會使大豆畝產減少。通常情況下,7月份的氣溫對大豆最終產量影響較小,但在開花後期及結莢早期(8月份)如果出現異常高溫天氣,也會影響作物畝產。

⑷ 經濟周期的相關影響

當經濟開始衰退之後,企業的產品滯銷,企業經營狀況惡化,股息、紅利減少,股票價格下降。經濟復甦時,企業產品的銷量開始上升,企業經營狀況好轉,企業發放股息、紅利,股價逐漸回升。當經濟達到繁榮時,企業盈利狀況良好,股息、紅利增加,股票價格大幅上漲。
股息是指股份公司從提取了公積金、公益金的稅後利潤中按照股息率派發給股東的收益。紅利是上市公司在進行利潤分配時,分配給股東的利潤。

⑸ 為什麼金融危機影響大豆價格,具體是如何影響的

影響大豆價格變動的因素有哪些|什麼是影響大豆價格變動的因素 (一)大豆供應情況分析
1、國際市場供應情況
全球大豆以南北半球分為兩個收獲期,南美 (巴西、阿根廷)大豆的收獲期是每年的4-5月,而地處北半球的美國、中國的大豆收獲期是9-10月份。因此,每隔6個月,大豆都有集中供應。
美國是全球大豆最大的供應國,其生產量的變化對世界大豆市場產生較大影響。
2、國內大豆的供應情況
作為一種農產品(9.59,0.14,1.48%),大豆的生產和供應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首先,大豆種植、供應是季節性的。一般來說,在收獲期,大豆的價格比較低。其次,大豆的種植面積都在變化,從而對大豆市場價格產生影響。第二,大豆的生長期大約在4個月左右,種植期內氣候因素、生長情況、收獲進度都會影響大豆產量,進而影響大豆價格。
3、進口量
我國是國際大豆市場最大的進口國之一。因此,國際價格水平和進口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國內大豆價格。
(二)大豆消費情況分析
1、國際市場需求因素分析
大豆主要進口國是歐盟、日本、中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歐盟、日本的大豆進口量相對穩定,而中國、東南亞國家的大豆進口量變化較大。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東南亞國家的大豆進口量銳減,導致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下跌。
2、國內市場需求因素分析
大豆的食用消費相對穩定,對價格的影響較弱。大豆壓榨後,豆油、豆粕產品的市場需求變化不定,影響因素較多。大豆的壓榨需求變化較大,對價格的影響較大。
(三)相關商品價格的影響
作為食品,大豆的替代品有豌豆、綠豆、芸豆等;作為油籽,大豆的替代品有菜籽、棉籽、葵花籽、花生等。這些替代品的產量、價格及消費的變化對大豆價格也有間接影響。
大豆的價格與它的後續產品豆油、豆粕有直接的關系,這兩種產品的需求量變化,將直接導致大豆價格的變化。
(四)與大豆相關的農業、貿易、食品政策
l、農業政策的影響
在國際上,大豆主產國農業政策對大豆期貨價格影響很大。1996年,美國國會批准新的《1996年聯邦農業完善與改革法》,使1997午美國農場主播種大豆的面積猛增10%,成為推動大豆價格大幅走低的因素之一。
國內農業政策的變化也會對大豆價格產生影響。2000年,國家鼓勵農民多種大豆,東北地區的大豆種植面積增加。
2、貿易政策的影響
貿易政策將直接影響商品的可供應量,對商品的本來價格影響特別大。在入世以後,我國大豆的進口關稅要降低到3%。同時,由於大豆進口配額無法實施,未來我國大豆的進口量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3、食品政策的影響
90年代以來,歐洲國家要求美國出口歐盟的大豆分離出「基因改良型」大豆,並對「基因改良型」大豆貼上標簽。如果這一食品政策實施,那麼就會對世界大豆市場,特別對轉基因大豆產生影響。
(五)大豆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
中國大豆的進出口量,在世界大豆貿易量中佔有較大的比重,大豆國際市場價格與國內大豆價格之間互為影響。大商所大豆期貨價格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價格,其價格趨勢相同,同時各自還具有自身的獨立性。

⑹ 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對產業發展有什麼影響


4.總結

其實很多時候總是產業結構的不斷變化引起經濟周期變動

⑺ 什麼季節是大豆期貨的低谷主要什麼因素影響

如何分析農產品期貨的季節性行情

農產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一年一度的播種、生長和收獲季節性周期,也恰恰是農產品這種特有的季節性供求關系變化使得其價格波動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時期內同向運動的趨勢性十分明顯。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根據這種季節性特徵把農產品走勢大體分為:播種生長階段、收獲季節、銷售淡季和銷售旺季等幾個不同階段。又因為期貨價格是現貨價格的指引,它們的基本面影響因素是一致的,走勢基本是聯動的,因此,下面我們以幾個品種為例,從季節性影響因素這個角度分別對其期貨價格走勢進行對比分析:
首先拿大豆品種來說,根據自然規律從每年的4月開始,北半球的大豆主產國開始播種,當年9月份開始收割。從10月份開始,南半球的大豆主產國又開始播種,次年4、5月份收割。從這一種植生長周期可以總結出,每年的7、8月份屬於全球大豆的供應淡季,大豆青黃不接,消費需求旺盛,因此價格多是高企;而每年的11月份左右是全球大豆的供應旺季,現貨供應充足,價格多處年內低谷,這一規律從上圖CBOT大豆行情長期走勢中不難得到驗證。
仔細觀察以上CBOT和DCE大豆近年來季節性走勢圖,首先我們可發現,國內外大豆價格的相關性很強,糾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以來人們膳食結構的調整使得我國大豆需求激增,國產大豆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消費。加之進口大豆出油率高,使得進口大豆數量出現大幅增長,導致國內外大豆價格走勢聯動性增強;其次,我們還可以發現:2000年至今,每年因季節性而形成的的階段性高點多出現在5月-8月,主要是因為每年3-5月是銷售旺季,而7、8月份又是供應淡季,這樣高點出現在這期間就不足為奇;9-11月份進入大豆收獲季節,受供應壓力影響價格多處年內低點,產量確定後,隨著消費的增加,庫存的減少,價格有開始抬頭趨漲。不過,每年二月份多是過節時期,市場交投清淡,穀物價格通常盤跌。這些規律都很好驗證了大豆價格的季節性波動趨勢。目前正處於8月份,正是供應淡季,又由於目前國內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嚴重乾旱,國內大豆減產基本定局,而美國大豆產區近期天氣也是十分炎熱乾燥,大豆天氣行情再度顯現,在大豆收獲季節來臨前,有望走出一波上漲行情。因此依據這一特點可以估計在9--11月份供應壓力前大豆可能會形成一個短期高點。
接著再看玉米品種,玉米與大豆的生長周期相差無幾,從上圖可發現玉米最明顯的特徵是仲夏到收獲期間價格多是走跌。由於新年度玉米產量不確定性的影響,7月份的價格往往達到年內最高價格。即使在7月份中期之前價格開始跌落的年份,如果收獲前景可觀,價格仍可持續走低。每年10月正值收獲季節,由於大量玉米集中上市,市場供應壓力最大,價格往往會跌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持續不斷的消費,玉米庫存量也越來越少,而價格也隨著變化。農業部前期發布的《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規劃(2007~2015 年)》(以下稱《規劃》),提出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生物質能產業要按照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積極發展農作物秸稈固化成型和氣化燃料,適度發展能源作物的發展戰略,因地制宜地確定發展重點和產業布局。這對前期國內利用玉米發展燃料乙醇的炒做潑了一盆冷水,玉米期價也因此 從1700元/噸上方連續回落至1500元/噸以下。由於過渡打壓後,近期的東北農作物用地發生乾旱災害,導致玉米期價產生了"反季節"的上漲行情,但於8月10日將有"吉林省2007年輪換地方儲備糧競價銷售交易會",屆時將銷售輪出省級儲備玉米10萬噸,這對於玉米期價將是一個壓力。在供應季節來臨前玉米產生大幅度反彈的行情較小,上漲空間有限。
最後轉到國內外小麥品種上,以北半球冬小麥為例,其播種時間為10月上旬(寒露後)至下旬,收獲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麥有兩個明顯的季節傾向:其中之一就是冬末到收獲季節來臨之前的春季這一時期慣於下跌。多數年景,小麥價格在1、2月份因資金回攏影響都會經歷季節性疲弱期。又因每年冬麥上市後的7月份一般為小麥的供應旺季,價格多處年內最低點;另一個趨勢就是從收獲季節的低點到秋季或者冬初小麥消費逐漸進入旺季,價格傾向於上漲,春節左右因消費帶動價格到達年內高點。在今年的六、七月份新麥集中上市壓力下,強麥期價產生了一個季節性低點,隨後變於七月底產生了強勁的上漲。
綜觀以上三個品種的季節性因素對價格變化的長期影響作用,盡管活躍的期貨交易可以削弱較明顯的價格運動趨勢,但特定時節的價格同向波動趨勢仍然十分明顯。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農產品的價格趨勢主要是受供給和需求兩個基本面因素影響。而農產品的生長周期又是有季節性的,這樣每年從作物播種到收獲前夕,由於舊年度作物的庫存量與新年度作物的產量存在不確定性,作為具有預測效應的期貨交易往往容易隨著市場對天氣、病蟲害等因素的炒作而大幅波動;其後隨著收獲季節到來農產品每個品種的新年度產量情況逐漸明了,必然市場就開始面臨季節性的供應壓力,若是豐產年頭供應壓力則最重,價格也最弱。若是減產年頭則價格很容易走出反季節性上漲行情;新糧上市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期貨價格對需求、庫存等因素的反應越來越敏感,其趨勢性也越來越明顯,尤其進入消費旺季,市場的供需矛盾不斷得到深化,此時市場人氣越來越旺,持倉量迅速增加,期貨價格往往最強,當然其中也不乏對新概念題材的炒作。因此,季節性因素是我們在制定農產品操作計劃時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分析上述幾個品種價格的季節性走勢是建立在對各品種長期數據統計的基礎之上的,盡管其整體體現出了農產品由供求主導的季節規律性,但其中不時也存在偶然現象。例如2003年大豆收獲季節的反季節上漲,主要是由於當時中國大量進口美豆,而恰恰美豆又大幅減產,一時間美國大豆庫存消費比創20幾年來歷史新低,處於那種供求嚴重失衡狀態,市場充滿了對未來供不應求的預期,季節性收獲壓力完全被抹煞,導致價格在收獲季節一路狂飆。此外,一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等突發因素,還有一些新概念題材的影響也容易導致價格的反季節性走勢。這就提醒我們,在分析相關農產品走勢時,也不能只簡單地依據其季節性走勢來操作,其他階段性的因素也需要時時加以關注並能做出客觀評估。
總之,在世界范圍大的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農產品的季節性特徵表現突出,當大的供求面嚴重失衡時,季節性特徵往往容易被淹沒,價格很容易走出反季節性行情。季節性特徵是農產品的固有屬性,進行季節性分析可以為我們提供價格短期內的發展趨勢,但要把握其長期走勢還必須同時兼顧其它大供求面的影響因素。

⑻ 經濟的周期波動,對產業發展有什麼影響

經濟周期波動。經濟周期中的增長與波動的關系比較恰當地描述為「產出-物價」的菲回利普答曲線。這種菲利普曲線以經濟增長率替代了原菲利普曲線中的失業率,這一替代是通過「奧肯法則」實現的。
奧肯法則(奧肯,1962)是實際失業率相對於自然失業率每降低一個百分點,實際產出水平就會超過潛在生產水平而增長越三個百分點,這樣就將完成了就業與增長的替代,構造了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理論假定了「現實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的偏離」,這一偏離表現為一定時期內社會總供給的缺口和物價上漲壓力。從而也計算了潛在增長率,並以此模擬了增長和通貨膨脹的關系。
所謂潛在經濟增長率是指,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內,即在既定的技術和資源條件下,在實現充分就業和不引發加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一國所能達到的可持續的最高經濟增長率。典型的經濟周期波動中,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隨著需求擴張,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上升偏離,物價上升,回落亦是相同原理。

⑼ 洪澇對大豆生長的影響有哪些

土壤水分過多對植物產生的傷害,稱為澇害。澇害有兩層含義,一是旱田作物在土壤水分過多時所受到的傷害,通常稱為濕害;二是指田裡積水淹沒作物的局部或全部時所造成的傷害。

澇害不在於水分過多本身,而是水分過多產生的次生傷害,如缺O2、CO2積累等。濕害和澇害引起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合成能力下降;土壤厭氧微生物活動,產生有害的還原型物質H2S、FeO等毒害根系;降低光合作用;乙烯含量升高,促進植物衰老,活性氧傷害。濕害和澇害輕微時,根系的生長和功能受阻,使地上部生長受抑制,葉片萎蔫;嚴重時根系腐爛,全株死亡。

大豆根區土壤受澇後,植株表現在:①上中部葉片失綠呈淺黃色,嚴重時呈黃白色,下部1~2片復葉早衰、枯黃、脫落。②植株生長緩慢,長出一片復葉需3~5天(未受澇的,需2~3天),而且葉片小、薄、黃、沒勁。③受澇植株根系發育不良,新根少,根老化,嚴重時根表皮及根毛脫落,根呈暗褐色,並有臭味,而且根瘤明顯減少,僅有正常植株根瘤總數的1/3~1/2。生產實踐證明,受澇時間越長,根區土壤積水越深,上述症狀就越明顯。

(胡國華)

閱讀全文

與經濟周期對大豆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