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鴉片戰爭後上海經濟的發展

鴉片戰爭後上海經濟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13 17:06:00

㈠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逐漸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各方面的影響:

1、政治方面:

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2、經濟方面:

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原本佔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沖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3、思想方面:

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

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鴉片戰爭後上海經濟的發展擴展閱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對當時的知識精英的影響:

左宗棠非常關心戰事,如飢似渴地搜集、閱讀外國資料,曾多次致信老師賀熙齡詢問戰況:「洋事不知近如何說,兵心渙散,實出意外,豈彼族別有蠱厭之術邪!」

他還在《上賀庶農先生書》中提出了自己的御敵之策,分為「料敵、定策、海屯、器械、用間、善後」等篇,主張以戰取勝,以勝保民,和英國打持久戰,各省要「練漁屯,設碉堡,簡水卒,設水寨」,並彈劾穆彰阿、琦善等「投降派」,認為「堅主和議,將恐國計遂壞伊手」。

《南京條約》簽訂後,左宗棠極其郁悶,在家書中感慨:「英入犯浙,又掠吳淞,直抵江寧,而五口通商之和議成矣。時局如斯,彼謀國者之肉寧足食乎!夢想所不到,古今所未有。」而當時一介布衣的左宗棠報國無門,甚至想跳海自殺,「吾既不能蹈海而亡,則惟有買山而隱耳。」

鴉片戰爭剛結束時,魏源完成了另外一部重要著作:《道光洋艘征撫記》。這部書對鴉片戰爭最早地做了完整、忠實的記錄,被譽為「當代中國第一部具有進步意義的『當代史』」。

激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的國恥,魏源還寫就了《聖武記》,這本書序稱「告成於海夷就款於江寧之月」,記錄了清朝建立以來主要的重大戰役,史料價值之外,「也代表著傳統經世學者對於地緣政治戰略思考的最高水平」等。

㈡ 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發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

伴隨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中國逐步捲入資本主義市場,淪為半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進行原料掠奪和商品輸出,導致中國農民手工業者大量破產,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形式被打破,中國成為他們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成為資本主義體系的組成部分。
同時殖民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刺激了中國經濟的近代化,客觀上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㈢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經濟的變化

基礎知識:鴉片戰爭爆發前清朝的衰敗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和危害;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的英勇反抗;鴉片戰爭結束

情感教育:
①鴉片戰爭是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同清朝的封建統治發生碰撞的必然結果;

②通過講述鴉片輸入對中國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

③鴉片戰爭給人們揭示了「落後就要挨打」這一道理,從而教育學生奮發圖強,為國家強大而讀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能力培養:①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辨證觀察、分析能力;

②培養學生用史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和起因

難點:通過鴉片戰爭的史實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

新授課

投影儀

中國這個東方文明古國,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在封建社會中,它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當人類歷史步入近代後,中國社會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沖擊,經受了一個多世紀的蹂躪,最後遠遠落在了世界的後面。中國這個古代巨人在這百年多的時間里究竟做了什麼?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近代中國。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840年————————1919年————————1949年

(鴉片戰爭)(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

一、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

1、鴉片戰爭前的國際形勢——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如何實現這一需要?

————加緊對外擴張

資本主義發展對於市場、原料的要求同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存在著不能克服的矛盾,這也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深刻原因。

2、鴉片戰爭前的國內形勢——清王朝的腐朽沒落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處於晚清,也即封建社會的末期,歷朝歷代在其末期無不隱藏著嚴重的統治危機。

從經濟落後、政治腐敗、外交上閉關鎖國三方面總結,可見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呈現出封建末世的衰敗特徵。

總結後提問:中英兩國遠隔重洋,一個在亞洲東部,一個在歐洲西部,相隔如此遙遠,為何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

國別
中國
英國

時間
19世紀上半期
19世紀上半期

社會形態
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

經濟基礎
自己自足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軍事力量
裝備陳舊、紀律敗壞
船堅炮利,戰鬥力強

對外政策
閉關自守
殖民擴張

中英貿易
出超
入超

綜合實力
日趨衰落
世界強國

從表中可以看出,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局勢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鴉片戰爭前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構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可能性,而英國為了滿足自身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這就又決定了英國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必然性。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出超——貿易順差

入超——貿易逆差

①為什麼在中英正當貿易中,英國處於貿易逆差的地位?

中國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中國對外國商品需求量少;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限制

②英國為何在這一時期對中國走私鴉片?有何危害?

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打開中國市場。

英國從向中國輸入鴉片起,直至鴉片戰爭爆發前,輸入的鴉片數量逐年激增,它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罄竹難書。

鴉片走私不僅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嚴重威脅清政府的統治。

2、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硝煙

①列舉出力主禁煙的代表人物

②道光帝為什麼會接受林則徐等提出的禁煙主張?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③林則徐的禁煙措施

④虎門硝煙:1939年6月

三、鴉片戰爭

1、戰爭爆發的原因

兩種說法:①因為林則徐禁煙,鴉片戰爭才爆發。

②西方學者說「鴉片戰爭是維護商業的戰爭」。

否定兩種說法,均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來分析。

英國政府發動這次侵略戰爭是蓄謀已久的,以大炮保護鴉片走私,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工業革命以後的英國,隨著工業化大生產的發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侵略擴張是資本主義的本性。——必然性(清政府的腐敗、國力衰弱為必然性的實現提供可能;英國要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

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為扭轉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進而發動了對中國的武裝進攻。中國正義的禁煙運動被英國作為發動戰爭的借口。——偶然性

偶然的歷史時間能起到加速或延緩歷史發展進程的作用,但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規律。

2、戰爭性質

英方: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殖民侵略戰爭

中方:反侵略的自衛戰爭

3、戰爭過程

①結合P4戰爭形勢圖,使學生明確並簡要復述戰爭發展的三個階段

英國
中國

1840年
英艦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林則徐在廣東戒備森嚴

英軍沿海進犯,到達天津白河口
琦善向英軍保證懲治林則徐

英軍撤退
道光帝將林則徐革職查辦

1841年
英軍侵佔香港島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

英軍攻佔中國東南沿海一些城市
②陳連升、關天培、等將領為國捐軀

③清政府組織抵抗不力,戰事節節失利

1842年
英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
①陳化成、海齡等殉國

②清政府屈服求和

也即三個階段:

戰爭爆發(1840.6)——戰爭擴大(1841)——戰爭結束(1842.8)

②突出捐軀的愛國將領

③英國侵佔香港島與三元里人民抗英

英國侵略者從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日起,就開始了極其殘暴的屠殺和劫掠。可見,這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也就是從這時起,中國人民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三元里人民的斗爭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武裝斗爭的開端。此外,廣大的愛國將士英勇作戰,為國捐軀,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4、中國戰敗的原因和教訓

對比指出: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內因:中國封建經濟落後,綜合國力衰弱,政治腐敗,軍備廢弛,紀律敗壞;清朝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使科技落後;清政府戰和不定,妥協投降,組織抵抗不力。

外因:英國19世紀完成工業革命後,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科技發達。

一句話: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無法抵擋新興的資本主義

教訓:落後就要挨打,腐敗就要亡國。

㈣ 上海的經濟歷史

先秦至元代,上海漸成為糧、鹽產地。
元朝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寧波)、澉浦(海鹽)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
明代起,上海發展為重要的棉紡織基地。
1843年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移民從各地湧入,上海憑借獨特的地理和政治環境迅速崛起,對中國近現代科技文化與工商業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為中外觀瞻之所系」。
自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到1906年,鴉片買賣合法化,上海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鴉片輸入港。
中華民國時期,上海是亞洲最大的城市、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有「東方巴黎」的美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上海是中國大陸地區最重要的工商業與製造業基地。
1990年起施行的浦東開發開放政策使得上海經濟快速發展,並於2005年設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進入1990年代後,上海重新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
1994年11月,東方明珠電視塔完工。
1999年3月18日,金茂大廈正式開張營業。
1999年8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業。
2001年10月21日,上海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在上海舉行。此外,每年還有各種主題的大小展會在上海大量舉行。會展業已經成為上海的重要產業之一。
2008年,已平頂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成為中國大陸地區最高大廈。
2010年4月30日,世界博覽會在上海開幕,這是在中國舉辦第一次世界博覽會,至10月31號結束。
知識所限,只知道這些。

㈤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哪些變化

隨著列強向中來國自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原本佔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沖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

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但是外國資本主義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清廷對於《南京條約》的不平等性反應並不激烈,反而對中英兩國文件採用平等體制感到不安。 但是經濟上,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同時也對外國開放了中國市場。

(5)鴉片戰爭後上海經濟的發展擴展閱讀:

形式上獨立自主,實際上為帝國主義間接統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義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深刻內涵。半殖民地是指政治上國家主權遭到破壞,是一個已經喪失國家主權又沒有完全喪失主權的國家,或者說是部分喪失國家獨立自主主權。

在經濟上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文化中表現為「西學東漸」。半封建是指社會經濟中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近代資本主義因素產生並日益發展,既保存了封建主義經濟制度又發展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㈥ 鴉片戰爭以後頻繁來上海的外國商船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這一現象對中國經濟產生了什麼影響

反映了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入侵的歷史現象

影響:
1 、消極影響: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阻礙作用,這是主要的。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近代中的主權逐步喪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逐步確立,使中國近代化發展最終失去了獨立發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淪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附庸。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入侵導致中國資金大量外流,加劇了中短缺;帝國主義國家貸款給中國軍閥官僚,造成軍閥混戰,中國局勢動盪不寧,使中國的經濟建設缺乏和平安正常進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設立工廠,開采礦產,修築鐵路,利用特權,與中國民族企業爭奪市場,民族企業。中國近代化趨勢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下發展艱難。

2 、積極影響: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客觀上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推動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使中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入侵,逐步破壞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方的先進生產技術、經濟制度、經營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員,從而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條件和可能;隨著民族矛盾的尖銳,又推動先進的中國人積極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義政治、經濟制度與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並在實踐上積極努力,客觀上又推動了中國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進程.以上是經濟的影響.

簡要概述就是:經濟上,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佔主導地位時期結束,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進入半封建社會。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㈦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經濟狀況發生了哪些變化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西方工業國家的產品回憑借軍答事強權的支持和自身的競爭力,從沿海深入內地,無情地撕裂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的網路,而受到這種刺激,中國的官辦工商業和民間工商業也日漸興旺,城市出現畸形的繁榮。

㈧ 上海的發展史

上海的歷史變遷 幾個世紀以來,上海都只是個小漁村,直到13世紀才發展為城鎮。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縣,稱為華亭縣;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東北又有青龍鎮。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選擇今天黃浦外灘為停靠碼頭,河西岸於是逐漸出現一座城市取代青龍鎮,成為新的港口和商業中心。南宋時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這里商船雲集,熱鬧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設立行政縣,到明朝已成為國家的紡織和手工業中心,並建起了第一座廠。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設立上海海關,一個國際性大商埠從此發展起來。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上海被開放成通商口岸,隧進一步淪為國際殖民地。外國資本的入侵壟斷了上海及東南沿岸的手工業,但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上海的商業、金融、紡織、輕工業和交通運輸。同時,民族工商業也開始成熟起來。上海不僅成為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國家的工業命脈。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

㈨ 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

上海(Shànghǎi)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國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有超過2000萬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區。上海位於中國的華東地區,地處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
昔日的上海,只是一個以漁業和棉紡織手工業為營的小鎮。19世紀,由於上海良好的港口位置使其開始展露鋒芒。1842年《南京條約》簽定後,上海成為中國開放對外通商的口岸之一,並很快因成為東西方貿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上海成為跨國公司開展貿易和商務的樞紐。但在1949年建國之後,外國人幾乎全部離開了上海,上海隨即沒落。改革開放後的1990年,上海又開始重現往日的繁華,成為了今日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貿易港口。
上海目前也是一座新興的旅遊目的地,由於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歷史古跡,如上海的地標——浦西的外灘和新天地。但在一江之隔的浦東,卻呈現出另一番繁華景象:東方明珠電視塔與金貿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建築共同組成了全球第五大天際線——上海天際線。而在建的全國最高建築——上海塔則會使上海陸家嘴金融區的建築呈現「品」字形的三足鼎立之勢。
今日的上海,不光是中國重要的科技、貿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個國際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上海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經濟和貿易中心。一些提案也提出上海會成為未來的全球城市。國際主流媒體更將上海形容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典範」。
上海即將舉辦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
、歷史沿革
1928年的上海外灘上海地區,吳淞江以南於公元751年(唐天寶十載)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之地置華亭縣。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第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轄有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7縣和川沙撫民廳。吳淞江以北於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設嘉定縣,後又析出寶山縣。長江口的沙洲於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鎮,1277年升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為崇明縣。上海市區原是吳淞江下游的一個漁村,至唐宋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建上海鎮,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鄉,為松江府屬縣。新近發掘的松江廣富林將上海歷史極大推前。
1927年設立上海特別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
「申」、「滬」由來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稱上海為「滬」,又稱申城。
建城
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現今的松江區),范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灘以東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中)上,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上海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
16世紀(明代中葉),上海已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辟為「通商」口岸。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開始新生。

㈩ 1.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哪些變化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的重大變化有
①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②近代企業開始出現
③逐漸依附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

閱讀全文

與鴉片戰爭後上海經濟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